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f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过去泛捕乱猎,大鲵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地方濒于绝迹。因此,研究大鲵的种群组成,了解资源概况,颇有必要。1978年6月,我们在商南县腰庄公社,对大鲵的种群组成作了观测;1979年9—10月,在太白县做了大鲵的人工繁殖试验;又调查了大鲵的收购数字。现将大鲵种群组成的资料汇总整理如下,以资参考。大鲵种群组成的分组依据我们在商南县腰庄清油河上游,长500米,宽5—10米的河流中共捕获大鲵49尾。根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大鲵的栖息环境,增殖大鲵野生资源提供依据,于2008年8-9月对公园境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栖息地--金鞭溪河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大鲵的隐蔽物、水质与饵料生物3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鞭溪河段由石质性河底与河岸组成,两岸坡度大(82°±3°),两岸植被盖度大(93%±3%),水流速度较大[(0.36±0.15)m·s-1],人为干扰中等,有一定数量洞穴(5~7个·200 m-1);水质清澈,浊度6°~8°,溶解氧高(6.61~8.11 mg·L-1),化学耗氧量较低(7.15~9.69 mg·L-1);大鲵饵料生物较丰富,饵料生物总量平均密度为(51107±9198)mg·m-2;金鞭溪现具有大鲵自然生长所需生态条件,可以在此进行大鲵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3.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动物。然而由于生境破坏、环境污染和人为捕杀等原因,该物种数量锐减,被列为国家Ⅱ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恢复大鲵野生资源数量,进一步评估水温、水质、饵料生物和两岸植被类型等生境因子对大鲵人工放流结果的影响,作者于2013年4月在秦岭山脉南麓(宁陕东河)、北麓(周至黑河)选择放流点分别人工放流16尾和15尾健康大鲵个体。利用PIT芯片进行标记追踪,实时监测水温变化,定期采集周边生境因子数据,一年后南、北麓回捕标记个体8尾和0尾,回捕率分别为50%和0。结果显示,南麓放流点日平均水温显著高于北麓放流点(p0.01),最高温度较北麓放流点高3.85℃,最低温度较北麓放流点高4.26℃,且南麓放流点水温日均温差变化较小。我们认为水温是影响放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因此,依据野生大鲵的生境特征标准,选择水温更加适宜的放流点,可能是大鲵人工放流成功和实现野生资源增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迟钝爱德华菌对大鲵的致病性,为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不同浓度(102~108 cfu/ml)迟钝爱德华菌,通过不同的感染途径(喂养的水环境、灌喂及注射)感染大鲵,观察病原菌的致病条件及大鲵各组织器官的细菌分布(皮肤、消化道、肝、脾、血液)和病理变化及敏感抗生素的治疗作用.结果 喂养的水环境不能感染,大量灌喂(106~108 cfu/ml)出现轻微感染症状,注射感染(104~107 cfu/ml)出现明显感染症状,且部分死亡.感染后细菌分布于皮下、血液、肝、脾、胃等器官.用敏感抗生素处理后病鲵好转.结论 迟钝爱德华菌对大鲵可能是一种机会致病菌,病菌感染大鲵需要合适的入侵途径和数量,感染后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大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态特征大鲵Megalobai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鲵鱼、(鱼帝)鱼.全长一般一米左右,大的可达2米,重达四、五十斤,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大型两栖动物.头宽而扁,眼极小,位于头背面.口裂大,上下颌具有大小相似的细齿.躯干粗而扁,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四肢短壮,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尾长而侧扁.皮肤一般光滑,背面棕褐色,具有不规则的深色斑;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随环境不同体色深浅有变化.本种在分类上隶属有尾目、隐鳃鲵科.该科计有2属4种,亚洲东部和北美各有一属.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形态特征极为相近,从前被视为一个种,即日本大鲵.现在多数学者主张分为两个独立的种.其主要理由是我国大鲵头及躯干部的每个疣粒是由两个紧密成对排列的小疣组成.日本大鲵,疣是单个  相似文献   

6.
小鲵家族     
提到小鲵,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大鲵。大鲵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大鲵",是现存的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长约60-70厘米,体重5-6公斤,最大个体长达1.8米,重达30公斤。由于大鲵的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声,因此又名"娃娃鱼"。大鲵生活在水质清澈、低温和幽暗的溪流或溶洞中,  相似文献   

