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海洋生纤毛虫,除三、四十年代王家楫、倪达书,五十年代尹光德曾有过研究外,至今报道甚少。对于北方重要养殖品种——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致病性缘毛类纤毛虫的研究尚属空白。1984年4月至10月,作者在对黄渤海沿岸养殖对虾体表纤毛虫的调查中,共检得缘毛类三十八种,分属四科九属,包括七新种,二十一种国内新记录,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区淡水和半咸水的缘毛类纤毛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缘毛类纤毛虫是周丛原生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水体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鉴于缘毛类易于采集和观察,对于这类原生动物的研究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在淡水原生动物方面的研究有雄厚的基础。王家楫,戴立生,王家楫和倪达书都对淡水原生动物有过报道。其中有很多缘毛类的种类。解放后,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种分子标记研究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利用RAPD方法得到了 9种缘毛类纤毛虫、 1种四膜虫和1种喇叭虫的 3个随机引物的电泳带谱 ;测定了 7种缘毛类纤毛虫rRNA基因中的间隔区 1(ITS1)和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SSrRNA)基因序列 ,并构建了相应的系统树。在比较和分析RAPD、ITS1和SSrRNA基因序列在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 ,以SSrRNA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地位 ,结果表明 :①缘毛亚纲是单系的 ,作为寡膜纲中一个亚纲的分类地位是合理的 ;②缘毛类纤毛虫可能是寡膜纲中较高等的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4.
纤毛虫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排出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废物(Kudo,1966)。Kitching(1948),Tsukuda et al.(1984)等曾对纤毛虫伸缩泡的收缩频率进行研究,但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鉴于缘毛类纤毛虫对环境的生物监测及污染水体的生物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索有关规律,我们测定了53种缘毛类纤毛虫伸缩泡的收缩频率以及盐度和温度对伸缩泡收缩频率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缘毛类纤毛虫(简称缘纤虫)多固着在水生动植物及杂质上,可通过采集水生动植物、水中杂质或水中挂片得到。将采得的被固着物直接放于显微镜下观察,鉴定种类,以秒表记录每…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鞘居科纤毛虫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于1984年5月至1985年3月对天津市的河流、湖泊、池塘、水沟、工厂废水等各种类型的水体中的缴毛类纤毛虫进行了调查。共记录了54种,隶属于5科13属。其中鞘居科的种类有15种,内有2种为新种。我国纤毛虫的分类研究工作从二十年代即已开始,王家楫和倪达书(1933),王家楫(1977),沈韫芬(1980)等分别报道过鞘居科纤毛虫的新种。本文仅对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鞘居科二新种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6.
赵峰  徐奎栋  孟昭翠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441-3448
利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和测序技术,以及Ludox-QPS(密度梯度离心-定量蛋白银染色)方法,研究了2011年4月和8月长江口低氧区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纤毛虫多样性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站位之间纤毛虫分子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ANOSIM分析:R=0.896,P=0.0001),但季节变化不显著(R=0.043,P=0.207).序列数最多的类群为旋唇纲中的寡毛类和舞毛类纤毛虫.Ludox-QPS法研究的纤毛虫活动虫体的种类数及丰度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在夏季增高2~5倍.Ludox-QPS法与DGGE技术检测到的不同站位间纤毛虫多样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Ludox-QPS法检测到纤毛虫活动虫种类数及丰度随季节更替变化显著,该法检获的纤毛虫种类数高于DGGE条带数.长江口低氧区的纤毛虫丰度及多样性较高,可为潜在的水母水螅体提供食物支撑.  相似文献   

7.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 其中既有剑水溞和镖水溞等自由生活的类群, 也有营寄生生活的杯口水蚤种类1。杯口水蚤目(Poecilostomatoida)鳋科(Ergasilidae)种类的幼虫及雄性成虫完全营自由生活, 只有雌性成虫寄生在鱼体上, 因此被认为可能是由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演化的过渡类群2。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沙壳纤毛虫亚目(Tindnnoinea)是一类披有外壳的浮游寡毛类(Oligotricha)原生动物,种类极为繁多。根据郭甫德与肯培尔(Kofoid & Campbell,1929)的统计,此类动物在文献上的记录已超出了1750个种、亚种、变种或型的描述。又据羽田(Hada,1939)的报告,淡水裹的沙壳纤毛虫主要是包括筒壳虫(Tintinnidium)和似铃壳虫(Tintinnopsis)两属,而这两属在科学上有过记录的淡水种类,还祇有10种左右。由此可见,海洋与淡水里的沙壳纤毛虫的种类相差显得十分悬殊。因而对于沙壳纤毛虫的研究工作,也都集中在海洋方面。我国过去的情况亦不例外。关于海洋沙壳谶毛虫的记载,已有王家楫、倪达书、程冰心、史若兰(Sproston,N.G.)及尹光德等人在厦门、  相似文献   

