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紧实度变化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济南17(强筋品种)、烟农15(中筋品种)、鲁麦22(弱筋品种)为供试品种,设置人为碾压和不碾压2种处理,研究了土壤紧实度(以土壤容重表示)变化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紧实度提高,3个品种的分蘖成穗率均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降低。3个品种相比较分蘖成穗率低的鲁麦22籽粒产量降幅最大。相关品质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提高土壤紧实度,对3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吸水率均无显著影响,但济南17的面筋指数明显降低,面团断裂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缩短,单位重量面粉烘焙所得的面包体积变小,而烟农15和鲁麦22受影响较小。其原因可能与土壤紧实度提高条件下济南17籽粒中谷蛋白/醇溶蛋白比例和谷蛋白大聚体含量降低有关。将济南17面团流变学特性年际间变化幅度与紧实度变化的处理效应相比较发现,土壤紧实度是影响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主要品质组分变化规律相同,只是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温带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40份中国温带常用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用32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5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75个,平均多态信息量0.632;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把40份供试糯玉米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对40份糯玉米自交系籽粒的蛋白质、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和赖氨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糯玉米籽粒营养成分中蛋白质与淀粉之间存在消长关系,可溶性糖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与营养品质密切有关的赖氨酸含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6个小麦品种(系)组配的6个杂交组合F1为供试材料,对其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化、性状相关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粉质参数中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杂种优势最强,分别为56.49%和32.23%;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的优势最弱,分别为-2.73%和-0.9046%;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优势居中,分别为6.88%和5.88%。(2)粉质参数中的吸水率、稳定时间同其它几个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沉淀值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湿面筋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3)杂种F1的籽粒Zeleny沉淀值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负相关或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糯和非糯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内源多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按Ma等的内标法(internal standard,InProceedings of Fourth Asian Chemical Congress.August,1991.Beijing)进行衍生提取测定,衍生化样品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u-Bondapak NH_2(100μm3.9×300nm)柱进行分析,荧光检测(Ex=338nm,Em=495nm),峰面积积分定量。分析测定两对水稻(Oryzasativa)糯性等基因系原丰早和糯原丰早、广陆矮4号和糯广陆矮4号开花后7~30d期间,籽粒中腐胺(Put)、尸胺(Cad)、精胺(Spm)和亚精胺(Spd)4种多  相似文献   

6.
糯玉米种质品质性状鉴定和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5份来源不同的糯玉米农家种和自交系的穗粒性状和淀粉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并利用60对SSR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5份糯玉米种质穗长、秃顶长、行数、行粒数和穗粗变异较大,粗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RVA特征谱带值各指标变异丰富。60 对SSR引物在165份材料间共检测到281个等位基因变异,PCR扩增片段大小介于90~690bp,每对引物检测到2~9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68个;每对SSR 引物的多态信息量( PIC) 在0.332~0. 860之间,平均为0. 690。利用UPGMA 聚类分析方法将供试种质自交系分为3类,划分结果基本符合品系的来源情况,生产应用的多数糯玉米自交系材料与我国西南地区糯玉米地方品种材料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显示出165份糯玉米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糯玉米杂优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水稻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及其在籽粒灌浆和制约稻米品质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它们的外界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以6个对玉米粗缩病(MRDV)表现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产量性状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青农105’和‘青农8’为抗病品种,‘登海3622’和‘农大108’为中抗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感病品种。感病后,玉米果穗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且损失程度表现为抗病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籽粒中粗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含量升高,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明显。回归分析表明,通过旃情指数可以准确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9.
张林生  曹让 《西北植物学报》2000,20(6):1016-1021
李歪皋等将圆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导入普通小麦并选育出穗分枝小麦新品系分33。通过对分33和亲本及杂交后代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营养品质等测定,结果表明,分33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有益于干物质的籽粒营养品质中等;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表明,穗分枝小麦分33既源于穗分枝型的基因,也保留普通小麦亲本的基因,具有抗倒状、抗病落黄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小麦中国春(母本)和兰考大粒(父本)F2群体构建了169个标记的分子遗传图谱,将F2∶3家系分别种植于3个环境中,利用基于完备区间混合模型的单环境作图模型和多环境作图模型对小麦籽粒容重、硬度、蛋白含量和结合水含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显示:(1)两种作图模型下,检测到容重的6个共同QTL(QTW-6B-6、QTW-7B-6、QTW-7B-9、QTW-5D-2、QTW-6D-1、QTW-6D-4),单环境模型下遗传贡献率为1.99%~6.57%,多环境模型下遗传贡献率为3.66%~20.07%,其中QM TW-7B-9、QM TW-6D-1和QM TW-6D-4在多环境模型中表现为主效QTL。(2)检测到硬度的3个共同QTL(QHD-4A-5、QHD-7A-1和QHD-7B-9),单环境模型下的遗传贡献率为6.00%~6.95%,多环境模型中遗传贡献率为5.43%~9.64%。(3)检测到蛋白含量1个共同QTL(QPR-6D-1),单环境模型下的遗传贡献率为5.39%,多环境模型中遗传贡献率为10.06%,表现为主效QTL。(4)检测到籽粒结合水含量1个共同QTL(QMO-1B-4),单环境模型下的遗传贡献率为39.20%,多环境模型下的遗传贡献率为75.01%,均表现为主效QTL。(5)1B染色体上存在同时控制籽粒容重、硬度、蛋白和结合水含量的QTL,说明1B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可能很大。研究表明,小麦容重、硬度、蛋白含量、结合水含量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该研究初步定位的一些重要QTL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基因挖掘和育种早代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洁  李天来  徐晶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51-1055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常出现的昼间温度偏高而带来的危害,以昼间适宜温度25℃为对照,在番茄第1花序开花后对其进行昼间30和35℃的温度处理,研究昼间亚高温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适宜昼温相比,在3d短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提高,但在7d以上长期35℃昼间亚高温处理下,番茄植株徒长,叶片变薄,并出现早衰现象;同时经35℃亚高温处理,番茄果实前期发育加快,成熟期提前,但果实空洞现象增加,糖酸比下降,平均单果重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第3花序各处理间差异最明显,第2花序次之.昼间30℃温度处理的结果介于昼间25和35℃处理之间,说明番茄植株长期生长在被认为是其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35℃条件下,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从花芽分化到果实成熟亚高温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相似文献   

