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药剂治螟     
周圻 《昆虫学报》1962,(3):313-316
综合防治,是大家公认的正确治螟措施。关于药剂治螟在综合防治中的位置问题,过去曾引起各方面热烈讨论,作者谨就十余年来从实际工作中所得的一点体会,提出个人的偏见,借供讨论参考,尚希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三化螟虫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害虫。我国水稻各主要栽培区域都在设法研究,以期早日找出经济有效的办法,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根据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水稻生长期与螟虫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时期适於螟虫生存,有的时期不适於螟虫生存。依照水稻生长与各化螟虫生存的关系来分,全部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3.
章士美 《昆虫学报》1976,(2):173-177
利用诱杀田来防治水稻螟虫,把分散的螟蛾集中到小面积生长青嫩的水稻上来产卵,然后加以歼灭,是一项经济有效、值得提倡的防治措施。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生产全部集体化以后,并且农药供应量能得到保证,使用技术已普遍为群众所掌握的今天,才有它的真正实践意义。本文将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过的一些工作和体会,作一简单归纳,供有关方面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探索早稻移植期迟早与螟害的关系,1963年我们进行了早稻早插治螟作用的研究。 一、方法 试验地前作是过冬茨地,品种是陆才稻,分4期插植,即4月7、17、27日及5月7日。秧龄期分别为39、44、27、25天。基肥每亩施粪水25担、硫酸铵10斤,分别在插植前一天施下,追肥二次,第一次施硫酸铵15斤,分别在4月21、27日,5月7、13日进行。第二次施硫酸铵15斤,分别在5月1、8、17、24日进行。中耕除草一次,小区面积0.201亩,插秧规格6×6寸,在每一期插植后,即在该小区的二头第三行,固定10棵,在水稻回青后开始检查分蘖数,并测量植株高度,直到分蘖停止时为止。在第二代三化螟蛾盛发期间,调查各小区当时水稻生长发育阶段及蛾卵密度。在幼虫为害停止时,进行螟害情况调查。水稻成熟时分别单打单晒,计算各小区产量。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主要是掌握螟虫的发生规律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来防治。我站於1955年进行了几种药剂治螟试验。据初步试验结果,223、666虽能杀虫,可是对於施用时期上尚难掌握;惟有E605施用简便,施用时期也较容易掌握,而且效果非常显著。现将我站获得的初步成功经验介绍於下:  相似文献   

6.
林郁 《昆虫学报》1962,(3):305-308
三化螟向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敌害。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治螟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在水稻保产上起了巨大作用。但是,1961年的螟虫还是十分猖獗,损失较重,因而说明螟害的威胁尚未完全消除,有必要进一步总结治螟方法,改进治螟策略,才能确保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1955年11月8日至12日,南昌科联召开了全省治螟专区技术座谈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省农业厅、农学院、农业科学研究所和重点县农业科、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试验站、国营农场的昆虫、农学、植物病理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及有关人员四十余人;还有北京、华东、中南、湖北、湖南等地的昆虫专家和学者九人;参加会议的还有党政负责人。 会议首先肯定了几年来江西治螟工作在党和政府  相似文献   

8.
甘蔗条螟和白螟近年对甘蔗为害日趋严重。应用性诱和灯诱是目前甘蔗螟虫发生测报的重要措施,但对二者的诱捕效果差异却鲜有报道。本文比较研究了性诱和灯诱(光波长320-400 nm)对条螟和白螟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和灯诱对条螟日平均诱捕量分别为2. 1头和0. 3头,对白螟日平均诱捕量分别为1. 23头和0. 62头,性诱效果显著高于灯诱(P 0. 05);同时性诱的诱蛾敏感性高,对虫情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综合上述结果,建议优先使用性诱测报指导甘蔗条螟和白螟防治。  相似文献   

9.
稻田施用666治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但在施药期间,对田间有益生物群落,特别是螟卵寄生蜂也不无影响。因此,选择防治适期,改进施药方法,使达到既有效抑制螟害又减少螟卵寄生蜂死亡,以发挥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0.
1974年我市生物防治工作有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高粱螟的试验,面积达10万亩左右。经白僵菌防治的地块,玉米、高粱上虫孔少、折倒少,杀虫率达80%以上。 菌剂 利用经南开大学复壮的白僵菌。以麦麸、  相似文献   

11.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站为了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植保工作方针,进一步探索了白僵菌的使用途径,1974年在后岭大队第二生产队用白僵菌粉封玉米茬垛防治玉米螟,获得显著效果。 (一) 试制方法 于五月十七日用白僵菌粉封茬垛,垛长4.0米,宽  相似文献   

