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瘙痒病是累及山羊及绵羊的可传播海绵状脑病。为了观察羊瘙痒因子 (Scrapie)的病原特征及病理组织改变特点 ,将羊瘙痒因子 2 6 3K毒株颅内接种至金黄地鼠。经过 81~ 110天的潜伏期 ,89%的动物发病 (17/19只 )。对发病地鼠的神经病理学检测发现 ,海绵状空泡变性的检出率为 5 9% ,淀粉样斑的检出率为 17 6 %。利用免疫组化和蛋白酶消化后的Westernblotting检测证实 ,10 0 %的发病地鼠的脑组织中都出现蛋白酶抗性朊蛋白 (PrP res)。17只发病地鼠脑组织提取物中 ,PrP res的泳动位置和分子量大小完全一致 ,出现两条分子量在 2 5kD~ 31kD的反应带。尝试应用快速玻片印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PrP res,结果显示 ,与常规固定包埋切片的免疫组化检出效果相似。这提示脑组织印片法可成为临床检测克 雅氏病 (Creutzfeldt Jacobdisease ,CJD)患者脑组织活检标本中PrP res的快速、有效的方法。羊瘙痒因子 2 6 3K成功感染金黄地鼠再次证明 ,金黄地鼠是TSE感染因子良好的动物模型 ,发病率高 ,潜伏期短 ,发病动物PrP re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典型病理改变的检出率。新生成的PrP res的电泳类型与接种的TSE因子有关 ,与宿主的个体差异无关 ,提示TSE感染因子的确存在“株”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羊瘙痒病感染因子可以根据疾病发生的潜伏期、临床病程、神经病理学特征以及PrPSc分子特征等分为不同的毒株,目前已经证实有20余种.在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屏障作用.将小鼠适应株139A颅内接种至金黄地鼠,以观测感染因子对种属屏障的突破及感染特征.在接种385~405天后,感染动物出现明显症状,与以往报道的金黄地鼠适应株263K不同,139A毒株发病动物出现严重的瘙痒,而无明显的共济失调.感染动物自出现明显症状到死亡的时间明显长于263K毒株感染金黄地鼠.进一步脑组织电镜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存在有羊瘙痒病相关纤维和PrP-res.这证明小鼠适应株139A可突破种属屏障感染金黄地鼠.经系统比较,139A和263K毒株在潜伏期、主要临床症状和临床病程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而PrP-res的泳动位置和糖基化比率差异不大,仅139A毒株的单糖基化分子位置似乎略高于263K.动态观测处于潜伏期的接种动物脑组织羊瘙痒病相关纤维和PrP-res,发现PrPSc的出现明显早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正常细胞的朊蛋白(PrPC)代谢和构象的改变是引发动物和人类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spongiformencephalopathies,TSEs)的根本原因。将羊瘙痒病(scrapie)仓鼠适应株263K颅内接种仓鼠,在接种后的第20、40、50、60、70、80天,通过Westernblot动态检测仓鼠脑中PrP存在的形式。结果在接种后第40天,在感染动物脑组织中即检测到PrPSc分子,比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早(平均潜伏期为66 7±1 1天),且无糖基化形式的PrP分子所占百分比在接种后期增加明显。除了标准分子量大小(30kD~35kD)的PrP分子外,在感染动物脑中存在着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形式的PrP分子。定量分析显示,随着接种潜伏期的延长,不同形式PrP分子的含量也在增加,其中低分子量形式的PrP分子与临床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蛋白去糖基化实验表明,在感染动物脑组织中,除了标准分子量大小的PrP蛋白外,还存在一条更小分子量的PrP条带,而正常动物脑组织仅存在标准大小的PrP分子。低分子量形式的PrP分子具有与全长PrP分子相类似的糖基化模式。结果提示,scrapie263K感染的仓鼠脑组织中存在不同分子形式的PrPSc,其PrP分子的代谢可能不同于正常动物。  相似文献   

4.
