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国火  崔林  王梦馨  李红亮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20,40(12):4024-4031
我国茶园面积约占全球的60%,茶树花已成为我国主要植物蜜源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茶树花招引蜜蜂的机理尚不清晰,遂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试虫,以8个国家级良种茶树的鲜花、茶树花主要香气组分和茶鲜叶重要挥发性组分为味源,用Y形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①在0.25—5.00 g质量范围内,不仅8个良种茶树的鲜花明显引诱该蜂,而且每种茶树花质量为某一确定值时,其引诱的蜂数与CK(洁净空气)引诱的蜂数差异显著(P0.05);②在茶树花27个主要香气组分中,发现苯乙酮(10~(-6) g/mL)、芳樟醇(10~(-6)、10~(-2) g/mL)、莰烯(10~(-4) g/mL)、顺-3-己烯-1-醇(10~(-10) g/mL)、α-法尼烯(10~(-6)、10~(-4)、10~(-2) g/mL)、癸醛(10~(-6) g/mL)、β-紫罗兰酮(10~(-6) g/mL)、亚油酸(10~(-4)、10~(-2) g/mL)、顺-2-戊烯-1-醇(10~(-4) g/mL)和苯甲醛(10~(-2) g/mL)显著引诱该蜂(P0.05),而水杨酸甲酯(10~(-2) g/mL)、橙花醇(10~(-2) g/mL)和辛醛(10~(-6) g/mL)排斥该蜂(P0.05);③在茶鲜叶24个重要挥发性组分中,发现十八醇(10~(-4) g/mL)、正辛醇(10~(-2) g/mL)、吲哚(10~(-6) g/mL)、柠檬醛(10~(-2) g/mL)、薄荷醇(10~(-6) g/mL)、β-石竹烯(10~(-4) g/mL)、薄荷酮(10~(-4)、 10~(-2) g/mL)显著引诱该蜂(P0.05),而邻甲苯酚(10~(-2) g/mL)、香茅醇(10~(-6) g/mL)、1,3-丙二醇(10~(-2) g/mL)、α-松油烯(10~(-6) g/mL)和正戊醇(10~(-4) g/mL)排斥该蜂(P0.05)。认为:茶树花气味及其主要香气组分和茶鲜叶主要挥发性组分显著引诱中华蜜蜂,尤其是茶树花香气组分中含量分别超过20%的苯乙酮和芳樟醇强烈引诱该蜂,导致花季时期广袤的茶园及其中的茶树花对该蜂具有强大的引诱效应。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茶树春霜冻害气象指标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茶树霜冻害气象指标对于科学客观地开展春季茶树霜冻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茶树4个主栽品种为材料,应用人工气候箱开展低温胁迫控制试验,模拟6组不同低温条件和持续时间(15℃/3℃、12℃/2℃、10℃/1℃、10℃/0℃、10℃/-1℃、10℃/-2℃,各设置组较高温度持续12 h,较低温度持续4 h;对照温度25℃),观测茶树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应用Logistic函数确定茶树的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茶树霜冻害的发生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各品种茶树叶片半致死温度为福鼎大白茶(-1.5℃)乌牛早(-1.3℃)鸠坑(-1.2℃)龙井43(-0.7℃);结合历史灾情和茶园逐小时气温观测数据,提出了新的茶树春霜冻害等级标准,包括气象指标、茶树受灾症状和新梢芽叶受害率,其中气象指标为新梢生长期间每日的小时最低气温和持续小时数。应用2013年春季2次霜冻灾害验证,新标准的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并且比原有标准吻合率提高41.7%。研究成果可为茶叶气象定量化服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茶树BES1转录因子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BRI1-EMS-SUPPRESSOR1,BES1)家族参与调节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信号通路,在植物生长和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BES1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分析茶树CsBES1基因在8个茶树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对CsBES1转录因子家族在低温、干旱及ABA激素处理下的表达进行分析,以揭示茶树CsBES1转录因子家族的功能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1)从茶树全基因组中鉴定获得10个茶树BES1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具有完整的BES1_N结构域;根据系统进化关系将10个CsBES1转录因子家族分成3组,分别包含2个、3个和5个成员;该家族成员每个基因含有2~11个外显子。(2)组织表达模式分析显示,茶树BES1转录因子家族在生长活跃的茶树嫩梢和成熟叶中表达量较高,不同成员之间表达存在差异性。(3)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大量与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4)荧光定量检测发现,BES1基因在茶树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不同,在低温和脱落酸处理下,CsBES1-1、CsBES1-7、CsBES1-8和CsBES1-9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而在干旱处理下,CsBES1-2、CsBES1-4、CsBES1-5、CsBES1-6、CsBES1-7、CsBES1-8和CsBES1-9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云霄县小帽山、梁山和南乌山3个区域共23份地方茶树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其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以筛选生化成分含量特异的茶树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总量变化范围为73.54~260.31 mg·g^(-1),平均值为160.48 mg·g^(-1);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在所有资源中均检出,含量最高的为小帽山3号(X03),高达33.65 mg·g^(-1)。(2)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嘌呤生物碱总量变化范围为15.28~70.42 mg·g^(-1),平均值为40.95 mg·g^(-1);苦茶碱(TC)在梁山地区的茶树品种资源(LS01-LS07)均检出,其中梁山6号(L06)和梁山7号(L07)的苦茶碱含量高于其咖啡碱含量。