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健康人群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汉族健康人群中TNF-A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研究TNF-α表达与相关疾病之间的联系。采用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分析法检测140名重庆地区汉族健康人群的TNF—A-308,TNF—A-857位点基因多态性,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显示TNF-A-308G/G、G/A、4朋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9%、11%、1%,其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以G等位基因最常见(93%),其次为A等位基因(7%)。TNF—A-857C/C、C/T、形,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8%、36%、8%,其等位基因发生频率以C等位基因最常见(81%),其次为T等位基因(19%)。由结果可以得出重庆地区汉族健康人群TNF—A-308位点存在G/A多态性,TNF-A-857位点存在C/T多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湖南衡阳地区白细胞介素-1B(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52例胃癌患者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和55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C/C、忻进行测序,比较各基因型在胃癌组和胃炎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IL-1B-31T、IL-1B-511T等位基因和IL-1B-31T/T、IL-1B-511T/T基因型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高于胃炎组(P〈0.05),OR值分别为I.97(95%CI=1.15-3.59)、2.52(95%CI=1.45-4.39)和2.71(95%CI=1,10-6.66)、3,33(95%CI=1.14-9.73)。结论:在湖南衡阳地区IL-1B-3lT/T、IL-1B-511T/T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人群IL-10启动子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α)的基因多态性,探讨IL-10启动子和IL-1rα基因多态性与SLE疾病的关系。方法: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SLE患者(n=83)和正常对照人群(n=125)IL-10启动子和儿-1rα基因多态性,对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湖南汉族人群IL-1rα及儿.10启动子基因具有多态性;SLE患者IL-1RN * 1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R=5);SLE患者IL-10启动子区-597位女A *、-824位*T和ACC亚型的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SLE患者IL-1RN *1的基因频率、IL-10启动子区-597位和-824位的基因多态性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以上基因可能与SLE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IL-1和TNF-α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H.pylori阳性的14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1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方法检测该人群中IL-1B-511、TNF-A-308、TNF-A-857位点多态性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IL-1B-511和IL-1RN各基因型的频率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组中TNF-A-308和TNF-A-857各基因型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分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携带TNF-A-308G/G者比较,携带TNF-A-308 A/A者发生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危险性为OR=15.37(95%CI:3.50-67.50);携带TNF-A-308 A/G者发生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危险性为OR=5.12(95%CI:2.54-10.34);与携带TNF-A-857 C/C者相比较,携带TNF-A-857 T/T者发生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危险性为OR=3.20(95%CI:1.35-7.60)。结论 IL-1B-511和IL-1RN各基因型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不相关。TNF-α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BCA1基因R219K和I883M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对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壮族人的ABCA1基因R219K位点G—A(Arg^219Lys)和1883M位点A—G(Ⅱe^883 Met)进行检测,121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做对照。结果 在广西壮族人群中ABCA1基因R219K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R=0.640和K=0.360,I883M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I=0.305和M=0.695,壮族883 Ⅰ等位基因频率和Ⅱ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汉族,但R219K和I883M多态分布在壮族和汉族人群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位点分布与德国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A1基因R219K及I883M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与汉族的分布没有差异,而有别于西方人种,提示该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该数据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群体遗传学以及其与脂代谢疾病易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壮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其他不同种族间的差异.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55名广西地区壮族健康者IL-1β( 3953)位点进行了检测,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与德国和西班牙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广西地区壮族健康人群与德国、西班牙人群相比,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偏高(97%比78%和80.3%),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偏低(2.6%比22%和19.7%)(P<0.005).结论广西地区壮族健康人群与德国、西班牙种族比较,IL-1β( 3953)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人群IL-10启动子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a)的基因多态性,探讨IL-10启动子和IL-1ra基因多态性与SLE疾病的关系。