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9种野豌豆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形状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垂周壁式样有深波状、浅波状和平直-弓形;表皮角质层纹饰微形态多样,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不具有腺毛或仅中脉有,少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毛;部分叶表皮上有柔毛,少数植物无毛。气孔器存在于上表皮、下表皮、或上下表皮均有,形状为椭圆形、卵圆形,均为无规则型。野豌豆属植物叶表皮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在属内组间没有明确的规律性,但可为探讨本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9种野豌豆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形状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垂周壁式样有深波状、浅波状和平直-弓形;表皮角质层纹饰微形态多样,大多数植物叶片表面不具有腺毛或仅中脉有,少数植物叶片表面具腺毛;部分叶表皮上有柔毛,少数植物无毛。气孔器存在于上表皮、下表皮、或上下表皮均有,形状为椭圆形、卵圆形,均为无规则型。野豌豆属植物叶表皮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在属内组间没有明确的规律性,但可为探讨该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西南地区独活属16种1变种植物(分隶于中国独活属的全部4个组)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测量并统计气孔器大小、密度和气孔指数,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远轴面气孔器长轴进行显著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规则型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研究类群的叶远轴面及个别类群叶近轴面,气孔器的分布和密度具有种间特异性.表皮毛普遍存在于远轴面及大部分类群近轴面,长短和覆盖密度因种而异.近轴面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浅波状或波状;远轴面表皮细胞形态多不规则形,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或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附有颗粒状、鳞片状蜡质等结构.气孔器外拱盖形态以及蜡质类型是稳定的鉴别特征.研究表明独活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对独活属的系统分类及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叶表皮特征在独活属植物分类处理中的应用及系统进化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并建立了以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9种肿足蕨属植物即肿足蕨、光轴肿足蕨、修株肿足蕨、鳞毛肿足蕨、稻城肿足蕨、球腺肿足蕨、山东肿足蕨、福氏肿足蕨、腺毛肿足蕨和2种近缘种林下凸轴蕨及大膜盖蕨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9种肿足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有毛;气孔器类型有6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不规则四细胞型、不规则细胞型和横列型。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讨论了肿足蕨属植物与蹄盖蕨科、鳞毛蕨科、金星蕨科、林下凸轴蕨及大膜盖蕨的亲缘关系,为肿足蕨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杜鹃花属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48种4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的鳞片、腺体、表皮毛的有无和气孔器的类型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较平直、浅波状和波状.气孔器普遍存在于下表皮,上表皮未见气孔器分布,其类型均为无规则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叶表皮具有鳞片,在扫描电镜下可见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和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有多种不同叶表皮类型;除了凯里杜鹃R.westlandii和弯蒴杜鹃R.henryi形态较特殊之外,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不明显。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叶表皮有表皮毛,无腺体,气孔器密生,外拱盖形状不对称,外围有多层波形条纹突起可与其他亚属区分:而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保卫细胞有明显的T型加厚,与其他亚属种类明显不同,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得到的“叶状苞亚属是杜鹃花属的基部类群”的结果吻合。本研究还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甘草属植物10种1变种共16个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统计并测量叶表皮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态(表面观)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平直、浅波缘、深波缘;气孔器有6种类型,以无规则型、不等型、短平列型为主,一种植物往往具有2~3种气孔器;毛状体为单毛和鳞片毛两种类型。以上特征在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等级具有一定规律性,有的也表现出种间差异,对甘草属属以下等级的划分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本属一些分类群间的系统关系的探讨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
石竹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石竹属12个种的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统计并测量叶表皮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结果表明,石竹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态(表面观)为长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乳突只存在于针叶石竹、高石竹和细茎石竹中。按气孔形状可将其分为了3个类型:椭圆形、卵圆形和长方形。研究结果对石竹属的系统分类和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柴胡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柴胡属(Bupleurum L.)13种(含1变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首次报道了它们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 Turczaninow)气孔器仅存在于下表皮,其余12种柴胡的上、下表皮都存在气孔器,气孔器类型包括不规则型和不等型两种。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平直一弓形、浅波状。保卫细胞壁加厚明显,极端联合形成极层结构。在扫描电镜下,气孔器内陷于表皮细胞间。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蜡质胶状分泌物和鳞片。光镜和电镜下叶表皮柴胡属微形态表现出相当高的多态性;而在特定的分类群中,又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为种间分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梅花草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梅花草属Parnassia 30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均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加厚;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或小孔穴。气孔器类型及下表皮细胞形状的一致性表明梅花草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sect. Saxifragastrum叶表皮特征具有多样性显示该组可能是一个复合群;突隔梅花草P. delavayi属于subsect. Xiphosandra,其气孔下陷,与其细胞学特征相似,支持独立为一组;此外,气孔器的分布、保卫细胞两端加厚、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鹿药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鹿药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首次报道了12种鹿药属(Sm ilaci-na)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均为不规则形。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和晶簇。气孔器的分布、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葡萄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葡萄科Vitaceae11属37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该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无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弓形或浅波状;气孔器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火筒树属Leea偶尔可在上表皮观察到),除无规则型(地锦属Parthenocissus、俞藤属Yua、葡萄属Vitis、蛇葡萄属Ampelopsis和酸蔹藤属Ampelocissus)最为常见外,不等细胞型(火筒树属)、短平列型(白粉藤属Cissus、乌蔹莓属Cayratia和崖爬藤属Tetrastigma)、  相似文献   

12.
