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血流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78例PTC患者实施研究。按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将其分成转移组(42例)和非转移组(36例)。比较两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分析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此外,对比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血流参数,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淋巴门及纵横比≥2人数占比低于非转移组,而钙化、囊性变人数占比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24%、97.22%、96.15%。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收缩期加速时间(A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PSV、PI、RI与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较高,且其血流参数与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流参数有利于判断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胃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蓉  卢健 《生命科学》2004,16(4):206-209,225
肿瘤的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查明。胃癌侵袭转移过程中涉及许多特殊基因,包括促进转移的转移基因和控制转移的转移抑制基因。转移基因有:细胞粘附分子(cAM)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因、肝素酶(heparanase)基因等;转移抑制基因有:nm23、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基因等。本文对胃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侵袭转移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肺癌患者脑转移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10年21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软件包,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r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描绘生存曲线和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p=0.006)、脑转移病灶数目(P=0.038)、有无脑转移的症状(P=0.001)、有无颅外器官转移(P=0.037)和治疗方法(P=0.045)等对生存期有影响,而年龄(P=0.887)、性别(P=0.207)、病理类型(P=0.727)、肺癌的部位(P=0.104)、脑转移病灶部位(P=0.401)对生存期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肺癌脑转移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PS评分、有无脑转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有无颅外器官转移和脑转移灶的数目等因素被削弱。结论:PS评分、有无颅外器官转移和脑转移病症灶的多少是脑转移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羊草种群克隆分株之间光合产物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草 (L eymuschinensis)是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根茎植物。其分株系统能存活 7a,其根茎甚至可在地上部分死亡后继续存活。羊草分株可分为 7个年龄 (AC) ,有 :AC0、AC1、AC2、AC3、AC4、AC5和 AC6 ;4个世代 ,即祖代开花分株世代 (G(1) )或祖代营养分株世代 (G1)、母代开花分株世代 (G(2 ) )或母代营养分株世代 (G2 )、当代开花分株世代 (G(3) )或当代营养分株世代 (G3)和子代营养分株世代 (G4 )。揭示了羊草克隆分株之间存在 3种光合产物的转移格局 ,它们是向项性转移、向基性转移和水平性转移。还观察到 ,不同类型分株可调节不同类型分株之间的光合产物转移量。对于向项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营养分株 (VR) ,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开花分株 (FR)。对于向基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 FR,而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 VR。对于水平性转移 ,该种转移出现在同一世代的姊妹分株 (SR)之间 ,在从 FR到 VR的转移或在从 VR到 FR的转移 ,转移速率较高 ,但在同种类型分株 (即从 FR到 FR或从 VR到 VR)之间的转移速率较低。幼嫩的 VR比同一世代的 FR能保留更多的光合产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2017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PTMC患者共1524例,按其术前、术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显性淋巴结转移、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男性)、年龄、肿瘤大小、双叶、多灶、侵犯包膜、合并桥本病、术前TSH水平等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男性患者比例、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累及双叶、多灶比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发病年龄较低(P0.05),合并桥本病的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显性淋巴结转移相比,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合并多灶及合并病理桥本病的转移率较后者低(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大小、多灶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525,1.033,0.169,0.562);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相比,合并桥本病的患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而发病年龄较前者大(OR值分别为0.370,0.979)。结论:男性、肿瘤累及双叶、多灶者为PTMC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合并桥本病者发生显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但没有发现桥本病与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状腺微小癌(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分析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7年6月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TMC患者19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为转移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137例为非转移组,观察其超声图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7例TMC患者共224个病灶,术后病理证实60例(67个病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37例(157个病灶)无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16.67%(10/60),特异性为94.89%(130/137),准确性为71.07%为(140/197),阳性预测值为58.82%(10/17),阴性预测值为72.22%(130/180)。单因素分析显示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形态、钙化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肿瘤形态不规则、微钙化是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诊断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低,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形态和钙化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能量增强CT扫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诊的100例行肺部双能量增强CT扫描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将患者转移组(42例)和未转移组(58例)。