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奥陶系海百合茎化石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塔中35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芯中的海百合与其共生生物的关系, 讨论了海百合化石的古生态。在塔中35井上奥陶统取芯中识别出7种海百合茎类型: 圆圆茎、星星茎、星圆茎、椭圆圆茎、星椭圆茎、圆角星星茎和不规则星茎, 根据茎板形态划分为五射茎板组(Pentameri)、椭圆茎板组(Elliptici)、圆茎板组(Cyclici)、特殊茎板组(Varii)四种组合类型; 统计了海百合茎化石各种切面的大小和百分含量; 结合岩性分析了每段地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 在局限泻湖环境下, 蓝细菌–四分珊瑚为主的生物组合中不见海百合化石碎片; 仅见腹足类和介壳类化石的细砂屑滩中, 偶见细小的海百合茎化石; 在开阔海环境中, 海百合广泛与苔藓虫、管孔藻、粗枝藻等共生。在海百合–苔藓虫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类型最丰富多样, 五射茎板组、椭圆茎板组、圆茎板组、特殊茎板组等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存在; 在管孔藻–海百合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主要为圆茎板类型, 粗大、密集, 海百合茎碎片含量最高; 在海百合–粗枝藻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数量减少、大小变小, 但茎板的类型比较丰富, 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有。由此认为, 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沉积期, 海百合生长的首选环境为开阔台地, 并受水动力能量和水体清洁度控制: 水动力能量高, 水体清洁, 海百合繁盛; 水动力能量低, 水体动荡浑浊, 海百合可以生存; 水动力能量低、较为动荡、微生物席发育的环境, 不利于海百合生存。  相似文献   

4.
固着器(holdfast)或附着盘(attached disc)是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的两个称谓,用于吸附固着在泥砂质海底或其他动物体上。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与茎连在一起,但其形态构造,特别是功能作用和茎不一样,应作区别于茎的独立器官。贵州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化石十分丰富,大部分属种具有固着器。可分为长茎小固着器及短茎大固着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凯里生物群中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及杷榔动物群中俞氏贵州始海百合(Guizhoueocrinus yui),后者以球形球状始海百合(Globoeocrinus glob-ulus)为代表。少数球形球状始海百合固着器与围岩之间存在过渡带,证实寒武纪早期始海百通过固着器分泌胶质固着在基质上的推论。贵州寒武纪始海百合类固着器幼年期大,可能是为了固着器帮助其稳定,成年期相对变小。固着的基质为软泥沙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软舌螺的骨骼碎屑。贵州寒武系始海百合类固着器是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最原始的固着器官,它的特征及固着基质为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固着器及固着方式、固着基质的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固着器(holdfast)或附着盘(attached disc)是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的两个称谓,用于吸附固着在泥砂质海底或其他动物体上。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与茎连在一起,但其形态构造,特别是功能作用和茎不一样,应作区别于茎的独立器官。贵州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化石十分丰富,大部分属种具有固着器。可分为长茎小固着器及短茎大固着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凯里生物群中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及杷榔动物群中俞氏贵州始海百合(Guizhoueocrinus yui),后者以球形球状始海百合(Globoeocrinus glob-ulus)为代表。少数球形球状始海百合固着器与围岩之间存在过渡带,证实寒武纪早期始海百通过固着器分泌胶质固着在基质上的推论。贵州寒武纪始海百合类固着器幼年期大,可能是为了固着器帮助其稳定,成年期相对变小。固着的基质为软泥沙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软舌螺的骨骼碎屑。贵州寒武系始海百合类固着器是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最原始的固着器官,它的特征及固着基质为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固着器及固着方式、固着基质的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1961年,本所赵金科教授与陈旭同志在测制川北广元中子铺志留纪地层剖面时,于中子铺附近的中志留统罗惹坪群中获得一个保存良好的海百合蕚部化石。这个蕚部标本经详细研究,为属于古海百合科(Palaeocrinidae)的一个新属。兹取名为雕刻海百合属(Caelocrinus),因为这个蕚部标本表面的横棱脊(TR)特别发育,如同雕刻,故名。新属雕刻海百合的外形具有雕塑海百合科(Dolatocriaidae)的形态特征;但根据其骨板组织的构造,新属与雕塑海百合科差别极大,而应属于古海百合科。古海百合科的特征是:双环海百合,棱部呈截锥至球状:辐肛板(RA)直接或偏斜于右后辐板(RPR)之下,不和内底板(IBB)接触;肛板(XX)1—3,主要的肛板和辐板(RR)平列;不见肛管;蕚盖坚固;腕(BrBr)短,简单或一次分叉;柄圆(图1)。根据吴巴士(Obaghs,G.1953)的分类,这个科过去共有六个属,如下:  相似文献   

