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y-1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y-1抗原(原称θ抗原)是小鼠T细胞的一个重要的表面抗原,同时又是区分小鼠T和B淋巴细胞的特异表面标记。研究表明,Thy-1抗原还广泛地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的脑及其他一些组织中。目前,Thy-1抗原分子已从淋巴细胞和脑组织中提纯,并对其生化特性、化学组成以及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Thy-1抗原在分布上以及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其他细胞膜蛋白所没有的特点,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本文简要地介绍有关Thy-1抗原研究的一些进展。一、Thy-1抗原的发现五十年代末,淋巴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已逐步明确。1961年,胸腺功能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淋巴细胞是一个不均一的细胞群,它至少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B淋巴细胞,担负着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分泌抗体);另一类是T淋巴细胞,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1963年,Boyse等在研究小鼠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时偶然发现,一些小鼠的胸腺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重组CHO细胞乙肝表面抗原(CHO-rHBsAg)在小鼠中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全面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以CHO-rHBsAg免疫BALB/c小鼠,常规制备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并在体外以抗原或特异多肽刺激;采用ELISA法测定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法(LDH)测定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酶联斑点法(ELISPOT)测定CTL频数(CTLp),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rHBsAg可在小鼠中诱导Th1及Th2类细胞因子;加铝佐剂的rHBsAg较未加佐剂的抗原可诱导较高水平的IFN-γ、CTL克隆及较高百分比的CD8+T淋巴细胞亚群。重组CHO细胞来源的HBsAg可在BALB/c小鼠中诱导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是白细胞上的重要粘附分子。本研究旨在探讨LFA-1缺失(LFA-1~(-/-))后小鼠血液、骨髓、脾脏中血液细胞分类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本研究采用LFA-1~(-/-)小鼠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其基因型;采用全自动血液检测仪测定血液细胞分类。为进一步了解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FA-1~(-/-)和对照组小鼠血液、骨髓、和脾脏中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LFA-1~(-/-)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在骨髓,血液和脾脏中CD3+T淋巴细胞增多。根据研究结果推测LFA-1可能调控CD3+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双标记免疫细胞化学和双标记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环磷酰胺处理的BALB/c小鼠及乳鼠实验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后的发病和病毒定位情况,结果发现,免疫功能不成熟或有缺陷的小鼠感染后发病并有规律地死亡,而免疫功能正常鼠只呈隐性感染。在发病的和隐性感染的小鼠之间,病毒定位主要差别在于HFRSV是否感染免疫器官,即HFRSV抗原可见于发病鼠外周血,牌和胸腺的单个核细胞中,而在隐性感染小鼠的这些免疫器官中则为阴性,HFRS病毒颗粒及病毒抗原广泛见于发病鼠的T细胞亚群中,在Thy-1,L3T4和Lyt-2亚群中,双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6+—15.3%,7.5%+—6.1%和17.7+—6.1%。对HFRSV在T细胞中分布的差异还作了动态比较。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可受HFRSV的直接影响,病毒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感染是HFRSV感染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赵阳青  詹美云 《病毒学报》2001,17(4):333-337
对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前S1抗原(1-42)及核心抗原(1-144)表达的融合蛋白CS1进行了免疫原性的研究分析,以便为探索HBV治疗性疫苗地研制提供实验依据。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系P815,用乳酸脱氢酶的方法检测了该融合蛋白诱导小鼠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用ELISA方法测定了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结果表明,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建立了表达乙肝核心和前S1抗原的细胞系(P99-815),该融合蛋白诱导出小鼠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也较好。这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慢性乙肝治疗性疫苗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的三种脑组织移植实验的动物模型都与生殖生物学有关,它既有助于探讨生殖神经内分泌学机制,又是研究脑移植技术的良好工具;本文也重点叙述了性腺功能低下(hpg)小鼠模型脑组织移植后对生殖生理功能和性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以及 Thy-1抗原组织化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多能造血干细胞表面存在四类抗原,即小鼠脑相关抗原、与淋巴细胞共有的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以及其它一些抗原。