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黑眶蟾蜍抱对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眼间距、鼓膜径、耳后腺长、眼径、前臂及手长、前肢长以及后肢长等形态特征,分析雌性黑眶蟾蜍繁殖输出与其体型的关系,探究黑眶蟾蜍两性异形模式及其与雌性生育力的关系;同时通过对配对个体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黑眶蟾蜍的配对模式。结果表明,黑眶蟾蜍雌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体;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因素影响后,雄性头长以及后肢长均明显大于雌性,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两性间则皆无显著差异。雌体的窝卵重、窝卵数均与其体长和体重成正相关关系。雌性成体的前肢长与抱对雄性成体的前肢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均无相关性。研究表明,生育力选择是导致黑眶蟾蜍两性异形的重要驱动力;黑眶蟾蜍的选型配对模式未表现在个体大小上,而是体现在局部特征(前肢长),这不仅为揭示两栖类配对模式的普遍性提供了参考,还表明对两栖类选型配对的研究应以多个性状为对象。  相似文献   

2.
黒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Anura,Bufonidae)是亚洲常见的蟾蜍,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由于华南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大陆架岛屿及其地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不同地区的黑眶蟾蜍种群可能存在地理上的遗传变异。本文首次采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采自我国华南6个省市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台湾),包括4个主要大陆架岛屿(海南岛、大屿山、南澳岛、台湾岛)的12个黑眶蟾蜍种群共84个个体,获得mtDNA控制区序列长956bp的片段,共有75个变异位点(26.3%为单个多态位点,73.7%为简约信息位点),12个插入/缺失。所获得的44个单倍型中有5个为种群间共享的单倍型。华南地区黒眶蟾蜍较高的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h=0.977)不但表现为海岛种群内普遍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而且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流(Nm)、Amova和Samova等分析均表明种群之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从Amova分析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来看,华南地区分布于大陆与分布于海岛的种群之间并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由陆缘浅海造成的阻隔作用(isolation by barrier)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华南地区黑眶蟾蜍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的原因。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低度相关(Mantel测试R=0.192,P<0.001)说明华南地区黑眶蟾蜍的种群分化並不完全符合距离决定分化(isolation by distance)的假说。Samova的结果表明华南沿海大陆东部的3个种群(广东汕头、福建莆田和东山)与其它地区9个种群之间的变异最大(FCT=0.35097),因此,推测黑眶蟾蜍这2个地理区域组之间应该存在着其它地理隔离屏障,对两地黑眶蟾蜍的迁移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产生此隔离效应的天然地理屏障可能为莲花山脉。黑眶蟾蜍种群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局部扩张,时间大约在距今0.025MYA左右,这与最后一次冰期结束的时间相吻合,而位于我国华南大陆周边的4个主要大陆架岛屿(海南岛、大屿山、南澳岛、台湾岛)可能是华南地区黒眶蟾蜍在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南澳岛种群所存在的特殊单倍型验证了这一岛屿避难所的存在。本研究揭示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和分化,对进一步了解华南地区乃至亚洲的黒眶蟾蜍的生物地理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泽蛙雌核生殖单倍体产生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汉波等(1965)在福建无尾两栖类的杂交实验中发现,泽蛙(Rana limnochris Boie)♀×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可以产生泽蛙雌核单倍体,但是这种组合的“杂交”如何产生单倍体,在细胞学方面未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育机理,本文主要从细胞学的角度探讨黑眶蟾蜍精子诱发泽蛙卵进行雌核生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收集黑眶蟾蜍皮肤分泌物,经Sephadex G-25去除大分子蛋白后,利用微量测定法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发现:黑眶蟾蜍皮肤分泌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嗜水气单细胞菌也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大肠杆菌的抑制相对较弱。利用胰蛋白酶对黑眶蟾蜍皮肤抗菌肽水解后,其抗菌活性消失。将黑眶蟾蜍皮肤抗菌肽在37~95℃和pH 2.5~5.0下保温,发现其抗菌活性成分对热及酸耐受性较强。黑眶蟾蜍皮肤分泌物在低浓度无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5.
