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疫苗主要是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 (PCEF)增殖IBDV进行生产。由于SPF种蛋价格高 ,且SPF种蛋在取得及培养过程中易被外源病原污染 ,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生产成本很高[1] 。Vero细胞系是一种贴壁依赖性的传代细胞系 ,WHO已经批准用Vero细胞作为载体进行病毒疫苗的生产。目前已成功地应用Vero细胞生产出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和狂犬病毒疫苗[2 ] 。用Vero细胞生产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疫苗也会有较好的前景。我们已完成了在Vero细胞上静止状态下增殖IBDV弱毒株的培养条件研究 ,而…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的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自IBDV发现至今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分子结构的改变导致病毒致病力的改变及宿主对疫苗应答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疫苗已不能控制其流行,因此各国学者对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积极研制新型有效的疫苗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1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IBDV基因组由A(3.2kb)、B(2.8kb)两个双链RNA节段构成。A编码形成VP2蛋白(37-40k…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nse virus,IBDV)是引起鸡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危害除了直接引起临床症状外,更为重要的是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是破坏B淋巴细胞前体,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使鸡对其他病原的免疫力丧失,结果导致死亡。 IBDV最初被认为是呼肠孤病毒科的成员,主要是因为其在鸡胚肾细胞上培养出现  相似文献   

4.
王柳  于力 《病毒学报》1997,13(3):235-239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株,经驴胎皮肤细胞培养,斑点杂交及PCR检测,在感染后2-10天的细胞染色体中的检出前病毒DNA,证明EIAV弱毒株对感染细胞具有整合作用,在感染后第6天,整合的前病毒的量达到高峰,其含量与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相对应。前病毒的存在形式为整合形式,未检出非整合形式的前病毒,在健康的FDD细胞中未检出的前病毒,说明EIAV属于外源性病毒。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反向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危害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由Cosgrove于1962年作为一种新的疾病首次报道,最初病死率并不高(5%左右),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的典型代表,其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重要免疫抑制病和致死性传染病。IBDV的自然重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新风险。本文综述了IBDV基因组节段重组和基因内重组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提出了该类病毒遗传演化研究以及疫病综合防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接种病毒后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代谢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染细胞对未感染细胞葡萄糖消耗的相对增加量α可作为IBDV增殖的参数。Α随感染过程而增加,当α达到最大值不再改变时,IBDV增殖也达最大。此点可作为培养IBDV时的收毒点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笑  李天宪 《中国病毒学》2003,18(2):191-195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的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自IBDV发现至今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分子结构的改变导致病毒致病力的改变及宿主对疫苗应答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疫苗已不能控制其流行,因此各国学者对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积极研制新型有效的疫苗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GX8/99株的致病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GX8/99,系1999年从广西一自然发病鸡群采集到.用原始病鸡法氏囊悬液连续3次人工感染SPF鸡后,再取其法氏囊制备悬液,分装,在-70℃保存.以此悬液经卵黄囊接种10日龄SPF鸡胚,测定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随着鸡的日龄和接种剂量的不同,其致死率有很大差异.对28~30日龄SPF鸡,病毒接种量为200个ELD50时,感染后7日内死亡率最高可达73%~90.5%(11/15和19/21);感染量为20个ELD50时,死亡率亦可达53%~92%(8/15和23/25).以500个ELD50感染28~104日龄的SPF鸡,死亡率均在55.1%~67.2%;甚至113~120日龄的SPF鸡,感染后仍有10%~15%致死率.但128日龄的SPF鸡感染后既不引起死亡也不表现任何症状,但抗体全部转阳.人工接种发病死亡的鸡,其法氏囊的出血程度也随感染量和年龄而异.50日龄鸡接种2000个ELD50后,死亡的鸡100%(12/12)法氏囊严重出血;而40日龄鸡感染200个ELD50后,死亡鸡中仅17%(3/18)发生出血.在2、3、4周龄带有母源抗体的商品代蛋鸡,以2000个ELD50病毒接种后,只引起10%(2/20)、35%(7/20)和35%(7/20)的死亡率.但在5周龄商品代蛋鸡,仅接触感染的致死率可达61.3%(98/160).另一批商品代蛋鸡,在4周龄和5周龄人工接种200个ELD50病毒后,死亡率分别是81.6%~94.3%(62/76~33/35)和93.9%~94%(31/33~47/50).通过总共1200多羽鸡的试验表明,GX-8/99株是一个超强毒IBDV毒株,表现为高死亡率(最高可达94%),易感年龄延长至4月龄,中枢性免疫器官法氏囊出血严重和胸腺明显萎缩.  相似文献   

10.
用长距离RT-PCR扩增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ZJ2000株多聚蛋白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电转化dam-和phoP双突变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并直接转染Vero细胞。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从Vero细胞中检测到阳性信号,SDS-PAGE和West blotting均可检测到41kD的蛋白条带。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可将外源基因导入Vero细胞,并进行转录和表达,具有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制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IBDV口服DNA疫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个抗原表位短肽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HNF1、HNF7、B34、2B1和2G8作为筛选分子,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淘洗,从每株单克隆抗体筛选到的噬菌斑中随机挑取12个单克隆蓝色噬菌斑,合计60个,用间接ELISA检测,A值大于1.00;用竞争抑制ELISA分析,单克隆抗体和IBDV抗原均能竞争抑制筛选12肽与固相包被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抑制率大于40%,表明在该12肽内含有IBDV抗原表位。选取35个单克隆噬菌斑,测定噬菌体gIII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这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12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将其与GenBank中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2B1筛选肽有4个连续氨基酸残基Leu-Ala-Ser-Pro与IBDV基因组A片段编码多聚蛋白的第536-599氨基酸残基一致,推测2B1为线性表位;而HNF1、HNF7、B34和2G8筛选肽均没找到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残基与IBDV蛋白序列相同之处,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相似文献   