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抗原对多能造血干细胞分群以及对调节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病理性淋巴细胞与血脑屏障粘附的影 响。方法:用MOG35-55 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 动物模型,于发病高峰期取淋巴细胞用MOG35-55 肽段进行刺激得到 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通过尾静脉给予t-PA 的方法对EAE 小鼠进行干预,临床评分评价小鼠的发病情况。体外培养小鼠血脑 屏障内皮细胞系bEnd.3,应用不同浓度的t-PA 进行处理。用荧光标记MOG35-55 特异性T 细胞进行细胞粘附实验,用Transwell 小室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进行细胞迁移实验。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ICAM-1 的表达情况。结果:t-PA处理可以使血脑屏障 内皮细胞与T 淋巴细胞粘附和迁移作用增强。在体外细胞培养模型中检测到t-PA诱导ICAM-1 表达升高。经过t-PA 处理的小 鼠,其血管内皮表面ICAM-1 的表达也有所上升。经t-PA 处理的EAE 小鼠发病高峰提前,症状加重。结论:t-PA 处理可以使EAE 病理性淋巴细胞与血脑屏障内皮的粘附性增加,浸润能力增强;t-PA 所引起的粘附性增加可能与bEnd.3 表面ICAM-1表达升高 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用同基因脾细胞和抗原在体外不断再刺激天花粉蛋白免疫过的C57BL/6J小鼠的T淋巴细胞,能刺激自身反应性的T细胞在体外增殖并长期存活。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增殖是依赖于同基因脾细胞的再刺激,C57BL/6J(H一2~b),B 10 ScSn(H-2~b)和129(H-2~b)小鼠的脾细胞都能引起它们明显的增殖,但对C3H/He(H-2~K)和Balb/c(H-2~b)小鼠的脾细胞很弱,说明识别的可能是H-2~b抗原。应用未经免疫的C 57 BL/6 J小鼠的脾和淋巴结T淋巴细胞,采用同样的体外刺激方法,未能引起它们对同基因脾细胞的增殖。从而提示自身反应性T细胞是存在于正常机体内的一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T淋巴细胞。在无外来抗原刺激时,它们可能是处于静止或不激活状态;在外来抗原诱发免疫过程中,它们也随了抗原特异的淋巴细胞一同被激活,并可能起调节作用。它们在免疫系统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转hMan2c1基因小鼠为模型,分析hMan2c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脾脏的蛋白表达和活性,研究hMan2c1基因对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Man2c1基因在脾脏的蛋白表达并检测小鼠脾脏α-甘露糖苷酶活性;血常规分析外周血中各种血细胞的比例;以BSA作为抗原观察机体的免疫应答;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外周血中CD4 、CD8 、B、NK细胞的数量。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hMan2c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脾脏组织有明显的表达,α-甘露糖苷酶活性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BSA刺激后,转基因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中的CD8 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结论hMan2c1基因在小鼠脾脏表达引起α-甘露糖苷酶活性显著升高,并进一步影响淋巴细胞的生成,增加中性粒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对免疫原的应答。  相似文献   

11.
专性胞内寄生的黑龙江立克次体是远东斑点热的病原体,外膜蛋白B(OmpB)是其最主要的表面蛋白抗原.本研究将黑龙江立克次体ompB基因分成4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制备出4个重组OmpB抗原(OmpB-P1,OmpB-P2,OmpB-P3和OmpB-P4).将4个重组OmpB抗原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C3H/HeN小鼠树突状细胞,再将这些抗原激活树突状细胞分别腹腔接种正常C3H/HeN小鼠.接种第14天用黑龙江立克次体攻击小鼠,7天后活杀小鼠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主要脏器的立克次体的载量.结果显示,OmpB-P2,OmpB-P3或OmpB-P4激活树突状细胞受体小鼠的立克次体载量显著低于OmpB-P1激活树突状细胞受体小鼠.将不同抗原激活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别与同源抗原激活小鼠树突状细胞受体小鼠的CD4+和CD8+T细胞体外共培养.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共培养后CD4+和CD8+T细胞的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结果显示,OmpB-P2,OmpB-P3或OmpB-P4抗原激活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CD4+或CD8+T细胞的CD69表达水平高于OmpB-P1激活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T细胞.此外,OmpB-P2,OmpB-P3或OmpB-P4激活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CD4+或CD8+T细胞的TNF-?和IFN-?水平均显著高于OmpB-P1激活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T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OmpB-P2,OmpB-P3或OmpB-P4为保护性抗原,其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可以有效地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使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别向Th1细胞和Tc1细胞分化,产生高水平TNF-?和IFN-?共同对抗立克次体感染.  相似文献   

12.
