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沉积物钻孔产出有孔虫的鉴定与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物中双壳类壳体AMS~(14)C测年结果,揭示了该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经历了陆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古环境演变过程。海陆过渡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异度极低、但丰度较高,以近岸浅水种Ammonia beccarii vars.和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优势种,反映三角洲平原环境受径流影响强烈。位于同一剖面的多个钻孔横向对比显示海水最远达到江门市蓬江区弓田村附近。最大海侵发生应晚于7540aBP(日历年)。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DY03孔颗石藻及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海奉贤DY03孔的颗石藻化石。钻孔60.8-2m深度产颗石藻化石,涵盖上更新统的川沙组、南汇组,全新统的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赋存于灰色泥、泥质粉砂或粉细砂中,但化石种类贫乏。群落面貌以Gephyrocapsa oceanica占绝对数量,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Helicosphaera hyalina和Heli-cosphaera wallichii等偶现,属典型的单种类组合。研究依据颗石藻定量统计,划分出两个海相层:第一海相层,孔深61-40m,属上更新统川沙组和南汇组,颗石藻丰度低,属种单一,代表了海侵过程中的潮上带环境;第二海相层,孔深24.8-2.0m,属全新统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丰度较高,并有数个属种共生,反映当时的滨岸潮上带-河口滨海-浅海近岸海湾的环境演化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之强度和范围都超过晚更新世发生的海侵。此外,本文仔细讨论了Gephyrocapsa oceanica的生态特征,显示其为一个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广泛的暖水种。  相似文献   

3.
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南沙海区17957和17958两柱状样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南海晚第四纪以来较长时间尺度上(0-800ka BP)存在δ18O 11期(约400ka BP)开始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大量出现和Globigerina rubescens较高相对丰度,δ18O 5e期(约120ka BP)的粉红色Gl9obigerinoides ruber 绝灭,Globoquadrina Conglomersata大量出现,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 左旋型分子绝对优势开始,和δ18O 4/5期界线附近(约80ka BP)的Globo quadrina conglomerata绝灭等三次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南沙与南海北部及西北太平洋等海区的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对比 表明,南沙海区在400ka BP开始海水温跃层相对较深,至δ^18O 5e期时,受西北太平洋中层水加强的影响,南沙海水温跃层变浅,在δ^18O 5e至4/5期界线这段时期内与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比较自由。  相似文献   

4.
西沙群岛晚中新世以来有孔虫生物地层界限及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沙群岛西琛一井和西永二井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揭示了第四系下限在两井中分别为210m和235m井深;上上新统和中上新统的分界分别位于236.5m和284.5m井深;中上新统与下上新统的分界分别位于289m和337m井深;上新统与中新统的分界在西永二井位于350m井深。 动物群的特征显示,两孔的古环境在晚中新世为泻沏湖滨环境;上新世至更新世早期,以水深较大的开放泻湖环境占优势,其中有几次大的海平面相对变化;第四纪时期,大部分为礁坪环境,后期出现一次水深不大的开放泻湖环境,尔后转为灰砂岛。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野鹿荡DF20钻孔21 m长沉积物岩芯开展了详细微体古生物学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仅在下部部分层位少见,含丰富的底栖有孔虫化石。研究共识别出47属66种底栖有孔虫,尤其以Ammonia beccarii var.,Cribrononion vitreum,Cribrononion subincertum,Elphidium advenum,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Stomoloculina multangula,Elphidium magellanicum,Pararotalia nipponica,Elphidium hispidulum和Ammonia compressiuscula等近岸和内陆架浅水分子高含量为主。其中Ammonia beccarii var.最高达87.5%,平均含量超过50%。结合钻孔底部沉积物中贝壳的初步测年资料,该钻孔底栖有孔虫组成和变化揭示了野鹿荡地区近七千年来沉积环境存在一个由相对较深的近岸浅水海洋环境向海陆过渡相半咸水环境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崇明东滩DT孔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崇明东滩DT孔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结合沉积物粒度特征、环境磁学特征及14C测年分析,详细阐述了崇明东滩13.0kaBP年来的有孔虫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将该孔有孔虫划分出5个组合带,探讨了DT孔5个有孔虫组合带潮流作用变化特点,自组合带1(13.0—8.0kaBP)至组合带4(1.0—0.36kaBP)潮流作用依次增强;组合带4(1.0—0.36kaBP)至组合带5(0.36—0kaBP)潮流作用呈减弱趋势变化;沉积速率自组合带1(13.0—8.0kaBP)至组合带5(0.36—0kaBP)变化特点为较低→高→较高→低→较低;自13.0kaBP年来,按浅海→浅海-河口湾→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河口沙坝→潮汐水道-潮滩的规律演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浙江萧山SE2钻孔近50m沉积物岩心进行了详细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并结合测年资料重建了冰后期以来钱塘江沉积河谷的环境演化过程。有孔虫群落特征反映的古环境变化与沉积相分析结果一致。有孔虫资料显示:大约1万年以来该地区受到海水的影响、以胶结质壳Textularia-Reophax组合为特征,并在中全新世海水深度到达最大、以近岸浅水组合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代表,而晚全新世以来在全球海平面下降的影响下、该地区海水变浅的同时,却由于狭窄的特殊河口地形,水动力相对较强,显示强潮型河口地区特有的近岸分子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advenum和相对较深水分子Ammonia compressiuscula共存的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8.
浅谈浮游有孔虫群落海水古温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体化石组合很早就被用来进行海水古温度估算,近年来利用浮游有孔虫组合来估算古温度的方法有IK TF,MAT,RAM,SIMMAX,ANN和ANND等。本文介绍了这六种方法的主要原理和他们适用的纬度和温度范围,并分别利用FP12E、SIMMAX28及ANN等三类方法来估算冲绳海槽255站位、南海17957站位和ODP1143站位的表层海水古温度,比较计算结果的异同,以验证他们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宁波北仑NBBL钻孔约6.5m长柱状样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及定量统计,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恢复了宁波北仑中晚全新世古环境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在全新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演变过程。早中全新世(~7 300Cal aBP以前),宁波北仑为陆地;自~7 300Cal aBP开始,海水开始影响北仑地区,该区域为滨岸沼泽相;~7 150—2 480Cal aBP演变为近岸浅海环境,此时段为海侵最盛期;~2 480Cal aBP以后,海水影响逐渐减弱;其后海水完全退出该地区,北仑地区变为陆地。  相似文献   