丁昕  丁良霞  李建霞  许崇梅 《广西植物》2016,36(9):1046-1051
看麦娘属是禾本科早熟禾亚科的重要类群,中国分布有8种。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电镜,对中国看麦娘属7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含叶鞘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看麦娘属叶鞘下表皮长细胞的形状呈长筒状或短筒状,深波状弯曲的细胞壁,脉间短细胞密布,单生或对生,形状多为新月形或椭圆形,脉区硅细胞为椭圆形,平行形或低圆屋顶形的气孔器,看麦娘属叶鞘下表皮特征高度一致,分类价值不大。(2)看麦娘属植物叶下表皮和叶鞘下表皮的显微结构存在很大不同,看麦娘属植物叶下表皮长细胞多为长筒状或短筒状或长菱形,平周壁平直或不明显弯曲,脉间区短细胞分布或无,脉区刺毛密布,脉间区有或无刺细胞的分布,平行形的气孔器,脉区分布的硅细胞多为长方形边缘呈波状弯曲。看麦娘属植物叶下表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脉间区长细胞的形状及平周壁的弯曲与否,脉间区短细胞出现或无,脉间区刺细胞的分布数量以及气孔器的列数。7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的分类检索表据此列出。依据叶表皮微形态划分的组与根据外部特征划分的组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由于该文仅研究了7种,叶表皮微形态对于看麦娘属的分类意义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思齐  朱章明 《生态学报》2022,42(1):209-219
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地理格局及其成因是宏观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蔷薇属(Rosa L.)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探讨中国蔷薇属植物的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该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乃至其系统进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蔷薇属植物在中国的15451条分布数据和11种地理、气候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物种丰富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蔷薇属植物在中国分布不均匀。在水平方向上,蔷薇属植物于26.19°—34.29°N带内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之后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随着经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于99.10°—108.47°E间存在明显的峰值;在垂直方向上,蔷薇属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956.46—3518.60m范围内的丰富度最高。西南横断山区为蔷薇属物种分布的中心地区,新疆北部及东北长白山周边地区为局部聚集区。(2)蔷薇属物种丰富度与各能量、水分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气候稳定性因子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中国蔷薇属植物在水分和热量条件好、气候季节性变化小且生境异质性程度高的地方,有着更高的物种丰富度。(3)蔷薇属...  相似文献   

14.
李景照  黄红慧  高立献  贾赛 《广西植物》2018,38(9):1199-1204
该文报道了河南报春花科点地梅属1新记录种,即细蔓点地梅(Androsace cuscutiformis Franch.)。该种因其叶片显著分裂,裂片深达叶中部,具有典型匍匐茎而明显区别于该属在河南分布的其它种类,同时编制了河南点地梅属植物检索表,并对该种的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该种上下表皮细胞都为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深波状,下叶表皮具有椭圆形气孔器,上下表皮都具有坑状雕刻的多细胞毛和球状蜡质,叶表皮形态特征和毛的类型可能为点地梅属系统分类和演化提供参考。花粉椭圆形,具三孔沟,沟较狭窄,花粉外壁具有坑状雕刻,未发现有萌发孔,该种是点地梅属裂叶组内最小的花粉粒。裂叶组因叶大、具长柄、叶缘有齿或深裂而明显区别于该属的其它组,该种与其近缘种腋花点地梅(A.axillaris)和掌叶点地梅(A.geraniifolia)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和特殊的繁殖方式表明该种很可能为点地梅属的原始类群在伏牛山、秦岭南坡及大巴山的孑遗植物。  相似文献   

15.
