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子鲇×革胡子鲇的绝大多数形态学性状兼具双亲的特点。其中可数性状较多偏近母本,体型性状则大约有一半偏近父本,一半偏近母本,其中有些性状表现为超亲偏离。核型也具有双亲的特点,染色体组可分为父本组和母本组。减数分裂前期出现数目不等的单价体、二价体以及三联以上的多价体环或链。形态和核型特点表明杂交种为真杂种胡子鲇。本文还对亲本核型的演化途径和杂种的育性以及在育种上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胡子鲇mtDNA多态性及限制性酶切图谱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胡子鲇(ClariasfuscusLacepede)肝脏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进行了分析。XhoⅠ、EcoRⅠ、PstⅠ、BamHⅠ、XbaⅠ、HindⅢ在mtDNA分子上分别有2、3、1、1、3和5个切点。胡子鲇种内存在mtDNA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s,RFLP)。经BglⅠ、BglⅡ酶解,mtDNA都出现两种酶切类型,Ⅰ型各具2个片段,Ⅱ型各具1个片段。mtDNA分子量为10.242×106u,长度约为16.68kb。用双酶解法建立了胡子鲇mt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并对RFLP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革胡子鲇卵巢在第一次性周期内分化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革胡子鲇(Clariaslazera)原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卵巢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分化与发育以及各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原生殖细胞起源于内胚层,有固定的迁移路线,进入生殖嵴后,生殖嵴进一步分化,出现卵巢腔分化成卵巢,卵母细胞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发育可分成6个时相,描述了各时相卵母细胞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同时,叙述了卵母细胞中卵黄发生的形态形成。  相似文献   

4.
革胡子鲇上颌须离体标本味觉反应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天澄  黄溢明 《动物学报》1995,41(2):158-166
本实验采用革胡子鲇离体上颌须-传入神经标本,记录传入神经电活动,测定了须部味蕾对动物组织浸提液、氨基酸、酸盐化合物等多种化学刺激的反应。发现某些物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另外,机械刺激也引起较强的反应。分析传入神经单纤维的记录结果,可将化学刺激引起的味觉反应分为3种单元类型:(1)对精氨酸特别敏感;(2)对柠檬酸和氯化胺有较强的反应;(3)对多种刺激都有一定的反应。实验表明,革胡子鲇的须部味蕾可能是一  相似文献   

5.
以胡子鲇(Clarias fuscus)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和SMART RACE技术克隆获得Dmrt1基因cDNA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及功能;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胡子鲇性腺(精巢/卵巢)、肌肉、肠、肝脏、心脏、头肾、鳃丝、脑和眼等10种组织以及Ⅱ—Ⅴ期精巢中Dmrt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胡子鲇Dmrt1基因cDNA全长为1417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为35 bp,3′非编码区(3′-UTR)为516 bp,开放阅读框(ORF)包含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aa),预测所编码DMRT1为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不稳定性亲水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胡子鲇DMRT1与已公布的非洲胡子鲇、蟾胡子鲇、黄颡鱼等鲇形目鱼类的相似性为83.3%—96.1%。胡子鲇DMRT1中具有DMRT基因家族共有的、保守性很高的DM结构域,此结构域具有典型的"C2H2C4"锌指结构,与上述鲇形目鱼类的相似性达100%,与斑马鱼、青鳉、虹鳟等鱼类的相似性为91.9%—97.3%,而与鸡、鼠、猪人等的相似性达80%以上。组织表达显示,胡子鲇Dmrt1基因仅在精巢中表达,且Ⅱ期精巢(即精子发生期)中Dmr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Ⅲ、Ⅳ和Ⅴ期精巢(P<0.05),而卵巢及其他8种组织中均无表达,表明Dmrt1是胡子鲇精巢特异性表达基因,可能与胡子鲇的雄性性别决定、精子发生及精巢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革胡子鲇触须味蕾及其味觉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革胡子鲇(Clariasgariepinus)上颌须有体表味蕾存在,约为12个/mm ̄2,由通过眼眶后下缘的面神经分枝联系。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传入神经冲动,测定上颌须味蕾对多种动物组织浸提液和氨基酸的味觉敏感性。除甘氨酸、L-脯氨酸、L-色氨酸和L-酪氨酸外,多数刺激物能引起有效的昧觉反应。氨基酸中,L-精氨酸刺激最有效,阈值低达10 ̄(-7)mol/L左右。氨基酸引起的味觉反应与浸提液的反应特性相似:快适应;位相性反应;高浓度刺激下出现饱和。各种刺激物的味觉反应的阈值、反应速率和相对反应强度有不同,由电生理记录得到的敏感性结果可在行为学实验中得到验证,并发现体表昧蕾的味觉反应与鱼类的摄饵行为有关。饵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可能是这种行为的引诱剂。  相似文献   

