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观察褪黑素以及褪黑素联合顺铂是否可以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探讨ERK1/2MAPK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为肺腺癌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不同浓度的顺铂、褪黑素联合顺铂刺激体外培养的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运用Real-time 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p53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ERK1/2MAPK的活性变化。结果:1)单纯使用褪黑素和顺铂均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褪黑素联合顺铂时,抑制作用更加显著,一定浓度的褪黑素可降低顺铂的使用浓度;2)未经处理的A549细胞Bcl-2/Bax很高,p53基因表达较低,经褪黑素以及褪黑素联合顺铂刺激后A549细胞中Bcl-2/Bax明显下降,p53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并有浓度依赖;3)经褪黑素和顺铂刺激后A549细胞中磷酸化ERK1/2MAPK水平明显降低。褪黑素联合顺铂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且诱导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褪黑素和顺铂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与ERK1/2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白念珠菌中主要有4条MAPK途径:Mkcl途径、Cekl途径、Cek2途径和HOG途径。其中HOG途径在白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白念珠菌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治疗念珠菌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人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白念珠菌在接受环境刺激信息后,能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使菌体发生形态、毒力等各种表型转换,从而适应生长环境,易于在宿主体内潜伏或致病。该文对白念珠菌表型转换信号通路中主要转录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介导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和毒力等表型的信号转导主要通路:cAMP-PKA通路和MAPK通路,这些通路的终点都是相关转录因子,如Efg1、Cph1。转录因子能与基因启动子结合,调控白念珠菌相应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或抑制信号的传达,影响白念珠菌的增殖、形态转变、致病力等。可为相关研究工作者进一步了解白念珠菌表型转换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沙眼衣原体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活性与MAPK/ER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利用化学抑制剂U0126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然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在凋亡诱导剂Etoposide作用下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变化,以及PARP是否发生裂解。结果:当MAPK/ERK信号通路被阻断时,在Etoposide的作用下,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同时Caspase-3被活化和PARP发生裂解。结论:沙眼衣原体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活性与MAPK/ER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MTT掺入法检测细胞活率变化,分别筛选出诱导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药物浓度;半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下地塞米松对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受体配体(Ligand of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L)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调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变化,显微镜观察FRSs存活、增殖和凋亡变化.经MTT检测和浓度筛选,发现TRAIL在0.01-5 mg/L浓度范围内诱导FRSs增殖,浓度增加到10 mg/L出现凋亡趋势.地塞米松可协同TRAIL双向诱导FRSs增殖或凋亡,有效浓度约10-6-10-10 mol/L.细胞周期分析与凋亡率检测结果表明RAIL诱导FRSs增殖峰浓度为5 mg/L.TRAIL(5 mg/L)与地塞米松协同作用,细胞增殖指数(Prl.)较TRAIL5 mg/L组上升2.49%(P<0.05);TRAIL 10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率无显著变化,TRAIL 10 mg/L与地塞米松协同作用G0/G1期比例较TRAIL10 mg/L组增加2.36%(P<0.05),凋亡率较之上升6.79%(P<0.01).地塞米松作用下,OPG基因mRNA水平表现下调,RANKL基因则表现上调,二者均表现为剂量依赖型.综上所述,TRAIL对FRSs呈诱导增殖或凋亡的双向调控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型.地塞米松可协同TRAIL对FRSs作用,该现象与TRAIL和地塞米松诱导FRSs细胞周期的改变以及地塞米松对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OPG和RANKL基因的表达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具有双形态性,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为酵母相和菌丝相。调节双形态性的主要信号通路有Cph1调节的MAPK途径,Efg1调节的c AMP/PKA途径,Tup1介导的抑制途径,Rim101调节的pH反应通路等。这些通路控制着菌丝特异基因的表达,许多菌丝特异基因编码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因此菌丝相的致病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HFR基因在B细胞淋巴瘤Raji细胞中的表达,以及CHFR基因甲基化对Raji细胞增殖和凋亡中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2脱氧胞苷处理Raji细胞株,通过RT-PCR检测CHFR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MS-PCR检测CHFR基因甲基化变化,CCK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Raji细胞增殖及凋亡变化。结果:CHFR基因在Raji细胞中出现弱表达,经去甲基化试剂处理后CHFR基因表达水平增高,随药物浓度增加Raji细胞的抑制率及凋亡率增高。结论:5-氮杂-2脱氧胞苷可以恢复CHFR基因表达水平,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CHFR基因在细胞增殖起负向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因CHFR在B细胞淋巴瘤Raji 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基因甲基化对Raji 细胞增殖和凋亡中所产生的影 响。方法:体外培养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Raji 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去甲基化试剂5- 氮杂-2 脱氧胞苷处理Raji 细胞株,通过 RT-PCR 检测CHFR 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MS-PCR 检测基因甲基化变化,CCK 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Raji 细胞增殖 及凋亡变化。结果: 基因在Raji 细胞中出现弱表达,经去甲基化试剂处理后基因表达水平增高,随药物浓度增加Raji 细胞的抑制率及凋亡率增高。