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鮈属一新亚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鱼句)属为一群小型鲤科鱼类.蛇(鱼句)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通过对采自云南程海和珠江、闽江、长江、辽河、松花江等水系蛇标本的形态、度量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认为蛇程海种群是蛇的1个新亚种,命名为程海蛇(Saurogobio dabryi chenghaiensis).程海蛇(鱼句)的特征为:吻皮发达,盖过上唇;上下唇布满发达的乳突;体及尾柄极细长,体高为体长的12.7%~15.0%,尾柄高为体长的5.5%~6.1%、为尾柄长的31.8%~39.1%;沿体侧中轴自鳃孔上方至尾鳍基具一浅色暗纹,其上布有6~11个大型棒状黑斑(黑斑长为宽的2~4倍);肛门位于腹鳍长度的中点之后;尾鳍最长鳍条为其最短鳍条的2倍以上;仅分布于云南程海.  相似文献   

2.
花(鱼骨)和重唇鱼的天然杂交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又名麻鲤,在东北地区通称花吉勾,这种鱼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各种水体中,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都能在存。重唇鱼(Hemibarbus labeo)盛产于黑龙江流域各河流中,常读为“重重”。这二种鱼都是鲤科鱼类中较大型的种类,因同属一属,因之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方面甚为相似,一些作者对它们已有了详尽的记载,特别是1948年Γ.B.Никольский和М.Н.Лищев的报告,阐明得十分明确扼要。这二种鱼外形上的主要差别,在于花(鱼骨)的身体尾鳍和背鳍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而重唇鱼则没有;花(鱼骨)下唇的厚度平常,而重唇鱼则十分肥厚;花(鱼骨)吻较短,而重唇较长;花(鱼骨)的鳃耙数较少,一般7一10个,而重唇的较多,以17一18为最普遍。  相似文献   

3.
采自云南省澜沧江的我国鱼类新纪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其良、张乃新二同志1964年4—7月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采得一批鱼类标本,经鉴定有22种,隶2目5科17属,在我国为新纪录。现扼要报道于后(附星号者为属和亚属新纪录)。 1.繐颌鲃Crossocheilus tchangi Fowler 景洪,4月28日。1尾,体长83.7毫米。侧线鳞30。吻下缘形成上唇,繐状,有系带连下颌。下颌有角质锐缘。口宽约等眼径而大于吻须。体后部有一暗色纵带纹,尾鳍基前后各有一黑斑。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辽东聂尔库组所产的骨舌鱼超目二新属——聂尔库鱼(Nieerkunia gen. nov.)、苏子鱼(Suziichthys gen. nov.)和狼鳍鱼科(Lycopteridae)属种未定的材料.文中将长头狼鳍鱼(Lycoptera longicephalus)订正为狼鳍鱼科—新属——辽西鱼(Liaoxiichthys gen. nov.),并认为聂尔库组的鱼群不同于九佛堂组的鱼群,时代属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5.
吉林东部罗子沟盆地舌齿鱼科一新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舌齿鱼科 (Hiodontidae) 以往只包括北美的两个属——现生舌齿鱼 (Hiodon) 和化石始舌齿鱼 (Eohiodon).最近在吉林东部罗子沟盆地早白垩世大拉子组中发现的延边鱼 (Yanbiania gen. nov.) 与上述两属非常接近,从尾骨结构和上下颌口缘、基舌骨齿板及副蝶骨腹侧着生牙齿的情况等方面来看,它大概处在舌齿鱼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北美舌齿鱼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等问题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7.
(续 2 0 0 0年第 3 5卷第 4期第 4 3页 ) 第 4实验室 :行为学试题 ( 5)~ ( 9)你现在可以开始实验了。实验应按以下要求来完成 :将雌鱼放入水槽 ,将一条小尾鳍雄鱼放入一侧的烧杯 ,将一条大尾鳍雄鱼放入另一侧的烧杯 ,中央的烧杯空着。  观察鱼的活动 ,在第 2、3、4和 5m in时记录雌鱼是在哪条雄鱼的区域中 ,还是在位于中间的空烧杯 (的区域 )。还要注意哪一条雄鱼的红色和橙色更深。  将在实验中已用过的鱼放入另外的容器中 ,然后用没有用过的鱼重复实验。当你重复实验时 ,将大尾鳍雄鱼放入右侧烧杯 ,再重复时将其放入左侧烧杯。因为…  相似文献   

8.
