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2 0d和 2 5d时 ,幼鼠探究不同底物的行为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脑的大小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从产后 1到 15d ,脑重、脑宽和嗅球大小随着日龄增加特别显著。当不同日龄幼鼠暴露于陌生底物或者暴露于自己的熟悉底物时 ,从产后 5到 15日龄 ,主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副嗅球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明显增加 ,但直到 15和 30日龄时 ,和对照组相比 ,陌生底物可引起幼鼠主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 ,从 2 0日龄起 ,陌生底物可引起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主嗅球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出现 ,而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出现。以上结果说明产后第 1d到 15d左右可能是棕色田鼠脑结构发育的重要阶段 ,而从此以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就具有区别熟悉气味和陌生气味的能力 ,表明棕色田鼠行为、脑发育和细胞活动间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2.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 日龄) , 5 日龄, 15 日龄, 25 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 氏染色法染色, 犁鼻器用H. E. 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棕色田鼠出生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 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 犁鼻上皮逐渐增厚, 犁鼻管变长, 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 腺体逐渐增大, 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 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 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 副嗅球长宽都增加, 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 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 日内, 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 15 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 25 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 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 棕色田鼠5 日龄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到25 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许多哺乳动物依靠信息素 (同类的其它动物产生的半化学物质 )启动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社会群居行为。啮齿类动物通过两个不同的神经回路———主嗅系和副嗅系探查化学信号。在主嗅系 ,通过被动呼吸或主动吸气 ,嗅上皮的嗅感受神经元可被微量的挥发性物质激活 ,嗅感受神经元投射至主嗅球 ,后者的僧帽 /簇状细胞再投射到嗅皮质。在副嗅系 ,位于鼻中隔基部的犁鼻器 (VNO)主动张缩 ,使其感受神经元接受非挥发性物质的刺激 ,然后将兴奋传至副嗅球 (AOB) ,后者的僧帽细胞再通过内侧杏仁核投射到下丘脑。主嗅系大面积毁损动物的生殖行为保存完好 ,…  相似文献   

4.
啮齿动物的犁鼻器和副嗅球与社会通讯和生殖行为有关,主嗅球影响其觅食行为。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一种具有较低社会行为的储脂类冬眠动物。本研究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了其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结构特点及嗅球神经元活动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结果发现,达乌尔黄鼠犁鼻器具有较大的血管,犁鼻器管腔外侧为非感觉性的呼吸上皮(Respiratory epithelium,RE),内侧为感觉上皮(Sensory epithelium,SE),RE较SE薄,靠近管腔处为假复层柱状上皮。选取犁鼻器中间部位比较,发现SE的厚度、长度及感觉细胞密度均无性别差异。副嗅球位于主嗅球后方背内侧,由6层细胞构成。侧嗅束穿过副嗅球,位于颗粒细胞层之上。雄性达乌尔黄鼠较雌性有更长的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春季(3月)和冬季(1月)达乌尔黄鼠主嗅球的嗅小球层、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7月)和秋季(10月),且冬季外网织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说明达乌尔黄鼠在冬季和春季的嗅觉神经活动较弱,呈现出对冬眠的生理性适应。这些结果丰富了动物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形态学资料,并有助于理解冬眠动物嗅觉系统对季节变化和冬眠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棕色田鼠与沼泽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沼泽田鼠(M.fastis)副嗅球和犁鼻器的结构及其在两种鼠间的差异,以此探讨两种田鼠的进化机制与适应功能。两种田鼠的犁鼻器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的两侧,呈管状结构;沿着犁鼻器的长轴犁鼻管呈现不同的形态学特征,犁鼻管直接开口于鼻腔,从前向后沿着长轴旋转,中间管壁(犁鼻粘膜)变成底部,侧面管壁(假覆层上皮)变成犁鼻管顶壁,最终犁鼻管变小成为一个腺体的分支,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通过选取中间相似部位对两种田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棕色田鼠犁鼻粘膜比沼泽田鼠厚,而其长度却短于沼泽田鼠。棕色田鼠副嗅球颗粒细胞带宽和僧帽细胞带宽均大于沼泽田鼠,而带长却小于沼泽田鼠。相关分析发现,犁鼻器和副嗅球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可能和两个结构之间存在着神经投射有关。棕色田鼠幼体的犁鼻粘膜、神经细胞核、假覆层上皮、血管面积均小于成体[动物学报49(2):248—255,2003]。  相似文献   

