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急性肠套叠患儿的护理经验,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出院给予健康指导。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7例,手术5例,患儿均痊愈,无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心护理,术后细致观察,是治愈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重要环节。做好早期护理观察可为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韦卓民 《蛇志》2012,24(2):193-194
肠套叠是婴幼儿的常见急腹症,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愈后良好。现就我院2006~2010年收治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腹泻病原学及其快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标本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病原学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1)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2)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6个月-2岁患儿占881例(69.91%)。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3)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6占明显优势,前者pH与后三者pH统计学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已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腹泻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口服或静脉补液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予以酪酸梭菌活菌散和葡萄糖酸锌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单纯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3个月内腹泻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止泻、呕吐、腹痛和粪常规等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3 d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χ2=4.15,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随访3个月,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腹泻复发5例(13.16%)和13例(34.21%),观察组腹泻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6,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较肯定,能明显改善患儿腹泻症状,缩短腹泻病程,并能减少腹泻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胃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症(cow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消化门诊就诊的448例诊断为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临床资料和应用COMi SS症状评分法进行症状量化评估。结果:448例患儿中男216例,女232例,以0~6个月发病年龄为主。不同胃肠道首发症状就诊中腹泻50%,便血29%,反流或呕吐9%,阵发性哭闹7%,便秘5%。治疗前COMi SS评分均值10.24±2.60分,饮食回避2~4周后评分均值为3.68±1.17分,均值差6分。调查既往诊疗中误诊病例296例,不同胃肠道首发症状患儿的误诊率为:腹泻组71%,便血组68%,阵发性哭闹组50%,反流或呕吐组40%,便秘组66%。既往误诊病例中抗生素使用率达62%。误诊病例中发生营养不良112例,非误诊病例中营养不良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型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主要症状为腹泻及便血。因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实践中误诊发生率高。COMi SS症状评分法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该病首发症状的识别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行螺旋CT检查和钡剂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患儿配合度等。结果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明显高于钡剂造影的85.0%(P0.05);螺旋CT检查诊断耗时与钡剂造影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查中患儿的配合度为95.0%高于钡剂造影检查的77.5%(P0.05)。结论螺旋CT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准确率高,患儿的配合度高,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柏  黄波  赵璀莲  梁庆  冯海鹰 《蛇志》2013,25(2):119-120
目的 探讨低渗口服补液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急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低渗口服补液盐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口服补液盐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急性腹泻症状的缓解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无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无效率为23.33%;两组总有效率、无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观察组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呕吐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腹泻症状缓解的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渗口服补液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覃美香 《蛇志》2014,(2):193-19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胃肠炎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42例急性胃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71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71例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同时对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儿平均腹痛消失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呕吐停止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显效率为92.