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豹子花属及其近缘属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云南西北部怒江峡谷的豹子花属及其近缘的百合属、大百合属和贝母属的12个分类群为 材料,分析比较了这几个属的核形态特征。 12个分类群的体细胞静止期染色体形态相似,均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微粒型;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形态也相似,都属于中间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染色体着丝点端化值在79.9-82.2%之间;核型不对称程度一致;故这4个属的关系密切。对本地区的12个分类群来说,核型变异主要在于次缢痕位置的差别。豹子花属和百合属在它们的一对m或sm染色体近着丝点处具有次缢痕,并且豹子花属和高海拔处的百合属植物(如L.souliei)在其st或t染色体的短臂上缺乏次缢痕,表明豹子花属同百合属特别是同高海拔处的百合属植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基于ITS序列分析豹子花属与5种百合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蜀豹子花和多斑豹子花为材料,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其ITS序列,结合GenBank中其它3种豹子花和5种百合的ITS序列,构建了这10种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ITS序列长度在625bp~627 bp之间,总G C含量在60.38%~61.12%之间,5.8S的G C含量除大理百合为45.4%外,其余9种植物为55.01%或54.60%,说明ITS序列在进化上保守性较强,同属不同种甚至不同属间的长度差异不明显;(2)NJ、MP、ME聚类树的分支趋势一致,都是豹子花属植物先聚在一起再和5种百合相聚,滇西豹子花和豹子花在3种聚类树中都以99%以上的支持率聚成一支,说明这2个种的亲缘关系最近;(3)在10种植物中,形态相似且分布海拔和区域重叠的种类先相聚,说明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豹子花属6种11居群和百合属7种14居群进行了核型研究,并用不对称系数AI度量核型不对称性,以CVCL-CVCI散点图比较近缘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1)除美丽豹子花 No-mocharis basilissa 为三倍体外,其余全为二倍体 2)核型在种间、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以及B染色体的有无上种间存在明显差别 3) CVCL-CVCI散点图显示豹子花属与百合属关系密切 4)染色体结构变异产生数量和类型不同的次缢痕,是豹子花属植物进化的主要方式。豹子花属在从其起源地和分化中心高黎贡山向四周扩散时,细胞核型方面伴随着出现了非整倍体、三倍体、 B染色体和次缢痕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百合科的豹子花属(Nomocharis)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个特有属,仅有9种1变型,除阿萨姆豹子花(N.synaptica)外,其余8个类群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邻近的缅甸东北部海拔2900~4000m的高山地带。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博得中外植物学者...  相似文献   

