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藓类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适应机制,本研究沿海拔梯度在宁夏贺兰山青海云杉林设置15个样地,分析藓类地上组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藓类植物地上组织C、N、P含量与海拔无关,且均值分别为336.67、20.31和0.66 mg·g-1;地上组织N∶P均值为33.4,说明藓类植物生长受P限制。藓类植物地上组织中C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藓类植物地上组织中N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藓类地上组织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率为48.5%,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郁闭度、土壤全氮、土壤全磷;高郁闭度对藓类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及扫描电镜方法,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长的6种藓类植物茎、叶的内部结构及其表面的角质层纹饰、疣、孔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垂枝藓(Rhytidium rugosum(Hedw.)Kindb.)叶背、腹面表皮细胞外壁均有细疣状突起,而纵列相邻细胞的壁表面角质层纹饰长,成束状平行排列;山羽藓(Abietinella abietina(hedw.)fleisch.)茎的中轴不明显,中肋背部具棘刺状突起的疣,叶背、腹面的疣倒向凹陷的细胞壁,呈遮盖状;直叶珠藓(Bartramia ithphyllaBrid.)叶背、腹面表皮细胞外壁具泡状隆起,孔不凹陷,孔口被角质层纹饰所遮盖;沼泽皱蒴藓(Aulacomnium palustre(Hedw.)Schwagr.)叶背面的粗疣由凹陷细胞壁中突出,角质层纹饰呈带状,叶腹面孔大,并多在细胞壁相交处呈张开状;塔藓(Hylocommium splendens(Hedw.)B.S.G.)叶背部粗疣呈宽刺状,叶背、腹面粗疣高,上端倒向凹陷的细胞壁;角齿藓(Ceratodon purpureus(hedw.)Brid.)叶背、腹面细胞凹陷不规则,相邻细胞壁厚,具密集的细疣。  相似文献   

3.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几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述。根据2002年2月至2003年2月六次实地考察结果,结合1987年卢炯林对河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结果等,着重对几种原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如独花兰、大花杓兰、扇脉杓兰、曲茎石斛等的生物学研究意义、地理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分析了保护区内兰花资源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兰花资源的几点建议:(1)保护原地种源,建立种群保留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2)加强保护区的管理,避免物种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衰退;(3)采用3S技术辅助开展对野生植物的分布、生存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4)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珍稀濒危兰花繁殖基地,进行物种迁地保护;(5)逐步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等。  相似文献   

4.
不同海拔云南松林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东北部不同海拔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 表明:海拔间土壤C、N、P、K、AN、AP、AK的值分别为7.85~31.61 g·kg-1、1.08~2.11 g·kg-1、0.19...  相似文献   

5.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C、N含量最高,云杉林土壤N、P含量最低。不同林分间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C、N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2)云杉林土壤C : N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N : P及C : P高于其他林分。(3)海拔、土壤pH、容重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养分的重要因素。土壤C含量与N、P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总体来说,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较纯林好,未来森林管理和植被建设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提高树种多样性有效改善森林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C、N、P动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艳明  尧波  吴琴  胡斌华  胡启武 《生态学报》2013,33(20):6488-6496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 mg/g和(371.7?12.5) 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 mg/g和(11.54?0.84) 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 mg/g,平均含量为(1.56?0.69) mg/g和(1.55?0.68) 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37.65、413.60、9.62和41.05、410.29、9.57,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相似文献   

7.
细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承载着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从而为探索全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海拔梯度(1200、1400、1600、1800、2000 m)的黄山松为对象,运用挖掘法采样后测定细根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不同的海拔下细根对土壤养分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黄山松细根C含量年平均值为(486.27±64.32)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与土壤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细根N含量年平均值为(9.26±2.09)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与土壤C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细根P含量年平均值为(0.39±0.13)mg/g,与海拔梯度及土壤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细根氮磷比为26.94±12.51,与海拔梯度、土壤P含量及土壤碳氮比均显著负相关。因此,黄山松细根吸收N是以消耗C为代价;细根P主要受土壤P供应量的限制;武夷山地区N沉降将进一步增加植物的氮磷比,加剧黄山松生长的P限制。  相似文献   

