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大麦和球茎大麦抗病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同工酶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棱大麦(Hordeum vulgare L.)“苏啤1 号”为母本与四倍体球茎大麦(H. bulbosumL.)“GBC141”杂交, 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11 株三倍体F1 植株. 三倍体F1 植株与二倍体母本二棱大麦“苏啤1 号”回交, 获得7 株二倍体回交后代BC1. 7 个回交后代株系通过大麦黄花叶病病圃鉴定, 其中BC1-2株系抗大麦黄花叶病.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父本、母本和BC1-2株系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二棱大麦与四倍体球茎大麦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显著,并且在BC1-2株系幼根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中,发现一条来自父本球茎大麦“GBC141”的过氧化物酶谱带,该酶带的相对迁移率(Rf)为0.47, 重复性好并且易于检测.由于回交后代BC1-2抗大麦黄花叶病, 又带有来自球茎大麦特异的幼根过氧化物酶谱带作为易于检测的同工酶标记,因此该回交后代株系可以作为大麦抗病育种工作重要的抗源.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2n=6x=42)品种及其杂种F_1为母本与四倍体球茎大麦(2n=4x=28)杂交,发现属间杂交的受精过程和胚胎生长发育比小麦自交时缓慢。球茎大麦花粉给小表授粉后4小时精子进入卵接触卵核,6小时初生胚乳核开始形成。杂合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和授粉后22小时胚乳核的分裂中出现染色体落后及微核,授粉后9天胚乳核出现解体现象,10天后幼胚局部细胞也出现解体。13天后胚囊成为空腔,已观察不到细胞轮廓。在北京田间于授粉后9—10日即须将幼胚离体培养。  相似文献   

3.
小麦Kr基因在小麦与玉米或鸭茅状摩擦禾杂交中的失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玮  牛德水 《遗传学报》1996,23(6):453-459
用37个小麦(Triticumaestivum)品种(系)为母本,分别与黑麦(Secalecereale)、球茎大麦(Hordeumbulbosum)、玉米(Zeamays)和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dactyloides)杂交,比较其亲和性,小麦和玉米或鸭茅状摩擦禾杂交比小麦与黑麦或球茎大麦杂交的亲和性显著提高。携带着显性Kr1和Kr2基因的小麦品种Hope与黑麦杂交,不能形成胚,而与玉米及鸭茅状摩擦禾杂交时,成胚率分别达16.00%和32.50%。表明控制小麦与黑麦及球茎大麦杂交亲和性的Kr基因系统在小麦与玉米及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属间杂交中失活。讨论了还存在有其它控制小麦属间杂交亲和性的遗传调控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披碱草与野大麦 2个四倍体多年生禾草杂交产生的属间杂种F1为三倍体 (2n =3x =2 1) ,丢失了与亲本染色体基数相同的 7条染色体。为查明该杂种F1的染色体构成 ,应用基因组分子原位杂交方法 ,将父本(♂ )野大麦基因组 (H1H1H2 H2 )DNA用荧光生物素标记作为探针 ,以母本 (♀ )加拿大披碱草基因组 (SSHCHC)DNA作为封组 ,对杂种F1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DNA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三倍体杂种F12 1条染色体中 ,有 14条出现偏黄色荧光信号 ,来自父本 (♂ )野大麦H1H2 基因组有 7条出现橙红色荧光信号 ,来自母本 (♀ )加拿大披碱草S基因组、加拿大披碱草HC 基因组的 7条染色体丢失。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1979年开始,用抗病性较强的苏联球茎大麦(4x)为父本,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6x)为母本进行属间杂交,经离体培养杂种幼胚,获得了属间杂种(F_1)。杂种自交不育,用秋水仙素加倍亦不成功,而以中国春5B单体与之回交,获得回交一代(BC_1F_1)。杂种F_1形态为两亲的中间型,其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在24—30条之间。BC_1F_1代杂种的形态与F_1相似,染色体数在45—49条之间(其中大多数细胞终变期有20—21个二价体和3—7个单价体)。BC_1F_1代自交或回交均有部分结实。以后各代继续自交分离;于1985—1986年,分离出6个异源二体附加系(2n=22Ⅱ)和异源八倍体(2n=28Ⅱ)以及若干个与母本形态有明显差异的整倍体杂种后代(2n=21Ⅱ)。这些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后代中,有2个附加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22.30%和20.37%);在整倍体后代中有两个株系与其父本一样对小麦黄花叶病(WYMV)具有抗性,而其母本与浙江省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均不抗病,说明球茎大麦抗黄花叶病基因可能已导入母本中国春小麦。  相似文献   