小鼠对天花粉蛋白体内及体外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 57 BL/6 J小鼠在应用弗氏全佐剂或铝矾为佐剂结合天花粉蛋白免疫后都能引起抗原特异的IgE类抗体的反应以及其它Ig类抗体的反应;IgE的滴度和总的抗天花粉蛋白抗体的滴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同步。IgE类上升得较IgG等类抗体为慢,但上升的速度要快。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分泌抗体的动态变化也和血清并不完全一致。天花粉蛋白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抗原特异的增殖反应和ConA反应。这抑制并不限于增殖过程的启动。补充外源性的IL-2也不能消除这抑制作用。天花粉蛋白加热变性后丧失了对小鼠淋巴细胞的毒性,并能引起经未变性天花粉蛋白体内致敏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明显增殖。应用微量的天花粉蛋白为抗原,以及少量的无凝集素的conA条件培液等能在体外诱发致敏的B淋巴细胞产生二次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13.
黄芪对BALB/C小鼠感染Coxsackie B_3病毒后T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技术检测小鼠感染coxsackie B_3病毒后并腹腔注射黄芪一周在5—28天脾脏、外周血及心肌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黄芪治疗组小鼠外周血、脾脏中Thy1+细胞百分率在感染后第7—14天明显增高(P<0.05),在心肌中则低于同期生理盐水组。L3T4+淋巴细胞百分率黄芪治疗组在病毒感染后5—14天的脾脏,第9天的外周血和第7、14天的心肌中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而Lyt2+淋巴细胞百分率两实验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药黄芪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T细胞免疫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且主要是通过调节Thy1+和L3T4+淋巴细胞亚群而起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细胞化学ACP偶氮染色法和5′N“Gomori”染色法鉴别小鼠淋巴结及胸腺T、B淋巴细胞。测定小鼠上述淋巴组织细胞悬液样品中ACP及5′N活力所得的结果,淋巴结的ACP阳性细胞为67%左右,5′N阳性细胞为31%左右,胸腺的ACP阳性细胞为97%,5′N阳性细胞为10%。上述结果是相互符合的,也与目前已报导的小鼠及人的淋巴结和胸腺T、B淋巴细胞百分数基本符合。 文中就ACP偶氮染色法与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进行了比较,证明在小鼠上述淋巴组织细胞悬液中ACP阳性淋巴细胞基本上代表T淋巴细胞。 还就5′N“Gomori”法染色过程中,基质液中铅离子浓度对5′N活力的影响,ACP活力抑制剂的使用和机理以及所得出的小鼠淋巴结及胸腺中T,B淋巴细胞百分数的可靠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在深入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所进行免疫功能的测定方面,应用免疫学方法的报导较多,而有关细胞化学的应用则甚少,如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鉴别T淋巴细胞的资料(Mueller,1975;1976;Ranki,1976),以及鉴别B淋巴细胞的零星记载。M(?)ller等(1974)在人的脾(白髓)切片细胞中曾发现5′核苷酸酶(5′N)反应与EAC玫瑰花试验花瓣形成的阳性关系较好。此外在人的淋巴结切片观察中也证实了在EAC阳性区只出现5′N阳性反应(M(?)ller,1974)Uusit  相似文献   

15.
肿瘤细胞混合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细胞冻融、加热沉淀及酸处理等基本生化技术, 从肿瘤细胞中获取混合 肽; 将热休克蛋白70与肽体外结合, 观察热休克蛋白70-肽复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作用以及增殖的淋巴细胞对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并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增殖的淋巴细胞类型; 分别通过对腹腔和腿部肌肉接种了H22肝癌细胞的BALB/c小鼠进行热休克蛋白70-H22抗原肽复合物免疫注射, 观察小鼠肿瘤的抑制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情况. 另外, 对免疫的小鼠采血进行肝、肾功能检测. 结果显示, 获取的混合肽中含有肿瘤特异的抗原肽, 其经热休克蛋白提呈后, 体外可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增殖的淋巴细胞为T淋巴细胞, 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体内对腹水型和实体瘤型肿瘤的生长均可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同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并且这种体内免疫对小鼠肝肾功能不产生影响, 不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所疑难病生物分析部门免疫不全疾患研究领域的宫田敏男等和名古屋大学、岐阜大学研究组克隆了将与膜蛋白系留到细胞膜上的有关的磷脂酰肌醇(GPI)基因。通物GPI 细胞膜结合的蛋白有补体控制因子DAF 和CD_(59),以及小鼠的膜抗原Thy-1等。得知在PNH的患者中缺损GPI 结合的膜蛋白。这是由于GPI 合成过程的异常本来系留到膜上的蛋白向细胞外分泌。  相似文献   

17.