9.
凡纳对虾淡化养殖池浮游纤毛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虾养殖环境,纤毛虫能摄食大量的腐质和藻类,促进对虾养殖水体的自身净化;但缘毛类 Peritrichida 和吸管虫类Suctorida纤毛虫能大量固着生活在对虾的附肢、鳃等部位,是对虾养殖的重要危害生物。在我国,对海水、盐碱池和淡水养殖环境的浮游动物(包括纤毛虫)有较多的研究,对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环境浮游生物也有报道,本文报道了珠海市斗门区某凡纳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44口淡化养殖虾池浮游纤毛虫种类及数量组成, 并对其中 1-5号虾池养殖过程中的纤毛虫种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凡纳对虾淡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克隆得到2种缘毛类纤毛虫——钟形钟虫(Vorticella campanula)和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的胞质Hsp70基因部分序列,长度均为438bp,编码146个氨基酸。以细菌为外类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包括其他5种纤毛虫在内的共26个物种的Hsp70基因氨基酸序列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V.campanula和C.polypinum聚在一起,并与另2种寡膜纲的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及草履虫(Paramecium tetraurelia)聚为姊妹枝,提示了缘毛类纤毛虫为单系,且隶属于寡膜纲的系统发育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00-2020年间,我国菌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物种发现、重要类群新分类系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Index Fungorum、Fungal Names和MycoBank进行数据整理,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产出和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发现的角度展开分析,揭示我国菌物分类学的研究概况。新世纪以来,中国从事菌物分类学的研究人员数量、研究类群规模和研究成果数量都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世界贡献的比重逐渐增长,有1 491位中国学者在4 029篇文章和36部专著中发表了9 430个新名称(含中国学者发表的采集自国外的物种),占全世界新发表名称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新分类单元7 120个(含新纲3个、新目24个、新科88个,新亚科4个、新属492个、新亚属3个、新组及新亚组23个、新种6 404个和新种下单元79个)、新组合1 868个、新修订名称61个和其他新名称381个。这些新名称隶属于11门43纲173目525科1 997属,重点研究类群为子囊菌与担子菌等。若统计采集自中国的新物种,则发现了5 458个菌物新物种,其中90%以上由我国学者独立或合作完成发表。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南方发现的菌物新物种数量多于北方,而云南是发现菌物新物种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发现新物种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科  蔡磊 《生物多样性》2022,30(8):22277-239
21世纪以来, 菌物新物种的发现速度逐渐加快。每个新发表的菌物新名称都蕴含着大量的分类学和多样性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可以揭示菌物分类学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2021年全球共发表了3,734个菌物新名称, 包括288个新高阶分类单元(1个新门、2个新纲及新亚纲、16个新目及新亚目、36个新科、233个新属及次级属下单元)、2,551个新种及种下单元、782个新组合、113个其他新名称。这些新名称隶属于3界13门40纲159目425科1,165属, 伞菌和小型子囊菌是本年度最受关注的类群。全球有2,060位学者参与了菌物新名称的研究与发表工作, 为历史上命名作者数量最多的一年。中国学者在本年度的菌物新命名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约30%的新名称(1,124个)由中国学者参与发表。来自中国的命名作者共有380位, 是我国命名作者数量最多的一年。本年度发现的2,533个菌物新物种来自于世界7个大洲的101个国家和地区, 新物种丰富度最多的地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 而中国发现了756个菌物新物种, 是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国家, 占全球的近30%。我国南方地区的新物种数量远多于北方地区, 发现新物种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共发现248种, 占全国的33%。总体来看, 全球菌物新物种发现的速度与近年持平, 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 而中国的菌物分类学发展速度和贡献度仍在快速提升。建议未来的分类学研究工作中, 继续扩大研究地域和类群, 将新物种发现与完善高阶分类系统并重, 逐步揭示全球菌物多样性本底。  相似文献   