8.
罗艳  贡璐  朱美玲  安申群 《生态学报》2017,37(24):8326-8335
分析了塔里木河上游荒漠区灌木植物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阐明荒漠植被在极端环境下养分循环及限制状况,为塔里木河上游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塔里木河上游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ma)、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4种荒漠灌木植物叶片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叶片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荒漠灌木植物叶片中柽柳叶片的C含量为(484.77±59.74)mg/g,显著高于其他灌木植物(P0.05);铃铛刺的N含量是(14.20±1.58)mg/g,显著高于其他灌木植物(P0.05);柽柳叶片的P含量为(0.54±0.16)mg/g,显著低于其他灌木植物(P0.05)。4种灌木植物叶片C/N比值大小为黑果枸杞柽柳铃铛刺盐穗木,且黑果枸杞的C/N比值显著最高为(37.83±7.74)(P0.05);C/P为柽柳铃铛刺盐穗木黑果枸杞,盐穗木和黑果枸杞的C/P显著低于其他灌木(P0.05),其比值分别为(379.76±158.63)和(383.47±128.95);N/P为柽柳铃铛刺盐穗木黑果枸杞,柽柳的N/P比值显著最高为(22.34±4.60)(P0.05)。4种不同荒漠灌木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柽柳叶片仅P含量与土壤TP含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铃铛刺叶片C含量与土壤TN、叶片P含量与土壤TN/TP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叶片C含量与土壤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盐穗木和黑果枸杞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并非是由土壤养分含量特征直接决定的,更多受植物自身遗传特性的影响,体现了荒漠灌木植物对极端生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刘冬  张剑  包雅兰  赵海燕  陈涛 《生态学报》2020,40(11):3804-3812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区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策略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水分梯度叶片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及生态适应性。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对敦煌阳关不同水分梯度芦苇叶片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土壤含水率升高,叶片C、N、P含量降低,叶片C/N、C/P、N/P升高。(2)随土壤含水率升高,土壤有机碳(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及土壤N/P升高,土壤C/N降低,土壤C/P先升后降。(3)低水分梯度叶片N、C/N与土壤N、C/N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C、P、C/P、N/P与土壤C、P、C/P、N/P无显著相关性(P>0.05);高、中水分梯度叶片C、N、P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低水分梯度叶片受干旱胁迫和土壤养分制约,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叶养分含量,体现了干旱区湿地植物异质生境下独特的养分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P元素格局,两两组分间差异显著(P0.05);成熟叶C/N(38.58)、C/P(376.67)偏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与成熟叶相比,凋落叶N、P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C/N较高,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而N保存较好,反映了凋落叶分解不利。(2)成熟叶C、P以及根、凋落叶、土壤的C、N、P、C/N、C/P、N/P均受林龄的显著影响;从8年到28年,C、N、P含量在植物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土壤中相反,呈先减后增趋势,但在凋落物中C、P显著减小,且C/P,N/P显著增加,反映杉木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凋落物分解受制于P素,加剧中幼期杉木生态系统养分供需矛盾。(3)成熟叶与凋落叶N、C/N、N/P之间显著正相关,凋落叶养分源自成熟叶;成熟叶重吸收率P(0.518—0.645)N(0.292—0.488),即对P的利用效率高于N。凋落叶与土壤C、C/N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来源于凋落叶分解,但凋落叶分解缓慢,导致大量元素滞留于凋落叶,土壤损耗元素得不到补给,两者间养分循环缓慢。土壤与根C、P、C/N、C/P、N/P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成熟叶的C、N、P均不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是杉木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但土壤C、N、P含量对成熟叶C、N、P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彭舜磊  吕建华  陈昌东  齐光  赵干卿 《生态学报》2016,36(24):8164-8173
自然度评价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3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7个群落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自然度指数值(N),对N值进行Ward聚类,划分自然度等级。结果表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的自然度可划分为5个等级组,自然度高的样地:N值在2.18—1.13之间,平均林龄94a,占调查样地总数的20.0%;自然度较高的样地:N值在1.01—0.34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34.3%,平均林龄80a;自然度中等的样地:N值在0.01—-0.47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7.1%,平均林龄为47a;自然度较低的样地:N值在-0.92—-1.60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4.3%,平均林龄为26a;自然度低的样地,N值在-1.98—-2.54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4.3%,平均林龄为21a。前3个主成分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林龄、优势树种平均胸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荷载较大,是影响森林自然度的主要因子。N值与林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海拔、土壤容重的线性拟合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R20.794,R2=0.815,P0.0001)。在海拔1118—1863m区域,森林自然度较高,海拔970m以下区域,森林自然度较低。针对不同自然度等级的森林,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土壤碳、氮、磷是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和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生态因子,其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分析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变异性和影响机制,对区域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东缘的三眼井小流域,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以及土壤碳氮磷的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变异性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SOC、TN和TP的平均值分别为3.97、0.83和0.6 g·kg-1,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4.73、6.02、1.26,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2)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对研究区土壤SOC、TN具有显著影响,林地和荒草地高于梯田和退耕地,梁上高于沟谷; TP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影响,梯田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C∶N、C∶P和N∶P的影响较为一致,表现为梯田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C∶N还受到坡度和地貌类型的显著影响,C∶P和N∶P还分别受到坡度和海拔的显著影响。(3...  相似文献   

