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为 《化石》2011,(4):40-43
通过对北京猿人的化石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到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身体体质所显示出的进化特征,而这些进化与当时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猿人化石的出土地点主要在周口店遗址的第一地点,出土北京猿人化石的堆积地层厚度超过30米。这些地层以及从中出土的动物化石和北京猿人的遗物为我们研究北京猿人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骨化石铀系年龄数据——混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明 《人类学学报》1982,1(2):191-196
铀系混合模式得出北京猿人在第一地点生活的年代是距今50万年到23万年。通过周口店猿人洞堆积物骨化石中 Th~(230)/U~(234)和 U~(234)/U~(232)的测定,建立铀系混合模式,给出下列年龄值:第1—3层距今23万年,6—7层距今35万年,8—9层大于40万年,12层距今50万年前或更早。一些中间层位的Th~(230)/U~(234)比值测定年龄偏低,可能是近20万年以来铀发生迁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安徽和县猿人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本文主要记述了1980年在安徽和县龙潭洞发现的一个猿人头骨化石。它是一个男性青年的脑颅,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性状,分类上当属直立人(Homo erectus)。初步研究表明,它在形态上和北京猿人较为相似,但又具有若干较北京猿人为进步的性状。因此,该头骨代表了一种进步类型的直立人。根据目前的认识,它的系统位置似应与较晚的北京猿人相当。  相似文献   

4.
论南京直立人化石的年代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春林  程海 《人类学学报》1999,18(4):255-255
根据南京直立人洞穴钙板方解石的TIMS测年,南京直立人化石的年代应早于距今50万年。南京猿人洞穴堆积所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分析,表明含人类化石的堆积形成于冷期;哺乳动物化石的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认为含南京直立人化石层可对比于北京猿人洞穴堆积的第6层和深海岩芯氧同位素记录的14阶段,从而进一步支持南京直立人化石时代早于50万年的T^IMS测年结果。  相似文献   

5.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2004,23(3):173-186
目的:讨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出土层位的准确归属问题;方法:详细追踪北京猿人遗址1929年—1933年发掘和分层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出土于周口店第1地点堆积的第11层,北京猿人的化石材料分布在周口店第1地点的第3—11层。  相似文献   

6.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出土化石证实两万年前平原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目前发现北京王府井出土化石遗址,属于距今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这是北京平原地区首次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城区史前史和古环境的变迁以及北京猿人从洞穴到平原生活的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据介绍,1972年,在建设现在的北京饭店时也曾发距今2万9千年的古动物化石,那些化石与这次发现的石材、石片、石器、木炭、烧骨、化石骨片等同在距地表约12m处,而这一地层正是位于当时的河湖相堆积地层,它表明在距今2万年左右时,…  相似文献   

7.
裴文中教授在60年前发现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埋藏的确切年代至今没有获得。本文通过对北京猿人共生的古脊椎动物牙化石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分别获得了第11层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埋藏的年代为578千年,第8—9层和第3—4层北京猿人埋藏的年代分别为418千年和282千年。依据ESR、U系,TL,FT和古地磁等测年结果,本文推荐了北京猿人洞的洞穴堆积层(周口店组Q_2)年代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周口店新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及文化遗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1966年在北京猿人遗址发现的北京猿人的头盖骨断片,主要有额骨和枕骨。此外,还有北京猿人的牙齿,石器,用火的遗迹和哺乳动物化石。2.1966年的头盖骨断片和1934年的5号北京猿人头盖骨断片同属一个个体,因此,并合起来的头盖骨,仍然称作5号北京猿人头盖骨。3.5号北京猿人头盖骨为中年男性,脑量为1140毫升,比魏敦瑞(Weidenreich,F.)估计的1300毫升要少。5号头盖骨具有北京猿人的典型特征,但又具有比其它北京猿人更进步的性质。这和魏敦瑞认为的,北京猿人群的形态特征,在堆积物填满整个洞穴的漫长时期内,保持着不变的观点,形成明显的对照。5号头盖骨还具有明显的左右侧不对称现象,它为进一步探讨人类体质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课题。4.1966年发现的石器材料共173件,多数采自第3层。其中一件长方形修理台面的石核是首次发现。和已知的对北京猿人石器的认识联系起来看,在由下往上的堆积中,石器的变化过程是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第6层起逐渐明朗,自第4层以上更为显著,在时间上已达到旧石器时代初期相当发展的阶段。与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的石器比较,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可能说明两个地点的文化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也可能说明它们的文化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间断。5.根据对哺乳动物化石的观察,似乎说明了周口店第一地点顶部堆积的时代已接近于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9.
1981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猿人化石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吴茂霖 《人类学学报》1983,2(2):109-205
本文记述1981年在安徽和县发现的人的五枚牙齿化石、额骨眶上部残片及顶骨残片一块。研究表明,大多数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但也有较北京猿人进步的特征。和县猿人无疑地属直立人(Homo erectus),和县猿人的门齿与元谋猿人的门齿,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钱方 《人类学学报》1985,4(4):324-332
通过对元谋组进一步研究,同时综合地层、古生物化石、磁性地层、元谋人牙齿化石及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材料,对元谋组时代进行了探讨,证明元谋组时代为早更新世。 元谋人化石产于元谋组的第四段25层中。地层层次清晰,没有紊乱,磁性地层重新研究得出第四段的磁极性相当松山反向期中的奥都维事件附近,元谋人的年代仍为距今170万年左右,而不是刘东生等认为的50—60万年。  相似文献   