12.
以4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根部喷施不同量FeSO4对小麦籽粒硫含量、铁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组成、SDS沉淀值、面筋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FeSO4后4个品种的硫含量、铁含量、蛋白含量、SDS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各处理间干面筋含量无显著变化,且不同品种、不同品质参数达到最高值的FeSO4喷施量并不一致;2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和总淀粉含量比对照显著降低,另2个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却无显著变化;各品种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随着FeSO4喷施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均在15 g/m2或22.5 g/m2 FeSO4喷施量水平达到最佳,但均与FeSO4喷施量无显著相关性.研究发现,根部喷施适宜浓度的FeSO4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春小麦籽粒组分和面粉品质,但改善的效果因品种和品质参数而异.  相似文献   

13.
 池栽试验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水分处理,每个水分处理下设置两个施氮水平 ,研究了花后渍水或干旱逆境下氮素营养对两个不同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渍水或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千粒重、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在适宜水分和干旱条件下,增施氮肥增加了小麦籽粒产量,而在渍水条件下,增施氮肥降低了产量。干旱处理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干、湿面 筋含量,沉降值和降落值;而渍水处理则降低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同 一水分处理下,增施氮肥提高了蛋白质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比,支链淀粉含量和支/直链淀粉比。在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上存在显著的水氮互作效应,且水分、氮肥及水氮互作效 应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品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土壤肥力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基础土壤肥力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栽培的小麦比低肥力土壤栽培的小麦,其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都显著提高,但清蛋白和球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比例为低肥力土壤高于高肥力土壤,而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为高肥力土壤高低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栽培的小麦籽粒醇溶蛋白开始形成的时间比高肥力的早,高肥力土壤栽培小麦的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的提高主要源于灌浆后期合成的快,高肥力土壤垢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和评价值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或长于低肥力的。  相似文献   

15.
再生水灌溉对苜蓿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再生水不同灌溉方式对苜蓿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相比,再生水能显著增加苜蓿的株高、侧枝数及产草量,但对苜蓿叶面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再生水灌溉、再生水与清水混灌和轮灌使苜蓿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78.43%、83.68%、72.53%,但再生水灌溉不利于苜蓿可溶性糖的累积.再生水灌溉下,苜蓿植株体内的Ca、Mg含量较清水灌溉分别增加了27.78%、26.61%;再生水灌溉及混灌下,苜蓿体内的Fe含量较清水灌溉分别降低28.71%、10.09%;再生水灌溉、轮灌和混灌下苜蓿地上部Cd含量较清水灌溉分别增加98.6%、89.5%和59.0%,但苜蓿体内重金属Pb、Cd含量仍低于国家卫生标准(GB 13078—2001)规定限量值.说明再生水是苜蓿可利用的灌溉
资源,但其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和脱落酸与谷类作物籽粒发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持续水分胁迫对大豆鼓粒期抗旱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抗旱性不同的品种及新选育品系进行了离体叶片失水率与抗旱性有关的水分生理指标研究及籽粒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抗旱品种的叶片失水率低,保水力强,束缚水含量高,束缚水/自由水比值也高;(2)在失水率与抗旱性的研究中,发现第6h是失水率转折的关键时间,6h以前抗旱类型的失水率低于敏感类型,以后抗旱类型高于敏感类型,而且在不同抗旱类型或同一类型的不同生育时期所测结果均符合这个规律;(3)严重水分胁迫下,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加,但抗旱类型蛋白质含量高且下降得少,蛋白质含量与抗旱性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在选育抗旱品种时,应选择在干旱条件下失水率低、抗旱性强、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下降少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InfoStat软件中DGC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浓度NaCl对糯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影响的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糯玉米的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发芽速度以及苗高和根长均下降,而发芽时间延长,根苗比升高,活性氧清除能力显著降低,膜系统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具有粘果出羊草(Ae.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和二角山羊草(Ae.bicornis)异源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以下简称粘,易,偏和二角型)组配成不同组合的杂种小麦,研究这4种不育系对杂种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它们所配制的杂种小麦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等性状上均高于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相同核型杂种小麦,尤其粘,易型某些组合在湿面筋含量,沉淀值两性状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利用这4种不育系很有希望培育出优势,高产的杂种小麦。  相似文献   

20.
锌的生理功能和对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有关锌生理功能的研究仅100多年,并且近30年来进展较快,但从实际应用来看,则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在公元前150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炉甘石来治疗局部疾病,加速皮肤病变的愈合。1890年以后,用含锌的粉剂、溶液和软膏治疗眼科、皮肤科疾病已经较为普遍。1958年就有人发现,锌为动物生长所必需,如出壳的小鸡,头几天需要大量的锌,等体内达到最高含量时,才能够生长等。根据现代的研究,锌是构成人体中许多酶的重要组分,并参与多种器官的构成;尤其是对人的智力和身体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