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书润是在我们“绿家园志愿者”一月一次的记者沙龙上说的感谢沙尘暴,同时被他感谢的还有污染。当时,是我不知趣地向大家解释,刘先生说的感谢是带引号的。其实人家刘先生并不需要我的解释。 生态学与人情味 和刘书润相识是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00年12月在深圳召开的一次会上。那天,当我知道坐的一车人不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就是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时,就把自己在制作广播  相似文献   

2.
“志愿者”的身份、少少的经费、危险丛生的征途、用特别的艰苦换来了特别的发现、将发现及时而无偿地奉献给关心问题的人……杨勇对西线调水工程沿线考察结束了。他的侠肝义胆令我感动,但这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与平庸”的故事。将杨勇与我们对比时,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张野青 《化石》2005,(3):40-40
你们好,我是《化石》这本书的小读,叫张野青,家住牛庄高中家属楼,在牛庄镇南关小学六年级一班读书,我觉得这本书很好。但我在2004年第一期上发现了错误,在《曾霸世界的巨鬣狗》这篇章中有一句话:‘与大象相争如匹夫撼树’中的‘匹夫’两字写错了,应该是‘蚍蜉’两字,这两字是当大蚂蚁讲的,意思是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自不量力。这些也是我从字典中得到的,我想是原错了,应该改正。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行程中,是毛拉给了我们一个"措池村变迁"的整体视角。他做过几十年的村委书记,直到现在还是县里的人大代表,听说为了抵制在草原上乱挖金子他跟县领导拍过桌子。这样一个在草场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在"领导"位置上呆了几十年的人,对"变化"是清楚的,无论是那里的人还是那里的草原。毛拉:我66岁了,做过措池村书记13年,勒池村书记17年,2000年3月退休的,儿子现在还是勒池大队的支部书记。在1958年以前,我在通天河南岸放牧,就是以前的大游牧。那时候我正是十四、五岁,整个通天河南北岸水草丰美。但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个分界线,从那一年以后,很多地方变坏了,水沟里没了水,  相似文献   

5.
徐钦琦 《化石》2007,(3):15-18
1993年我到英国访问。在伦敦的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我看到了两尊雕像。他们分别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2)和他的好朋友赫胥黎(1825—1895),他们俩正在热烈地讨论生物进化问题。这两尊雕像比真人大一倍左右,既逼真又艺术地展现了两位科学大师的风采。我是一名古生  相似文献   

6.
接到王德宝先生仙逝的消息时 ,我感到深深的悲痛。我和他共事多年 ,195 9年我从有机所回到生化所时 ,分配到了王先生的组里。有一段时间 ,我和他共处一室 ,王先生给我讲他在美国的生活和他回国时的困难。他是一位很和蔼可亲的人 ,我生气的时候 ,他常常对我说“别着急嘛” ,使我平静下来。他也是一位很耐心的人 ,如果他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有不同看法 ,他会平静地与我们讨论。我至今仍能快乐和感激地回忆起我和王先生共事的那段时光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196 6年我回柏林后 ,我被洪堡大学医学系微生物研究所录取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当时的…  相似文献   

7.
宗洛同志是我最早相识国内科学家中的一位,他一生为人和致学的高贵风格,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是我最敬爱的老友,又是我学习的榜样。经过林彪和“四人邦”迫害科学事业和科学工作者之后,我们之间久隔音信,终于在1976年4月在上海再见了面。其后,1978年3月本来一道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但各区代表团住所不同,没有取得联系,无法约晤。同年6月我去上海开会时,去他家中访问,但他已住进医院动手术,医生要求尽量减少与外面接触,我为了不使他受干扰,没有强求见面,10月我又到上  相似文献   

8.
何淑舫 《生理学报》2008,60(2):307-308
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个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尤其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更是想念他.因为每年春节我们都去给他拜年,这是多年的惯例,今年却没有了,心中感到空落落的.于是我取出去年春节与他的合影,张先生微笑着坐在我们当中,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健康而慈祥,由此引起了我对很多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陈鹤 《化石》2019,(2):45-50
<正>那些觉得我胆子大的朋友,她们不知道其实我有多怕。为了能去见识四年一回世界级的古生物盛会,我必须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交流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想象自己站在台上用英语娓娓道来,我就觉得申请口头报告一定是自己熬夜熬多  相似文献   

10.
当我最近首次与姜淳(沈愕的博士研究生)接通电子邮件时,孰料他的第一个邮件竟是告知我沈愕先生不幸逝世,这一悲痛的消息令我震惊不已。我与沈锷先生相识已有见年,直接共事不下10余年。1958年,我被分配到生理研究所他主持的研究组工作。在近30年中,我和沈愕先生直接或间接的业务联系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项目。其一是自主神经系统生理;其二是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神经原理,这在我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占据最大的比重,也是他的科研事业中最主要的研究项目。沈锷先生自觉而积极地投身于这项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中西医结合意义的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