比较组间能谱曲线斜率(λHU)、淋巴结与原发癌灶能谱曲线斜率比值(简称斜率比值)、碘浓度(IC)、水浓度(W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水浓度(NWC)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能CT参数与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双能CT参数诊断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低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λHU、IC、WC、NIC、NWC与原发病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转移组λHU、IC、NIC高于原发病灶(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与纵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诊断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849、0.871、0.838、0.860,灵敏度分别为80.95%、85.71%、78.57%、83.33%,特异度分别为79.31%、84.48%、81.03%、82.76%。结论:双能量增强CT扫描检查有助于提高NSCLC淋巴结转移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中VEGF-C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在鼻咽癌组织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鼻咽癌组织及其28例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的表达。结果VEGF-C在鼻咽癌组织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22%和7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57.1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可能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1月到11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CT检查与CT血管成像,记录成像特征与相关血流储备分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60例患者中,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20例,非淋巴结转移40例。转移组的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空泡征等CT征象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的肺动脉BF、BV值显著低于非转移组(P0.05),MTT值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在60例患者中,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MTT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BF、BV值成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CT血管成像在肺癌中的应用能反映患者的血流储备分数状况,有利于判断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理解肿腿蜂雌性抚育的行为学特征,在室内连续观察了雌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对子代幼虫的转移行为,旨在明确雌蜂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哪一阶段时启动转移行为,以及幼虫转移行为是否有节律.以黄粉虫Tenebrio militor蛹期在24h内的蛹体为寄主,根据子代蜂幼虫发育进程将其划分为低龄幼虫(1-2龄)、高龄幼虫(3-4龄)、老熟幼虫(自然脱落)和吐丝幼虫(开始吐丝结茧)等4个时期,采取人工剥离(早期幼虫)或自然脱离(晚期幼虫)的方法处理子代蜂幼虫,观察雌蜂对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然后以子代蜂高龄幼虫为对象,连续观察雌蜂的30次幼虫转移行为过程.结果表明:雌蜂对所有发育时期子代蜂幼虫均用触角拍打进行探测;但不转移低龄幼虫,只转移其他阶段幼虫,转移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的瞬间概率分别是转移高龄幼虫的4.09倍和7.69倍.雌蜂转移高龄、老熟和吐丝幼虫的比例分别为96%,100%和100%,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高龄幼虫、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转移耗时平均分别为27.96,34.04和32.49 s,没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转移距离依次为4.19,7.18和9.43 mm,对吐丝幼虫的转移距离显著大于高龄幼虫(P<0.05),但在高龄和老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雌蜂连续30次幼虫转移行为的趋势和节律分析表明:幼虫转移前探测的幼虫数总体上随幼虫转移次序增加而减少,在间隔1次和2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幼虫转移耗时在间隔1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但幼虫转移距离未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本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性抚育中的幼虫转移行为只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较高龄期时启动,且幼虫转移中的某些行为特征具有节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12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转移度、转移数、转移域数等相关数据资料,并分析各种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5年生存期的影响,再对基于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组"与"手术+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数以及淋巴结转移域数均对胸段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手术+放疗组(P0.01),同时术后加行放疗治疗对转移度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数0、1、及≥2枚的三级别分类或可更准确地反应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数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术后预防性放疗能提高有淋巴结转移、转移0、≤20%及转移数≥2枚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寡转移是NSCLC转移过程中的一种中间状态,是肿瘤生物侵袭过程中较温和的一个阶段,它介于原发灶与远处广泛转移之间,转移瘤数目≦5个,受累器官≦2个,此时肿瘤细胞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倾向。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很大部分处于寡转移状态,而约3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死于寡转移,目前对于寡转移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手术、放疗以及射频消融)。治疗隐匿性转移灶、寡转移灶及全身化学治疗结束后清除残留局部病灶成为治疗寡转移的关键,越来越得到专家共识。在无法手术或者拒绝手术的患者中,局部放放射治疗凸显巨大优势,尤其是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NSCLC寡转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提高转移灶的局部控制率。本文旨在对SB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临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以小鼠Lewis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LLC)自发转移和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实验转移为模型,检测福安泰-03(Fuantai-03,FAT-03)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法分析FAT-03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相关基因CD44和nm23-H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FAT-03明显抑制LLC的生长和肝转移,显著抑制B16细胞的肺转移,并与环磷酰胺(CY)有协同作用。每天腹腔注射FAT-03 10.0、20.0 mg/kg,共用药14天,对LLC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3.8%、61.3%(CY的抑制率为58.8%);对LLC肝转移的抑制率分别为37.4%、76.5%(CY的抑制率为64.5%)。对B16细胞肺转移的抑制率分别为51.4%和63.7%(CY的抑制率为44.0%,10.0mg/kg FAT-03+CY的抑制率为88.1%)。显著下调促癌转移基因CD44,上调抑癌转移基因nm23-H1的表达。