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肃泾川化石人类头骨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刘玉林等报道了在甘肃泾川发现的一具晚期智人头骨化石,判定该头骨代表一个女性青年个体。本文检查了顶矢状脊、乳突、耳孔上脊、枕外脊、枕外隆凸、枕骨上项线、枕骨圆枕和肌脊8项非测量性状,及星点间宽、星点至人字点距离、颅宽、耳上颅高、顶矢状弦、颞骨鼓板长和宽7项测量性状,并就7项测量性状与武山头骨进行了对比,认为它更有可能属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广西来宾麒麟山人类头骨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調查队于1956年1月14日在广西来宾县桥巩圩麒麟山的一个洞穴里发現了1具殘破的人类头骨,1件粗制的石器和2件人工打制的石片。麒麟山位于桥巩圩之北1.5公里,合隆村之南0.5公里;該山东西长約150米,南北寬約110米,高45米。  相似文献   

3.
1923年,潘特(Painter)首先提出人类的性别,决定于X和Y两种不同的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人类的卵一律含有一个X染色体(另有一组常染色体);而精子却分为二类:一类含有一个X染色体,另一类含有一个Y染色体(此二类精子也都另有一组常染色体)。卵与X精子受精,形成XX合子,则发育为女性,若与Y精子受精,形成XY合子,则发育为男性。潘特所提出的有关人类的性别决定方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他所提出的人类染色体数目是48的  相似文献   

4.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6,25(4):267-275
南京2号人类头骨化石仅保留部分的额骨、顶骨、枕骨和颞骨,为一不完整的颅盖骨。其顶骨和枕骨有数条断裂缝,各断块之间有程度不一的错动,致使该颅盖骨显得外形异常。本项研究是对该颅盖骨的错动部分进行复位,结果表明,南京2号头骨有较大的顶骨、较小的上枕鳞相对宽度、可能较大的颅容量。这些形态提示该头骨与直立人有所不同而与早期智人相近。该头骨所具有的角圆枕、颞鳞顶缘形状、枕骨圆枕发育程度、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过渡情况、枕内隆突点与枕外隆突点的距离、头骨骨壁厚度、脑膜中动脉分支情况、头骨枕面观之轮廓线样式等形态细节,还很难作为可靠的依据把南京2号头骨鉴定为直立人。南京2号头骨很大可能是属于智人亚种(Homo sapiens sapiens)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对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骨作了形态上的比较以检验直立人特征在郧县头骨化石上的表现情况.比较项目包括眶上圆枕、枕骨圆枕、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的转折情况、眶后收缩、颅骨最大宽位置、颅盖低平情况、前额后倾情况和颅容量.结果表明,在郧县人类头骨化石的这些特征项目中,有的因头骨破损和变形而难以肯定.其余的则应是早期智人的特征.从形态上讲,郧县人类头骨化石目前还难肯定是属于直立人,而有可能属于智人,如果认为“直立人”和“智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话.  相似文献   

6.
人类头盖骨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最重要依据。通过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能够了解古人类的直立程度、手脚分工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年龄、寿命、食性等特征。并且根据头骨的形态特征,推断当代世界四大人种的可能祖先和来源。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7.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7,26(3):237-248
KNM-ER 3733人类头骨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78百万年,1975年发现于肯尼亚。Walker和Leakey注意到这具头骨与周口店直立人的在脑颅形态上很相近,但二者在年代上相差大约1百万年,故认为直立人形态在这1百万年期间是稳定的。长期来此观点缺乏更多的人类化石证据来支持。1993年在中国发现了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该头骨与KNM-ER 3733头骨一样兼具脑颅和面颅,且都属于成年女性个体,但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的年代比KNM-ER 3733人类头骨化石的要晚大约1百万年。因此,南京1号人类头骨是目前所知的可用来验证直立人头骨形态是否在1百万年期间保持稳定的唯一合适的人类头骨化石材料。形态比较表明,这两个人类头骨化石的脑颅虽然在眶上圆枕上沟的发育程度、眶后收缩的程度、额骨横向隆起的程度、角圆枕和乳后突的发育与否、顶骨形状以及骨壁厚度的表现上有所差异,但有更多的形态性状显示出相近。这些相近表现在脑颅的长、宽、高值上;颅容量上;脑颅的低矮性上;脑颅最大宽之位置上;额骨、顶骨、枕骨之矢弧值的比例上;眶上圆枕的纤细上;顶骨的大小和矢向扁平性上;颞线位置和颞鳞顶缘的形状上;枕鳞的低宽形状上;上枕鳞与下枕鳞之间的转折形状和比例上;枕骨圆枕和枕骨圆枕上沟的发育程度上等。这两具头骨的面颅虽然有同属突颌型的面角、皆发育有鼻骨间嵴、两鼻骨组成的上部宽度与下部宽度皆差别很大,但有更多的形态性状显示出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面型上、颜面上部扁平度上、眶形和眶型上、上颌额突外侧面的朝向上、鼻骨横向隆起程度上、鼻梁外突程度上、鼻型上、颧骨下缘外展程度上、颊高上、颧上颌下缘的形状上、上颌颧突基部的位置上以及颧结节的位置上等。因此,南京1号头骨与KNM-ER 3733头骨之间在脑颅上显示出较多的相近性状,在面颅上则显示出较多的相异性状。脑颅方面的相近性状大多具有分类上的鉴别价值。这两个头骨脑颅形态的相近支持把KNM-ER 3733头骨鉴定为"直立人"的观点;也提示了南京1号头骨的脑颅似乎保持着1百多万年前的"祖先"形态。如果直立人的某些成员在至少1百万年期间保持着形态稳定的话,则这种形态上的稳定主要是表现在脑颅形态上。这两具头骨的面颅形态上较大差异的意义,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自从1951年四川資阳人类头骨化石发現以来,科学家先后对于这个資阳人的年龄和性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裴文中先生曾推断它可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吳汝康、賈兰坡先生曾以为它可能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馮汉驥先生曾推測它至少是一个成年的女子。 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裴文中、吳汝康著的“資阳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甲种专刊第1号)中,吳汝康先生在“四川資阳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一文中,比較  相似文献   