5.
豹子花属的花粉形态研究,兼论与百合属的界限问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豹子花属Nomocharis 6种植物和百合属Lilium 4 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外部特征作了较系统的比较研究,其结果如下: 1.豹子花属植物花粉的 萌发孔均为单沟(远极)型,根据其外壁结构及表面纹饰的特点,可分为基柱网纹型和网纹 型,结合外部形态特征推断,可能存在由基柱网纹→网纹的进化趋势。 2.百合属植物花粉 的萌发孔多为单沟(远极)型,稀为2一3孔型,然而,其中外部形态极为相近的小百合集合群与 尖被百合在花粉形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一事实为研究百合科花粉的演化提供了线索。豹 子花属与百合属花粉虽在表面纹饰上存在区别,但从外部形态上,该属的一些种类与百合属极 为相近,反映出二属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植物性系统进化过程中很少有植物通过雌性败育的方式实现性系统由联合走向分离,然而雄花在百合科植物中大量存在,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百合科豹子花属植物的腊叶标本,获取它们的花性别表型、花大小、株高以及分布海拔等信息探讨豹子花属植物的性表达样式,并对样本量较多的开瓣豹子花、云南豹子花、多斑豹子花和豹子花四个种的性表达及其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六种豹子花属植物标本中都有雄花存在;根据雄性花和两性花的不同组合,形成雄性个体、两性花个体,和雄花两性花同株个体三种植株类型;2)个体大小(株高)和分布海拔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和植株性别类型相关,即雄性个体一般显著小于具有雌性功能的两性花个体和雄花两性花同株个体;3)个体大小与花大小、每个个体开花总数和雌花数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每个个体的雄花数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更正了一直以来对豹子花属植物性系统的错误认识,首次报道雄花在豹子花属植物中普遍存在,并指出雄花和雄性个体的出现是大小依赖性分配的结果。同时,以研究实例证明了利用腊叶标本开展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植物性系统进化过程中很少有植物通过雌性败育的方式实现性系统由联合走向分离,然而雄花在百合科植物中大量存在,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百合科豹子花属植物的腊叶标本,获取它们的花性别表型、花大小、株高以及分布海拔等信息探讨豹子花属植物的性表达样式,并对样本量较多的开瓣豹子花、云南豹子花、多斑豹子花和豹子花四个种的性表达及其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六种豹子花属植物标本中都有雄花存在;根据雄性花和两性花的不同组合,形成雄性个体、两性花个体,和雄花两性花同株个体三种植株类型;2)个体大小(株高)和分布海拔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和植株性别类型相关,即雄性个体一般显著小于具有雌性功能的两性花个体和雄花两性花同株个体;3)个体大小与花大小、每个个体开花总数和雌花数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每个个体的雄花数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更正了一直以来对豹子花属植物性系统的错误认识,首次报道雄花在豹子花属植物中普遍存在,并指出雄花和雄性个体的出现是大小依赖性分配的结果。同时,以研究实例证明了利用腊叶标本开展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百合科(狭义)植物的分布区对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对百合科(狭义)各属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该科植物集中分布于泛北极域,属于北温带的科。该科所有的9个属,只在东亚区全部有分布,而且该区具有百合科(狭义)植物各系统演化阶段的类群,因此,东亚区是该科的多样化中心。其中百合族所包括的5个属(贝母属、百合属、大百合属、豹子花属和假百合属)集中分布于中国西南至喜马拉雅地区,其分布区均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重叠,表明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是百合族的多样化中心。百合族是百合科(狭义)的核心部分。因而认为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是研究百合科(狭义)植物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从种类的统计分析表明,伊朗-土兰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说明伊朗-土兰区是该科的多度中心.文中还从一些属(贝母属、大百合属、顶冰花属和洼瓣花属)内种的分布,提出可作为划分某些植物区的依据。而且,还从假百合属的分布,阐明中国植物区系与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亲缘。  相似文献   

9.
滇蜀豹子花核型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详细报道了滇蜀豹子花的核型,发现居群中存在两种细胞型,即A型和B型。A型参考核型为2n = 24=2m(2SAT)+2sm+8st(4SAT)+12t(2SAT),其第3号两条同源染色体长臂均无居间随体:B型参考核型为2n=24=2m(2SAT)+2sm+8st(2SAT)+12t(3SAT)+0—1b,其第3号一条同源染色体长臂紧靠着丝点处有一大而明显的居间随体,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则无,构成明显的3号染色体的结构杂合性。统计表明,居群中二者的比例近似为1A;2B。研究还发现了大量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核型,表明滇蜀豹子花核型尚未趋于稳定,还处于强烈分化之中,高频率的体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种内分化不可忽视的一种进化要素。  相似文献   

