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功能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临床病理生理学 ,粗略地探讨了磁场、液晶、细胞生命体在自动节律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从生物磁学的角度 ,在磁场、液晶、生命体的层次上 ,又作了进一步的研讨 ,似乎为临床病生理研究 ,提供了又一较富魅力的空间。希望在临床病症研究上更具实力的人们 ,能够建立一个更新、更充实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2.
心肌细胞自律性与磁场、液晶的关系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中朝 《生物磁学》2004,4(1):23-25
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功能,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结合临床病理生理学,粗略地探讨了磁场、液晶、细胞生命体在自动节律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从生物磁学的角度,在磁场、液晶、生命体的层次上,又作了进一步的研讨,似乎为临床病生理研究,提供了又一较富魅力的空间。希望在临床病症研究上更具实力的人们,能够建立一个更新、更充实的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切生命体,都是以液晶相物质作为其基本的结构材料的。同时,又都是存在于无所不在的宇宙场(主要包括引力场和磁场)尤其是磁场之中的。磁场,既是液晶相物质存在和稳定的必要条件,又是其老化,衰老的原因。因此,研究磁场与液晶——生命体之间的极其重要的关系,并最终找出最佳“磁位”(存在点),是研究生命体衰老奥秘的最有可能成功的途径。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为在领域内奋力探索,并给具有实力的人们,提供一个极富魅力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切生命体,都是以液晶相物质作为其基本的结构材料的。同时,又都是存在于无所不在的宇宙场(主要包括引力场和磁场)尤其是磁场之中的。磁场,既是液晶相物质存在和稳定的必要条件,又是其老化、衰老的原因。因此,研究磁场与液晶———生命体之间的极其重要的关系,并最终找出其最佳“磁位”(存在点)。是研究生命体衰老奥秘的最有可能成功的途径。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为在此领域内奋力探索,并给具有实力的人们,提供一个极富魅力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5.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朱杰 《生物磁学》2005,5(1):26-29
本就不同参数的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磁场对生命体整体、组织、器官、细胞直至生物大分子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验结果对磁场生物学效应的可能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不同参数的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磁场对生命体整体、组织、器官、细胞直至生物大分子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验结果对磁场生物学效应的可能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磁场--液晶--生命体"生命模式的新概念,主要包括了两层含义,即人类目前认知范畴和进入时空认知范畴初期的生命概念.或者是两者之间的过渡.生命是什么?是基因?是液晶细胞体?还是磁场?引力场?或者是时间和空间?当人们有了基因程序之后,看到的、不是生命现象的全部,而是现代人类认知范畴的内涵之一,但他注定会提醒人们时空认知范畴的伟大时代,就在前面!  相似文献   

8.
近日节律是生命体生理及行为变量遵循内源性的以接近1个太阳日的周期进行循环的生物过程,人体近日节律调控机制及其相关疾病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新兴领域和研究热点。过去二十年间,以生物钟基因及其相互作用环路为核心的一系列机制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初步形成了近日节律的分子模型,近年来,生物钟基因在染色体重塑、转录翻译调控、转录后修饰等多个层次的调控模式得到深入的研究。同时,近日节律失控与肿瘤、代谢紊乱等临床疾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机的转化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新兴的时间医学。本文谨就近年来近日节律分子机制及其疾病相关研究的概况和最新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体内部存在许多的液晶现象。通过对液晶光学性能、温度敏感性等研究,发现生物体中液晶态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紧密相关。生物液晶状态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通过精细的研究生命体液晶态结构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的了解生物组织结构特征、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利用液晶的特性及其与生物体组织间的作用机制联系,将其应用于生物检测、药物运输、构建新型仿生材料等。本文综述了液晶的发现和发展,生物液晶的内容以及液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昼夜节律系统与成人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昼夜节律是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接近24小时的内源性生物节律。昼夜节律与社会或环境节律的长期不同步,会引起睡眠、情绪等一系列变化。本文阐述了昼夜节律系统与睡眠之间的联系,重点介绍成人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  相似文献   

11.
如果有人说,46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第一条生命体之时,磁就与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不要以为这是美妙的神话故事。无数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为磁谱写着生命赞歌的奇特音符。近五十年来,磁、磁场、磁场能、电磁场能、地磁场能、太阳磁场能,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能量转化和转移的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大有领导世界科技大潮,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新尖端热点之趋势。各国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就是最有力的证据。磁场与生物有人做过有趣的实验,发现放在磁场中的蕃茄成熟早。在寒冷的天气里,放在磁场下面青青的生蕃茄,尤其是放近南磁极的,就比远离磁铁的…  相似文献   

