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鱼山镇乙肝疫苗接种率不同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的差异。将该镇所有户籍登记在册人员按出生日期分成3组,再按随机抽样法对每个年龄组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组成样本,调查乙肝疫苗接种史;对每位参加者采集静脉血5ml,无菌分离血清,使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和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HBsAb,抗-HBs)。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率依次为80.00%、50.46%、2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4,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g携带率依次为2.07%、11.93%、1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48,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b依次为43.38%、24.77%、1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8,P<0.005)。乙肝疫苗接种率在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依次降低,HBsAg携带率依次增高,HBsAb阳性率依次降低。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越高,HBsAb阳性率越高,HBsAg携带率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统计分析2012年~201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患者中HBsAg、HCV、HIV及TP感染情况,了解期间来院患者四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为临床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血清中HBV、HCV、HIV和TP感染状况。结果 2012年至2014年共统计214 935人次,HBsAg阳性率为13.08%,HCV阳性率为0.51%,HIV阳性率为0.37%,TP阳性率为2.44%。各年份间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χ2=55.74,P<0.0001;HCV:χ2=2.24,P=0.327;HIV:χ2=2.67,P=0.26;TP:χ2=2.65,P=0.27)。不同性别之间,HBsAg、HIV或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χ2=2680.6,P<0.0001;HCV:χ2=2.69,P=0.101;HIV:χ2=344.3,P<0.0001;TP:χ2=192.4,P<0.0001);不同年龄段之间,HBsAg、HCV、HIV及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χ2=3036.1,P<0.0001;HCV:χ2=59.45,P<0.0001;HIV:χ2=246.06,P<0.0001;TP:χ2=636.80,P<0.0001)。结论 开展术前四项检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明确人群感染情况,对制定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阴性(HBsAg阴性)母亲及其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抗-HBs滴度水平,从而为今后针对该特殊人群进行更好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5月~2010年10月,对陕西省227对HBsAg阴性母亲及其婴幼儿(月龄为8~24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对母婴血清抗-HBs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结果:母亲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为45.4%,抗-HBs平均滴度为12.88 mIU/mL(95%CI:8.91-18.19)。婴儿乙肝疫苗首针、第二针和第三针的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5.2%,93.8%和85.9%。婴儿抗-HBs阳性率为77.1%,抗-HBs平均滴度为37.15 mIU/mL(95%CI:28.18-48.98)。结论:婴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较高,但三针全程及时接种率仍需提高。母亲抗-HBs阳性率较低,应当重视HBsAg阴性孕龄妇女的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标志物的检测,从而提高该人群的乙肝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南省9所医院早产儿卡介苗及乙肝疫苗接种现状,并分析未接种的原因。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参与研究的湖南省9所医院产科分娩的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及卡介苗和第一剂乙肝疫苗的接种资料,分析各医院的接种原则以及未接种的原因。结果:各医院间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及出生胎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所医院遵循的卡介苗和第一次乙肝疫苗接种原则不尽相同;出院时卡介苗未接种率为45.0%,明显高于第一剂乙肝疫苗未接种率的16.7%(P0.05);卡介苗因低体重、疾病、IVIG、家长拒绝而未接种的比例分别为82.5%、12.9%、4.3%、0.3%,第一剂乙肝疫苗因疾病、低体重、IVIG、家长拒绝而未接种的比例分别为53.1%、41.6%、4.0%、1.3%。结论:湖南省9所医院早产儿卡介苗及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疾病和低体重位居出院时未接种原因的前两位,应规范早产儿疫苗接种,避免遗漏或不恰当推迟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与探讨待孕夫妇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并研究其对临床孕前检查的影响及评价。方法 随机选取2015‒2017年度在我院进行孕前检查的夫妇2440对(4 8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度将待孕夫妇分为两组,每组2 440例,两组均加强孕前检查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检测。A组为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查的待孕夫妇;B组为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查的待孕夫妇。比较两组待孕夫妇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结果 B组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6.43% vs 4.63%;62.99% vs 5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组男性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同组女性(59.87% vs 40.13%;60.18% vs 39.82%),HBsAb阳性率低于同组女性(46.52% vs 53.48%;47.41% vs 5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组高中及以上学历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同组高中以下学历(38.85% vs 61.95%;38.05% vs 61.15%),高中及以上学历HBsAb阳性率高于同组高中以下学历(53.15% vs 46.84%;51.75% vs 4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夫妇乙肝感染仍处于增高趋势,对于进行孕前检查的待孕夫妇加强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干预及治疗,能够减少乙肝传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乙肝发病率,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2007~ 2012年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总检出率.方法 通过检索Pub Med、重庆维普(VIP)、清华同方(CNKI)、万方等全文数据库,搜索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 Analyst Beta3.13软件对检出率进行Meta分析,评估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况.结果 根据入选标准,共筛出文献35篇,总样本量为437 290人,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7 895人,Meta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总检出率为6.38%.