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是治疗急性胃肠炎的重要辅助手段,可缩短急性胃肠炎患儿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5岁的患急性稀水样便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感染及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留取2006年6月~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住院及医院内感染腹泻患儿的部分粪便标本,应用免疫层析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排除轮状病毒感染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星状病毒。本实验主要研究对象为年龄≤5岁,病程≤2周,大便培养无条件致病菌生长患儿。结果 共收集724例急性腹泻粪便标本,年龄≤5岁人群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42.5%,约85%患儿年龄≤2岁;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2月~2007年1月。共240例急性腹泻轮状病毒阴性粪便标本中,年龄≤5岁人群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11.6%,53.6%患儿年龄≤2岁;观测期间病例散发,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0月~2007年1月。结论 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部分患儿伴肠道外损伤。星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又一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苏浙闽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常见病毒及患儿临床特征,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至2014年苏浙闽地区多家医院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1 452例,采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HRV),多重PCR法检测诺如病毒(NoV)、肠道腺病毒(EAdV)和星状病毒(HAstV),并用RT-PCR法对A组轮状病毒阳性的样本进行G和P分型。结果 1 452例患儿中由常见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患儿有707例,占总调查患者的48.69%。急性腹泻患儿常见病毒感染中单一病毒感染占90.10%(637/707),其感染病毒的构成以轮状病毒最多(47.52%,336/707),其次为诺如病毒(36.07%,255/707)以及星状病毒(2.40%,17/707)和肠道腺病毒(4.10%,29/707)。病毒感染腹泻患儿中多重感染者共70例,占9.90%(70/707),以A组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占多重感染者的68.57%(48/70)。226份A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G分型以G1为优势分型,占33.19%;P分型中则以P [11]比例最高,占38.50%;G、P型组合以P [11]G11为主(38.50%)。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引发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毒,诺如病毒次之,且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患者可合并多种病毒感染。不同地区腹泻患儿病毒感染阳性率有差异,轮状病毒基因型表现则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余溪华  钟吉富 《蛇志》2009,21(4):306-307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1岁以下的肥胖儿童。随着B超、X线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从2003年2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62例肠套叠患儿,均在X线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早期异位妊娠超声诊断临床资料。结果:输卵管妊娠73例(89.02%),非输卵管妊娠9例(10.98%);胚囊类30(36.59%)例,实性包块30(36.59)例,不均质包块13(15.85%)例;伴有盆腔积液12例;确诊68(82.93%)例,漏诊4(4.88%)例;第1次、第2次、第3次诊断,阴道超声符合率90.91%、92.00%、100.00%,腹部超声诊断符合率58.33%、88.61%、98.65%;典型征象心血管搏动占13.41%、胚芽反射21.95%、双环征23.17%,不典型征象囊实性包块43.90%、积液14.63%、散在性包块9.76%。结论:异位妊娠早期超声征象多不典型,腹部超声诊断符合率较低,应尽量应用阴道超声,多次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早期孕囊多表现为囊实性包块,若位置敏感,应提高警惕,详细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家族性偏头痛对婴儿腹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112例婴儿腹痛患儿为腹痛组,97例同期就诊非婴儿腹痛及头痛患儿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的一、二级及三级亲属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有偏头痛的亲属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诊断,最后对两组患儿及其亲属的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例(17.86%)婴儿腹痛患儿有家族性偏头痛,对照组6例(6.19%)患儿有家族性偏头痛,家族性患偏头痛的患儿比例在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婴儿腹痛患儿的亲属诊断为偏头痛有85例,占本组调查总人数的16.93%,对照组患儿偏头痛亲属共有17例,占调查总人数的2.37%,两组患儿亲属患偏头痛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患儿亲属患偏头痛种类的比较:腹痛组有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和儿童腹型偏头痛,对照组没有;除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的在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种类的偏头痛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有家族性偏头痛史的婴儿腹痛发生率高于正常人,婴儿腹痛与家族性偏头痛的发生率相关,与偏头痛的种类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图检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价值。方法: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91例出生后一天内的窒息新生儿,对其行脑电图检查,根据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组、轻度异常组、中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对上述四组患儿进行随访,时间点为出生后3个月、6个月,采用婴幼儿发育量表对患儿的智能发育进行测评,对各组智能发育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91例患儿中,脑电图异常的有83例,异常率为91.21%,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2)对患儿随访至3个月时,轻度、中度、重度异常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的平均值与正常组患儿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3)对患儿随访至6个月时,轻度异常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的平均值与正常组患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重度异常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的平均值与正常组患儿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脑电图检查结果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为临床上早期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成分的构成及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100例,对100例粪便标本运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方法展开微生物检验,并分析病菌的类型。