(3)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变化范围为6.40~47.57 mg·g^(-1),平均值为20.83 mg·g^(-1);氨基酸构成丰富,共检测出20种氨基酸物质。(4)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霄县3个区域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梁山区域茶树资源富含苦茶碱(TC),小帽山茶树资源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较高,南乌山茶树资源的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略高于其他两地。研究发现,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含量差异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区域特征明显,筛选出高儿茶素、高EGCG3″Me、高苦茶碱、高茶氨酸等18份优特茶树品种资源,为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林分内茶树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和小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板栗-银杏-茶(Castanea mollissima-Ginkgo biloba-Camellia sinensis)和板栗-茶(Castanea mollissima-Camellia sinensis)复合林分和纯茶(Camellia sinensis)林分内3个小气候因子[包括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空气温度(Ta)和空气相对湿度(RH)]和茶树光合特性[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茶树Pn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测定时期3种林分内PAR、Ta和RH差异较大;同一时期纯茶林分内的PAR和Ta基本都高于2种复合林分,但纯茶林分内的RH总体上均低于2种复合林分;与纯茶林分相比,板栗和银杏与茶树复合种植有助于调节林分内的PAR、Ta和RH.2种复合林分内茶树的生长均受到板栗或银杏阴蔽的影响,纯茶林分中茶树的Pn最高,与板栗-银杏-茶复合林分内茶树的Pn有显著差异;而纯茶林分中茶树的Gs总体上高于复合林分、Ci与复合林分间差异不显著,且3种林分中茶树的Tr总体上也无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生理生态因子(Gs、Ci、Tr、PAR、Ta 和RH)中,Tr对3种林分内茶树的Pn影响最大,其次是Ta,其他因子在各种林分内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复合种植可调节林分内的水热状况,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值得在现有茶园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了云南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及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古茶树种类多,调查共获得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74个,记录样本植株2570份,隶属7种6变种;古茶树资源分布广而不均,主要分布于滇西、滇南、滇东南及滇中哀牢山山脉,滇东南是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滇西是特有种的分化中心,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可能存在滇西-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W.W.Sm.)Melch.)、滇南-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J.W.Mast.)Kitam.)和滇东南-厚轴茶(C.crassicolumna H.T.Chang)3个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资源生境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高山旱地等3类,不同生境分布的古茶树种类及其生长状况有差异;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其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8~1.48,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4.37%~51.03%,总体上营养器官的变异性高于花部器官。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系统演化、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资料。此外,根据古茶树资源现状,初步提出了一些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茶树花多糖免疫调节与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花富含多糖,是茶树生长过程中的产物,然而目前茶树花多糖(tea plant flow polysaccharide, TFP)尚未被充分利用.因此,认为茶树花多糖有着和茶叶中的多糖相似的功能效果.研究目的是通过系列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系统来评价茶树花多糖的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的活性.利用S180(sarcoma 180)荷瘤小鼠模型,系统地研究了灌胃不同剂量茶树花多糖对荷瘤小鼠的肉瘤抑制率、存活率以及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灌胃10天茶树花多糖,能显著抑制S180肉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增强迟发型超敏作用(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促进血液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CD4+数量以及CD4+/CD8+的比值,表明茶树花多糖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对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基于茶树转录组和基因组信息,以茶树‘龙井43’为实验材料,从其cDNA中克隆获得茶树CsGME1基因,并对其蛋白序列特征、基因表达模式及其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茶树CsGME1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131 bp,编码376个氨基酸;该序列与多个相关物种的GME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4.25%,均含有NAD结合域。