6.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2C诱导大麦染色体产生结构变异@施芳$LaboratoryofGenetics,FacultyofAgriculture,kyotoUniversityKyoto,606,Japan杀配子;;染色体;;大麦  相似文献   

7.
傅志明  李安生 《遗传学报》1993,20(5):448-454
用栽培大麦10个品种间杂交组合的F1代与球茎大麦3个品系杂交,获得胚乳退化的杂效种子4867粒,解剖出幼胚2762个,再生植株476棵,成活植株382棵,加倍单倍体结实植株129棵,并对这129棵植株进行了后代观察。结果表明,杂交结实率可达96。0%;再生植株加倍处理结实率在与球茎大麦PB1的组合中平均为65。6%,与Cb2920/4的组合中平均为61.3%,与2x的组合中平均为2.9%。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利用荧光和 Giemsa 分带技术研究了栽培大麦与野生大麦染色体的带型,使大麦染色体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大麦染色体分带远不如黑麦那么容易,尚存在一系列技术上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大麦分带的可重复性比较低,显带效果较差。本文就我国栽培大麦染色体带型和如何提高大麦染色体分带的效果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染色体Giemsa N-带的研究已有报道。Matsui、Funaki等指出,在许多情况下,N-带显示染色体上某一特殊部位,他们用N-带技术确定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NOR)的位置。Islam曾利用N-带技术鉴别小麦、大麦杂种附加系中的大麦染色体,Gerlach曾利用N-带技术研究小麦的起源问题,他们的结果指出,在小麦的A、B、D三组染色体中只有全部B组和A组两个染色体(4A、7A)显带,而与供试野生种(Triticum speltoides)染色体显带有相似之处,从而作者认为小麦B组染色体来源于T.speltoides。Islam和Gerlach的结果表明,N-带技术对大麦和小麦染色体上的NOR并不显色。 我们进行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细胞学方面分析鉴定它门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铅山红芽芋(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var.cormosus‘Hongyayu’)试管苗为材料,建立了芋球茎片两步法离体快繁体系,并对其再生苗的形态指标、染色体数目、生理和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红芽芋球茎片单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 mg/L+6-BA 1 mg/L+NAA0.1mg/L,诱导培养30d后将单芽从球茎片上分离,再接种到生根培养基(MS+KT 2mg/L+NAA 0.1mg/L)上培养30d即可形成完整植株,移栽成活率高达98%;(2)由球茎片单芽、丛生芽、不定芽离体快繁获得的红芽芋再生苗在形态指标、叶下表皮气孔参数、染色体数目、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红芽芋球茎片两步法离体培养的再生苗繁殖系数高、染色体数目稳定,该离体快繁体系可应用于江西铅山红芽芋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作者使用元江鲤失活的精子,诱导荷包红鲤卵子进行雌核发育所获得的子代,同亲本作了染色体组型和几种酶的组织化学比较。雌核发育子代的染色体组型与母本荷包红鲤完全相同,与父本元江鲤有不同。元江鲤的体色黑灰色,是由于肌肉中有酪氨酸酶存在,能将酪氨酸氧化成黑色素的缘故;荷包红鲤肌肉中无此酶,不能形成黑色素,所以体色呈桔红色;雌核发育子代肌肉中,也无酪氨酸酶,其体色同母本一样为桔红色;乳酸脱氢酶、非特异性酯酶的分布和含量也都与母本一致,与父本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和中东“新月沃地”的二稜野生大麦的核型及其带型。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不同地区的二稜野生大麦的染色体数相同,核型也基本相同。经Gicmsa N-带显带方法处理其染色体,它们二者间所显示的染色体带型也较相似,从而反映了二者之间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推测,它们在起源上也较接近。然而,它们之间在染色体上表现出的某些差异是一个野生种内不同变种间的差异,或是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差异。另外,将其二者与栽培大麦相比较,表明它们与栽培大麦的亲缘关系也很密切,但还存在着某些明显的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大麦染色体遗传与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与近缘野生大麦的核型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核型分析表明,各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都是2n=14,x=7,核型都基本相似。但在第1号染色体的臂比上,从二稜野生大麦到六稜野生大麦再到栽培大麦有一个从非等臂到等臂的发展趋势,还有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随体,栽培大麦显著大于各野生大麦。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栽培大麦的酶谱与六稜野生大麦的很相似,而与二稜野生大麦的差异显著。以上说明,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的亲缘关系密切,其中六稜野生大麦比二稜野生大麦更接近于栽培大麦。  相似文献   