7.
用电镜观察了革胡子鲇原生殖细胞和早期间质细胞主动迁移时的超微结构.这两种细胞具有伪足,伪足内有线粒体.两种细胞周围的间质细胞的排列比较疏松.在这两种细胞主动迁移时,细胞周围的空隙内分布有丰富的纤维状的结构,这种纤维状结构与这两种细胞的主动迁移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鱼粉(Fish meal,FM)是水产饲料中应用最广泛的蛋白源[1].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世界鱼粉的供应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殖需求.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具气呼吸作用的胡子鲇树枝状鳃上器、月鳢耳片状鳃上器和泥鳅的肠等器官 ,证实 3种淡水鱼类具气呼吸作用的器官表面均被覆一层高度毛细血管化的呼吸上皮。胡子鲇的呼吸上皮表面形态呈玉米棒状 ,月鳢的鳃上器表面为半圆形鹅卵石状 ,泥鳅肠内壁表面如云朵状。这 3种器官的呼吸上皮细胞均为同一种类型 ,是一类特化的扁平上皮细胞 ,兼有哺乳类肺泡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的细微结构特征。同时 ,构成气血屏障的三部分即呼吸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质薄层和两者之间的基底膜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革胡子鲇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及性腺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革胡子鲇又称埃及胡子鲇,是一种多次产卵类型的硬骨鱼。作者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革胡子鲇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起源、特征、迁移方式和性腺分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PGCs来源于内胚层;PGCs的细胞质中存在着一种与生殖细胞有关的电子致密物--生殖质(Germ plasm);PGCs在迁移过程中有主动迁移的能力;PGCs到达生殖嵴的部位后,与生殖上皮细胞(Epithelisl cells)一起共同形成原始性腺;原始性腺分别逐步向精巢和卵巢分化;生殖质与性腺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卵巢的分化比精巢早。    相似文献   

11.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20-1027
研究采用组织学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7-甲基睾酮(17-MT)和17-雌二醇(17-E2)对胡子鲇(Clarias fuscus)性腺组织学、性别比率以及性分化前后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和翼状螺旋/叉头转录因子2(Fox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出膜后230日龄,17-MT (50、100和200 g/L)浸浴、17-E2(100、200和300 g/g)投喂处理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中、高剂量(100和200 g/L)17-MT显著抑制卵巢发育,促进精巢发育,卵巢腔出现时间分别推迟4d和6d,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时间分别推迟8d和9d,而初级精母细胞出现时间则分别提前3d和5d,且雄性率分别达70%和76%,显著高于50 g/L组和对照组(P0.05)。相反,中、高剂量17-E2(200和300 g/g)处理使卵巢腔出现时间分别提前2d和3d,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时间分别提前1d和3d,初级精母细胞出现时间分别推迟3d和7d,而雌性率分别达74%和78%,显著高于100 g/g组和对照组(P0.05)。此外,在性腺分化期,17a-MT促进Cyp19a1b但抑制Foxl2的表达,而17-E2促进Cyp19a1b和 Foxl2的表达。结果显示Cyp19a1b不是引起胡子鲇性分化的直接因素,但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胡子鲇性分化过程产生间接影响;而Foxl2直接参与胡子鲇的性分化,即17a-MT和17-E2分别通过抑制和促进Foxl2的表达来影响雌激素的生物合成,从而调控胡子鲇性分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性别决定和生殖方式纷繁多样。环境因子、遗传等多种因素均可调控鱼类的性腺发生和分化[1,2],并对其生长、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产生影响。胡子鲇(Clarias fuscus)又称塘虱鱼,属鲇形目(Siluriformes)、胡子鲇科(Clariidae)、胡子鲇属(Clarias),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湿地对胡子鲇养殖水体循环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型观光植物美人蕉-砾石为基础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对胡子鲇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和回流使用,在胡子鲇养殖中测定了水体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表明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净化效果显著,养殖期间BOD5、COD、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77%、55.55%和65%,净化后水质部分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可以循环利用.对照池水体由于BOD5、COD、TN得不到去除而持续增加,混浊度显著高于实验池,并出现水华.这种水体循环养殖模式具结构简单和易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采自广西都安县的16尾鲇类标本鉴定描记了鲇属鱼类1新种,即都安鲇Silurus duanensis sp.nov..新种具有下颌突出于上颌,背鳍条i-3,臀鳍条数较少;颌须长;犁骨齿带分成两片;胸鳍硬刺前缘有颗粒状突起,后缘有明显的锯齿;后鼻孔呈短管状,且呈圆形张开等综合特征.上述性状可区别于属内其他已知种类.  相似文献   

15.
王丹  赵亚辉  张春光 《动物学报》2005,51(3):423-430
长期以来,国内绝大多数有关研究者将海鲇属Arius中腭骨齿单侧3群的个体鉴定为海鲇A.thalassinus。基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海鲇标本的研究发现,标本中存在两种腭骨齿的分化类型;经文献查证,其中一种应为双线海鲇A.bilineatus,该种在我国尚未见有研究报道,为一新记录种。双线海鲇与海鲇外形相似,但前者吻较钝,唇薄,腭骨齿于前部相连,游离脊椎骨数目较多(46—51 vs 38—43),臀鳍鳍条数较多(15—18 vs 1316),无囟门沟,从而可与后者相区别[动物学报51(3):423—430,2005]。  相似文献   

