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参属的分类学界限及中国-喜马拉雅菊科二新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91,29(5):394-417
本文是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原莴苣属植物提出的分类订正。是笔者前一篇文章《莴苣属订正 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的续篇。文中建立了两个新属,即毛鳞菊属Chaetoseris Shih和细莴苣属Stenoseris Shih;文末及文中提供了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属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在标本观察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细莴苣属Stenoseris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共确认了3种.有3个名称,即Stenoseris leptanthaShih,S.taliensis(Franch.)Shih和S.tenuisShih处理为新异名.此外,重新编制了细莴苣属分种检索表,并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每种的分布地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莴苣属6种近似种瘦果超微形态,确定鉴别特征,为口岸检疫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莴苣属6个近似种瘦果的表面特征、冠毛、种脐、衣领状环等超微形态特征,测量瘦果表面刺长、刺宽、刺间距、冠毛节间长度等,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显著差异评价。【结果】野莴苣脐口无环形边,其他5种均具环形边;野莴苣瘦果表面突起呈锐三角状物,乳苣突起呈耳状物;乳苣与莴苣衣领状环呈圆形或近圆形,其他4种呈椭圆形;乳苣、刺毛莴苣冠毛节间长度最小,毒莴苣的最长;野莴苣、莴苣、山莴苣次之;毒莴苣瘦果冠毛上的刺基部稍肿大,而其他5种未见肿大;瘦果超显微特征性状测量值在种之间存在差异。【结论】莴苣属种脐的形状和环形边的有无、种脐中央的突起物形状、衣领状环形状、瘦果表面纹饰特征及突起物的形状等超微形态特征可以作为莴苣属种类判定依据;瘦果表面的刺长度和宽度、刺间距、冠毛节间长度数值差异显著可以用于莴苣属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4.
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山东菊科莴苣亚族11属18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莴苣亚族植物的花粉呈球形,具3~4沟孔,花粉表面具有网状纹饰,粗网眼15~21个,网脊上具1行刺,属于蒲公英(Taraxacum)型,与已报道的莴苣亚族其它属种的花粉形态相一致。通过莴苣亚族属间花粉形态的比较,认为花粉形态在属间分类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报道弯孢属一新名称厚隔弯孢Curvulariacrassiseptum和生于莴苣LactucasativaL.上的一新变种厚隔弯孢莴苣变种Curvulariacrassiseptumvar.lactucae。模式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植物花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文  尹祖棠   《广西植物》1996,16(1):56-60+103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莴苣属(广义)内这些种具有相同的花粉类型。该属的花粉为球形,3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近六边形;赤道面观为圆形;花粉表面具网状纹饰,同胞15个,网脊上有许多小穴和规则排列的刺。与邻近属形成明显差异,使该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新属毛鳞菊属ChaetoserisShihgen.nov.以其花粉网状纹饰的网脊上具不规则排列的短柱而有别于莴苣属(广义)。花粉的形态特征与微形态特征可为菊科属级水平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甘肃省菊科植物的3个分布新记录属,母菊属(Matricaria),联毛紫菀属(Symphyotrichum)和艾纳香属(Blumea),以及3个甘肃省分布新记录种,同花母菊[Matricaria matricarioides(Lessing)Porter ex Britton],钻形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Michaux)G.L.Nesom]和柔毛艾纳香[Blumea axillaris(Lamarck)Candolle]。  相似文献   

8.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菊科莴苣族6属11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观察了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类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多数为不规则形,少数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多数为浅波形或深波形,少数为平直形。一些种类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但也有不少种类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器分布。气孔器都属于无规则型,且都是随机分布。叶表皮显微构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类群间的关系,为探讨莴苣族的分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张陶  王英祥等 《菌物系统》2002,21(3):334-336
山莴苣Mulgedium sp.和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上两个柱隔孢属中国新记录种Ramularia mulgedii和R.medicaginis,另外三个已知种的名称作了订正。  相似文献   