14.
选取母本‘土佐文旦’不同时期的花蕾及文旦杂交F1子代3~5 mm长的幼叶,采用石蜡制片法及柑橘染色体制片技术,观察不同时期母本子房结构及杂交F1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显示:(1)追踪到母本大孢子的发生及不同时期胚囊的发育特征,获得了杂交F1子代清晰可靠、分散良好的体细胞染色体图像,母本石蜡切片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确定2n雌配子的最佳诱导期提供依据;(2)杂交F1子代体细胞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杂交F1子代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也有三倍体,为进一步原位杂交技术及确认2n配子类型和可能的遗传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12个中国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cv.Chinese Spring)×苏联球茎大麦(Hordtum bulbosum L.)属间整倍体株系及其与中国春小麦回交一代的减数分裂进行了细胞遗传学观察。 这些整倍体株系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基本正常,其单价体频率接近中国春小麦。除2个株系(ST-3,ST-10)平均每细胞的单价体数高于0.5个外,其余都低于0.5个。 6个回交一代平均每细胞单价体数高于1.0个,其它都低于1.0个。根据对整倍体株系及其回交一代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初步推断这12个株系为中国春小麦-苏联球茎大麦的二体异代换系(ST-2,ST-3,ST-7,ST-8,ST-9,ST-11);异易位纯合体(ST-1,ST-4,ST-5,ST-6,ST-10,ST-12)。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麦×栽培大麦杂种植株及其回交后代的产生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麦做母本与大麦杂交结实率仅0.77%。本试验通过幼胚培养获得了杂种植株,胚培出苗率37.14%。杂种植株在形态上与小麦相似,完全自交不育。F_1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8,和预期结果一致。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每个细胞平均二价体数为0.98,单价体数为26.04。用普通小麦做父本与杂种回交,回交结实率为0.26%。  相似文献   

17.
节节麦×大麦杂种胚再生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节节麦(2n=14)为母本和大麦(2n=14)进行杂交,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31 .11%。对31个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其中2个形成全能性愈伤组织进而分化出再生杂种植株。细胞学观察表明,杂种胚再生植株均是染色体加倍的节节麦-大麦双二倍体(2n=28)或染色体再加倍的多倍体。节节麦-大麦双二倍体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14.79Ⅰ+1.95Ⅱ+ 4.53Ⅱ′+0.01Ⅲ,表现为自交不育。杂种胚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再加倍的多倍体有少数产生了自交种子。 Abstract:Hybridizations between Aegilops tauschii(2n=14)and Hordeum vulgare(2n=14)were made using Ae.tauschii as female.The mean frequency of seed set was 31.11% in two cross combinations,13 hybrid embryos were cultured for inducing callus,of which 2 produced totipotent callus,and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them.These plants were Ae.tauschii-H.vulgare amphidiploids with doubling chromosome number(2n=28)and octoploids with repeatedly doubling chromosome number(2n=50~56).The Ae.tauschii-H.vulgare amphidiploids were sterile and their average chromosome pairing at MI were 14.79I+1.95II+4.53II′+0.01III.Some octoploid(2n=56)plants produced seeds after selfing.  相似文献   

18.
仪慧兰  李秀芬 《植物研究》2001,21(4):592-595
研究盐胁迫浓度与大麦幼苗生长分裂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大麦幼苗生长在一定浓度的NaCl 溶液中时, 幼苗生长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 有丝分裂指数下降, 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具有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明显增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幼苗的分裂指数、遗传损伤与盐浓度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有丝分裂指数与处理浓度间呈负相关(p < 0.01), 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两项指标与处理浓度间呈正相关(p < 0.01)。研究结果表明:大麦幼根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可以作为监测环境NaCl 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山羊草属的某些染色体,当其以单价体形式附加到各种不同的基因型的普通小麦中时,就会发挥完全的或不完全的杀配子作用。在不完全的这种杀配子作用下,可以高频率的诱导产生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结构畸变,如易位、缺失等,实现外源有益基因向小麦的渗入,也有利于构建缺失图谱和物理图谱[1]。本文综述了利用杀配子染色体构建小麦、黑麦、大麦染色体的缺失图谱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以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为材料进行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研究,获得了一定进展,并在黄花菜优良品种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研究方面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在以叶片、花茎、花梗为外植体时,发现了来自花梗建立起来的圆球茎再生苗有部分形态不正常。特此观察了花梗培养的再生植株形态及染色体变异,并研究了一些相关的问题。1.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圆球茎的建立 取不同花期、不同大小花蕾的花梗接种在 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