11.
黄胸鼠的年龄鉴定和种群年龄组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经晶体干重法鉴定黄胸鼠的年龄,分析其种群年龄组成,并与其他年龄鉴定方法如体重法、体长法、臼齿磨损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vestigation of macroscopic aging methods in a skeletal sample from the early 19th century, excavated in The Netherlands and containing a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known age and sex. A method is proposed for calibrating age estimations based on dental attrition.  相似文献   

13.
野生大熊猫的年龄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根据大熊猫门齿齿骨质年轮线数目鉴定了大熊猫的实际年龄,并按其头骨各骨缝的生长愈合情况及臼齿磨损程度将大熊猫划分为6个年龄组。  相似文献   

14.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2例儿童的年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告2例于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正处于换牙期的儿童乳、恒牙更换及其被磨耗的状况,讨论了从他们的牙磨耗级估计的年龄与从其乳、恒牙更换关系估计的年龄的误差,并提出用现代人牙磨耗级估计史前人类年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鲫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在年龄鉴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耳石重量在年龄组间重叠较少,大小相近的个体,年龄大的,即生长慢的耳石重量比年龄小的,即生长快的大,不同龄组之间耳石重量有显著差异(P<0.05),按年龄组在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可初步判断观测年龄的可靠性,分析耳石重量频率分布能分离出体长相近,年龄不同的个体,其结构与耳石年轮观测的基本一致,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用耳石重量与年龄关系估算的年龄从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文中对耳石重量直接用于确定鱼类年龄的可能性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朱泓  宋士甫 《人类学学报》1989,8(4):329-334
本文对采集自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43例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颅骨的颞下颌关节进行了形态学研究。上述入骨材料所代表的古代居民,从经济类型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分别属于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研究结果表明,在若干项重要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上,青铜-铁器时代居民与现代人差异显著,表明在这些结构上向现代人水平的明显转化可能发生于更晚的历史阶段。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铁器时代,人类颞下颌关节的若干形态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并不明显,而主要反映出其与由经济类型所决定的饮食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Marginal increment ratio (MIR)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as part of age and growth studies on three coastal/semi-oceanic species, the smalltail shark, Carcharhinus porosus, daggernose shark, Isogomphodon oxyrhynchus and the night shark C. signatus, and two ubiquitous oceanic species, blue shark, Prionace glauca, and whitetip shark, C. longimanus, collected in equatorial areas off Brazil with the aim of establishing the interspecific temporal nature of vertebral band formation. Monthly variations in marginal bands were analyzed using mean MIR on the entire sample as the standard method for all species. Reasons for the inconclusive results regarding these species are critically appraised with respect to three main sources of bia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marginal increment analysis (MIA). Bias due to insufficient sample sizes may have hampered the analysis for I. oxyrhynchus and C. longimanus due to movements from shallow waters to seamounts for the former species and to extensive migrations for the latter. Bias due to data collection over too long a period is thought to have influenced monthly mean MIR for C. porosus and P. glauca. For the latter,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age groups lay down rings at different times, making band deposition inconsistent between individuals. Finally, bias due to births occurring over too long a period was the prevalent cause for confounding MIR values among I. oxyrhynchus and C. signatus species, whose birth period lasts several months and leads to different ages within the same cohort. Other approaches used for MIA in C. signatus and P.␣glauca led to distinct times of band formation by age-groups when compared to MIR applied on the entire sample. For the daggernose shark, delays in events related to the reproductive cycle from one year to the next were also found to confound MIR. Requirements for the use of MIR implying a band width that displays a sinusoidal cycle when temporally plotted (month or season) were not fulfilled for any of these species. The method has been of little utility for detecting the periodicity of band deposition among sharks from the tropics. This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supplying information on the temporal periodicity of pair deposition based on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多元分析法判断中国人(男性)耻骨联合面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205例年龄在17—40岁的国人男性耻骨标本进行了形态观察,在此基础上选取八处形态观测项目制订了等级评分标准并对205例标本进行了观察评分。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数量化理论模式I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判断中国人(男性)耻骨年龄的回归方程并与Hanihara方法做了比较。统计分析及50例盲测结果表明较国外同类研究结果为佳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