7.
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乳齿象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本文是关于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的两种乳齿象类化石新材料的研究。榆社盆地上新统全部地层从下到上均甚发育,并合有极为丰富的象类化石。化石保存情况比较完美。该地所产的象类化石曾经杨锺健(1935)、德日进、汤道平(1937)作了详细的研究,种类很多。胡步伍(1935)所著的中国象类化石一书中,仅有 Anancus sinensis(Hopwood)一  相似文献   

8.
犀类化石是第三纪及更新世地层中最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之一。我国关于第三纪及第四纪犀类方面的研究,开始很早(上世纪后期),积累的资料相当丰富;并有过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关于早第三纪的种类,过去发现的种类和材料极少。解放以来,特别是近两三年,虽然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但目前这些材料的研究大部分尚在进行中。 1959—1960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在云南宜良(前路  相似文献   

9.
绪言最近几年,野外队收集了大量极有意思的海百合茎化石。这些化石大多保存在灰岩或页岩中,分布广泛并且很丰富。在开展大规模区域地质测量的同时,海百合茎化石对划  相似文献   

10.
海龟的种类、习性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鳖类起源于二叠纪,经过中生代末和第三纪初为繁盛期,而后进入现代的衰退期。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龟鳖化石(约两亿年前)与今日生存的龟鳖类很相近似。世界上的龟鳖类现有10科50属200多种,以南半球种类最多,从热带至温带都有分布。龟鳖类大多是半水栖类型。从龟壳与四  相似文献   

11.
这篇短文是报导河北省北部康保三面井附近发现早二迭世栖霞期(竹蜒)类的事实。标本是河北省地质局李裕民及鞠紫云等同志在1958—1959年间采集的。鞠紫云称这个含(竹蜒)地层为三面井组。这个组在康保三面井附近大致可以分为三部,自上而下为:3.灰绿色及灰黄色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约100米2.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竹蜒)类、珊瑚类及海百合茎等。约30米1.灰黄色细粒砂岩,未发现化石。约16米  相似文献   

12.
滇西中泥盆世海百合的两个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夏,在带领我院地质系74级部分同学进行滇西地质测量实习时,同学们在施甸县何元寨公社地区的何元寨组以及昌宁县西邑公社地区相同的地层,采获得保存极为完好的海百合萼部化石数枚。这些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它们是两个新属,取名昌宁海百合(新属)(Changninocrinus gen.nov.)和施甸海百合(新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海百合的地质历程比较长,地理分布常常集中,地层的价值不大。但是,也有地质历程较短,地理分布很广的,豆海百合(Pisocrinus)便是其中最显著的一属。豆海百合是此较原始的海百合,属於单环移目(Monocyclica Inadunata)的豆海百合科(Pisocrinidae)。蕚(calyx)的体积大小如豆,因而得名。通常保存为化石的,也以蕚部(dorsal cup)为主,具有冠茎的完整标本,甚为少见。蕚部为5个底板(basals),五全辐板(radials)和一个辐肛板(radianal)所组成。各个底板的体积大小不等,形状不同;各个辐板的体积也不相等,形状也不相同;此乃豆海百合的特徵。与豆海百合最相接近的是三海百合(Triacrinus)。三海百合仅有3个底板,其他性质和豆海百合相似。豆海百合是志留纪的产物,而三海百合则限於泥盆纪。三海百合显然是从豆海百合由於底板的膠结演变而成的。自从1858年De Koninck 创立豆海百合一属名以来,据笔者所知,此属已有  相似文献   