方法: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SLE患者(n=83)和正常对照人群(n=125)IL-10启动子和IL-1ra基因多态性,对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湖南汉族人群IL-1ra及IL-10启动子基因具有多态性;SLE患者IL-1RN*1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R=5);SLE患者IL-10启动子区-597位*A、-824位*T和ACC亚型的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SLE患者IL-1RN*1的基因频率、IL-10启动子区-597位和-824位的基因多态性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以上基因可能与SLE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汉族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511T>C和 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81例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者中分别包含IL-1β基因-511T>C和 3954C>T位点的片段,酶切法鉴定IL-1β基因-51iT>C和 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比较两组中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的关系.同时,利用MRI检测两组腰椎间盘退变的情况,并分析其中小于45岁者IL-1β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疾病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均存在IL-1β基因-511T>C和 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IL-1β基因-511T>C位点TT、TC和CC基因型,T,C基因型差别与腰椎间盘疾病有关(P<0.01),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无关(P>0.05),但IL-1β基因 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及腰椎间盘疾病均无关(P>0.05).表明在汉族人中,存在IL-1β基因-511T>C和 3954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但仅-511T>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轴索生长抑制因子(Neurite growth inhibitor,Nog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发挥抑制轴突再生的作用,其基因TATA和CAA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有关,在不同种族间RTN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存在差异.该研究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205名中国成都汉族人和101名泰国人RTN4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RTN4基因TATC和CAA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情况,并与不同种族人群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中国成都地区汉族人群中,RTN4基因(TATC)2(TATC)2基因型频率为10.2%,明显低于泰国人群(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TATC)2等位基因在成都汉族人群中占34.9%,明显低于泰国人群(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CAA插入缺失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成都汉族人群和泰国人群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中国成都地区汉族人群等位基因(TATC)2频率(34.9%)明显低于法国加拿大人(45.0%)和突尼斯人(4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CAA)2频率(66.8%)明显高于法国加拿大人(53.0%)和巴西人(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RTN4基因TATA和CAA插入缺失多态性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多态性在广西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170例正常汉族人TNF-α基因型并与其它种族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TNF-α基因型以GG型最为多见(95.9%),这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男女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它种族比较,发现不同种族间TNF-α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广西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TNF-α基因多态性,但在不同种族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生、转归和预后不同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杨梅  吴军  吴顺华  高博  田伟真  李林 《生物磁学》2009,(16):3056-3059
目的:通过中性粒细胞抗原(NA)等位基因的频率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乌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人群NA基因的多态性,为NA相关的输血性疾病建立可靠的基因诊断技术。方法:优化并建立了多重PCR—SSP法,对乌鲁木齐市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120名,汉族118名,哈萨克族102名进行中性粒细胞抗原(NA)的NA1和NA2等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维吾尔族NA基因频率(NA10.383,NA20.617),汉族、哈萨克族NA基因频率(NA1分别为0.555、0.510;NA2基因频率为0.445、0.490)。结论:多重PCR—SSP法分析NA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较为可靠,重复性良好,方法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法对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apoB和D17S30 VNTR研究发现,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105);apoB和D17S30 位点 VNTR 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观察杂合性、多态信息含量、个体鉴别力均大于017;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 D17S30 VNTR位点分别以 A3 和 A1 的频率为最高。结果表明,apoB和D17S30 VNTR 位点在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很强的多态性,在研究中国延边朝鲜族起源、变迁以及与其他各民族间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适用于中国延边朝鲜族和延边汉族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相似文献   

13.
Y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Y chromosome short tandem repeats, Y-STRs)在法医鉴定,尤其是混合斑中男性成分的检测分析和家系排查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Y-STR试剂盒的不断推出和数据库的建立,国内外针对不同地区和群体的Y-STR多态性研究日益增多,而有关铜川汉族Y-STR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采用YfilerTM Platinum复合扩增试剂盒对陕西铜川汉族669名无关男性个体进行38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调查,并探索铜川地区汉族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调查共检出65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识别能力分别为0.999 937 345和0.982 1。38个Y-STR基因座共检出428个等位基因,基因多样性值在0.108 9(DYS645)~0.969 9(DYS385)。群体遗传分析中,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铜川汉族与其他地区的汉族群体遗传距离更近。综上,研究结果中38个Y-STR基因座在铜川汉族群体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适合铜川地区法庭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14.