免疫印迹法检测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瘙痒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大肠杆菌表达的牛朊病毒正常成熟蛋白 (BoPrPC)免疫新西兰白兔 ,获得了与朊病毒蛋白 (PrP)反应的抗体T1。根据致病型朊病毒 (PrPSC)能抵抗蛋白酶消化的特性 ,用蛋白酶K消化脑组织提取物 ,以抗体T1进行免疫印迹反应 ,结果表明从接种羊瘙痒病朊病毒 2 6 3K的金黄地鼠脑组织提取物内检测到抗蛋白酶K消化的致病型PrPSC ,而正常金黄地鼠脑组织中没有抗蛋白酶消化的蛋白。以我国正常牛羊为材料 ,制备其脑组织提取物 ,用上述方法和抗体T1进行检测 ,结果没有发现抗蛋白酶K的任何蛋白存在 ,说明没有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瘙痒病存在。用 1A8抗体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可以用自制的抗血清检疫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瘙痒病 ,防止其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朊病毒病的神经病理特征,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感染羊瘙痒因子263K株或139A株的仓鼠脑组织中总tau蛋白和Ser396和Ser404位点发生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应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了tau mRNAs转录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总tau蛋白含量升高而Ser396和Ser404位点发生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降低,该现象与羊瘙痒因子毒株类型和临床潜伏期无关;感染羊瘙痒因子的仓鼠脑组织中Tau2和Tau4这两个异构体的转录水平升高。这些结果表明tau蛋白在Ser396和Ser404位点的去磷酸化可能与朊病毒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是一种由朊毒体引起的可以传染人、野生动物及驯养动物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受TSE致病因子(PrP^Sc)感染后,大量的PrP^Sc通常首先聚集在淋巴组织,然后通过外周神经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早期PrP^Sc聚集在生发中心的滤泡树突细胞(FDC)。对羊痒疫动物模型的研究显  相似文献   

7.
羊痒疫是一种致命、长潜伏期、以海绵样脑病变为特征的传染性海绵样变性脑病(TSE),PrP^sc是其致病阑子。PrP^sc在感染动物淋巴组织中的积聚先于中枢神经系统(CNS),故此部位PrP^sc的检测具有早期诊断意义;但现有的商业化PrP^sc检测试剂盒只适用于检测CNS,而检测淋巴组织所使用的Western印迹(WB)检测方法需浓缩淋巴组织标本且耗时长,不适用于监测。本文作者建立了检测淋巴组织内PrP^sc快速WB方法,并检测了死亡羊的脑组织和扁桃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羊瘙痒因子263K感染仓鼠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数量及功能改变,利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受染仓鼠各脑区中表达变化的特点,同时比较其与神经病理学改变及PrPSc沉积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染终末期仓鼠的脑组织中GFAP表达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相比,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区域GFAP着色细胞数量分别增高3.69、2.41和1.56倍.感染仓鼠脑组织NSE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小脑、海马CA1区和大脑皮质NSE着色细胞数量分别仅为正常对照相应区域的22.5%、54.2%和53.9%.这些变化与PrPSc在脑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和空泡样变性程度相吻合.结果提示,GFAP和NSE的检测可分别很好地反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数量及功能状态,成为在朊病毒病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朊病毒(prion)具有超强的理化因素抵抗能力,可抵抗常规物理和化学因子对其感染性的灭活.为了研究不同理化因素对PrPSc蛋白酶抗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NaOCl、SDS、温度变化以及3%SDS与温度变化联合处理羊瘙痒因子263K,再经蛋白酶K(Proteinase K,PK)消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观测PrPSc的PK抗性.结果发现,上述几种理化因素对羊瘙痒因子263K的PK抗性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NaOH浓度在0.05mol/L以上,NaOCl游离氯含量在0.1%以上,温度在121℃以上都能使PrPSc的PK抗性消失;而1%~5%SDS不能使PrPSc的PK抗性完全消失,3%SDS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可有效地破坏PK抗性,同时使所需温度降低.还发现,在较低浓度的化学因子或温度的条件下即可出现PK抗性的破坏,而在较高浓度或温度处理时才出现蛋白本身的消失.这些结果提示,与PrPSc感染性的结果相似,PK抗性可受相似浓度或强度的理化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浓度或强度相关性,对判定消除PrPSc的感染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管相关蛋白tau与朊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管相关蛋白tau参与了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其中包括一些人类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 为了探讨tau与朊蛋白(PrP)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首先通过GST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发现重组tau蛋白可通过微管结合区与来源于正常叙利亚仓鼠脑组织中的正常细胞膜朊蛋白(PrPC)和羊瘙痒因子263K感染仓鼠脑组织的异常朊蛋白(PrPSc)相结合. 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在正常和羊瘙痒因子感染的仓鼠脑组织中存在tau蛋白与PrPC和PrPSc的相互作用, 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到PrP和tau蛋白在CHO细胞内具有共定位的关系. 为了确定PrP与tau蛋白相互作用的部位, 构建了不同区域的PrP片段, 从而证明PrP与tau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位于PrP的N端序列(23~91 aa). PrP与tau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直接实验证据提示tau蛋白可能参与PrP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朊病毒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种基于连续PMCA的PrPSc体外扩增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基于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MCA)的体外稳定扩增方法以观察PrPSc是否能在体外连续传代,我们分别制备了正常仓鼠和羊瘙痒病因子263K感染的发病仓鼠的全脑匀浆,将两种脑匀浆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分别进行144个循环的直接PMCA和每轮48个循环、共8轮的连续PMCA,用Western blot对PrPSc的扩增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常规的直接PMCA方法相比,连续PMCA能更有效地使低浓度的PrPSc扩增到可检出的水平,表明连续PMCA可以支持羊瘙痒因子263K在体外长期稳定的复制.连续PMCA方法是一种体外高效地扩增PrPSc的方法,有潜力成为一种Prion体外培养方法,用于研究Prion错误折叠和复制机制,以及检测脑组织、外周组织和体液样品中的微量PrPSc.  相似文献   

12.