禁食后在9种水热条件下,观测了不同温湿度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体存活时间和动用体内贮能情况的影响。黑眶蟾蜍幼体在24℃浅水环境中存活时间长达22d。在高温和干燥条件下幼体的存活时间最短,32℃干燥环境中幼体存活时间不到1d。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幼体体内含脂量有显著差异。在高温和干燥环境中幼体存活时间短,动用贮能少,其体内脂肪含量和总能量动用少于其它温湿度环境中的幼体。结果表明,黑眶蟾蜍幼体适宜生活在24℃浅水和湿润环境中,觅食不足并非影响其幼体存活时间的主要因子,而高温和干燥是影响其幼体存活时间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阐明卵形半肠吸虫(Mesocoelium ovatum Goto et Ozaki,1930)的全程生活史。在福州,终宿主为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实验中间宿主为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和Cathaica ravida sieboldtiana。蜗牛吞食本吸虫卵而受感染。毛蚴在蜗牛肠管内孵化,而后钻到肠壁外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和囊蚴各发育期。囊蚴可在子胞体中形成并可感染黑眶蟾蜍。本文讨论了半肠属(Mesocoelium)的演化系统问题及与外斜睾总科(Plagiorchioidea)中一些吸虫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无尾两栖类的输卵管直段在卵子的受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输卵管直段的分泌物可以改变南美洲蟾蜍(Bufo arenarum)卵母细胞的糖代谢途径,促使卵母细胞成熟(Legname et al.,1972)。非洲爪蟾(Xenopus laeuis)、南美洲蟾蜍和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 的卵母细胞经过输卵管直段时,卵黄膜的结构发生改变(Grey et al., 1977;Yoshizaki et al., 1981;Mariano et al., 1984)。南美洲蟾蜍的输卵管直段能分泌出类胰蛋白酶,此酶可使卵母细胞的卵黄膜结构改变(Miceli et al., 1978,1980)。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黑眶蟾蜍输卵管直段上皮在排卵前、排卵时和产卵后的变化,以期阐明直段上皮的变化与卵巢中卵母细胞的成熟排放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几种化学物质对蟾蜍蝌蚪生存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法,分别研究了水环境中的pH、洗涤剂、除草剂、重金属离子(Pb2 、Cu2 、Hg )对黑眶蟾蜍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水体污染物不但对蝌蚪的生存造成危害,还对蝌蚪的红细胞有致畸作用;而其慢性毒害表现为蝌蚪身体畸形,肤色变浅,生长发育迟缓等.据此,可以利用黑眶蟾蜍蝌蚪对水体污染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栖息地干涸将对生活在水中的无尾类幼体提出了挑战。通过浙江丽水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蝌蚪在实验条件下对不同水位变化的表型响应,检测表型可塑性的遗传性和环境近因性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头宽和体重影响不显著,对体长影响显著,其中逐减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慢波、恒高与快波、逐增水位依次减少;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早期发育历期、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发育历期以恒高水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体长以逐减水位最大,恒低、快波和慢波水位显著偏小,逐增和快波水位居中;头宽以恒低水位最小,逐增水位居中,其余较大;体重以恒低水位最小、恒高水位最大,其余居中。水位变化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头宽和体重影响均不显著;水位变化对黑眶蟾蜍蝌蚪的变态时间、体长和体重影响均显著,对头宽影响不显著;恒低水位的变态时间最长,恒高水位的变态时间最短,其他水位变化之间差异不显著;恒高水位的体长最大,恒低和快波水位最小,其他居中;逐增和快波水位的体重最大,恒低水位最小。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不同的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蝌蚪响应水位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差异显著,长期在容易发生干旱和水位变化的冬季繁殖的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低,在雨水充沛的春季繁殖的黑眶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高,表现出表型可塑性的种间差异和遗传性;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两种蝌蚪体长的共同的表型变异与缺乏遗传基础的环境近因性影响有关;黑眶蟾蜍蝌蚪对低水位或水位下降作出减速分化的消极响应,响应程度与环境信号的强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黑眶蟾蜍幼蛙适宜生境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大德 《生态科学》2001,20(Z1):47-50
报道人为设置6种不同生境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蛙存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深超过体长或干燥环境都对幼蛙不利,存活时间短。水深低于幼蛙体长并设有陆地或保持环境泥沙湿润为适宜的生境。在适宜生境条件下,幼蛙平均存活674.86h,最长达35d。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人为设置6种不同生境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蛙存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深超过体长或干燥环境都对幼蛙不利,存活时间短。水深低于幼蛙体长并设有陆地或保持环境泥沙湿润为适宜的生境。在适宜生境条件下,幼蛙平均存活674.86h,最长达35d。  相似文献   

12.