7.
大鲵(Andriasdavidianus)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笔者于1993年夏、秋两季,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凫峰乡和休宁县流口乡收集到105尾大鲵活体,体重70~4450g。饲养在人工建造的大鲵饲养场内,开展人工繁殖研究。现将自野外收集时测得的大鲵身体各部位数据分析结果报道于后。1 测量的数据(1)体重(g):大鲵身体离开水后10分钟左右测得;(2)全长(cm):吻端至尾尖长度;(3)头长(cm):吻端至左右颈褶中间点长度;(4)头宽(cm):头最宽处长度;(5)尾长(cm):肛孔后缘至尾尖长度;(6)前肢长(cm):前肢基部至指尖长度;(7)后肢长(c…  相似文献   

8.
大鲵(Cryptobranchus japonicus)俗名叫娃娃鱼,产于我国广四、贵州、四川等地,在初级中学课本动物学已有提到。去年我校学生李海松的父亲,为我校生物组搜集教材,在河南省登封县城郊北庄乡捕获这种大鲵一条。体长一米,色灰黄,头扁圆,眼小,皮肤裸出粘滑,尾纵扁。棲息于山溪中。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鲵油脂肪酸的营养价值,通过水酶法提取大鲵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粗大鲵油及其精制(脱胶、脱酸、脱臭)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以及精制草鱼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大鲵油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60℃,pH6.5,酶添加量0.75%,酶解时间90 min。所得粗大鲵油达到SC/T 3502-2016粗鱼油二级标准。研究发现,在粗大鲵油中共检出脂肪酸20种,精制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基本不变,精制后大鲵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达74.76%和25.17%,均高于精制草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61.08%)与必需脂肪酸(18.90%)的相对含量,由此可知,当前方法对大鲵油的提取较为有效,且大鲵油营养价值较草鱼油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秦岭山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栖息地生境因子调查、统计,利用R语言分析了各因子与大鲵生境选择的相关性,得出研究结果:秦岭山区影响大鲵生存的主要因子为栖息地类型(相关系数r=0.98),其次是水温(相关系数r=-0.8)、河岸坡度(r=-0.6)和p H (r=-0.6);浊度(相关系数r=0.5)、电导率(r=0.49)、DO(r=0.4)、人为干扰(r=0.35)和海拔(r=0.31)对大鲵分布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探讨中国大鲵对野生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鲵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地球上有着1.7亿年的生存史。它们的身长有的甚至达到2米,体重可达50千克,可谓当今淡水生态系统的“巨人”。如此特别的野生大鲵,却由于数量稀少而很少有人知道它,更别说见过它了。201 3年初夏,我们考察队一行20余人来到了梵净山,准备借参加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召开的“大鲵保护国际论坛”的机会,一探大鲵踪迹。很遗憾,此行并没有找到大鲵。虽然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鲵的外形及骨骼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Meglobatrachuns davidianus)它是我国特产珍贵动物。关于它的分类地位和订名有不同意见。自布兰查德(Blanchard)把中国大鲵以(Sieboldia davidana)为名,订为独立的一种后,布兰杰(Boulenger)又以新种订名为(Megalobatrachus sligoi)。而后来有人认为它是日本大鲵(Megalobatrachus japonicus)的同种。但是,也有不少人主张是日本大鲵的一个亚种,订名为(M,japonicus davidi),因此,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兴文县的大坝镇(离兴文县30km左右)与云南省毗邻,大坝镇之南有一个名为“大鲵洞”的地下阴河出口.每年山洪暴发时,会有许多幼小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从洞口涌出.2006年1月7日,笔者曾亲自参与对大鲵洞及其大鲵的考察.每年春季从大鲵洞涌出的大鲵中,有若干比例的白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的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描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刚  吴峰 《动物学杂志》2010,45(1):77-82
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对仿生态条件下养殖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鲵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隐藏在洞穴中不活动,每天20:30时部分大鲵开始出洞活动,21:00时至次日凌晨1:00时为活动高峰期,1:00时后部分大鲵开始陆续回到洞穴,3:00时后又全部隐藏在洞穴中;大鲵的夜间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8~9月出洞活动的大鲵数量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大鲵尤其是雄鲵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明显多样的繁殖行为:①推沙行为;②求偶行为,包括聚集、露头、巡视、追随、尾阴探究、亲吻、邀请和爬跨8种行为型;③冲凉行为;④护卵行为;⑤婚配行为。  相似文献   