PrP细胞外构象转化系统已经被一些实验室用于朊病毒的研究,但在反应体系中往往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为了建立一种安全方便的PrP无细胞构象转化系统用于TSE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PCR方法获得仓鼠PrP(HaPrP)全长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出分子量为27kD HaPrP蛋白,Western blot证实可与Pr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反应。将纯化蛋白在体外标记生物素(Biotin-7-NHs),与纯化的scrapie 263K毒株仓鼠感染脑组织PrP^Se蛋白共同孵育4天后,经蛋白酶K消化,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存在一条抵抗蛋白酶K消化的、被亲和素特异性识别的条带,其分子量约为20kD。这表明HaPrP^sen可以被转化为HaPrP^res。实验表明,可以利用原核系统取代真核系统表达PrP,并用生物素标记取代^35S标记纯化蛋白,建立一个更加安全方便的无细胞构象转化系统,用于朊病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αB-晶体蛋白(αB-crystallin)是小热休克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HSP)家族的代表成员,已发现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至今为止对αB-晶体蛋白在朊病毒病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研究甚少,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羊瘙痒因子仓鼠敏感株263K感染仓鼠建立的朊病毒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s)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到伴随PrPSc在感染终末期动物脑组织中大量沉积,αB-晶体蛋白表达显著上调,比正常对照增高3倍。免疫荧光双染确定其分布的主要细胞类型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中未检测到表达。感染动物中高表达的αB-晶体蛋白与异常沉积的PrPSc无明显共定位。此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和揭示αB-晶体蛋白在朊病毒病中可能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概述250年前英国的牧人注意到羊的一种致死性疾病,症状表现为兴奋-瘙痒-共济失调-全身瘫痪-死亡,英语名称为Scrapie(羊痒疫)。80年代BSE开始袭击英国,以后在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也相继发现,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受感染了的牛经一定的潜伏期后发病,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死后的尸体解剖表明,牛脑内灰质呈海绵状,神经元大量丧失,以及淀粉变性斑增生。近年来在英国及其他国家爆发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解剖分析表明,牛脑呈海绵多孔状,与羊痒疫的症状相似。人类中的瘙痒症则称为海绵状脑神经蜕化病(transf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人工感染怀孕豚鼠建立嗜流产衣原体发病模型,观察流产病理学变化的差异,确定豚鼠是否可以作为嗜流产衣原体的动物模型。方法35只清洁级怀孕40d的豚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将羊嗜流产衣原体分离株B10011、CG1株分别以三个剂量组(10^-1,10^-2,10^-3)腹腔攻毒1次,每只0.5mL,以灭菌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攻毒后观察豚鼠的临床体征、流产和死亡数量。攻毒后20d安乐死处理剩余的大小豚鼠,无菌摘取组织,分成2份。一份-20℃冷冻保存,PCR检测病原在组织中的分布;另外一份固定于10%中性甲醛溶液,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羊嗜流产衣原体分离株B10011和CG1均可造成怀孕豚鼠流产、产弱胎、畸形胎或死胎。2种分离株感染不同剂量造成豚鼠平均流产时间、流产数量、豚鼠死亡数量均有显著差异,且CG1株敏感性高于B10011株。(2)2个分离株均可造成肾脏、肝脏肿大,肺脏呈局灶性出血,卵巢出血坏死,胎盘子宫阜水肿;病理组织学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单核细胞大量增生;肝细胞颗粒样病变。脾髓质弥漫性出血,皮质区淋巴小结生发中心萎缩。(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衣原体包涵体主要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以及脾脏的髓质区。(4)PCR检测显示分离株感染后,肾脏、脾脏、肺脏、肝脏中均呈阳性。在卵巢组织中,高剂量组呈阳性。结论以B10011和CGl分离株人工感染怀孕豚鼠均可导致豚鼠出现流产,且CG1分离株敏感性较高,呈剂量一效应关系;感染豚鼠病理学变化与临床羊流产相似。因此,人工感染豚鼠流产模型可以用于反刍动物嗜流产衣原体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羊瘙痒病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它可以在绵羊和山羊羊群之中传播,其疾病的易感性、潜伏期和跨物种传播的能力主要受宿主朊蛋白基因(prion protein gene,PRNP)的影响。