10.
豹子花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松筠 《植物研究》1984,4(3):163-178
豹子花属(Nomccharis Franch.)是百合科百合族(Lilieae)中的一个属,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该属作为一个独立的属,虽被普遍承认,但关于属的范围,即其中与百合属(Lilium L.)及贝母属(Fritillaria L.)有密切关系的种的归属问题,则是一直有争议的。本文仅就这一方面以及在地理分布上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1.
百合属植物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有的种可食用也可药用。本研究对百合属4种植物(细叶百合、川百合、卷丹和百合)花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并结合前期的野百合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鉴别花发育相关基因。并筛选出5种植物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而检测正选择基因,分析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组装分别在细叶百合、川百合、卷丹以及百合花中获得了44565、51413、41638和44716个unigene。为了了解unigene功能信息,将其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和注释,发现了13个花发育相关基因。另外,在5个物种间共获得8247对直系同源基因,并计算其Ka、Ks及Ka/Ks值。在5个物种中有33对直系同源基因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作用,随后对其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这些基因主要是与抗性以及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2.
野生淡黄花百合的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淡黄花百合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重点介绍了引种繁殖与栽培技术,为开发利用野生药用百合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陕西省百合科一新记录属——丫蕊花属(Ypsilandra Franch.),其新记录种为丫蕊花(Ypsilandra thibetica Franch.)。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4.
花对称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对称性(floral symmetry)是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典型特性之一,主要有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形式。被子植物初始起源的花为辐射对称,而两侧对称的花则是由辐射对称的花演变而来。两侧对称的花部结构是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革新,被认为是物种形成和分化的关键推动力之一。近年来有关花对称性的形成和进化机制的研究在植物学科的不同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花对称性在发育生物学、传粉生物学、生殖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两侧对称形成于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起始阶段,随后贯穿整个花器官发育过程或者出现在花器官发育后期的不同阶段。花器官发育过程中一种或多种类型器官的败育以及特异性花器官结构的形成是两侧对称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传粉过程的不同阶段,花对称性均会受到传粉昆虫介导的选择作用。相比辐射对称的花,两侧对称的花提高了特异性传粉者的选择作用,增加了花粉落置的精确性,进而确保了其生殖成功。花对称性的分子机理已经在多种双子叶植物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有的证据表明,CYC同源基因在花对称性的分子调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花对称性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起源,与其他花部构成之间是否协同作用,一些不符合一般模式的科属其花对称性的形成机制等都是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横断山区狭义百合科四属部分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胞压片法对分布于中国横断山区的百合科4属部分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其中百合属(Lilium)中除卷丹(L.tigrinum)为三倍体2n=36外,大部分都是2倍体,2n=24;贝母属(Fritillaria)全为2倍体,2n=24,其次缢痕较多,且比较明显;假百合属假百合(Notholirion bulbuliferum)同时存在2倍体和3倍体,2n=24以及2n=36;洼瓣花属(Lloydia)只研究了一种,即西藏洼瓣花(Lloydia tibetica),发现2n=23。4个属的核型区别明显,为确定属间亲缘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其中,马塘百合(L.matangense)和西藏洼瓣花的核型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1 植物名称 美丽豹子花(Nomocharis basilissa Farrer.ex W.E.Evans)。 2材料类别 鳞片切片。 3培养条件 (1)鳞片切片诱导培养基:MS+BA0.1mg·L^-1(单位下同)+IBA1.0+糖60g·L^-1;(2)无菌鳞片增殖培养基:MS+KT0.5+NAA0.1+糖30g·L^-1;  相似文献   

17.
旋花科植物雄性细胞的细胞质DNA存在状况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API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了旋花科4属4种植物——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茑萝 Qua- moclit pennata (Desr.)Boj.、月光花 Calonyction aculeatum(L.)House和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 中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细胞质DNA存在的状况。证明除日本菟丝子外,其余3种植物的雄性细胞中都 存在细胞质DNA。此外,在我们曾研究过的5种旋花科种植物的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亦显示含有细胞质 DNA,因而可认为这是旋花科较普遍的特性,日本菟丝子精细胞中缺少细胞质DNA,可作为—个新的胚胎学证据,支持此属从旋花科分出独立为菟丝子科。  相似文献   

18.
以野生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为实验材料,通过形态学观察、石蜡切片方法对珠芽的发生规律、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及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以阐明淡黄花百合珠芽繁殖的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淡黄花百合的珠芽形成于地上茎叶腋处叶柄的近基部位置,由叶柄表皮以内数层薄壁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形成;珠芽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启动期、膨大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成熟珠芽外观上成圆形或椭圆形,珠芽中部的薄壁细胞含有大量淀粉颗粒。淡黄花百合的珠芽具有很高的萌发率(90%以上)。研究表明,珠芽营养繁殖是其生态适应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肩花蝽属记述(半翅目:花蝽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卜文俊  郑乐怡 《昆虫学报》1991,34(2):198-203
肩花蝽属(Tetraphleps Fieber)是花蝽科中的一个不大的属,世界已知共十余种。该属的已知生物学资料说明此类花蝽喜生活在针叶树上,捕食蚜虫和蓟马等,是这些森林害虫的一类潜在天敌。近年加拿大即曾试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引入此属的花蝽以防治球蚜Adclges piceae(Clark et al 1971;Kelton 1966,1978)。我国迄今尚无此属的明确记录,仅 Pericart(1972)在 T.aterrimus(J.Sahlberg)的分布记录中提及“天山”,但未注明国别,其分布图则似包括我国新疆天山的范围。在历年来收集的花蝽科标本中,我们共发现此属5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现分别记述于下。新种模式标本均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描述中的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20.
番荔枝科蚁花属和澄广花属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叶片离析方法和石蜡切片法对蚁花属1种和澄广花属9种植物叶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属植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以下一些显著不同;蚁花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均具一晶族,叶肉组织中具1-2层栅栏组织细胞,油细胞均匀分布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栅栏组织在主脉处不连续,而澄广花属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内具一单斜晶,叶肉组织中具1层栅栏组织细胞,油细胞仅分布在海绵组织中,栅栏组织在主脉处连续,结果为蚁花属和澄广花属的分类学处理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