13.
We suggest a new algorithm to search a given set of the RNA sequences for conserved secondary structures. The algorithm is based on alignment of the sequences for potential helical strands. This procedure can be used to search for new structured RNAs and new regulatory elements. It is efficient for the genome-scal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various tests run with this algorithm are shown.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外源基因培育优良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培育出多个高抗害虫的转基因作物。但是,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潜在的风险尚存在疑问,这是目前转基因作物是否能进一步获准商品化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综述了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检测技术取得的主要进展,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将来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离子吸收动力学新模型(综合型抑制作用模型),并推导出其速率方程.该模型能将现有的离子吸收相互作用模型(竞争性抑制作用模型,反竞争性抑制模型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模型)统一在该模型之中.笔者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七例有关离子吸收相互作用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茶叶锌、硒含量变化与种植土壤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贵州4个茶叶产地(贵定、都匀、凤冈、湄潭)生产的新鲜茶叶(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及种植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茶树叶片及种植土壤的锌、硒含量,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深度土壤锌、硒含量的差异;茶树当年生新叶(一芽二叶)和生长1年以上老叶的锌、硒含量变化;土壤锌、硒含量与新老叶片锌、硒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茶园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的增加,锌含量增加了2.0%~18.0%,而土壤硒含量则没有明显变化;不同样地土壤和同一样地土壤不同深度的锌、硒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Sig.0.01),但差异未见明显规律;茶树新叶锌、硒含量比老叶分别高2.3~4.0倍和1.2~3.0倍;新叶的锌、硒含量与土壤锌、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新叶中的锌、硒含量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中的锌、硒含量来源于成土母岩并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因此合理选择土壤类型对种植优质茶和规划发展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melanocytes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melanogenesis. Therefore, fluorescence of melanin may be an informative indicator of this process. But the conventionally excited autofluorescence of melanin in skin tissue is ultra-weak and its main part in the visible spectral region is hidden by the much stronger fluorescence from other endogenous fluorophores. Here, using a new mode of stepwise two-photon excitation, melanin-dominate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pigmented skin lesions are reported. From these, pure melanin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normal pigmented skin, melanocytic nevi and malignant pigmented melanoma were analyzed. They show distinctly different spectral shapes: melanoma gave a characteristic fingerprint with a fluorescence band peaking at 640 nm, independent of the melanoma subtype. The melanin fluorescence spectra peaked at 590 nm for all types of common melanocytic nevi. These differences in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are probably based on different contents of eumelanin and pheomelanin. In a series of 167 cases with melanocytic nevi and melanomas, the sensitivity of this new method to diagnose melanoma was 93.5%, the specificity 80.0%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82.6%. The two-photon excitation fluorescence method is a new diagnostic tool which may in future supplement conventional dermatohistopathology.  相似文献   

18.
湖南的新记录植物(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克明  刘林翰  李丙贵   《广西植物》1995,15(2):116-119
本文报道了湖南植物分布新记录属4个,新记录种24个,新记录变种1个。  相似文献   

19.
近四十年来植物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综述近40年来国外对植物资源利用的研究。内容涉及栽培植物的起源和进化、新作物的探索、民族植物学、综合利用方向、多样化原则、植物资源的利用兴衰史及植物园的新任务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Sorghum bicolor, the effect of brassinosteroid (BR) treatments on blade elongation depends both on concentration and o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A specific period of increase in sensitivity to BR is reported during early vegetative development. It coincides with emergence of a critical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between-organs relationship is readjusted as a function of new developmental events or new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ccordingly, the influence of BR cannot be completely understood without separating its effects during stable phases (phenophases) and during critical periods. A high level of redundancy exists in networks of regulation, so that modifications due to BR treatments generally remain cryptic. Nevertheless, it is shown that BR affects the patter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s, confirming its involvement in emergence of a new network of regul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during critical periods, brassinosteroids act as "metahormones" integrating the new emerging regulation network by triggering changes in cellular sensitivity to PG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