13.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35年生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林生物量为141.17t/hm^2,净生产力为7.39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28.30t/(hm^2.a),占总生物量的90.88%,净生产力为6.30t/(hm^2.a),占总净生产力的85.25%,生物量平均相对生长速度为0.1238。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分别占总的0.79%和0.37%、5.82%5和4.87%。调落物层现存量为11.23t/(hm^2.a),占总生物量的7.95%,年凋落物量3.37t/(hm^2.a),占总净生产力的45.60%,净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量成正相关,而与叶效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 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 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hypoleucos)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EN)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VU)有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黄背栎林和巧家五针松林的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这2种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含量状况和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通过分析4块样地"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同一组分的C、N含量差异显著,P含量差异不显著,同一样地各组分间C、N含量差异显著,均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则为叶片土壤凋落物;(2)不同样地叶片C∶P、N∶P比值和凋落物与土壤C∶N比值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同一样地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C∶P、N∶P比值差异显著,均为凋落物叶片土壤;(3)黄背栎林叶片-土壤C含量、C∶P比值和凋落物-叶片N∶P比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巧家五针松林凋落物-叶片C、N含量和叶片-土壤P含量、C∶N、N∶P比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4)土壤N元素缺乏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P元素主要源于土壤矿物风化释放,而非生物小循环。  相似文献   

16.
泗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泗洱自然保护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种子植物的科、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种子植物类群丰富;(2)优势科、属明显;(3)区系起源古老;(4)地理成分复杂;(5)种子植物区系在科和属级水平上均显示出温带性质,同时泛热带类型丰富;(6)保护区内植被具明显的过渡性质;(7)分化现象明显,中间类型和特有种丰富。  相似文献   

17.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63科583属1295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7属10种,被子植物158科576属1285种。本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163科可分为9个分布类型及10个分布变型,其中热带分布科89科,占总科数的66 %;583属可分为13个分布类型及16个分布变型,热带性质属285属、温带性质属235属,两者基本达到平衡。本区系具有古老、孑遗和原始性;少种科、属数量多;特有现象明显,东亚特有科4科,中国特有科1科,中国特有属23属。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8.
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连罗霄山脉,东、北、西三面与武夷山脉、大别山脉、武陵山脉隔水相望。笔者于2020年9至12月间,对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及标本采集,共采集标本562号,对保护区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及统计,分析研究区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特征,并与江西7个地区苔藓植物的相似性和热带性质/温带性质(R/T)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58科100属179种(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藓类植物34科64属113种,苔类植物23科34属64种,角苔类植物1科2属2种。(2)九岭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区系成分以东亚分布最高;温带成分略高于热带成分,该区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3)九岭山苔藓植物与大部分地区科、属的相似性都较高;九岭山与阳际峰种的相似性最高,而与鄱阳湖湿地种的相似性最低。(4)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R/T值最高为1.32,鄱阳湖湿地R/T值最低为0.50;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的R/T值最接近,且都是温带性质略高于热带性质,具有明显过渡性。总体来看,江西从南到北热带成分逐步减少,温带成分不断增加,中部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9.
广西拉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广西拉沟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53科594属985种.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亚热带向南热带过渡性质.在科、属水平上对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热带性质均强于温带性质,属的成分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为主.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相比较,拉沟自然保护区与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相似性较高,与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