10.
菊科一新属,管花蒲公英属和菊科舌状花亚科的补充记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有润  孙秀殿 《植物研究》2001,21(2):175-176
基于菊科原萍公英属管花萍公英(Taraxacum siphonathum S.D.Sun Xuc-jum Gc,Jirshncr ct Stipanck)头状花序含两性狭窄管状花的特点,与原萍公英属有较大的判别,因而将其分出,另立一新属,管花蒲公英属(Neo-Taraxacum Y.R.Ling et S.D.sun),含管花蒲公英[NeoTaraxacum siphonathum(S.D.Sun,Xue-jun Ge,Jirshner et Stipanek)Y.R.Ling et S.D.Sun]一种。另外对菊科原舌状花亚科(Subfam.Liguliflorae)作补充订正,即除大部分属种的头状花序含两性舌状花外,补充个别属的头状花序含两性狭窄管状花。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枝孢属Cladosporium Link: Fries 的二个新种: 柚木生枝孢C. tectonicola 和莴苣生枝孢C. lactucicola。模式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枝孢属Cladosporium Link:Fries的二个新种:柚木生枝孢C.tectonicola和莴苣生枝孢C.lactucicola。模式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3.
中国柱隔孢属的分类研究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莴苣Mulgedium sp.和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上两个柱隔孢属中国新记录种Ramularia mulgedii和R. medicaginis,另外三个已知种的名称作了订正。  相似文献   

14.
生于菊科植物上的两个链格孢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生于菊科植物上的两个链格孢新种:瘤链格孢Alternariatuberculata和莴苣链格孢Alternarialactucae。二者分生孢子隔膜均增厚,但瘤链格孢的分生孢子表面具瘤状突起,莴苣链格孢的分生孢子具长的假喙。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5.
中国菊科植物一新归化属--黄菊属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报道了在河北和天津发现的菊科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即黄菊属Flaveria Juss.及二齿黄菊F. bidentis (L.) Kuntze,并提供墨线图.黄菊属与万寿菊属Tagetes L.和天人菊属Gaillardia Fouger.近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花序托无托片;不同点在于黄菊属叶对生或交互对生,常基部连合,头状花序在枝顶聚集成平顶形的伞房状或近球形的复合花序,花黄色,舌状花1(-2),冠毛缺.  相似文献   

16.
莴苣属蔬菜资源SRAP标记PCR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莴苣为材料研究了影响SRAP标记PCR结果的因素,包括Mg^2+、dNTP、引物、Taq酶的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建立了适用于莴苣属蔬菜SRAP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50ng,Mg^2+浓度为2.0mmol/L,dNTP浓度为0.2mmol/L,引物浓度为0.75μmol/L,Taq酶用量为1U。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5min;94℃1min,35℃1min,72℃1min,5个循环;94℃1min,51℃lmin,72℃1min,30个循环;72℃7min。对体系的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莴苣SRAP体系重复性好、分辨率高、多态性丰富,在莴苣属蔬菜种盾资源评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言种等骞方面躲有专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枝孢属Cladosporium Link: Fries 的二个新种: 柚木生枝孢C. tectonicola 和莴苣生枝孢C. lactucicola。模式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在华南地区广西发现的菊科Asteraceae泽兰族EuPatorieae一个新归化属——裸冠菊属GymnDcDmnis DC.。它在形态上接近于下田菊属Adenostemma J.R.Forst.&G.Forst.,但区别在于裸冠菊属无冠毛。依据在中国所采集的标本详细描述了该属在中国的唯一代表种裸冠菊Gymnocoronis spilanthoides (D.Don ex Hook.&Arn.)DC.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其地理分布和进入中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南昌的中国菊科植物一新归化属种——软金菀属(Bradburia Torr.&A.Gray)和柔毛软金菀(新拟)[B.pilosa(Nutt.) Semple]。基于核基因(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定了软金菀属的系统发育位置,即与金菀属[Chrysopsis(Nuttall) Elliot]互为近缘属。与金菀属相比,该属的主要特征为茎具柔毛或糙毛,基生叶具柄或近无柄,头状花序单生。柔毛软金菀与该属其他种相比,主要特征为植株密被柔毛,基生叶宿存且近无柄,舌状花和管状花均具2层冠毛且内层冠毛的长度是外层冠毛的5~10倍。该种最初于2015年在南昌市昌北机场出现,可能由临时经停此处的北美一航班携带而来,2022年底已经扩散到15 km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明显入侵态势。  相似文献   

20.
该文报道了在泰国北部和中国西南部的菊科一个新归化属——苹果蓟属(Centratherum Cass.)。依据所采集的标本,详细描述了该属在东南亚大陆的唯一代表亚种苹果蓟 [Centratherum punctatum Cass. Subsp. fruticosum(S. Vidal)K. Kirkman ex Shih H. Chen, M. J. Wu & S. M. Li],并配以插图。苹果蓟与其所在属的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该亚种叶片菱形至椭圆形,叶缘具不规则锯齿,先端微尖,总苞片基部硬化,先端无芒。文中还提供了苹果蓟的分布图,并讨论了其可能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