王任翔  刘灵 《广西植物》2023,43(10):1793-1804
鳞盖蕨属是一个自然类群,由于各类群之间的形态差异以及种内变异比较大,因此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鳞盖蕨属18种植物(含3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结合形态学、孢粉学和分子系统学探讨其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18种鳞盖蕨属植物叶上、下表皮的脉上均有毛,叶表皮细胞都为不规则形,垂周壁为深波状或波状; 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器类型主要有极细胞型和腋下细胞型两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支持鳞盖蕨属是碗蕨科中的一个单系类群; 叶上、下表皮脉间毛的变异特征支持光叶鳞盖蕨、毛叶边缘鳞盖蕨和二回边缘鳞盖蕨处理为边缘鳞盖蕨变种; 在扫描电镜下,叶上表皮角质层多为脊状凸起,多数还具丝状纹饰,角质膜特征与叶片回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共环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和不规则四细胞型只在少数种出现,气孔外拱盖多数凹陷,光滑或有颗粒; 气孔外拱盖内缘平滑、浅波状或齿状; 保卫细胞两极大多数有“T”型加厚,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其分类、演化、系统位置等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姗  杨韩  苏春  常朝阳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9):1646-1658
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产黄耆属糙叶组34种植物的叶表皮毛状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以探讨中国黄耆属糙叶组物种表皮毛微观形态的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意义,为糙叶组物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除乳白花黄耆(A. galactites)仅在叶下表面被毛外,其余种类上下表皮均有毛,且毛的分布、形态、长度和臂比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叶表皮毛为伏贴或开展的中空管状毛,伏贴毛着生部位基部膨大,整体形态从中部向两端由粗逐渐变细,开展的毛大部分为细长的丝状或线状,光滑或具条纹状纹饰,上面分布有乳突。研究认为,叶表皮表面伏贴、短而平直、其上光滑具密集乳突、臂比值小、整体宽扁的毛是祖先特征;而叶表皮表面向上开展、长而密集、外形呈丝状或线形、其上具条纹状纹饰、乳突稀疏、臂比值大的毛是进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蔷薇属25个种及4个月季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单叶亚属及蔷薇亚属中的芹叶组、合柱组、桂味组、月季组及月季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1)所有被测样品的花粉都为具三孔沟的N3P4C5型单粒花粉,形状包括近球形、长球形及超长球形,其中大部分都为极轴较长的超长球形,以小檗叶蔷薇(P/E=2.29)最长。(2)在疏花蔷薇、托木尔蔷薇以及重瓣黄刺玫中发现有花粉二型现象。(3)被测样品外壁纹饰主要包括条纹、孔穴-条纹及近孔网纹3类,条纹类型主要出现在芹叶组中,而孔穴-条纹类型则为蔷薇属植物较普遍的纹饰。(4)聚类分析表明,小檗叶蔷薇与其它种亲缘较远,被测月季品种与月季组关系较近,芹叶组与合柱组关系较近,桂味组中的弯刺蔷薇与其他蔷薇的纹饰有明显区别,被单独分开。  相似文献   

18.
熊先华  徐波  鞠文彬  高云东  邓亨宁  高信芬 《广西植物》2018,38(11):1411-1903/11/21
该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查阅与鉴定及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西藏墨脱县产的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进行了系统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发现该区共有悬钩子属植物28种4变种,其中Rubus lineatus Reinw. var. glabrior Hook. f.为中国分布新记录植物,小柱悬钩子(R. columellaris Tutcher)、红毛悬钩子(R. wallichianus Wight et Arn.)、独龙悬钩子(R. taronensis C. Y. Wu ex T. T. Yu et L. T. Lu)和疏松悬钩子(R. efferatus Craib)为西藏分布新记录植物。该文还对《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该属部分学名的不恰当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