短尾拟鲿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尾拟鲿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Wu)原名短(鱼危)Leiocassis brevicaudatus Wu是伍献文先生1930年命名的一个新种1。张春霖先生在《中国贴类志》中将其改称为短尾黄颖鱼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2。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长江鱼类》一书中仍称为短尾跪2,并有较细致的形态描述。成庆泰先生等主要依据脂鳍长短和尾鳍之中央鳍条至少为最长鳍条的2/3等特征,将其归人拟偿属,称短尾拟绘4。1990-1993年,我们在进行嘉陵江绘科鱼类骨骼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短尾拟嵘骨骼的许多特征与跪属的粗唇(鱼危)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等相似,而与拟鳄属的细体拟偿Pseudobagrus pratti (GUnther)、切尾拟(鱼危)Pseudobagrus truncatus (Regan)和乌苏拟(鱼危)Pseudobagrus ussuriensis(Dybowski)等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对鳅(鱼它)鱼类的鳔囊、鳔及相关结构进行了特征分圻,并以(鱼句)亚科作为外类群。解剖结果表明,鳅(鱼它)鱼类的鳔分四种类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鳅(鱼它)鱼类是一个单源群,作为一亚科可分为异鳔鳅(鱼它)属和鳅(鱼它)属,后者又分为原鳅(鱼它)和鳅(鱼它)二个亚属。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新疆玛纳斯古近纪安集海河组发现的鲤科(Cyprinidae)一新属、种——刘氏天山鱼(Tianshanicus liui gen.et sp.nov.)。新属具有臀鳍分叉鳍条多于7根、体长形稍侧扁、口端位、下咽齿近锥形而齿尖前后略侧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背鳍起点略在腹鳍起点之后以及尾鳍深分叉等特征,表明它应属于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 sensu Cavender & Coburn,1992)。然而,它又具有额骨前宽后窄、顶骨长方形、膜质蝶耳骨很大、齿骨冠状突较低、鳃盖骨近长方形等特征而有别于本亚科中其他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却见诸于现生的胭脂鱼类Myxocyprinus中,这将对研究雅罗鱼类的起源很有意义。根据鱼化石和哺乳化石的证据,认为含鱼层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1.
华南几种泥盆纪及石炭纪鱼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64,(1):139-183
本文所描述的鱼化石有下列一些种属:棘鱼包括二属三种,广西的高氏亚洲棘鱼(新种)及孙氏亚洲棘鱼(新种)系侯鸿飞同志及笔者1957年采自广西桂平新隆村早泥盆世莲花山羣的中部;中华武昌棘鱼系薛志照、陈安泽诸同志及笔者1956—1957年采自武汉蛇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在江苏句容发现的中华鳞齿鱼属(Sinolepidotus)一新种——长背鳍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longidorsalis sp.nov)。新种的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高纺锤形,背鳍长,臀鳍离尾鳍近,头骨外部骨片的形状及排列格局,口裂小,下颌骨有较高的冠状突,口缘牙齿高而尖,体侧中部和背区的一些鳞片高显著大于宽等,与浙江早白垩世的浙江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chekiangensis)很相似。但新种具有背鳍较长,背鳍鳍条数目较多,吻突尖,及鳞片后缘梳状齿不发育等特征区别于浙江中华鳞齿鱼。此外,评论了中华鳞齿鱼属的系统位置,认为它的形态特征与Paralepidotus很相似,对它原列入半椎鱼科提出疑问。根据长背鳍中华鳞齿鱼的性质并参考有关地质古生物资料,将含鱼层杨冲组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华缨鱼属标本时发现,1993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的一批标本为一个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订名为大眼华缨鱼(Sinocrossocheilus megalophthalmus)。其下咽齿2行,可与下咽齿3行的7种华缨鱼相区别,而与属内同样具2行下咽齿的贵州华缨鱼(S.guizhouensis)、小口华缨鱼(S.microstomatus)和宽唇华缨鱼(S.labiatus)亲缘关系较近。