12.
将从山东省东营分离到的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野毒(暂命名 IBDV SDDY株,经鉴定该株与 IB DV STC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经 SPF 鸡胚传代,然后转为细胞培养,取第 20 代、21 代、25 代毒,以 1 倍剂量(3000TCID50/0.2mL )和5倍剂量不同的免疫剂量,分别在7日龄、14日龄对商品代海蓝褐蛋鸡进行免疫,并于免疫前用 IBD ELISA试剂盒检测 IBDV母源抗体水平,于 35 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 (very virulent In 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vvIBDV )GX 8/99攻毒,在攻毒前再次检测IBDV的抗体水平,攻毒后观察记录各分组鸡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并计算免疫器官体重指数,观察免疫器官的组织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3 代毒都具有较高免疫原性,但是20代毒仍具有较大的毒性,7 日龄接种会引起法氏囊的萎缩,造成持续的组织损伤;21 代毒、25代毒保护率高,无免疫抑制,是比较理想的疫苗来源;7日龄免疫较14日龄免疫更易造成组织损伤和免疫抑制,14日龄免疫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用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mAb)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得到了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的模拟肽序列。在此基础上,将5个抗原表位用GGGS四肽连接构建多表位基因5epis。将该基因合成、克隆后,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5epis,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多表位蛋白r5EPIS,经SDS-PAGE分析,r5EPIS占菌体总蛋白的15%、分子量10kDa。用IBDV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对r5EPIS进行免疫印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5EPIS具有IBDV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将r5EPIS经皮下注射免疫兔,400μg/只/次,免疫2次,间隔7d,用IBDV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体,第一次免疫7d后抗体效价为1∶4000,第二次免疫14d后抗体效价升高到1∶256000,说明r5EPIS可诱导机体产生IBDV特异性抗体。用r5EPIS加免疫佐剂经肌肉注射免疫鸡,50μg/只/次,免疫2次后,血清抗体效价可达到1∶12800,用200个ELD50IBDV超强毒株GX8/99攻击实验鸡,r5EPIS免疫组全部存活,而单用佐剂对照组的死亡率为86.7%(13/15),证明r5EPIS可诱导机体产生抗IBDV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预示构建的5epis可作为IBD多表位疫苗研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性克隆的快速构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长距离RT PCR一步扩增并克隆全长为 2 82 7bp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的B节段基因组cDNA ,通过定点的沉默突变在B节段编码区引入一个EcoRV酶切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分别构建IBDV的A、B节段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 ,在脂质体介导下共转染Vero细胞。RNA点杂交、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重组子在Vero细胞得到了表达 ;用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不断地接种新的Vero细胞 ,模拟病毒“传代” ,观察到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 ,产生了类似野生IBDV感染细胞时出现的细胞病变效应 (CPE) ;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符合IBDV病毒粒子结构的物质 ;酶切鉴定验证了所引入的分子标记 ,证实人工IBDV获得拯救。建立的基于长距离RT PCR和RNA聚合酶Ⅱ系统的快速、简易的IBDV感染性克隆构建方案 ,为开发新一代抗IBDV的基因缺失疫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鸡白细胞介素 2(IL-2)基因是新近被确定的非哺乳类IL-2基因。将鸡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多聚蛋白基因 (VP2/VP4/VP3)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的CMV启动子下游 ,制备DNA疫苗 ,免疫 14日龄SPF鸡 ,14d后二免 ,二免后 3d攻击标准强毒株。结果表明共注射鸡IL 2质粒能明显增强DNA疫苗对强毒攻击 ,保护率达 80 % ;能增强DNA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 (P<0.05 ) ;能显著促进鸡胸腺、脾脏和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及法氏囊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P<0.05)。这些结果提示鸡IL 2能明显增强IBDV多聚蛋白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是一种优良的禽类DNA疫苗佐剂。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个抗原表位短肽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HNF1、HNF7、B34、2B1和2G8作为筛选分子,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淘洗,从每株单克隆抗体筛选到的噬菌斑中随机挑取12个单克隆蓝色噬菌斑,合计60个,用间接ELISA检测,A值大于1.00;用竞争抑制ELISA分析,单克隆抗体和IBDV抗原均能竞争抑制筛选12肽与固相包被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抑制率大于40%,表明在该12肽内含有IBDV抗原表位.选取35个单克隆噬菌斑,测定噬菌体gⅢ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这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12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将其与GenBank中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2B1筛选肽有4个连续氨基酸残基Leu-Ala-Ser-Pro与IBDV基因组A片段编码多聚蛋白的第536-599氨基酸残基一致,推测2B1为线性表位;而HNF1、HNF7、B34和2G8筛选肽均没找到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残基与IBDV蛋白序列相同之处,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危害3~12周龄青年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的禽双RNA病毒属,其基因组由A和B两个节段组成.研究表明,IBDV主要的抗原性及致病性位点均位于A片段,其中VP2蛋白具有血清型特异性位点,并能诱导产生抗病毒的血清中和抗体,是该病毒的主要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