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炼制技术(biorefmery technology)或白色生物技术(white biotechnology)近几年受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影响而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大宗化学品,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氢气以及1,3-丙二醇、2,3-丁二醇、乳酸、琥珀酸、丁醇/丙酮等。2006年原油价格由40美元/桶上升至70余美元/桶.最高达到75美元/桶:  相似文献   

2.
欧洲委员会的倡议特别是2003年提出的《生物燃料条例》,以及过去一年中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都大大推动了生物柴油在欧洲的生产。根据《生物燃料条例》,在欧洲27国中.生物燃料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要达到5.75%。生物柴油在欧洲被确认为最好的生物燃料,而且已经倡议增加乙醇生产。当今欧洲生物柴油的年生产总量几乎超过了600万吨。  相似文献   

3.
从生物酒精、生物柴油和其他可作为生物燃料的生物化学品3个方面讨论生物燃料生产的现状、酶制剂的应用和发展及未来生物技术的努力方向。在生物乙醇技术中,涵盖了第一代应用淀粉质和第二代采用纤维素类原料的生产,对生产量和发展潜力均相对较小的生物柴油也简单提及。  相似文献   

4.
柯为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00-100
尽管燃料乙醇的使用有一定局限性,但国外应用的实战证明,多途径发展生物乙醇也显示其生命力。在发展生物乙醇过程中必须扬其优,克其弊,以利燃料乙醇的发展。所谓生物乙醇指的是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以各种不同的生物质(主要是含糖类)为原料发酵生产乙醇(酒精),尽管有其传统的生产优势,现代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则有全新的内含,生产菌种的选育,经过改造或重组建构,或酶活力提高以及各生产工艺改造等等。为扩大乙醇生产,提高其效率和产率是整个乙醇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柴油的生产过程中,最高可得到约10%的副产物甘油,副产物甘油的去向将成为生物柴油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以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为原料耦合生产1,3-丙二醇,不仅解决了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出路问题,同时降低了1,3-丙二醇的生产成本。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别获得了来源于肺炎克雷伯氏茵的甘油脱水酶编码基因dhaB和来源于大肠杆菌的1,3-PD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编码基因yqhD,利用表达载体pEtac串联构建了重组质粒pEtac—dhaB—tac—yqhD,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得到产1,3-丙二醇重组大肠杆菌JM109(pEtac—dhaB-tac—yqhD),降低了代谢中间产物3-羟基丙醛的积累,提高了1,3-丙二醇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1,3-丙二醇(1,3-PDO)和2,3-丁二醇(2,3-BDO)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二醇,可以直接由可再生原料经生物转化生成,在化学、能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本文综述并讨论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这两种二醇的进展,重点介绍了生产菌株的改造及发酵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材料,1,3-丙二醇凭借其自身的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生产方法,操作繁琐、技术难度大、设备投资高,已无法满足对1,3-丙二醇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微生物发酵法又面临着产率低、发酵条件难以控制等弊病。相反,基因工程技术在1,3-丙二醇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简要综述了1,3-丙二醇研究及生产工艺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部分石化能源,有望缓解能源供给中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本期专刊结合第6届国际生物能源会议,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报道了我国生物能源专家学者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油脂、生物燃料标准、航空生物燃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欧洲委员会的倡议特别是2003年提出的《生物燃料条例》,以及过去一年中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都大大推动了生物柴油在欧洲的生产。根据《生物燃料条例》,在欧洲27国中.生物燃料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要达到5.75%。生物柴油在欧洲被确认为最好的生物燃料,而且已经倡议增加乙醇生产。当今欧洲生物柴油的年生产总量几乎超过了600万吨。  相似文献   

10.
生物可再生能源是最有前景的石油替代品之一.生物能源的生产原料包括:植物、有机废弃物和微生物.微生物在生物能源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制备的主要生物能源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甲烷等.某些微生物如微藻和真菌可以生产大量油脂,这些油脂可以转化为生物柴油;有些微生物如酵母可以将糖类、淀粉以及纤维素转化为燃料乙醇,添加乙醇的汽油或柴油燃烧排放明显降低;还有些厌氧微生物可以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甲烷,可用做家用燃气、车用燃气或发电.除此之外微生物还具有在生产能源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的优势.总之研究开发微生物在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2.
生物能源专刊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有望减少能源供给中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近年来,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继巴西和美国后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为促进生物能源相关技术研究的发展,本期“生物能源”专刊收录了我国生物能源专家学者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微生物油脂、生物燃料系统分析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14.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生物催化1,3-丙二醇合成3-羟基丙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羟基丙酸是一种潜在的重要化工产品,可作为中间体合成多种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用化合物。文中利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生物催化1,3-丙二醇合成3-羟基丙酸。首先在50 mL摇瓶中(转化体系为10 mL)考察细胞加入量、底物和产物浓度等对催化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2 L鼓泡塔中(转化体系为1 L),采取适当的补料方式和生物转化与分离相耦合的手段解除抑制,以提高目标产物终浓度。结果表明:高底物和产物浓度通过降低反应初速度抑制转化的进行,并确定了最佳催化反应条件为6 g/L菌体量,pH 5.5。利用流加补料方式维持反应体系中底物浓度在15~20 g/L,经过60 h的反应,3-羟基丙酸的浓度达到60.8 g/L,生产强度为1.0g/(L.h),转化率为84.3%。采用生物转化与分离相耦合的方法,经过50 h的转化反应,3-羟基丙酸的总产量达76.3 g/L,生产强度为1.5 g/(L.h),转化率83.7%。研究结果对利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不完全氧化醇类化合物特性实现其在工业生物催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物能源的研发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重视。生物能源包括燃料乙醇(玉米乙醇和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生物发电、沼气等,  相似文献   

16.
生物能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戎茜 《生物学通报》2006,41(12):24-25
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难题,开发可再生的、清洁的生物能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生物能源是指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成有机物而储藏的能量,包括各种植物、人畜粪便及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如薪柴、沼气、生物柴油、燃料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因工程研究在生物法生产化工产品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研究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于菌体以及代谢途径进行改造的研究进行了考察,综述了其最新应用情况及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生物柴油的国际发展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源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是一种再生的生物能源,它有着循环生产和利用的优良特性,又便于人为控制,比起除光、电、水、风能以外的其他能源来,可算是一种新开辟的廉价可持续能源,它对那些能源自给度不高的地区和国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克雷伯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批式流加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发酵工艺,根据1,3-丙二醇的生产和菌体生长相关的特点,采用营养基质限制性流加的发酵工艺,通过控制氮源氯化铵以保持细胞稳定生长。结果表明:过低的氮源浓度,细胞生长受到限制,影响产物1,3-PD的合成;过高的氮源浓度,细胞比生长速率增加,但1,3-PD关于消耗甘油的得率降低,用于生长和维持代谢所消耗的甘油量增加。以0.41 g/(L·h)的氮源流加速率,残余氯化铵浓度在0.1 g/L时,转化率和生产强度最高。发酵25 h~28 h后,1,3-丙二醇最终浓度达到52.03 g/L,生产强度为2.04 g/(L·h),相对于甘油的摩尔转化率为0.66,分别比氮源限制前提高了28.0 %、35.1 %及29.4 %。通过限制性流加氯化铵,控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使底物甘油有效转变为发酵的目标产物1,3-PD,有效实现产物1,3-PD的高生产强度以及对甘油的高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