14.
似花似叶意朦胧,似茎似根出浪中。玉立亭亭海百合,装璜昔日水晶宫。七绝:海百合化石@曹新华$北京房山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设计院机械设备室!邮编:102500)  相似文献   

15.
王德智  彭进 《古生物学报》2018,57(4):429-443
始海百合类是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代表性化石类群。产出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杷榔组和凯里组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的泥、页岩组成,始海百合类化石保存在2个组中上部的泥、页岩中,化石保存好,丰度高,是陆棚斜坡较深水环境生态类群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来自杷榔组的36块Guizhoueocrinus yui,29块Protogloboeocrinus yini标本,和凯里组的20块Sinoeocrinus lui,20块Globoeocrinus globulus标本,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和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对每块标本萼部选定了4个界标点(landmark),进行数理统计和几何形态的定量分析。发现寒武纪始海百合类的萼部尺寸上差异较小,在形态上,杷榔组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Guizhoueocrinus yui萼形相似,均偏细长形,而凯里组的Sinoeocrinus lui和Globoeocrinus globulus萼形差异较大,口部区域宽度均出现增大,萼茎连接处宽度则出现变大和变小两种趋势。结果说明:同一生态环境下寒武纪早期的Guizhoueocrinus yui,和中期的Sinoeocrinus lui的萼在演化上具连续性,细长的萼与长茎能够让始海百合个体更有效捕食上部水域的食物,而寒武纪早期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中期的Globoeocrinus globulus的萼在形态上具有演化上的连续性。球状的萼配合粗短的茎,可以增强始海百合个体的稳定性,以适应更强的水动力环境,表明出现了生态位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和Theropithoan)、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sylvanas)。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非洲狒狒类(Papio和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1)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2)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3)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4)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因此,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正背景:兽头类是二叠、三叠纪的一类兽孔类,与我们哺乳动物所在的犬齿兽类亲缘关系很近。它们在地球上只生存了不到三千万年,虽然躲过了二叠纪末期(大约2.5亿年前)那次大浩劫,却在三叠纪中期灭绝了。这类动物的化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南非发现了,它们与二齿兽类、犬齿兽类等化石共同产出。目前这类化石种类、数量最丰富的也是在南非。  相似文献   

18.
<正> 龟科(Emydidae)和陆龟科(Tesrudinidae)同是隐颈龟亚目(Cryptodira,也叫曲颈龟亚目)中两类最为常见的主要类群。它们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化石种类,其现生种类的总数也占所有现生龟鳖类的三分之二。这两科龟类在其起源、地史分布、甚至某些形态构造方面,都有一定的相近之处,无怪有的学者主张将两科合并为一科,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笔者在从事化石龟鳖类的研究过程中,对于这两类动物,有时也遇到某些疑难问题,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1925年葛利普记述谢家荣先生和已故的赵亚曾先生在鄂西所采的志留纪化石47种,这47种化石包括珊瑚类17种,笔石4种,腕足类14种,头足类2种,瓣鳃类、腹足类、海百合茎各一种和三叶虫7种。其中7种三叶虫的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八○年夏,古脊椎所野外队在山西永济县境内进行第四纪古生物考察时,县文化馆提供;一九七八年在东姚温尧王台修建三级引黄灌溉工程中发现一些打制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发掘地点位于中条山北麓的东姚温南、尧王台附近。所收集的动物化石种类计有:长鼻类中的纳玛象(Paleoloxodon namadiccus Falconer et Cautley 1846)德永象(Paleoloxodon tokunagi Matsumoto 1929)相似的一种象;偶蹄类中的马(Equns sp.)羚羊(Gazella sp.)以及斑鹿(Cervus sp.)等;低等脊椎动物有鱼化石和软体动物化石。其中纳玛象生存的时代虽可延续到晚更新世,但此地的标本与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早期的种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