(2)进化树分析表明,茶树CsGME1基因与番茄SlGME1亲缘关系较近,与水稻OsGME2亲缘关系最远。(3)CsGME1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理论相对分子量为42046.84 Da,理论等电点为5.73,具有4个无序化区域,无序化程度较低;CsGME1蛋白二级结构由39.25%α-螺旋,13.26%延伸主链,5.84%β-转角和41.38%随机卷曲组成;三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CsGME1包含螺旋和随机卷曲,与二级结构吻合。(4)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温(38℃)、低温(4℃)、干旱(20%PEG)和高盐(200 mmol·L-1 NaCl)4种非生物胁迫处理下,茶树CsGME1基因均有响应,且表达存在差异,推测CsGME1参与了茶树的逆境胁迫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茶树新梢中纤维素酶的生理特征,对3个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新梢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和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新梢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平阳特早’和‘凫早2号’随着叶片成熟度增加,内切葡聚糖酶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升高,‘舒茶早’则相反。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3个茶树品种都是在一芽三叶时期最低,且幼嫩部位的酶活性高于成熟部位,但其酶活性高于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5个纤维素酶相关基因在3个茶树品种新梢中均有表达,有2个β-葡萄糖苷酶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因此,纤维素酶可能在茶叶的品质形成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不同香型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鲜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含量、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其基因差异表达特征,以黄观音、0318E、福云6号、0213-2和C19五个四年生茶树品种(系)为实验材料,使用GC-MS测定其鲜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并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测定,同时克隆β-葡萄糖苷酶基因,分析其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黄观音和0318E的鲜叶中,萜烯类与衍生物种类及含量都高于普通香型茶树鲜叶(福云6号、0213-2和C19);鲜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黄观音(7.8 U·g–1)和0318E(7.3 U·g–1)最高,福云6号和C19次之,0213-2(6.1 U·g–1)最低。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黄观音和0318E中表达最强,显著高于C19、福云6号和0213-2,在0213-2中的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试验以铁观音品种为材料 ,研究盆栽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 ( Pn)随着光合有效辐射 ( PAR)增加而迅速升高。成龄叶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在 50~ 1 1 0 μmol/m2· s和 1 80 0~2 0 0 0 μmol/m2· s左右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随叶龄、环境温度不同而异。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叶温的响应曲线类似抛物线型 ,环境温度为 2 4℃和 2 7℃时光合最适温度分别为 2 7± 2℃和 3 0± 2℃。光合最适温度也随叶龄不同而不同。当空气 CO2 浓度在 2 90~ 3 60μl/L时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 ( Pn)随空气 CO2 浓度提高而提高 ,但当浓度高于 3 70μl/L或低于2 80μl/L时 ,Pn的增大或减小都很急剧 ,CO2 补偿点在 2 83μl/L左右。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 ( Pn)随着土壤水势逐渐下降而下降 ,临时性萎蔫点在 -50 k Pa左右 ,永久性萎蔫点在 -62 k Pa左右 ,同时复胁迫茶树的抗旱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脯氨酸转运蛋白在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分配及响应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茶树体内脯氨酸转运蛋白家族情况,该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获得茶树脯氨酸转运蛋白家族成员,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蛋白结构、基因表达特异性等分析。结果表明:(1)茶树中有6个脯氨酸转运蛋白基因,长度为1 326~1 725 bp之间,编码氨基酸数目在441~574 aa之间,蛋白质分子质量在48.5~63.0 kD之间,等电点为8.51~9.41,大部分为碱性蛋白,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α-螺旋和自由卷曲,少量的延长链和β-转角结构。(2)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茶树CsProT1、CsProT2、CsProT4、CsProT5和CsProT6蛋白定位于细胞膜,CsProT3蛋白则定位于高尔基体。(3)CsProTs蛋白中含9~11个典型的跨膜结构域,其三级结构与保守基序特征均与拟南芥高度相似,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不同成员间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40.14%。