章伟  祝宏  吕沁风  王炜  韩浙东  朱发明  严力行 《遗传》2007,29(2):185-189
为了探讨浙江汉族人群13种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采用PCR-SSP对100名汉族人群的IL-1α(T/C-889)、IL-1β(C/T-511, T/C+3962)、IL-1R(C/T Pst-I 1970)、IL-1RA(T/C Mspa1-I 1100)、IL-2 (T/G -330, G/T +166)、IL-4 (T/G -1098, T/C -590, T/C -33)、IL-4Rα(G/A +1902)、IL-6 (G/C-174, G/A nt565)、IL-10 (G/A -1082, C/T -819, C/A-592)、IL-12(C/A -1188)、gIFN (A/T UTR 5644)、TGFβ(C/T codon 10, G/C codon 25)、TNFα(G/A -308, G/A -238)等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结果显示, (1)在检测的13种细胞因子中, TGF(G codon 25)等位基因频率为1.00, 未检测到TGF(C codon 25)等位基因; (2)细胞因子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95的有IL-1α(C-889)、IL-1β(C +3962)、IL-4 (T –1098)、IL-6 (G-174)、IL-6(G nt565)、IL-10(A –1082)和TNFa (G -238); 频率低于0.05的有IL-1α(T -889)、IL-1β(T +3962)、IL-4(G –1098)、IL-6 (A-174)、IL-6 (A nt565)、IL-10 (G –1082) 和TNFa (A -238); (3) IL-10高表达单倍型GCC频率为0.05, 低表达单倍型ATA频率为0.735; TGF β高表达单倍型TG频率为0.49, 低表达单倍型CC频率为0; TNF a高表达单倍型AG和AA频率为0.055, 低表达单倍型GG和GA频率为0.945。结果表明, 浙江汉族人群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较为丰富, 具有地区性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安徽汉族免疫性不育症与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与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50例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者的HLA-DQA1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结果:2组均未发现DQA1I0104和DQA1I0302两种基因型。免疫性不育症组DQA1I04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R=5.5,P<0.05)。结论:DQA1I0401可能是安徽汉族免疫性不育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HLA class II molecules are essential for T cell-mediated adaptive immunity and present peptide antigens to CD4(+) T cells. Because of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its high degree of polymorphism, the HLA system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diseases. We examined the polymorphisms of HLA-DRB alleles and the sequences of the HLA-DRB promoter region in 97 unrelated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in 62 unrelated normal control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from North China, using PCR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and PCR direct sequencing. We found that the frequency of HLA-DRB1*1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group than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 P value was 0.001, and the odds ratio was 3.793.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group had the same HLA-DRB1 promoter region sequences as the control group. We concluded that the HLA-DRB1*15 allele is associ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the Han nationality from North China. The HLA-DRB1 promoter region sequences had no assoc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汉族人群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2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12例健康受试者SREBP-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位点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血糖及血脂水平检测。数据处理利用PEMS for windows3.1软件包完成,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样本的群体代表性,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比较用x。检验,连续变量的比较用t检验。结果:SREBP-1c基因18号外显子54G/C在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13.04%和4.25%,CG型34.78%和36.32%,GG52.17%和59,43%,两组CC基因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GC和GG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间血糖、血脂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并可影响病人的血糖、甘油三酯代谢。  相似文献   

18.
云南景颇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本文调查了云南景颇族261人(男105人,女156人)。年龄为成年人(男24-60岁,女23-55岁)。主要测量均值与现代中国汉族和云南省各少数民族比较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景颇族属黄种人的东亚类型,但也有南亚类型特征表现。体质特征与傣族、哈尼族和彝族接近,与基诺族和布郎族较远。  相似文献   

19.
胡荣 《人类学学报》2021,40(5):824-833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畲族就居住在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现今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但关于畲族的起源与迁移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福建省福安市和福鼎市随机选取畲族年满18周岁的成人504人(其中男289人,女215人) 测量身高、体质量、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小腿内侧皮褶等10 项体质指标,利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分析福建东部畲族人群的体型,畲族男性平均体型(5.02-3.76-1.76)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6.91-3.50-1.2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将福建畲族三个因子值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畲族体型与汉族群体更为接近,其中与闽南语族群汉族、闽东语族群汉族和广西汉族最为相近,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反而差异更大,提示在畲族的形成过程与汉族有着很大联系。本研究为畲族族源研究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人类学研究补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