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物行为研究在物种保护中的作用。然而,关于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们还不甚了解就地(in situ)保护或者迁地(ex situ)保护动物时需要考虑的行为学因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尤其缺少行为学理论与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李春旺 《生物多样性》2004,12(6):593-593
20世纪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物行为研究在动物保护中的作用。然而,关于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们还不甚了解就地(in situ)保护或者迁地(ex situ)保护时需要考虑的动物行为学因素。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尤其缺少行为学理论与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物行为研究在动物保护中的作用。然而,关于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们还不甚了解就22(in situ)保护或者迁地(ex situ)保护时需要考虑的动物行为学因素。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尤其缺少行为学理论与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李春旺 《兽类学报》2004,24(4):338-338
20世纪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物行为研究在物种保护中的作用。然而,关于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们还不甚了解就地(insitu)保护或迁地(ex situ)保护动物时需要考虑的行为学因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尤其缺少行为学理论与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书评     
李春旺 《动物学报》2005,51(2):194-194
20世纪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物行为研究在物种保护中的作用。然而,关于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们还不甚了解就地保护或者迁地保护动物时需要考虑的行为学因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尤其缺少行为学理论与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保护行为学: 正在兴起的保护生物学分支学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的30年里, 人们利用动物行为的进化生物学方法来解决保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行为学、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相结合, 产生了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保护行为学。保护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 从物种保护实践中发现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的生态适应性, 并把动物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理论应用到物种保护实践中, 从而促进物种保护工作。目前全球有10%的物种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保护日趋紧迫, 保护行为学的诞生为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表明行为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正在担负起挽救濒危物种的使命。不久的将来, 保护行为学及其相关学科将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7.
由于动物行为与狩猎、畜牧、水产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人类在史前时期就已对此作初步的观察研究。近代科学形成以来,人们常在博物学(或译“自然史”)、生物学(狭义的,主要涉及生活史、生活方式)、生态学等学术名义下研究动物行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较多地采用更专门的术语:动物心理学和行为学(Ethology,或译个体生态学、  相似文献   

8.
“动物行为学高级培训班暨首次动物行为学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1~14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功举办,参会人员约150人。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就精子竞争和近交回避(康乐)、行为的遗传和基因调节(孙中生)、行为的神经机制(罗敏敏、徐富强)、紫外光在蜘蛛通讯的作用(李代芹)、动物的声通讯和发声机制(沈钧贤、王丁、左明雪)、性比和共存(张大勇)、灵长类的社会行为(李进华)、痛觉心理(罗非)、鼠类的取食行为(张知彬和肖治术)、人与海豚的行为关系(Sara Platto)、动物行为与动物园设计(Carin Harrington)等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中,以“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ethology”作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对中国动物行为学领域发文的年代、期刊、研究单位、作者、被引频次、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研究对象和领域等内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动物行为学研究起步较晚,近三十多年来相关动物行为学文献在波动中增长,并在近几年有从中文向英文转移的趋势;平均每篇文献被引2.81次;作者和研究单位虽然分散,但已经形成了专门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群;国内外均存在动物行为学文献的主要期刊分布区,但国内迫切需要一种动物行为学的专业期刊;动物行为研究的基金来源广泛,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重要地位;有国外作者参与的英文文献比例远大于中文文献,主要合作国家是美国;中国动物行为研究对象主要为哺乳动物,鸟类是中文文献第二位研究对象而昆虫是英文文献的第二位研究对象;繁殖行为是中国动物行为主要研究领域,中文文献在行为观察记录和行为谱、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比例远远大于英文文献。总体上看,中国动物行为学文献发展符合科学文献逻辑增长曲线;整体研究水平偏低,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中国动物行为学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是动物行为在时间维度的分布, 是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动物活动节律受到环境因素和种间作用的影响, 因此, 了解动物活动节律以及时间生态位有助于揭示群落中同域分布物种时间资源利用的差异及共存机制。近10多年来, 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积累了大量有时间记录的动物行为数据, 极大地促进了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动物活动节律研究以及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的方法进行梳理, 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 利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分析了鸡形目鸟类的活动节律, 以阐述单物种和多物种的活动节律以及种间作用对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八岭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等3个鸡形目物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 物种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中等程度的重叠。最后, 针对动物活动节律分析方法应用的建议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希望为国内动物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被广泛用于动物行为学研究。它通过量化动物社会关系中的特定属性 (如中心度和中心势),可辨识动物群体中的关键个体及其在群体中的作用,揭示动物社会交往的形成机制,深化人们对动物社会性起源、个体行为与种群动态格局间关系的理解。本文简要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发展史和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如何建立网络及选择常用指标,强调了创建原模型的必要性及途径。最后着重评述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未来应当关注直接身体接触 (如打斗和理毛) 和非肢体接触 (如声音通讯) 等不同交往形式的变动过程,以此构建社会交往的动态网络。同时也需要加强种间社交网络的研究,以便增进人们对社会行为的生态功能以及合作理论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张健旭 《昆虫知识》2008,45(1):64-64
“动物行为学高级培训班暨首次动物行为学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1~14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功举办,参会人员约150人。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就精子竞争和近交回避、行为的遗传和基因调节、行为的神经机制、紫外光在蜘蛛通讯的作用、动物的声通  相似文献   