(4)基因表达特异性分析显示,CsProT1,CsProT2和CsProT3基因在各个组织部位的表达量均较高,CsProT4、CsProT5和CsProT6表达量均较低,且CsProT1基因的表达量最高;除CsProT5基因外,CsProTs蛋白家族的基因均受到NaCl、干旱及冷胁迫的诱导表达。(5)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CsProTs蛋白可与脯氨酸氧化酶ERD5,脯氨酸生物合成限速酶P5CS1、P5CS2和δ-吡咯啉-5-羧酸脱氢酶ALDH12A1等脯氨酸合成,转运及降解有关的蛋白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茶树体内脯氨酸的含量。研究认为,茶树6个CsProTs蛋白可共同参与茶树体内脯氨酸的转运平衡及对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无翅茶蚜对茶树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宝瑜  韩宝红 《生态学报》2007,27(11):4485-4490
分别使用昆虫触角电位仪(EAG)和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无翅茶蚜Toxopteraaurantii Boyer对14种茶树挥发性化合物、14种挥发物中"绿叶气味"组成的混合物(GLV)、14种挥发物的混合物(ACB)、以及新鲜嫩叶、芽、嫩茎、成叶和茶蚜为害嫩叶(ADYL)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ACB引出最大的EAG反应值,茶树挥发物主要组分Z-3-己烯-1-醇、E-2-己烯醛、n-己醇、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醇也引起较大的EAG反应值。4种正常茶梢的器官也引出较大的EAG反应,以嫩叶最强、依次为芽、嫩茎和成叶。有趣的是ADYL引出弱的负的EAG值。用嗅觉仪进行的生物测定表明,嫩叶以及主要的茶梢挥发性成分乙酸-Z-3-己烯酯、水杨酸甲酯、E-2-己烯-1-醇和Z-3-己烯-1-醇等也具有较强引诱活性。研究显示无翅茶蚜可能利用茶梢挥发物作为利它素而寻觅适宜的取食场所,如茶树嫩梢。  相似文献   

14.
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的光合系统的影响机制,以‘福鼎大白茶’、‘保靖黄金茶1号’、‘白毫早’两年生茶苗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_0(0g)、低氮N_1(11g)、中氮N_2(22g)和高氮N_3(33g)4个氮素[(NH_4)_2SO_4]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了铵态氮对3个品种茶树的生长势、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能够显著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_2浓度(Ci),并以N_2处理最好,但水分利用率(WUE)在3个品种茶树间表现不同。(2)在N_2处理下,3个茶树品种的叶片光系统Ⅱ(PSⅡ)暗适应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亦增加最大,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3)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参数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具有品种特异性。研究发现,适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茶树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合活性,从而使得各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增加;氮素水平对各茶树品种的光合及荧光特性影响存在差异,水分利用率亦具有品种特异性;生产中应综合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快速、直观地评价不同品种茶树对氮素营养的内在需求,为茶园施肥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利用茶树转录组数据库,检索得到2个NAC家族转录因子基因CsNAC1和CsNAC2。通过RT-PCR方法,将其从茶树‘迎霜’中分离克隆,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CsNAC1和CsNAC2基因在‘迎霜’和‘安吉白茶’2个茶树品种不同组织以及温度胁迫处理下的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NAC家族转录因子在温度胁迫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CsNAC1和CsNAC2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 044和1 047bp,分别编码347个和348个氨基酸;蛋白功能域预测和多重对比显示,CsNAC1和CsNAC2蛋白N端均含有典型NAC家族成员所具有的NAM保守结构域。(2)进化分析表明,CsNAC1和CsNAC2分别属于NAC家族的NAP和AtNAC3亚家族。(3)三维分子模型建模显示,CsNAC1和CsNAC2蛋白分别含有3个和2个α-螺旋,6个和7个β-折叠。(4)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NAC1在2个茶树品种中具有较相似的组织特异性,均在茶树成熟叶中表达量最高;CsNAC2则分别在‘安吉白茶’的幼叶中,‘迎霜’的根中表达量最高;高温(38℃)和低温(4℃)处理下,CsNAC1和CsNAC2基因的表达均受不同温度胁迫影响,不同茶树品种、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曾秀丽  王志  罗利  王旭  陈宣钦  周育 《微生物学报》2020,60(10):2198-2210
【目的】以紫娟茶树分离的内生菌水生草螺菌ZXN111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证实该菌株植物生长素吲哚3-乙酸(IAA)合成的主要分子途径。【方法】参考草螺菌基因组信息中IAA合成基因簇,选取与IAA合成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即芳香族氨基酸转氨酶基因(tyrb),通过基因插入突变与基因互补方法,结合茶树组培苗体内促生能力分析,初步验证水生草螺菌生长素合成的主要机制。【结果】植物生长素IAA合成候选基因tyrb突变后,突变株tyrb::pK19mobΩ2HMB 48 h的IAA合成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ZXN111,且tyrb基因互补后,互补株tyrb::pK19mobΩ2HMB(+)的IAA合成能力得到了显著恢复。茶树促生实验发现,突变株tyrb::pK19mobΩ2HMB接种组的茶树组培苗根长、根重及植株鲜重指标上均显著低于野生菌处理组。【结论】水生草螺菌ZXN111有多条IAA合成途径,其中的吲哚-3-丙酮酸(IPA)是最主要途径,其生长素合成对寄主茶树具有显著的促生功能。  相似文献   

17.