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和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的形态、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在黑眶蟾蜍和黑斑蛙消化道各段中均有分布,分布密度均呈升-降-升-降的波浪式分布特点,二者在幽门部和回肠都有个分布的高峰值。黑眶蟾蜍回肠最高,空肠、幽门部次之,十二指肠、直肠最低;黑斑蛙幽门部最高,回肠、空肠次之,食道、贲门部、直肠最低。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位于胃的胃腺上皮、食道及肠的粘膜上皮,有圆形、椭圆形、梭形、楔形等,有的有胞突。文中讨论了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分布型的原因及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四川动物》2001,20(4):181-184
本文研究温州地区的黑眶蟾蜍、黑斑蛙、中国雨蛙的核型,分析了三个地理居群的黑眶蟾蜍、四个地理居群的黑斑蛙、三个地理居群的中国雨蛙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黑眶蟾蜍为2n=22,NF=44,核模式6+5;黑斑蛙为2n=26,NF=52,核模式5+8;中国雨蛙为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作为捕食者对同域分布两种不同类型(可口性和非可口性)猎物蝌蚪(黑眶蟾蜍和黑斑侧褶蛙)的食物选择及行为响应。结果表明,由于该两种被捕食物种在面对其共同捕食者或天敌时采取不同的反捕食策略(化学防卫及行为表现),即虎纹蛙蝌蚪在进食具有毒素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对这种可口性差的食物的选择,具有短期记忆行为,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能够采用行为防卫机制以减少被捕食风险,因此,虎纹蛙蝌蚪对两种猎物蝌蚪的总体选择不表现明显倾向。该结果为这3种两栖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RAPD技术检测了分属无尾目3个科(雨蛙科、蟾蜍科、蛙科)的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泽陆蛙(Rana limnocharis)、沼水蛙(R.guentheri)的系统发生关系。经19个随机引物对4个物种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选择其中扩增谱带清晰的16个引物进行分析,计算不同科间及同一科内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16个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泽陆蛙与沼水蛙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黑眶蟾蜍与中国雨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黑眶蟾蜍与蛙科的泽陆蛙、沼水蛙之间以及中国雨蛙与泽陆蛙、沼水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近,从基因组DNA水平上也说明雨蛙科与蟾蜍科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与蛙科的亲缘关系更远,这与形态学、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的分析结果一致,从而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为无属目这3科的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中药蟾酥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蟾酥是我国传统中药,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蟾酥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蟾蜍内酯类、蟾毒色胺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强心、局麻、镇痛、抗炎等多种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蟾酥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7.
前文的实验曾经阐明大白鼠与其他四种脊椎动物(家鸽、乌龟、蟾蜍和鲫鱼)不同,在肝匀浆中甘氨酸不能与α-酮戊二酸进行转氨基作用。该文实验结果也表示,鼠肝匀浆  相似文献   

18.
用红宝石激光微束照射黑眶蟾蜍卵二细胞期的卵裂沟,具有产生双头或双头双尾的骈联胚。本文对获得的三只骈联胚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钱晓薇 《四川动物》2001,20(4):181-184
本文研究温州地区的黑眶蟾蜍、黑斑蛙、中国雨蛙的核型,分析了三个地理居群的黑星期五蟾蜍、四个地理居群的黑斑蛙、三个地理居群的中国雨蛙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有相同的染色体数和核型模式。黑星期五蟾蜍为2n=22,NF=44,核模式6+5;黑斑蛙为2n=26,NF=52,核模式5+8;中国雨蛙为2n=24,NF=48,核模式6+6。但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优势度值0.10477),不同生境中优势种组成与优势地位不同。草地、临时水域、溪流3种生境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林分生境中Pielou指数较高,红树林生境中3种指数均最低。不同生境的相似系数处于0.000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优势度值0.10477),不同生境中优势种组成与优势地位不同。草地、临时水域、溪流3种生境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林分生境中Pielou指数较高,红树林生境中3种指数均最低。不同生境的相似系数处于0.0000.833之间,其中农地与临时水域的相似度最高(0.833)。不同两栖动物物种对于不同生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中对农地、草地、临时水域3种生境选择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