9.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10.
1 993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南京1号头骨和南京2号头骨.这2具头骨化石先后经过两次研究都被认为是属于直立人.近几年来,对南京人类头骨化石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1)对南京2号头骨作了复位和复原、进行了重新鉴定.对南京1号头骨作了颅容量计算;2)对南京1号头骨作了更广泛的比较,对比标本包括周口店直立人头骨、印尼Sangiran 17直立人头骨、肯尼亚KNM-ER3733头骨和东非Bodo头骨;3)对南京1号头骨的适应性特征-鼻梁高耸进行了论证.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1)南京2号头骨应属于早期智人而不是直立人.南京1号头骨的颅容量,经计算,为871 ml.该颅容量与周口店3号头骨的相当,二者年代也应相近(周口店3号头骨的年代为57.8万年);2)南京1号头骨显示出地区性的形态特征.提示了中国人群南北两大类型的形态差别早在南京直立人生活时期已显出端倪.南京1号头骨及和县头骨可能代表一类中国南方的直立人群,其形态与以周口店直立人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直立人群有些不同.南京1号头骨在脑颅上显示出较多的与KNM-ER 3733头骨相近的特征,但在面颅上二者相差较大,提示了直立人某些成员在至少1Ma期间脑颅形态保持稳定.南京1号头骨与Bodo头骨的比较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直立人群那里;3)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是适应性特征,是对寒冷或(和)干燥气候适应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西方血统".  相似文献   

11.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86年8月,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宣布,他们在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两岸发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科成员的头骨(缺下颌骨),年代为距今250万年。这个发现使原先的二分叉模式的人类进化系统树改变成了三分叉的模式。 这个头骨是1985年夏季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沃克(Alan Walker)从特卡纳湖西岸富含化石的堆积中发现的,头骨标本编号为KNM-WT17000,这个地点就在1984年发现著名的直立人男孩的完整骨架以南32公里处,但其层位较  相似文献   