但:(1)新种胸鳍中点上方无黑斑,背鳍分枝鳍条7,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前鳞15—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眼径为头宽44·7%—57·8%,吻须后伸至前后鼻孔之间或眼前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体长为尾柄高8·9—10·7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可与贵州华缨鱼(胸鳍中点上方有一明显黑斑,背鳍分枝鳍条8,腹鳍分枝鳍条8,背鳍前鳞12—14,头长为眼径4·0—5·0倍,眼径为头宽16·6%—20·7%,吻须后伸不达后鼻孔后缘,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体长为尾柄高7·2—8·2倍,头长为吻长1·9—2·2倍)相区别;(2)新种背鳍前鳞15—16,侧线鳞39—40,侧线上鳞4·5—5·5,背鳍分枝鳍条7,鳃耙13,腹鳍末端伸达肛门,眼径为头宽44·7%—57·8%,可与宽唇华缨鱼(背鳍前鳞22,侧线鳞42—45,侧线上鳞6·5,背鳍分枝鳍条8,鳃耙10,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眼径为头宽23·3%—30·0%)相区别;(3)新种与同水系的小口华缨鱼在鳍条数、侧线鳞、体色、斑纹等方面最为相似,但新种围尾柄鳞14/16,眼大,头长为眼径2·5—3·1倍,腹鳍末端伸达肛门,口角须后伸至眼前缘至眼中之间或眼中至眼后缘之间,吻皮边缘深裂成小穗,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背鳍长大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4·8—5·9倍,头长为吻长2·5—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2·1倍,可与之(围尾柄鳞12,眼小,头为眼径4·4—4·6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口角须伸达眼下方,吻皮边缘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背鳍起点距吻端等于距尾鳍基,背鳍条约等于头长,体长为尾柄长6·1—6·4倍,头长为吻长2·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5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闫东娟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15,35(6):1947-1954
为了考查尾鳍切除及其恢复生长对偏好静水环境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与偏好激流环境的宽鳍鱲(Zacco platypus)两种鲤科鱼类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的影响,将鲫鱼幼鱼((6.34±0.02)cm)和宽鳍鱲幼鱼((6.26±0.12)cm)各16尾,其中8尾在(25.0±0.5)℃的条件下分别进行尾鳍切除、20 d恢复生长、再次切除处理,另外8尾作为对照组;测量计算两种实验鱼的相关形态参数并采用电刺激方式,通过高速摄像机获取实验鱼的影像资料,分析计算后获得快速启动相关参数。结果显示:鲫鱼的细度比(FR)显著小于宽鳍鱲(P0.01),尾鳍指数(FI)却显著大于宽鳍鱲(P0.01),两种实验鱼的快速启动最大线速度(Vmax)、移动距离(d)、相对旋转半径(RTr)和弯曲指数(BC)均无显著差异;尾鳍切除后,两种实验鱼快速启动的Vmax、d和RTr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显著下降(P0.01),其中鲫鱼Vmax下降39%而宽鳍鱲下降24%;经过20 d的恢复生长,两种实验鱼的尾鳍面积均恢复至切除前的60%,而快速启动的Vmax、d、RTr和BC却与正常组(同样经过20 d生长)无显著差异;尾鳍再次切除后与正常组相比,鲫鱼和宽鳍鱲Vmax的下降幅度(17%和9%)与首次切除后的(39%和24%)相比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鲫鱼的下降幅度更大;尾鳍再次切除后与正常组相比,宽鳍鱲的BC显著增大(P=0.046)。结果表明:(1)鲫鱼尾鳍对快速启动能力的作用大于宽鳍鱲;(2)而偏好急流环境的宽鳍鱲经过恢复生长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功能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歺又鱼)的性状、年龄与生长及性腺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为鲤科鮊亚科(歺又鱼)属鱼类。分布于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大小水系的水体上中层。1985—1989年在嘉陵江南充段支流共采标本350尾,进行了性状、年龄与生长及性腺发育的研究,结果如后。1 形态变异1.1 可数性状将体长60—186mm,体重3.0—77.0g的30尾标本可数性状与湖南、河南、  相似文献   

16.