结论 我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于一般人群,但是仍然需要加大对乙肝健康教育的力度,防止乙型肝炎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血及胃液HBeAg、HBsAg等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母亲外周血标本和新生儿外周血及胃液标本,ELISA检测HBeAg、HBsAg,PCR方法检测HBVDNA;以ABBOTT试剂检测新生儿股静脉血的HBsAg.采用X2检验、精确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33例母亲、新生儿血标本和胃液标本.5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133例新生儿中单纯胃液HBsAg阳,阳性有58例,单纯胃液HBeAg阳性9例,胃液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7例,胃液HBeAg、HBsAg均阴性73例.PCR检测显示.胃液标本HBVDNA均阴性.统计学检验显示新生儿胃液HBs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有关系,而胃液HBe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无关系.结论:新生儿胃液HBs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有关,但是由于所有标本HBVDNA均阴性,尚不支持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胃液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的筛查和诊断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筛查的管理及提高新生儿生命健康质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地区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共184308例新生儿的CH筛查资料和诊断结果。统计确诊CH患儿的基本情况、体检情况、筛查检验情况、确诊检验情况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共筛查184308例新生儿,其中92例为确诊CH患儿,发病率1/2003(0.499‰)。新生儿CH临床非特异性表现复杂多样,多表现为病理性黄疸,占72.8%,经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17~48天;其次为前囟大、后囟未闭,占58.7%;少哭、喑哑次之,占51.1%;其他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腹胀、肠鸣减弱、便秘、脐疝)、特殊面容、粘液水肿等。CH患儿筛查检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重度升高者占52.2%,中度升高者为26.1%,轻度升高者为21.7%。CH患儿绝大部分表现为TSH升高和甲状腺激素(thyroxine,T4)降低。经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2周后,患儿症状改善,并根据三碘甲状腺氨酸(Triiodothyronine,T3)、T4、TSH检测结果调整剂量,恢复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36~48个月随访,患儿身高、体重基本达到正常参照标准。结论:秦皇岛地区新生儿CH发病率较全国水平(1/3120)稍高,需加强CH患儿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新生儿CH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不同奶量乳母营养状况的分析及对新生儿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城阳人民医院妇产科2017年9月—2018年9月随机筛选的240名乳母进行观察,根据奶量情况将140名奶量充足的乳母分为奶量充足组,100名奶量不足的乳母分为奶量不足组。通过3d膳食记录法对所有乳母进行膳食调查,比较两组乳母的各类营养摄入情况、血液生化指标;观察新生儿神经发育[生理发育量表(PDI评分)、智能量表(MDI评分)]、体格发育(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高增长速率)、免疫系统情况。结果:奶量充足组乳母各类营养摄入量、甘油三脂、血清葡萄糖水平均高于奶量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奶量充足组新生儿的MDI评分、PDI评分、体重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身高增长速率均高于奶量不足组,且胃肠道及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奶量充足的乳母的维生素A、脂肪、热能等各类营养摄入量大,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能够促进新生儿体格及神经功能发育,增强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O型血孕妇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140例O型血孕妇,进行产前血型抗体效价检测,比较丈夫ABO血型、产前IgG抗-A(B)效价及新生儿性别与HDN的发生情况。结果:O型血孕妇产后HDN的总发生率为37.9%。丈夫不同ABO血型、男性和女性新生儿HDN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IgG抗-A(B)效价≤32、64、128、256和≥512组HDN的发生率分别为9%、27%、60%、75%、9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抗体效价的增加,HDN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O型血孕妇HDN的发生率较高,与丈夫ABO血型和新生儿性别均无关,与孕妇产前血清IgG抗-A(B)效价有关,随抗体效价增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比较研究了重组酵母HBsAg P24亚基间二硫键结合及其还原条件下降解程度对乙型肝炎疫苗效力的影响。分别用HPLC及SDS-PAGE法检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HBsAg的P24亚基在还原条件下降解和P24亚基间二硫键桥联程度,并检测乙型肝炎疫苗小鼠体内效力(ED50值)和体外相对效力(RP),分析HBsAg的P24亚基间二硫键结合及其还原条件下降解程度对乙型肝炎疫苗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HBsAgP24亚基还原条件下降解成分Sub-P24的相对含量在5.2%-31%间,P24亚基间二硫键桥联型HBsAg颗粒相对含量在41.9%-71.8%范围内与疫苗的实验室效力无关。所生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HBsAg的P24亚基间二硫键结合及其还原条件下降解程度不影响乙型肝炎疫苗实验室效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90-2011年潍坊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11年潍坊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1年潍坊市报告乙肝病例16461例,年均发病率为8.79/10万,发病率最高为16.11/10万,最低为5.01/10万。各地区均有发病,其中寿光市、青州市、临朐县发病率相对较高;无明显的季节性,男女比例为2.22:1。乙肝病例以15-59岁人群为主,15岁以下人群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15-59岁的成人是潍坊市乙肝发病的主要对象,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应尽快制定成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以抑制乙肝高发病状态。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是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HB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脏疾患,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目前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可以使90%的接种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慢性HBV携带,由于其机体对HBsAg蛋白产生耐受,不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技术,通过向体内递送编码抗原的细菌质粒,刺激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在小鼠和其他的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HBV DNA疫苗可以特异性地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清除HBV转基因动物血循环中的HBsAg颗粒和HBV DNA。如果加入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可以进一步提高HB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它不仅可作为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治疗型疫苗。  相似文献   

14.