12.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5,(5):480-488
茉莉叶螟是福建茉莉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州一年发生10个重迭世代,完成一代需时18—167天。以幼虫在树丛叶片间越冬,3月底或4月初出现成虫。雌蛾产卵块在叶片上或粘结一团悬掛于虫丝上,最多产卵201粒,卵期2.5—10天。幼虫吐丝缀枝叶,躲匿其中食害叶片、花蕾和小枝,引起树枝枯死不能萌芽开花。幼虫期9—140天。幼虫在树丛间化蛹,悬挂于被害枝叶的虫丝上,蛹期4一23天。天敌以大腿小峰(Brachymeria obscurate Walker.)、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 Fabricius)、寄生蝇(Nemorillamaculosa Meig.)及一种细菌的寄生率较高。 本文还作了茉莉叶螟的形态描述,并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 茄螟Leucinodes orbo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茄子钻心虫,是为害茄子果实、花蕾、嫩梢的钻蛀性害虫之一。国内有关此虫的生物学报道不多。作者于1962年在南昌莲塘、靖安、新建等地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分布及为害情况 在四川(成都、雅安、泸州)、湖南(南县)有发生报道。江西已查明的县市有南昌、进贤、清江、丰城、分宜、宜春、靖安、安义、奉新、瑞金、南  相似文献   

14.
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inne)是我国养蜂业中重要害虫之一。国内有关此虫的生物学与形态报导不多。作者于1960-62年在云南省景东县后所董家山对此虫作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如次。 一、为害与分布 1960年在景东保甸区曼弯乡调查,约有29%的蜂群因蜡螟幼虫侵害引起全群逃亡,22%的蜂群群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为害紫苏等药用植物的重要害虫紫苏野螟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并对其寄主范围、为害特点、习、性、生活史以及防冶意见等作了报道。该虫在北京一年发生2~3代,以结茧幼虫在田间残株落叶或土缝内越冬。  相似文献   

16.
<正>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此虫是大豆主要害虫之一,河南各地均有分布,尤以豫东、豫北沿黄河故道以及加鲁河两岸的春大豆区为害最重。受害的主要作物有:小叶金鸡耳、刺槐、柽麻、大豆、毛叶苕子、春箭舌豌豆、绿豆、豇豆、红豆以及各种菜豆角等。被害荚角,有的籽粒全被食光,荚壳内只留下虫粪,有的籽粒剩下半个或一部分与虫粪混在一起,严重影响豆子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odinalisGuen e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 (Walker)是缙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 ,近年来发生危害上升 ,产量损失大。目前防治农药以沙蚕毒素类和有机磷农药为主。沙蚕毒素类农药由于使用多年 ,在部分地区治螟效果明显下降 ,而有机磷农药对水生动物和天敌杀伤大 ,会引起稻飞虱再猖獗 ,其副作用较大。为了筛选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理想药剂 ,指导当前的治螟工作 ,1 998~ 1 999年 ,作者对新型复配杀虫剂特杀螟进行了应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8.
防治效果 1.卵寄生率显著提高。田间释放一定量的赤眼蜂,卵寄生率迅速提高,同时随着单位面积内放蜂量的增加,卵寄生率也随之增加。据姜灶、兴仁及县农科所等单位的调查,每亩放蜂一万头的卵寄生率为62.5%,每亩放蜂一万四千头的卵寄生率为72.7%,每亩放蜂一万七千头的卵寄生率为84.7%,而对照区  相似文献   

19.
柚木野螟(Pyransta machaeralisWalker)是柚木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沟南岛一年发生11—12代,无冬蛰现象,7—8月是虫口高峰期。幼虫在柚木叶上结疏网,取食叶肉留下叶脉,且具一圆形“逃跑孔”是该虫为害的主要特征。幼虫五龄。化蛹场所主要在柚木叶上。成虫羽化后需行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隐藏在林内地被物杂草上,夜间活动。一雌蛾最多可产卵500粒,平均217粒。卵散产于叶背面。已发现18种寄生和捕食性天敌。用1.5%1605+3%666混合粉剂每亩2—3斤喷粉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豆荚野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豆荚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豆科作物害虫,主要为害绿豆、菜豆、扁豆(当地称茶豆角)、大豆、花生、柽麻等。掘调查,绿豆植株被害率100%,花蕾最高脱落率达80%,可降低产量67%。为了摸清豆荚野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我们于1982—1984年作了如下的研究。 一、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豆荚野螟在我区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出现于5月上旬,其幼虫在菜豆或其他豆科植物上为害;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主要为害菜豆、四季豆;7月上旬,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