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或昂首挺胸,缓缓阔步;或优雅起舞,翩然振翅,然后穿云而上。在三江平原,如果你幸运的话,可以看见这种天使般的鸟类——东方白鹳。优雅的天使"长脚尖喙,羽毛洁白,体型壮硕",这是文人笔下的东方白鹳。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仅分布于亚洲东部,因数量稀少,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全球现  相似文献   

2.
或昂首挺胸,缓缓阔步;或优雅起舞,翩然振翅,然后穿云而上。在三江平原,如果你幸运的话,可以看见这种天使般的鸟类——东方白鹳。  相似文献   

3.
齐齐哈尔东郊东方白鹳繁殖情况的调查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殿金 《动物学研究》1989,10(3):263-270
1969~1986年期间,曾在1969~1970,1978~1979,1980~1984,和1986共10个年分里每年有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Swinhoe)先后在7个地点营巢繁殖,本文总结了10次营巢与繁殖情况,并对其繁殖过程机率作了时间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4.
东方白鹳 (Ciconiaciconiaboyciana)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在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称其野生种群数量约为 2 0 0 0~ 2 50 0只[1] 。因其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生态链的顶级地位 ,国际上常把它作为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标示物种。其主要繁殖地在俄罗斯的阿穆州及乌苏里江流域 ,同时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也有部分繁殖种群。其主要越冬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年来鄱阳湖保护区对东方白鹳的统计资料 (表 1 )充分显示 ,鄱阳湖保护区是东方白鹳的重要越冬地。 1 999年 7月 ,俄罗斯科学院黑龙江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2009年3-5月,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运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对25个东方白鹳巢址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偏好选择在芦苇沼泽中的电线杆上筑巢,巢区水面比例较大,样方内水深度>15cm,植被较高,盖度较大,植被密度200-500根/m2,巢址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距离较近,明水面深度<0.5m,距离人为干扰、农田、草地较远。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st(p)=-0.206-2.773×距明水面距离+2.200×距公路距离+1.444×距轻度干扰地距离+1.205×距草地距离+1.191×植被密度,模型正确率:88.6%,R2=0.721。食物、人为干扰和植被密度是影响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0年5~7月,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弃巢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4枚卵进行人工孵化及育雏研究。在孵化期温度37.4~37.6℃,湿度45%~55%;出雏期温度37.2~37℃.湿度60%~65%,同时严格了翻卵、晾卵、通风、换气等技术指标,孵化成功率100%。在设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及保证食物供给的条件下进行育雏,对l~30日龄的幼雏进行连续的测量及观察,结果表明.幼雏生长发育与野生条件下自然育雏的幼雏生长发育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7.
2008和2009年3—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5个觅食利用样方和74个对照样方的1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东方白鹳繁殖期倾向于在明水面、芦苇沼泽和滩地中觅食,对草地和农田利用极少。偏向于食物丰富度较高的觅食点;对隐蔽级高低没有明显的偏好。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利用样方具有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较低,觅食地水深相对较浅,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等距离较近,距重度干扰源较远等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距芦苇沼泽距离、样方内水深、距重度干扰源距离、食物丰富度和明水面距离具有重要作用,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繁殖季节东方白鹳觅食地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5.5%。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主要与水源、人为干扰和食物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日节律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不同 ,并出现较明显的日节律。节律变化与饲养方式和笼舍环境等因素有关 ,性别、年龄、繁殖与否等影响其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9.
人工饲养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东方白鹳的行为及其时间分配主要为站立(4 9 4% )、繁殖(1 9 7% )、理羽(8 9% )、取食(6 4% )、修巢(5 7% )、打嘴(5 7% )、游走(4 3 % )等几种,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日节律。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之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合肥野生动物园东方白鹳的保护遗传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选用EEO.6基因和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合肥野生笼养东方白鹳的性别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研究中成功地鉴定了东方白鹳成体和幼体的性别,并且双引物的引入克服了性别鉴定中假阴性.在合肥野生动物园28个笼养个体中共检测出11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为0.8598±0.041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035±0.0058,但单倍型在繁殖个体间分布严重失衡,子一代个体的单倍型主要集中在H1,H2,H3.因此,建议在进行圈养东方白鹳的繁殖管理时,注重提升各单倍型的奠基者作用,以保护笼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1997年冬季在海南省松涛水库发现 1 0 0多只鸢集群 ,鸢群出现位置为 1 0 9°39′E ,1 9°1 9′N ,出现的时间大约在 1 7:30时后 ,直到天黑 ,成群的鸢在山顶和水库的上空盘旋 ,持续时间长达 30多分钟。 1 998年 1 1月、1 2月及 1 999年 2月 ,还在这里发现鸢群 ,并在 1 999年 2月观察到鸢在该地筑巢。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3.
14.
天津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按季度对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底栖动物有51种,其中水生昆虫23种,占总数的45.1%;软体动物15种,占29.4%;寡毛类12种,占23.5%;其他类1种,占2.0%,优势种类为侧叶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lobiferus)、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159.58 ind·m-2,年均生物量为3.31 g·m-2;各季度底栖动物密度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生物量表现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利用Goodnight修正指数(GB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生物学污染指数(BPI)、科级生物指数(FBI)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于桥水库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于桥水库水质整体处于轻-中污型(Ⅱ-Ⅲ),相比1999-2000年(Ⅲ)于桥水库水质污染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5.
刘红玉  李兆富  李晓民 《生态学报》2007,27(7):2678-2683
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反映水禽——东方白鹳生境需求的层级系统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建立定量化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小三江平原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生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初始状态1954年相比,东方白鹳繁殖生境丧失了81.9%,平均斑块面积缩小了88%;同时,生境面积的丧失是伴随生境破碎化过程发生的。1983之后生境破碎化明显加剧,到2005年生境连通度显著降低,生境处于高度破碎化状态。研究表明,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繁殖生境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关键生境要素的变化,生境空间异质性改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07年5月,采集合肥野生动物园采集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及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样品共51枚,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中的op’-DDT、pp’-DDD、pp’-DDE、pp’-DDT、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及六氯苯9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检测结果发现,pp’-DDD、pp’-DDE、pp’-DDT、β-六六六、δ-六六六5种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pp’-DDD的残留量最高,在东方白鹳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8936、0.8353和0.7516μg/g干重,在白鹤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5685、0.5077和0.4657μg/g干重;pp’-DDD和pp’-DDT在两种鸟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间的残留量无显著差异;pp’-DDD在东方白鹳飞羽和尾羽中的残留量显著高于白鹤。  相似文献   