13.
陈蓉霞 《生命世界》2008,(6):100-103
197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动物行为学家,以表彰他们对“行为学,尤其是对建立一个统一领域的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进化理论的贡献。”这次颁奖的意义可谓非同寻常,因为动物行为比较研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尤其是当该领域延伸到人类自身时。  相似文献   

14.
DNA指纹图谱技术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指纹图谱技术于80年代末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学尤其是动物繁殖行为学研究中,国内在此方面的应用尚少。综述了DNA指纹图谱技术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作用,介绍了DNA指纹图谱的产生、实验操作方法、应用实例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野生动物管理需要生境质量、行为学、种群动态以及种间关系等数据支持。岩羊(Pseudois nayaur)作为我国Ⅱ级保护动物,是雪豹(Panthera uncia)、狼(Canis lupus)、棕熊(Ursus arctos)等珍稀食肉目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20世纪,岩羊作为重要的狩猎物种被大量捕杀贩卖,影响了该物种的种群规模和分布,也影响了雪豹等动物的食物资源。当前,由于缺乏野生动物管理所需数据,岩羊保护与人类利益发生冲突十分常见。岩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种群分布及行为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份;在境外地区,印度、尼泊尔等国也有岩羊的反捕食栖息方面研究的报道,而高原中部地区岩羊种群的研究却非常少。当前研究存在主要问题:分类学上对亚种间分化争议较大,栖息地质量评估无法满足岩羊有效管理,网围栏架设等人类活动干扰其生存并间接影响濒危物种雪豹的保护等。此外,有关岩羊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肠道微生物及动物营养学等报道,尚缺乏对岩羊与家畜交叉感染相关案例的深度分析。已有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物种分化和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但对岩羊宏观生态学研究不够系统,仍存在大部分地区种群动态数据不足、亚种分类和地理划分不清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分子识别、计算机识别、无人机技术和红外相机技术等对岩羊进行宏观生态学研究成为热点,建议加大对矮岩羊种群和贺兰山岩羊种群的保护;对保护区内应用新技术构建全面的野生动物及环境监测系统,从而对野生动物的种群分布动态和生存状态能够进行有效监测;增加对区外野生动物的调查频率,及时建立保护区、扩大保护区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监测站。  相似文献   

16.
动物行为学讲座从这期起连载,各讲题目暂定:动物行为学概论;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外部刺激;行为生理学;行为的发育;行为遗传学;行为的进化;动物的学习行为;动物的战斗行为;动物的性行为;双亲护幼行为;动物的社群行为;驯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行为学与心理学。讲座进行过程中不断征集读者、专家学者意见,改进提高讲座的质量和效果。希望读者对本刊专题讲座栏目予以关心、支持和爱护、提出你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高勇  康乐 《昆虫知识》2003,40(3):273-275
对动物行为进行实时记录是行为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行为观察方法常常无法满足实时精确记录行为的要求 ,而一些现代的行为记录系统虽功能强大但却难以推广。作者应用VBA开发了一个简捷方便的行为实时记录系统 ,可以减少记录动物行为观察的工作量 ,降低记录动物行为的观察误差 ,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时 ,该系统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可以在不同动物行为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动物行为学高级培训班暨首次动物行为学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1-14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办,参会人员150余人。来自国内外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就精子竞争和近交回避(康乐)、行为的遗传和基因调节(孙中生)、行为的神经机制(罗敏敏、徐富强)、紫外光在蜘蛛通讯的作用(李代芹)、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选取比较重要的40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增加,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由此得到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为2426种,为我国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6347种的38.2%;西南地区受保护的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为20965种,是我国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总数30000多种的近70%.我国西南地区在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50万hm2以下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与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呈现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当总面积大于150万hm2时,受保护的动物(植物)物种总数增加不明显,因此要增建扩建自然保护区,应从保护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角度考虑.在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共119种,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46.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动物42种,保护比例为43.8%,保护的2级保护动物77种,保护比例为47.8%;得到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138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54.3%,其中保护的1级保护植物29种,保护比例为56.9%,保护的2级保护植物109种,保护比例为53.7%.  相似文献   

20.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新进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因组原位杂交 (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是 2 0世纪 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原位杂交技术。它最初应用于动物方面的研究[1 ] ,但很快被植物方面所借用 ,并且使用频率高于动物方面的研究。它采用来自一个物种的总基因组 DNA作为标记探针 ,用另一物种的总基因组 DNA以适当的浓度进行封阻 ,在靶染色体上进行原位杂交。在封阻DNA和标记 DNA探针之间 ,封阻 DNA优先与一般序列杂交 ,剩下的特异性序列主要被标记探针所杂交。在此基础上 ,人们先后发展了荧光基因组原位杂交、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和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等技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