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类黄酮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采用PCR方法,从‘碧香早’茶树中获得了与儿茶素含量高度负相关的CsbHLH7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为探究CsbHLH71基因在调控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通过RNA-seq测序筛选成功获得一个茶树CsbHLH71基因,该基因CDS序列全长912 bp,编码30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第101-160位含有一个碱性螺旋-环-螺旋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家族转录因子;序列对比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杜鹃花、河滨葡萄等物种的bHLH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2)qRT-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微生物肥处理下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在1000倍处理下效果最显著,说明高浓度的微生物肥能促进茶树CsbHLH71基因的表达。(3)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sbHLH7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4)转录活性分析发现,茶树CsbHLH71蛋白在酵母和烟草中均具有转录抑制活性,为转录抑制子,证实了CsbHLH71蛋白具有转录抑制剂的功能。研究推测,CsbHLH7...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茶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特殊生境及其光合生理机制,在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站利用3种间种乔木模式(S1:桂花树-茶树, S2:乐昌含笑-茶树, S3:桂花树-乐昌含笑-茶树)与纯茶园(CK)建成了4种典型生境,比较研究了这些特殊生境下茶叶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 生境S1、S2、S3显著降低了茶树叶片温度(TL)、光合有效辐射通量(PAR),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日均值,显著降低了茶叶茶多酚总含量.生境S1、S2、S3显著提高了叶室相对湿度(RHS)、茶叶氨基酸总含量,显著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并且S3>S1>S2>CK,其中生境S1和S3的茶叶适宜加工成高档绿茶和名优绿茶.综合各指标,生境S3是茶园优质高产的理想间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当前茶园施肥水平下氮素减施对茶树的生长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施氮(空白对照CK),纯氮16 kg·667 m~(-2)(减氮55.6%,处理A)、纯氮26kg·667 m~(-2)(减氮27.8%,处理B)、纯氮36 kg·667 m~(-2)(常规施氮CF)4个施氮处理,研究氮素用量减施对茶树光合作用、产量、氮素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比较,处理B能提高茶树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降低胞间CO_2浓度(C_i)和水分利用率(WUE);各施氮肥处理中以处理B的产量最高,氮肥农学效率最高,土壤养分剩余较少,氮素的利用效率较高;CF产量较处理B增加不显著,氮肥农学效率降低,土壤未利用养分较多。因此,减氮27.8%的施肥能保证与常规施肥的茶叶产量,氮素利用率明显提升,有利于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摸清贵州古茶树资源组成与分布,为区域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线路调查的方法,对贵州省内古茶树进行全面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贵州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年龄结构特征及生长状况。结果:(1)资源调查涉及338个分布点,记录了7 816株古茶树,隶属5种2变种;(2)赤水河-綦江水系是疏齿秃房茶现有分布中心、乌江水系是茶现有分布中心、都柳江水系是突肋茶现有分布中心;(3)古茶树垂直分布于海拔200 m到2 500 m之间,随着海拔升高,分布的物种数越多,在1 000~1 500 m海拔段物种数量达到峰值,随后海拔越高物种数越少;(4)古茶树树高一般在10 m以下,地围在20~100 cm的居多,平均冠径集中在3 m以下,绝大部分古茶树生长势正常,也存在因生境影响而处于衰弱或濒危状态。结论:调查显示贵州古茶树资源共7种,含5种2变种,存在疏齿秃房茶、茶、突肋茶等3个物种的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生长状况良好,少数处于衰弱或濒危状态,亟需加强古茶树保护与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