17.
不透水面是衡量流域城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其扩展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在ENVI 5.1软件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获取1984、1994、2004和2013年4个时相的不透水面信息,采用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剔除水体信息,排除水体对不透水面提取精度的影响,运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法生成流域不透水表面指数(ISA),并对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5,像元精度为85.4%,试验结果准确可靠.1984—2013年,流域内不透水面覆盖度ISA平均值从0.16线性增长到0.23,在全流域范围内的不透水面面积增加了4.9%,其总不透水面面积增加近1倍.不透水面沿城镇区域呈现辐射式增长,沿子流域路网呈现填充式增长.不透水面覆盖度为中等等级的斑块形状不规则,破碎化程度最高.整个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均逐年增高,人为干扰强度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8.
19.
We intended to describe a case of chaunocephalosi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ausative agent, Chaunocephalus ferox, recovered from an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 boyciana,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 oriental white stork was referred to the Wildlife Center of Chungbuk in Korea in February 2014 for severe depression with cachexia and it died the next day. At necropsy, the stomach was severely expanded and 7 thick-walled nodules were observ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testine. Although the stomach was filled with full of foreign materials, the intestine was almost empty. The nodules were globular and total 9 flukes were recovered. They were 8,030–8,091 μm in length and 3,318–3,333 μm in maximum width. Because the flukes had bulbous forebody with short narrow subcylindrical hindbody, 27 collar spines, and vitelline follicles not reaching to the posterior end, the specimens were identified as being C. ferox. The cyst formation induced thickening of the intestinal wall with narrowing of the lumen that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astric impaction to the death of the host. This is the first described case of chaunocephalosis and its causative agent C. ferox found from an oriental white stork in Ko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