13.
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蓝田公王岭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材料,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右侧颞骨的大部分,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以及右上第二、三臼齿和左上第二臼齿。2.头盖骨的骨缝已经愈合,上第二臼齿的磨耗已达二度,估计蓝田猿人的年龄大约是三十多岁。3.由牙齿、上颌骨、颞骨锥体和颅中窝等较为细小来判断,蓝田猿人可能是女性。4.额骨前部的眶上圆枕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形成一直条横行的骨嵴。圆枕的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圆枕之后明显缩窄。眼眶约呈方形,眶顶很平,没有眶上孔和泪腺窝。额骨的鳞部明显后斜,颞线隆起成为明显的骨嵴。眶上圆枕与额鳞之间没有明显的宽沟相隔。没有额窦。额骨内面的正中有宽阔而较高的额嵴。测量数值表明眉间部粗壮,额骨脑部的弧度极小,额骨极为宽阔。5.顶骨约成长方形,在正中矢状面上,顶骨短于额骨。6.颞骨锥体长轴的方向大约介于现代猿与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相似。锥体较为细致,其形状和大小与现代人的女性较为接近。锥体的前后面倾斜度较大,上绿较锐,与现代人相近。7.蓝田猿人头骨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其骨壁极厚,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头骨相当部分厚度的上限。8.两鼻骨在根部相交约成130°角。鼻额缝与额上颌缝互相连续,约在水平位。鼻骨宽度远大于现代人,鼻骨长度明显比现代人为短。9.上颌骨及其附连的臼齿较为细致。上颌骨呈明显的齿槽凸颌。上颌骨前面与鼻腔底约成直角,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有小而明显的鼻前棘。右上颌骨外侧面的内侧缘有相当明显隆起的犬齿齿槽轭,在该轭与上颌骨颧突之间有从上向下延伸的沟状低凹。上第二臼齿齿冠呈长方形,前尖较为向前外方突出,有较明显的近侧颊角。上第三臼齿的形态大体与第二臼齿相似,但其齿冠长度较小,其相对宽度更大,齿冠咬合面近乎三角形。10.参考北京猿人和爪哇粗健猿人的复原头骨,进行了蓝田猿人头骨的复原。11.根据复原头骨颅内的长、宽和高计算了蓝田猿人的脑量。又根据复原的顶骨,依照比例,计算了脑量。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极为接近,估计其脑量大约为780c.c.。12.从眶上圆枕的形态和圆枕后的明显缩窄,额鳞的非常低平,头骨壁极厚,头骨高度很小,脑量很小等一系列特征,明显表示蓝田猿人的形态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原始,而大致与最早的爪哇粗健猿人相近,两者的地层层位也大致相当。13.为了符合人类学上的新的分类系统,建议蓝田猿人的学名为 Homo[Sinanthropus]erectus lantianensis,即把蓝田猿人和所有其他的猿人都归入直立人种;又为了便于与过去的文献资料相对照,建议把原先的属名放在新的属名之后的方括弧内,在过一定时期之后,再取消方括弧内的旧属名。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第四纪原始牛头骨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2年10月,前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水利局石匣里水文站,在山西省大同西北60里挖金湾采到相当大的兽类头骨一个。水文站工作同志当即将发现告知中国科学院,同时将标本寄交北京研究,我们对石匣里水文站工作同志重视文物的负责精神深感敬佩。原标本除地点外,并无关于产出层位的野外记录,但经修理研究后证明系一原始“野牛”头骨,时代为上更新世初黄土期,与填充及附着在标本上的黄色土的存在,似相符合。中国黄土期所产的脊椎动物化石,数量与种类都很少,因此这一发现在我国第四纪地层与古生物学研究上,都是有相当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在陕西蓝田县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时,在该县泄湖镇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猿人下颌骨化石,这个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南京1号与东非Bodo人类头骨化石:对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和边缘假说认为非洲是人类演化的中心地区,东亚等地区是边缘地区。在边缘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早,可上溯到直立人生活时期;在中心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晚。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分别出自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二者年代都是距今60万年左右,二者都保留有面颅。因此,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是检测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最合适的材料。本文是对南京1号和Bodo头骨的面颅测量性特征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面颅测量性特征上的差别远大于这两个相应地区现代人群之间的差别,提示了人类的地区性体质形态差别早在60万年前就很明显;2.东亚的南京1号人类头骨和东非的Bodo人类头骨尽管同样古老,但各自与当地区的现代人群的面颅上的差异情况并不一致。Bodo头骨与东非现代人群显得差异较大,南京1号头骨与东亚现代人群显得较相近。这种相近,提示了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以南京1号头骨为代表的远古人类那里,而在中心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还很难与以Bodo为代表的远古人群相联系。本项研究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刘武 《化石》2019,(3):78-80
<正>距今30-13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重要时间段。直立人消失与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样性与不同古人类成员出现以及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以往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确定因素,古人类学界对这一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许多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状态良好的人类化石对于研究和论证这一时期人类演化过程尤为重要。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  相似文献   

18.
头骨变形是一种具有广泛时空分布的古老文化习俗,可能与身份等级标记、美学、宗教等多方面有关,同时也是古代社会育婴行为的结果。中国史前人类的头骨变形线索最早见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发展为普遍的文化习俗,存在额枕-环状变形和枕部变形两个本地起源的体系。额枕-环状变形发源于东北北部地区,具有强烈的外观展示性,所需技术复杂,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有意识头骨变形习俗之一,并可延续至历史时期;其起源可能与东北地区独特的资源地理环境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采集渔猎社会复杂性的发展,如性别分工、等级分化等存在关联。枕部变形的地理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其对外观改造较弱,技术相对简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普遍流行;最初出现可能与北方农业社会的育婴实践有关,并逐渐演变为文化习俗。枕部变形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衰落并在青铜时代以后基本消失,这一过程应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末期传统文化核心区衰落的史前文化格局重大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19.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的起源”一书,无可争辩的说明了人是由更低等的动物演化而来。1876年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天才的学说发表,指明只有通过劳动,人才有可能从猿的阶段变成新人。如果我们回想到十九世纪初、中期的一些古生物学家,虽然掌握大量材料,还不能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认为一切生物是个别创造出来的,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想到中古时代无论在东方或在西方,宗教的势力十分强大,对于事物发展与科学真理如何嫉视;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认为旧石器时代人化石的发现,相当之晚,如爪哇猿人  相似文献   

20.
安徽巢县发现的人类枕骨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1982年在安徽巢县银山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该地点下部堆积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上部堆积的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的1—4层或稍晚。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出自上部堆积,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很可能是属于早期智人的杭骨。该地点的动物群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