结论:5-氮杂-2 脱氧胞苷可以恢复基因表达水平,抑制Raji 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基 因在细胞增殖起负向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体外动力学过程;采用CLSI-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在Spider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形成的影响;qRT-PCR法检测在不同浓度大蒜素作用下白念珠菌菌丝相关基因HWP1、ALS1、EFG1、PDE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白念珠菌在Spider液体培养基中6 h时出现较长菌丝,24 h后镜下可见大量念珠菌菌丝包裹酵母细胞,紧密交错;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MIC值为25μg/mL;倒置显微镜观察(25~100)μg/mL浓度的大蒜素能明显抑制Spider液体培养基中白念珠菌菌丝的生长;qRT-PCR结果显示,在(25~100)μg/mL浓度的大蒜素作用下,白念珠菌菌丝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结论大蒜素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的形态转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菌丝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与白念珠菌共同孵育,研究不同浓度的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杀伤作用,并研究随着共孵育时间的延长DC表型的变化及其吞噬、杀伤白念珠菌能力的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C57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Cellometer Mini细胞计数仪测定DC生长曲线及细胞直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标志物CD11c及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及CD86的表达;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定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结果体外培养10d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DC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大,培养第10天时,细胞直径分布最多的为10.2μm;生长曲线显示,DC呈倍数增长,第2~9天为细胞对数生长期,第9天左右增殖曲线达到顶峰。培养第10天,未经白念珠菌刺激的DC表面CD11c分子及CD80分子高水平表达,CD40、CD86及MHCⅡ低表达;经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CD11c分子、CD80、CD40、CD86及MHCⅡ均高表达,呈成熟DC表型。激光共聚焦(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及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DC对白念珠菌吞噬作用,当DC与白念珠菌的比例为1∶1时,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无明显变化(P=0.063);当DC与白念珠菌比例为2∶1、1∶2及1∶4,随着DC细胞所占比例的减小,DC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当比例为1∶4时,DC吞噬作用最强,且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也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2;P=0.002)。显微镜检测DC对白念珠菌杀伤率,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的杀伤率下降(P=0.000);当DC∶白念珠菌=1∶1时,较2∶1时,杀伤率明显下降,但随着白念珠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高(从1∶1到1∶4),杀伤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经GM-CSF诱导可培养DC具有较高的纯度,呈未成熟细胞表型;且每只C57小鼠可获得3×107总数的细胞,可满足一些实验的DC用量。经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型成熟;在一定的比率范围内,DC对白念珠菌有较强的吞噬及杀伤作用,其吞噬作用随着DC与白念珠菌比例的减小而增强。且随着两者作用时间的延长,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作用逐渐增强而杀伤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白色念珠菌对人口腔黏膜上皮角质细胞(KB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孢子型白色念珠菌和菌丝型白色念珠菌,取健康志愿者的颊粘膜制备KB细胞,分别加入孢子型白色念珠菌(孢子组)和菌丝型白色念珠菌(菌丝组),另外取单纯KB细胞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细胞凋亡率及各个周期的细胞数,统计分析各组细胞增殖指数(PI)。结果:菌丝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孢子组(P0.05);菌丝组在G0/G1期的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孢子组(P0.05);菌丝组在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孢子组(P0.05);菌丝组的PI显著高于孢子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菌丝型白色念珠菌可诱导KB细胞凋亡率的上升及改变KB细胞周期变化,并引起KB细胞的PI升高,对于临床上治疗口腔念珠菌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究伊犁黑蜂蜂胶对白假丝酵母菌游离状态及其生物膜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NCCLS M27-A2酵母微量稀释法结合平板法测定蜂胶对游离状态下白假丝酵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玻片法在体外构建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模型,采用MTT法检测蜂胶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状态下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及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浓度蜂胶醇提取物对同一时间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并进行红蓝荧光染色定量分析。结果伊犁黑蜂蜂胶对浮游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为4mg/mL,MBC为8mg/mL;伊犁黑蜂蜂胶对生物膜状态下白假丝酵母菌的MBEC为16mg/mL,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菌性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伊犁黑蜂蜂胶作用于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后可使生物膜内活菌比例降低,生物膜活性减弱,生物膜内实验菌死亡率随蜂胶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犁黑蜂蜂胶在体外对不同状态下的白假丝酵母菌均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情况及其与抗氰呼吸的相关性。方法用真菌药敏测定试剂盒测定从临床分离出来的37株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并从中选出5株耐药菌和5株敏感菌进行抗氰呼吸的研究。结果白假丝酵母菌对益康唑的耐药率最高,达54.1%,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的抗氰呼吸速率均值为(17.56±6.75)nmol/(min.A620),敏感白假丝酵母菌的抗氰呼吸速率均值为(7.99±5.80)nmol/(min.A620),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的抗氰呼吸速率明显升高,且耐药菌株抗氰呼吸速率占总呼吸的比例明显高于敏感菌株(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兰州市区白假丝酵母菌对益康唑耐药性较高,且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与抗氰呼吸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