15.
卢氏县大鲵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鲵种群样本(n=252)及观察到的当年孵化的幼鲵进行测量,样本采自河南省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以大鲵体长、体重为指标,用重心法聚类划分出8个年龄组(不含当年孵化幼鲵)。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鲵的生长发育特点,同时与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对照,根据样本聚类情况推断出大鲵5个个体年龄组及相应的体长和体重指标,对卢氏县大鲵20世纪90年代初的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以大鲵体长和体重为生长指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大鲵年龄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大鲵肝脏组织定向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关于大鲵的胚胎发育、繁殖育种及养殖条件的优化等已有不少研究(李峰等,1 998;张育辉等,1 999)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大鲵的习性与生理生化特点(杨国华等,2 0 0 1 ;乔志刚等,2 0 0 3)。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组织和细胞水平,加之大鲵取材来之不易,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近有学者分离了大鲵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并完成了测序工作,对于两栖类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有重要意义(Zhangetal.,2 0 0 3)。目前有关大鲵的遗传学背景资料仍然缺乏,尚未见特异的大鲵相关基因的报道,相应的遗传学工程课题更是无法开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鲵五地理种群Cyt b基因全序列及其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两栖类物种[1]。该物种在中国分布范围非常广,遍及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水系,涉及17个省市。大鲵栖息在不同纬度,不同气候带和不同的水系之中,并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该物种的栖息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片断化[2];同时,大鲵对水环境的依赖程度很大,其扩散能力较差,这样大鲵很可能出现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形态变异。在两栖类有尾目中有许多动物存在着由于地理分化引起的遗传差异。mtDNA已被广泛地用于解决种群差异与生物地理的关系,而Cytb基因在线粒体基因组中进化速度适中,较短的一个片段就能包含从种下水平到属水平的系统发育信息;Kenneth等的研究也表明了Cytb基因可以作为研究亚种和种群的生物地理分布的标记基因。国内有学者对中国大鲵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与日本大鲵进行了比较,确认了中国大鲵为有效种,但Murphy等用同工酶、ATPase6基因片段和长为306bp的Cytb基因片段对中国的6个大鲵地理种群遗传差异的研究只表明了安徽种群具有独特的遗传特征[3]。同时,Graziano等认为,较短的序列对于系统树基...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和鲢鱼肉对大鲵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99±0.15) g的大鲵幼体48尾,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55.67%,粗脂肪6.83%)和鲢鱼肉(粗蛋白18.03%,粗脂肪4.11%)共92d。结果显示:(1)饲料组大鲵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RR)和肌肉蛋白质合成能力均显著高于鱼肉组,饲料系数(FCR)和存活率(SR)在两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大鲵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全鲵粗蛋白、皮肤胶原蛋白及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鱼肉组(P<0.05),而全鲵水分、粗脂肪与肌肉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鱼肉组(P<0.05)。(3)饲喂鲢鱼肉的大鲵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而两个试验组的胃H+-K+-ATP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饲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大鲵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鱼肉组(P&l...  相似文献   

19.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是它们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适应。研究旅游干扰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夜间活动节律影响,有助于探明旅游干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鲵繁殖行为的机理。前期研究发现旅游干扰程度与水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显著负相关。在大鲵繁殖前期,通过控制大鲵生态繁育池水中的进水量(主要影响DO含量)来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下大鲵水环境,通过监测大鲵夜间出洞与进洞时间、水温(Water Temperature,WT)、DO和大肠菌群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差异,以明确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鲵出洞时间在模拟重度旅游干扰水质下显著晚于轻度水质中,雌鲵分别为19:10±0:22与18:53±0:24,雄鲵分别在18:29±0:20与18:13±0:18。重度干扰导致水质变化分别推迟了雌/雄大鲵出洞时间约17 min与16 min。但是,雌雄大鲵进洞时间在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水质下,差异不显著,雌鲵分别为24:10±0:13与24:18±0:17,雄鲵分别为6:44±0:23与6:40±0:29。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雌/雄鲵出洞时间与三种因子(WT、DO与大肠菌群)显著相关,然而,雌/雄鲵进洞时间与以上3因子不相关,可能主要由其生物钟决定。重度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繁殖前期活动节律影响小,仅对出洞时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控制大鲵仿生态繁育池进水量模拟旅游干扰下的水质溶解氧特征,采用红外数字监控系统研究大鲵繁殖行为(产卵与护卵)及繁殖力(相对产卵量、受精率与孵化率)特点,分析它们与水质的关系,探讨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繁殖行为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旅游干扰下大鲵的产卵行为与繁殖力未受到显著影响,但雄鲵护卵行为中的扇尾与搅动时间显著延长,以提高水中溶解氧浓度,满足大鲵胚胎发育需求;此外,旅游干扰下受精卵的孵化时间显著延长,但孵化率未受到显著影响。雄鲵护卵行为变化与受精卵孵化时间延长可能是大鲵对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的一种主动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