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乙肝疫苗多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近年来,人们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针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和慢性乙肝患的治疗性疫苗的开发上。本就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分类、机制及临床疗效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联合接种甲乙肝疫苗、实验性甲乙肝联合疫苗免疫恒河猴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实验中挑选了甲肝抗体阴性,乙肝两对半阴性,肝功能指标正常的健康恒河猴24只,随机分为10组。混合或分别接种,进行不同毒株的甲肝灭活疫苗与不同厂家的乙肝疫苗的配对效果比较。并接种了实验性甲乙肝联合疫苗;史克甲乙肝联合疫苗试验组。设甲肝单价灭活疫苗L8株、深圳乙肝单价疫苗作为对照。免疫方案0、4、24w。每只恒河猴接种lml。接种3d内,每天观察动物有无不良反应。接种1针和2针后4w内,每2w采集空腹静脉血,以后每4w采血1次检测抗HAV、抗HBs、ALT、AST直至40w。接种疫苗后4、8、24、28w穿刺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接种疫苗后3d内,所有恒河猴均无不良反应。ALT、AST无异常升高。4、8、24、28w肝组织无特殊病理改变。注射2针后4w,除3组外,其余各组抗HAV及抗HBs均阳转。3组抗HAV阳转时间迟至12w。全程免疫后12w(即40w),抗HAVGMT为258.75~37489.50mIU/ml;抗HBsGMT为8263.68~60008.064mIU/ml。甲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及实验性的甲乙肝联合疫苗接种恒河猴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Tobacco smoke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substances known to induce DNA damage and to be hazardous to human health. Several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have report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or paternal smoking habits and genetic-related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in children.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DNA damage in lymphocytes of active- and passive-smoking mothers and in their newborns, using the comet assay. A total of 40 active smokers, 40 passive smokers, and 40 non-smokers, and their respective newborns, were evaluated. The active smokers presen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DNA damage when compared to the non-smokers and passive-smoker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passive and non-smoking women. Similar results were detected in newborns. Those born to active-smoking mothers presented higher levels of DNA damage than those from passive- and non-smoking mothers. Additional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between newborns from non-smoking and passive-smoking mothers. Also,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NA damage was observed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respective newborns,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he level of DNA damage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m.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DNA damage,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smoking status. In conclusio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tobacco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has genotoxic effects for both mother and child, and it can be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hildhood cancer or other genetic-related diseas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用捕捉法ELISA检测各型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表明,慢性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在慢性乙肝中,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出现与HBVe系统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HBeAg阳性血清中,并与HBeAg滴度有关。故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作为HBV慢性感染的血清诊断标志之一;也可作为反映HBV在增殖并有传播危险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免疫后早期小鼠体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转录调节因子等多种免疫相关因子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反应,寻求早期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方法采用皮下免疫方式,每只BALB/c小鼠注射含2μg HBs Ag的汉逊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3 h、24 h、48 h、96 h、168 h收集处理小鼠脾细胞和血清,使用Luminex方法测定多种免疫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和血清中蛋白类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脾细胞中IFN-α1、IFN-β1、IFN-γ、IL-2、IL-5、IL-6、IL-12p40、CCR1、CCR5、CCL3、CCL4 mRNA在免疫后3 h检测无表达,之后逐渐升高,在24 h达到表达高峰。CXCL10、IRF7 mRNA在免疫后3 h即出现表达,至24 h时达到表达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6.09倍和9.01倍。血清中CXCL10免疫后3 h即可检测,在24 h达到表达高峰。IFN-γ在96 h开始分泌,168 h时分泌水平最高。IL-12p70的分泌趋势与IFN-γ近似,在96 h之前的3个时间点分泌水平较低,168 h时达到分泌高峰。结论汉逊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3 h到168 h可检测到多种免疫相关因子表达,为早期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提供了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治疗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影响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6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标志、甲状腺功能等。结果 48周,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6%、31.2%;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59.6%;ALT复常率为64.9%。随访半年,HBV DNA复发率为17.4%;HBeAg血清学转换者维持应答。治疗前ALT>5 ULN时,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LT<5 ULN时,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HBV DNA水平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与治疗前血清ALT水平与相关,停药后具有持续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