16.
兰州鲇与鲇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兰州鲇消化道较短,有发达的“U”型胃,胃内皱褶明显,无幽门盲囊,肠道短且粗,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粗大,后肠较细。两种鲇属鱼类都有独立致密的肝脏和胰脏。(2)兰州鲇的比肠长显著大于鲇(P < 0.05),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显著低于鲇(P < 0.05),但二者的比肠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兰州鲇胃的皱襞幅度小于鲇,且环肌层比兰州鲇薄。兰州鲇与鲇前肠的肠黏膜均形成了大量皱襞,肠黏膜、褶皱粗大,但鲇的褶皱分支较细密。兰州鲇与鲇的后肠与前肠相比,肠腔变小,褶皱数量明显减少,高度降低。黏膜层分布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兰州鲇与鲇的肝脏肝小叶间缺少结缔组织,分界不明显,而兰州鲇肝细胞的密度大于鲇。综上所述,兰州鲇与鲇的消化系统相似,均符合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结合消化生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消化能力弱于鲇,这可能是在自然情况下兰州鲇的分布区域及适应性不及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丹  赵亚辉  张春光 《动物学报》2005,51(3):431-439
海鲇属Arius鱼类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捕捞对象之一。长期以来,国内有关研究者将分布于我国海域的腭骨齿单侧一群的海鲇属个体定名为中华海鲇A·sinensis。据查证,原TachysurussinensisLac啨p埁de,1803的命名仅依据一幅中国画,不具科学上的有效性。而Valenciennes在1840年记录的新种A·sinensis背鳍无棘,臀鳍鳍条数13,与我国被定名为“中华海鲇”的标本(背鳍有棘,臀鳍鳍条数16-19)的特征不符。基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认为,A·sinensis的科学名无效,我国原被定名为“中华海鲇A·sinensis”的标本实际应为丝鳍海鲇A·arius(Hamilton,1822)。进一步分析显示,丝鳍海鲇雌雄个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相比腭骨齿群面积较大,两侧齿群间距较小(0·2%vs0·4%,体长),腹鳍较长(17·7%vs14·4%,体长),眼后头长较小(12·3%vs14·7%,体长)[动物学报51(3):431-439,2005]。  相似文献   

18.
兰州鲇与鲇、黄河鲤肌肉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探究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肌肉品质特性, 对黄河中兰州鲇、鲇(Silurus asotus)和黄河鲤(Cyrinus carpio)肌肉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兰州鲇肌肉的pH、滴水损失、熟肉率、胶原蛋白、肌原纤维耐折力、黏附性、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弹性和回复性等指标与鲇差异不显著(P>0.05), 失水率、肌纤维直径和硬度在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 兰州鲇肌肉的pH、肌纤维直径、硬度、黏附性、回复性、胶黏性和咀嚼性与黄河鲤差异不显著(P>0.05), 肌肉滴水损失、熟肉率、失水率、胶原蛋白、肌原纤维耐折力、内聚性和弹性在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 兰州鲇肌肉咀嚼性与硬度呈极正相关, 其关系式为: y=0.3651x+25.339(R=0.97); 回复性与内聚性呈极正相关, 其关系式为: y=0.6279x-0.0929(R=0.91); 胶黏性与硬度呈极正相关, 其关系式为: y=2.4104x-41.155(R=0.97)。对兰州鲇7个质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提取出3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08%, 其中硬度是影响兰州鲇质构特性的主要因素。黄河中兰州鲇和鲇作为鲇属鱼类中形态十分相似的两个物种, 在肌肉品质特性上既有很大的相似性, 又有一定的不同, 这可能与这两种鱼种质特性的异同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继胡子鲇的养殖试验成功之后,我们又对其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1977年我场和藤县新庆、和平、太平三个公社等点上开展胡子鲇的人工繁殖,初获成功。试验从4月15日至6月21日进行,共催产26批、362组,顺产214组,催产率达59.1%,共产卵约229,400粒,出苗132,510尾,孵化率达60.1%。一、亲鱼来源 (一)自繁自养的胡子鲇,一冬龄后,体重在2—3两,便可作亲鱼。 (二)利用收购站收购的合乎亲鱼标准的野生胡子鲇作为亲鱼。  相似文献   

20.
胡子鲇(Claris fuseus),广西俗称塘角鱼。是我国南方水域常见的野生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当地群众最喜欢食用的鱼类之一,同时有药用功效,与鸡内金一起清蒸可治小儿疳积和消化不良;与黑豆炖食,有补血功能,对产妇和贫血病人有滋补作用。故在港澳市场也颇受欢迎。最近几年苏修、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