6.
应用行为聚焦取样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n =15 )和沼泽田鼠 (M .fostis) (n =15 )在同种雄雄交往中的行为差异 ,及在雄雄交往前后雌激素 β受体(ERβ)和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差异。在 2h的雄雄交往中 ,前 1h棕色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后 1h攻击行为较少 ,沼泽田鼠前后 1h差异不大 ,整个 2h期间 ,棕色田鼠较沼泽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防御行为 ,较少的非社会行为。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没有社会交往时棕色田鼠主嗅球系统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ERβ免疫阳性细胞 (ERβ IRs)明显少于沼泽田鼠 ,且显色淡 ,AR免疫阳性细胞(AR IRs)在两种鼠间差异不大 ,且都明显少于各自的ERβ IRs。 2h交往后 ,棕色田鼠主嗅球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的ERβ IRs细胞数明显少于交往前 ,AR IRs细胞数明显多于交往前 ;沼泽田鼠交往前与交往后ERβ IRs和AR IRs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 ,且显著多于交往后棕色田鼠ERβ IRs细胞数 ,显著少于交往后棕色田鼠AR IRs细胞数。以上结果表明 :两种田鼠在社会交往中社会行为不同 ;ERβ的减少和AR的增多可能在社会识别及攻击行为中均起一定的作用 ,可能也是引起两种田鼠社会行为发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家犬嗅球的结构,观察家犬嗅球内结构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依据常规HE染色法及数理统计学原理对家犬嗅球各层宽度,主要细胞的数量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探讨嗅球内部结构的发育过程以及性别差异对雌雄动物嗅觉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幼年家犬嗅球内各层结构差异不显著;成年家犬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但是成年动物的僧帽细胞形态、数量差异极显著。分析发现,幼年家犬嗅球各层结构都已比较明显,成年家犬嗅球体积和重量明显增加,各层宽度明显变宽,各层细胞密度显著降低,说明嗅球也处在不断的发育完善过程之中。同时僧帽细胞的差异可能是造成雌雄动物嗅觉差别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龙娣  郭炳冉  高玲  江乐  高燕  卢少俊 《兽类学报》2011,31(3):272-277
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 蛋白在不同季节刺猬嗅球各层次的表达差异,探讨c-Fos、嗅觉、冬眠三者的关系。分别选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6 只野生健康刺猬,固定剥离嗅球,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显色,拍片,载入Motic Images Advanced 3.2 软件,测量四个季节刺猬嗅球各层次c-Fos 的表达率,将结果载入GraphPadPrism4 软件分析,Microsoft Excel 作图。结果表明:c-Fos 蛋白在成年刺猬嗅球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阴性对照不着色,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1)与秋季相比,冬眠期c-Fos 蛋白在刺猬嗅球各层次的表达均有极显著的降低(P <0.01);2)与夏季相比,冬眠期c-Fos 蛋白在外网丛层、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的表达有极显著降低(P < 0. 01),在嗅神经层、嗅小球层、室管膜层的表达也有显著降低(P < 0. 05);3)与冬眠期相比,春季c-Fos 蛋白在嗅小球层、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的表达有极显著的升高(P <0. 01),在嗅神经层、外网丛层、室管膜层的表达却没有显著变化(P ﹥ 0.05);4)嗅神经层c-Fos 的表达在春季显著低于秋季,夏季与秋季没有显著差异。颗粒细胞层夏季显著低于秋季(P < 0.05)。秋季c-Fos 在其余各层次的表达与春季、夏季相比都有极显著的提高(P <0.01)。结论:秋季刺猬嗅球神经元最活跃,嗅觉最灵敏,冬眠期刺猬嗅球活跃性大大降低,嗅觉系统最迟钝。c-Fos 在刺猬嗅球中的强表达表明其在嗅觉信息的传递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c-Fos 表达率的显著季节性差异揭示了刺猬嗅球的活跃性与其冬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中缝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通过其广泛的神经投射影响大脑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抑郁和焦虑、睡眠-觉醒周期、奖赏、决策中的耐心以及性别取向等.背侧中缝核和中央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对嗅球有密集的神经投射,从而调控嗅觉信息的初步表征和编码.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光学成像及光遗传技术的应用,关于中缝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对嗅球的调制作用研究不断出现,大量离体和在体实验证据表明中缝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对嗅球及嗅觉相关行为有广泛的调制.本文从嗅球不同神经元类型角度,就中缝核5-羟色胺能神经投射对嗅球的调控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用电镜研究初孵扬子鳄的嗅球⒚嗅球的外颗粒层具有明、暗两种细胞⒚僧帽细胞层细胞排列紧密、规则,细胞之间无任何连接结构⒚内颗粒层见有 3~5 个细胞聚集成群,并有个别细胞出现胞质降解现象⒚除内颗粒层部分细胞外,其他各层细胞仍处于较幼稚阶段⒚胶质细胞已发生,外网状层中有薄薄的髓鞘出现⒚突触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大多为不对称型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Inhibition in the olfactory bulb of the carp was studied by recording potentials from secondary neurons intracellularly. Three types of inhibition — trace, early, and late — can arise in neurons of the olfactory bulb. Trace inhibition corresponds to hyperpolarization about 20 msec in duration,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spike, but it is not after-hyperpolarization but an IPSP. Early and late inhibition correspond to IPSP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The first has a latency of 0–50 msec (relative to the spike) and a duration of 60–400 msec;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the second are 100–400 msec and 0.5–3 sec.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se types of inhibition are discussed.M. V.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3, No. 6, pp. 650–656, November–December, 1971.  相似文献   

17.
The olfactory bulb employs lateral and feedback inhibitory pathways to distribute odor information across parallel assemblies of mitral and granule cells. The pathways involve dendritic action potentials that can interact with a variety of voltage-dependent conductances and synaptic transmission to produce complex and dynamic patterns of activity. Electrical coupling also helps to ensure proper coordin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of these patterns. These mechanisms provide numerous options for dynamic modulation and control of signaling in the olfactory bulb.  相似文献   

18.
Neuroblasts 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of the walls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the brain of young and adult rodents migrate into the olfactory bulb where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local interneurons. These cells mov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forming chains without radial glial or axonal guidance. The migrating neuroblasts express PSA-NCAM on their surface and PSA residues are crucial for cell-cell interaction during chain migration. This migration occurs throughout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where the precursors form an extensive network of chains. Cells remain organized as chains until they reach the olfactory bulb, where they disperse organized as chains until they reach the olfactory bulb, where they disperse radially as individual cells. Chain migration defines a novel form of neuronal precursor translo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homotyp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ell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