12.
地外空间的亚磁场环境是影响宇航员健康的一种潜在风险因素.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亚磁场显著影响个体行为和神经系统功能.但是,目前尚缺乏亚磁场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影响的系统检测数据.本文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动物饲养的亚磁场环境(500 n T),并系统检测了30天亚磁场处理对成年雄鼠(C57BL/6,4~6周龄,(20±2)g)的昼夜周期、痛觉、情绪及激素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地磁场中饲喂对照组,亚磁场中小鼠的昼夜饮水节律改变、热敏痛觉耐受能力和整体活动水平降低,但是没有发生焦虑或抑郁情绪.亚磁场处理后,小鼠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说明一个月连续亚磁场处理扰乱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和内分泌,随后可能导致其感知觉能力的变化和运动机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亚磁场引起小鼠昼夜节律改变和热痛觉敏感增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外空间的亚磁场环境是影响宇航员健康的一种潜在风险因素.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亚磁场显著影响个体行为和神经系统功能.但是,目前尚缺乏亚磁场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影响的系统检测数据.本文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动物饲养的亚磁场环境(< 500 nT),并系统检测了30天亚磁场处理对成年雄鼠(C57BL/6,4~6周龄,(20 ± 2) g)的昼夜周期、痛觉、情绪及激素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地磁场中饲喂对照组,亚磁场中小鼠的昼夜饮水节律改变、热敏痛觉耐受能力和整体活动水平降低,但是没有发生焦虑或抑郁情绪.亚磁场处理后,小鼠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下降. 这些结果说明一个月连续亚磁场处理扰乱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和内分泌,随后可能导致其感知觉能力的变化和运动机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在讲述心脏自动节律性搏动时,把制备好的离体蛙心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再把培养皿放在投影仪上,学生在屏幕上可清楚地看到蛙心节律性搏动的情况。在培养皿中加上肾上腺素,可见心脏搏动加快,说明体液对心脏的调节。让学生观察时,计算每次心跳所间隔的时间,得出心脏具有自动节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神经精神类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的特点,且患者通常伴随有认知障碍.长期以来,临床针对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治疗手段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且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开发高效客观的诊疗方式是神经精神疾病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难点.脑电图是反映脑功能变化的一种临床检查方式,其特征性节律的检测可作为大脑损伤的指标. Gamma节律(γ节律)作为与认知相关的一个重要神经节律,在大脑高级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众多研究发现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和动物模型伴随有γ节律的紊乱,这预示着基于认知核心脑区γ节律的神经检测与调控可能实现精准诊疗.本文综述了面向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开展的γ节律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以往研究中γ节律在调节认知、学习记忆时的特征规律和相关分子基础,提出γ节律可能成为未来临床检测神经精神疾病无创高效的客观靶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心脏虽然接受神经支配,但切断神经的心脏或离体心脏在适宜条件下仍能搏动,这是因为心脏是具有自动节律性的器官。这种自动节律性是从何种结构起源的,产生的机制如何?节律性兴奋产生后是怎样在心肌中传播的?无数心肌细胞为什么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同步收缩?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涉及到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睡眠研究的科学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睡眠机制的研究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运用细胞电生理学来研究睡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种种技术上的困难,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和医学范围,例如嗜睡症、抑郁症等.虽说睡眠的节律性较易理解,但作为其本质———睡眠的基因和分子水平的自动平衡调节仍是一个谜.细胞因子(IL-1和TNFα)对睡眠的诱导作用已显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睡眠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关于睡眠的功能已有不少理论和假说,但人类对睡眠的生化机制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某些疾病如肩痛和腰背痛等症状,用磁场治疗能发挥一定的疗效。利用磁场镇痛效应,既无副作用,又无吃药打针之苦,简便又易于掌握,这些治疗均为病人有口皆碑,也为临床医生所称赞。曾在全国第一次磁疗保健用品展览会上,北京301医院常汉英介绍了该院从1974年开始8年经过5000多例临床应用证明,磁疗对于多种常见病确有良好的作用。笔者亦在临床治疗各类慢性病5000多例。磁场究竟怎样能够治疗疾病呢?结合中外学者以及笔者的一些实际工作给予简略的综述,以求同道来探讨。日本中川恭一医学博士关于磁力与健康的机理研究进行了30多年。并调查了磁力…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每一个生命体的生物学性状都由其基因组中基因的表达和沉默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是基因组结构最简单的生命体,其基因组全长仅3.2 Kb,简单的结构却包含了该生命体所有的遗传信息,维持了其全部的生物学功能。乙肝病毒这种结构简单但功能完整的生命体,其细胞内基因表达和沉默的机制却十分精准,理解这种机制为我们研究复杂基因组的基因表达、沉默及细胞分化、发育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利用Moms-Lecar模型研究实验观察到的培养心肌单细胞自发性兴奋模式转迁规律的动力学机理,确定性模型仿真,揭示了心肌单细胞随参数由“极化”静息经规则节律到“去极化”静息的节律变化规律。随机因素扰动下的模型仿真发现在分岔序列中的分岔点附近会出现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旱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模式,其中,延迟后去极化节律产生于从“极化”静息到规则节律的分岔点附近,而旱后去极化节律产生于从规则节律到“去极化”静息的分岔点附近。这表明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和含旱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是系统在自动兴奋和静息之间的分岔点附近由于参数的随机扰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