研究藏羚羊PRNP有助于明确藏羚羊和羊瘙痒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藏羚羊。参照GenBank上已经发表的绵羊PRNP序列设计引物,然后对藏羚羊的PRNP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测序结果显示藏羚羊PRNP序列由771个核苷酸构成,编码25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1只藏羚羊PrP(prion protein,PrP)氨基酸序列完全同源,并且与野生型绵羊PrP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此外,藏羚羊PrP氨基酸序列与山羊(99.2%)、汤氏瞪羚(99.2%)、印度羚(99.2%)、驯鹿(98%)、马鹿(98%)、家牛(97.7%)和水牛(96.1%)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对PrP氨基酸序列136、154、171位多态性分析后发现本次收集的21只藏羚羊样本可能和野生型绵羊一样对羊瘙痒病易感。本研究为羊瘙痒病在藏羚羊羊群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要加强藏羚羊羊群中羊瘙痒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转基因羊发生基因漂移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人抗凝血酶Ⅲ转基因羊及与其密切接触的野生型山羊、转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羊、转β-干扰素转基因羊、狗、鸡和鹅的血样中人抗凝血酶Ⅲ基因的含量.结果:人抗凝血酶Ⅲ转基因只在人抗凝血酶Ⅲ转基因羊血液中检测呈阳性.结论:人抗凝血酶Ⅲ基因没有在转基因羊和非转基因羊及其它动物间发生漂移,提示转基因羊对于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Friend小鼠白血病病毒(Friendmurineleukemiavirus:Fr.MuLV)属同种嗜性白血病病毒(ecotropicMuLV),只感染小鼠或大鼠,分别引起小鼠发生白血病和大鼠发生呆小病;但对小鼠或大鼠以外的动物(包括人等)无感染性。为进一步探讨该病毒的感染范围,本文进行了该病毒对金地鼠的感染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可在新生金地鼠体内增殖,引起新生金地鼠出现体重减轻、脾萎缩、并发早死等呆小病样症状,病理学检查发现接种该病毒后新生金地鼠的脾脏、胸腺呈明显的病理变化。提示Fr.MuLV对新生金地鼠具有感染作用,并产生病毒增殖和引起呆小病样症状,为阐明Fr.MuLV的感染范围和致病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湖北3种药用淫羊藿植物等位酶多样性与居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湖北3种淫羊藿属(Epimedium L.)药用植物:柔毛淫羊藿(E.pubescens Maxim.)、箭叶淫羊藿(Esagittatum(Sieb.&Zucc.)Maxim.)和巫山淫羊藿(Ewushanense T.S.Ying)的11个自然居群进行了等位酶种内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以及种间遗传关系的研究。6个酶系统在3种淫羊藿植物中检测到13个酶位点共45个等位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3种淫羊藿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2.6-3.2,P=69.2%-84.6%,Ho=0.274-0.377,HE=0.282-0.369),远高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依靠动物传粉植物的平均水平;2)所有居群都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大多数多态位点固定指数(F)明显偏离于0且正负值各半,暗示该属植物可能具有复杂的繁育系统;3)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分化度均较低,分别为GST=0.0246-0.0409和0.0495-0.1213,表明种内居群间存在较高的基因流和种间较近的遗传关系;4)聚类分析表明柔毛淫羊藿与箭叶淫羊藿的亲缘关系更近,这与形态学特征、花瓣演化趋势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的结果相吻合。讨论分析认为3种淫羊藿植物的遗传变异特性是由淫羊藿属植物异交与克隆繁殖的混合繁育系统、多年生的生活特性、古老的进化历史和种子的蚁播特性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新疆伊犁草原地区放养新疆驴的脑组织样本中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核蛋白(N)基因片段,调查该地区放养新疆驴NiV感染流行状况。方法采用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one-step Real-Time FQ RT-PCR)对采自新疆伊犁地区草原放养且未接种NiV疫苗的65例新疆驴脑组织进行NiVN基因片段检测。结果新疆驴脑组织标本中未检出NiV N基因片段。结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新疆驴中存在NiV感染,提示该地区短时间内爆发该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