韩建  许言  余逸敏  薛丽娜  方展强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6):484-488,I0009,I0010
目的研究17α-甲基睾酮暴露对产后雌性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性逆转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探讨剑尾鱼第二性征变化作为水环境风险评价(ERA)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能性。方法使用浸浴法以10μg/L 17α-甲基睾酮为剑尾鱼染毒持续7周,对实验鱼的体形、腹鳍、臀鳍、尾鳍及性腺等组织器官的变化进行观察;同时对幼鱼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的性别分化进行统计。结果 17α-甲基睾酮对产后雌鱼有明显的影响,受诱导后出现性逆转,逐渐发育形成雄性第二性征:体形变纤细;腹鳍第1鳍条变短、第2和第3鳍条延长,臀鳍第3、4、5鳍条末端钩状化且第3鳍条变粗壮,尾鳍上下缘出现增生;体内与臀鳍相连的骨骼合并生长;受诱导的雌鱼性腺呈现退化趋势并伴有卵细胞坏死现象,生殖能力受到负面影响。结论剑尾鱼臀鳍和尾鳍变化可作为水环境雄激素物质污染监测的有效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不同组织中同工酶的表达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了黄颡鱼成体眼、心脏、肾脏、肝脏、肌肉及尾鳍等6种组织中的4种同工酶(LDH、MDH、SOD、EST)分化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黄颡鱼的同工酶EST、SOD、MDH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LDH无明显的组织差异,并对同工酶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的生理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鱼类的系统发育和分类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孔鱼属(Gyrinocheilus)是Vaillant(1902)根据婆罗州双孔鱼(G.pustulosus)而创立的,共有三个种,主要分布于南亚。只有双孔鱼G.aymonieri(Tirant)一种产于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水系。关于双孔鱼科的分类位置以及在鲤亚目中系统发育上的关系,各学者尚有不同的意见。如Vaillant认为是平鳍鳅科的一个属.而Regan(1911)认为应归鲤科而且应放在墨头鱼属(Garra)及缨唇鱼属(Crossocheilus)之后。也有人将该属放在鲤科内另立一亚科——双孔鱼亚科(Gyrinocheilinae)(Weber and de Beaufort 1906)。以后Hora(1923)又将它提升为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并认为与鲤科近缘,这个观点为以后多数学者所采用,一般认为它比鲤科更为特化(Berg 1947;Greenwood et al.1966;Rass and Lindberg 1971)。  相似文献   

19.
描述贵州兴义地区贵州龙层中新发现的鱼类4新属、4新种和一件新材料,它们是小鳞贵州鳕(新属、新种)Guizhouniscus microlepidus Liu gen.et sp.nov.,小短体鱼(新属、新种)Brachysomus minor Liu gen.et sp.nov.,秀丽兴义鱼(新属、新种)Xingyia gracilis Liu gen.et sp.nov.,臀鳞贵州真颌鱼(新属、新种)Guizhouella analilepidn Liu gen.et sp.nov,和优美贵州弓鳍鱼Guizhouamia bellula Liu et a1.,2002的一件新材料。新的发现和研究表明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晚三叠世早期鱼群。文章还简要讨论各新属新种的系统分类位置和该鱼群在整个鱼类进化中的地位,着重论述贵州弓鳍鱼Guizhouamia的进化意义及弓鳍鱼科的系统发育问题。根据鱼群的特征贵州龙层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20.
马颈鱼虱属(寄生桡足类)一新种及其与近缘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匡溥人 《动物学研究》1980,1(4):547-551
马颈鱼虱属(Tracheliastes Nordmann,1832)是隶属于颚虱科(Lernaeopodidae)的寄生桡足类,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报道过的有6种,其中我国已有记载的3种,即普通马颈鱼虱T.polycolpus Nordmann,长颈马颈鱼虱T.longicollis Markewitsch和西藏马颈鱼虱T.tibetanus Kuang。最近在云南宁蒗县泸沽湖的裂腹鱼Schizothorax sp.上发现了二种马颈鱼虱,一种寄生在鳍上的为普通马颈鱼虱,另一种寄生在鳃盖内侧上角的为未记载过的新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