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小鼠感染及其相关研究中,临床病理和免疫学指标对其分析具有重要技术意义。本研究观察了HSV-1在不同条件下感染BALB/c小鼠后的多个免疫学指标,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群体中树突细胞比例及功能、血清中和抗体水平、PBMC中HSV-1抗原特异性T细胞水平,以及潜伏感染期小鼠神经组织中CD8 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显示,HSV-1毒株Mckrae、17+以角膜及滴鼻途径感染3周龄及6周龄BALB/c小鼠后,小鼠PBMC中树突细胞数量增加,并显示出刺激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病毒感染后35 d,小鼠PBMC中未检测到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抗原特异性T细胞,但能检测到低水平的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抗原特异性T细胞;小鼠血清中未检测到或仅能检测到低水平的中和抗体。HSV-1以皮下及足垫注射途径感染BALB/c小鼠90 d后,足垫感染途径较皮下感染诱导出更高水平的血清中和抗体,PBMC中可检测到IL-4及IFN-γ抗原特异性T细胞,但不同毒株及小鼠周龄之间出现T细胞反应程度差异。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各组小鼠三叉神经组织中均有CD8 T细胞浸润。这些结果提示,不同HSV-1毒株以不同途径感染不同周龄BALB/c小鼠后,均可刺激树突细胞成熟及呈递病毒抗原,但血清中和抗体及PBMC中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水平在不同毒株、感染途径及小鼠周龄之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初步探讨新疆栽培一枝蒿未除蛋白的粗多糖(Un-deproteinization of cultivated Artemisia rupestris L.crude polysaccharides,UCARCP)对模式抗原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免疫小鼠后抗体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将UCARCP配伍OVA皮下免疫小鼠,初免1次,加强1次,铝佐剂为阳性对照组,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及亚类IgG_1、IgG_(2a)的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结果显示,UCARCP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Ig G、IgG_1、IgG_(2a)的抗体水平(P0.05),且与铝佐剂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UCARCP能显著促进CD3+CD4+和CD3+CD8+T细胞亚群的含量(P0.05),与铝佐剂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新疆栽培一枝蒿未除蛋白的粗多糖能显著促进模式抗原OVA免疫后小鼠的体液免疫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与铝佐剂相当。  相似文献   

19.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195 4年发现肠毒素B(SEB)以来 ,人们对它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随着对治疗恶性肿瘤药物研究的进展 ,肠毒素B逐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肠毒素B作为超抗原 ,激活T淋巴细胞 ,致使其释放细胞因子 ,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不同细胞周期的T细胞对作为超抗原的肠毒素B的反应不同。AtsuoOchi等将肠毒素B和一功能蛋白Id通过化学方法连接在一起 ,在小鼠体内建立淋巴瘤系 38C13模型中应用 ,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SEB 抗 Id结合物能够活化体内Vβ 8+T细胞、阻止体内Id +B淋巴瘤的过度增殖。LewisE等用黑色素瘤细胞在小鼠体内建立肿瘤模型 ,并用SEB和双特异性抗体bsAb研究了抗活体肿瘤的效果。BethA .Pulaski建立了缺少免疫原性鼠 4T1乳腺癌术后动物模型 ,研究了SEB和MHCⅡ ,CD80联合细胞免疫对乳腺癌的治疗。KyojiOka da等同时将SEB和西法安生应用于抗鼠骨肉瘤研究 ,发现抑瘤效果良好 ,而且会在转移病灶处引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有效激发免疫应答,这与肿瘤细胞的性质和化疗药物有关。该研究主要探讨阿霉素(adriamycin,ADM)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获得的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ils,DCs)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分别应用ADM和反复冻融法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取其离心上清液,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DC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显示:ADM处理的U14细胞抗原致敏后的DC组所激发和扩增的T细胞数及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而提示ADM处理的肿瘤抗原能有效地致敏DC并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