结果提示FAT-03值得作为一种具有抗癌转移作用的先导物质继续研究,它的抗癌转移效果可能部分与其下调促癌转移基因CD44和上调抑癌转移基因nm23-H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RMS1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切片和CK-19联合检测8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所有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86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89淋巴结中有48粒(6.97%)检测到微转移,其中阳性病例22例(25.58%),BRMS1的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病例率(43.24%)和术后复发率(54.05%)远高于BRMS1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12.24%,8.16%),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BRMS1与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可以成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指标,并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磁共振(MRI)技术在脊柱转移瘤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53例(转移瘤组)、脊柱结核患者47例(结核组)为研究对象。对两组进行MRI检查,对比两组MRI影像学特征,并且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来衡量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指标。研究发现,转移瘤组的速降型动态增强曲线率显著高于结核组(p0.05);转移瘤组的平台型和持续增强型动态增强曲线率显著的低于结核组(p0.05);转移瘤组的跳跃性骨质破坏、椎弓根T2WI高信号、椎间盘嵌入征、椎旁组织肿块局限、信号均匀强化发生率显著的高于结核组(p0.05);转移瘤组的相邻椎体破坏、椎间盘破坏、椎旁组织肿块长条状、环状强化发生率显著的低于结核组(p0.05);MRI鉴别诊断转移瘤组与脊柱结核组的灵敏度为96.23%、特异度为93.62%、漏诊率为3.77%、误诊率为6.38%。结果说明,脊柱转移瘤具有典型的MRI影像学特征,MRI扫描对于鉴别诊断脊柱转移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肿瘤淋巴管入侵与无淋巴结转移膀胱癌复发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膀胱癌病例72例,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2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40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淋巴管入侵与膀胱癌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Cox比例危险度模型筛选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在72例膀胱癌组织中,淋巴管入侵的阳性率是48.6%(35/72),淋巴管入侵的阳性率随肿瘤分期和分级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管入侵阳性率为68.8%(22/3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32.5%(13/40)。淋巴管入侵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无淋巴结转移膀胱癌复发均显著相关(P0.05)。淋巴管入侵阴性的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淋巴管入侵阳性者,淋巴管入侵是无淋巴结转移膀胱癌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淋巴管入侵与膀胱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影响膀胱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可作为无淋巴结转移膀胱癌复发和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90%以上的癌症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发生转移的癌症患者生存期一般不超过五年。癌症转移是癌细胞在体内扩散形成转移瘤,并伴随病人预后差。所以要控制癌症,首先得控制其转移,而关于促进和抑制转移的分子机理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确定各种促进肿瘤转移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最近一篇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文章比较了体内致癌因素(基因突变,基因组不稳定等),肿瘤微环境(血管和淋巴管的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胃癌转移裸鼠模型中人Alu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组织脏器中胃癌转移程度的相关性,探索建立胃癌转移模型早期评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分别以人胃癌细胞SGC-7901、MKN45和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基因组DNA为模板构建标准质粒,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比例胃癌细胞SGC-7901中Alu基因的表达,获取相关性曲线;选取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通过裸鼠皮下接种的方式构建人胃癌细胞异种移植转移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模型鼠肝、脾、肺、肾和皮下肿瘤组织中的人Alu基因表达,获得Alu基因的表达与各器官组织中肿瘤转移程度的相关性曲线;将临床胃癌患者新鲜肿瘤标本皮下接种裸鼠构建异种移植模型,进一步验证模型鼠各组织中人Alu基因的表达与器官中肿瘤转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细胞SGC-7901的含量与其Alu基因的Ct值呈负相关(R2=0.9239);人胃癌细胞异种移植(CDX)裸鼠转移模型中,人Alu基因的表达在皮下肿瘤中处于较高水平,在肺转移瘤和肝转移瘤中的表达则介于正常裸鼠与皮下肿瘤之间,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符;胃癌病人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中,已确定发生转移的脏器中虽未形成肉眼可见的转移灶,但其人Alu基因的表达(Ct值17.86)与正常裸鼠(Ct值22.18)差异显著(P 0.05);而对于肉眼可见的转移灶,其人Alu基因的表达(Ct值14.29)则差异极显著(P 0.01)。结论人胃癌裸鼠转移模型中,人Alu基因的表达与胃癌转移程度呈正相关,Alu基因表达越高,则该组织中转移的肿瘤细胞就越多,形成的转移灶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将编码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结瘤基因(nod)的质粒,通过接合作用转移到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和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richia coli)里,分别形成转移接合体。这两种转移接合体都能诱导苜蓿根毛卷曲,并形成类根瘤。在由根癌农杆菌转移接合体形成的类根瘤里,可看到典型的根瘤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行转移是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根治性切除肿瘤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对于延长患者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已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的表达,以探索手术操作和微转移的关系,以及引流静脉血中微转移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早期发现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液中的CEA mRNA水平。结果:(1)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26.7%(16/60),引流静脉血阳性率48.3%(29/60),引流静脉血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P0.05)。(2)大肠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在肿瘤大于5厘米者、Dukes C期、中低分化程度、有淋巴转移者、浸及浆膜者比外周静脉血更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手术前后引流静脉血CEAm RNA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肠癌引流静脉血微转移是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的早期阶段,引流静脉血CEA mRNA的表达能更早期反映出大肠癌患者微转移的发生,引流静脉微转移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是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手术对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