结果:100例标本,共分离62株菌,总检出率为62.0%,其中,26例被检出沙门氏菌,包含甲、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及非伤寒型沙门氏菌,该病原菌检出率最高,达41.9%。病原菌在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分布:年龄为1-5个月的患儿为13例,5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38.5%;年龄为6-12个月的患儿38例,27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71.1%;年龄为1-2岁的患儿23例,17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73.9%;年龄为3-6岁的患儿26例,13例结果呈阳性,感染率为50.0%。各年龄段患儿的感染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个月-2岁年龄段的腹泻患儿感染病原菌的比例最高,沙门氏菌是引发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5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18例患儿一般症状以发热、精神差、烦躁、脱水为主,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惊厥等。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的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脑脊液生化常规均无特殊异常,头颅MRI及脑电图均无异常。治疗与随访:所有患儿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随访4个月结果显示,患儿具有正常的健康状态及良好的精神运动发育,未见再发惊厥,预后良好。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为目前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少部分患儿合并惊厥;经过补液、止泻、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后,预后良好,极少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河北省卢龙县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轮状病毒是我国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按照WHO轮状病毒监测方案,于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河北省卢龙县开展了医院和社区为基础<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结果表明:卢龙县<5岁儿童腹泻的发病率为1 3次/人/年。4年中全县共有2350名<5岁急性腹泻患儿住院,占所有住院儿童的38%(2350/6213)。住院的腹泻患儿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夏季(6~8月),占全年腹泻住院病例的22%;另一个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占58%。住院的轮状病毒腹泻只有一个高峰,是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高峰期的轮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数占全年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住院数的86%。按全年统计,轮状病毒腹泻占住院腹泻患儿的46%,轮状病毒腹泻的住院率为11/1000儿童/年。在门诊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占28%,在社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占10%。轮状病毒毒株的分布,G3型(45%)最常见,其次为G1型(35%)、G2型(8%)、G4型(3%)、G9型(0 6%),混合感染较少(1%)。还有8%的毒株未能分出型别。在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中,9~11月龄的儿童检出率最高(53%),其次是12~17月龄(51%)、18~23月龄(36%)和6~8月龄(30%)。在4年研究期间共有5~10名1~59月龄儿童可能因为轮状病毒腹泻死亡,其中有1例确诊为P[8]G1型毒株感染。初步估计,该县1~59月龄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死  相似文献   

18.
儿童慢性腹泻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腹泻的病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41例慢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常见致病因素依次为过敏因素46.2%(24/52)、肠道内感染28.4%(40/141)、乳糖不耐受28.3%(26/92)。共109例明确病因诊断,55.1%(60/109)为多因素共同致病,以肠道内感染合并继发乳糖不耐受,过敏合并继发乳糖不耐受,免疫缺陷合并肠道内感染多见。前4位主要病因诊断为感染性腹泻(24.1%)、过敏性腹泻(17.0%)、乳糖不耐受(7.1%)、炎症性肠病(6.4%)。结论除肠道内感染外,过敏因素、乳糖不耐受等也是儿童慢性腹泻常见致病因素。儿童慢性腹泻常由多因素共同致病,主要病因除感染性腹泻外,过敏性腹泻、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等也是常见病因。儿童慢性腹泻重在病因诊断,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在诊断妊娠合并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6例妊娠合并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妊娠合并急腹症超声图像特征。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异位妊娠87.2%(184/211),急性阑尾炎84.2%(32/39),卵巢囊肿蒂扭转90.0%(27/30),急性胰腺炎66.7%(6/9),不全流产及难免流产、子宫肌瘤扭转、子宫肌瘤红色变性、胎盘早剥、泌尿系结石、急性胆囊炎和胆结石、急性胃肠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率为100%(43/43)。结论:超声可以作为妊娠合并急腹症首选的检查手段,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并讨论有回声型超声造影剂在诊断婴儿幽门肥厚性狭窄中的优势。本研究随机抽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疑诊IHPS的呕吐患儿,入选患儿均行超声造影、普通超声及X线造影检查。与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后的确诊结果相比,超声造影、普通超声检查和X线造影对IHPS患儿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50%、92.50%和92.50%,Youden指数分别为88.89%、82.44%和74.55%,Kappa值分别为0.925、0.805和0.776,超声造影检查对IHPS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和X线造影检查。由此得出结论,超声造影显示的幽门管结构层次较普通超声更加清晰,可以为外科手术提供更准确的参数测量值,避免术中切开深度过大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超声造影较X线无辐射,通过实践可以证实超声造影能够完全取代X线造影,可以作为诊断IHPS时普通超声检查的补充或者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