10.
浙江岸外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完整保存有10.6 cal.kaPB以来的全新世沉积记录,采取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定量分析.依据丰度上的优势成分和特征种的分布,识别出6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4个介形虫组合.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内陆架、暖水)种的丰度,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8Cal.kaBP)、内陆架外缘(9.8-7.8 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内侧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8-3.4 Cal.kaBP).台湾暖流在8.O Cal. 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5.7-2.8和0.7-O cal.kaBP二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依据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4.9-3.2 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相似文献   

11.
云南石林石炭纪古盘虫类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云南石林地区石炭纪中间界线附近地层的有孔虫动物群古盘虫类4属8种。分析数据显示,这类具有独特壳壁类型和形态特征的小有孔虫类群分布,与碳酸盐岩中的亮晶、团块、海百合茎以及双壳瓣类等成分的相关系数较大。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区古盘虫类有孔虫分布与较浅水、具中等搅动、温暖及盐度正常的潮间带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14.
缅甸英雄岛始新世-上新世浮游有孔虫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岛位于印度洋缅甸西海岸,前人在该区所做的工作较少,生物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围绕该区石油勘探的进行,作者分析了RM19-3-1井的29件钻井岩屑样品,根据所含浮游有孔虫识别出7次有孔虫生物事件.考虑到研究区处于低纬度地区,故采用Bolli和Saunders(1985)的分带标准建立了7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P12-P17带;P18/19-P21/N2带;P22/N3带,N4-N7带;N8-N10带;N11-N14带和N15-N20?带,其延限时代为始新世-上新世.根据所含有孔虫动物群的演替规律,可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变化由下而上划分为6个阶段,总体具有大陆架-陆坡的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在南海北部陆坡采取的191PC柱状样进行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分析,初步划分了191PC柱状样的地层,并据此讨论了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的变化,并利用两种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再造了末次冰期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和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且由此反映出南海北部末次冰期以来季风演化的趋势。研究表明,该柱状样底部达到氧同位素III期;末次盛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上升5.7—5.8℃,夏季温度上升1.4℃,温跃层总体呈变深的趋势,冬季混合层深度变浅,而夏季混合层深度变深,同时,表层海水垂直温差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了由末次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具有冬季风减弱而夏季风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QDZ03孔16.2m的沉积记录中,通过有孔虫和介形类化石群落的定量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氧同位素(MIS)4期以来古沉积环境演变。在距今6万年前后开始的黄海海退期(相当于MIS4期),发育了有多次沉积间断的第1层(孔深16.2~12.0m)陆相地层。进入玉木亚间冰期(相当于MIS3)后,由于海平面的震荡上升,发育了第2层—第5层的滨岸弱海相—陆相沉积层,其中第5层上部可能包含部分MIS2期的产物,而MIS2期绝大部分沉积地层缺失。在距今12 000—11 000年前,海水逐渐由黄海入侵到青岛地区,发育了第6层下段(孔深9.1—8.6m)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层;在全新世最大洪泛面MFS来临之前(距今约11.0—9.0ka期间),海平面进一步上升,钻孔中发育了第6层中段(孔深8.6—7.7m)的滨岸相沉积层。随着距今6 000年前南黄海最大海泛面出现,后降至现今水平,并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在黄河、近岸短源河流以及海岸带基岩侵蚀物等物质联合贡献下完成了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体在近岸的延伸(7.7m以上),其中顶部约4.8m以上粒度粗化及与之相关的较多含量胶结壳有孔虫化石的出现,可能与约3 000—2 000年以来海岸带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17.
Globigerinoides ruber是最常见的热带-亚热带浮游有孔虫种类,被广泛地应用于古环境重建。本实验通过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集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目标站位表层200 m以浅水体中的浮游有孔虫,在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出单个活体G.ruber(白色)个体,采用DOC法提取虫体的总DNA,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扩增SSU rDNA目的片段。我们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了G.ruber(白色)基因型多样性,并比较了不同基因型G.ruber(白色)的形态差异和分布特点。ML/BI树显示: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获得的G.ruber(白色)样本中,有两大基因型Type I和Type II,Type I又包括Type Ia、Type Ib2两种类型。Type I和Type II个体的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存在明显差异:Type 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显著的球状,主要分布在表层30 m以浅的水体中;Type I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扁平的近似球状,主要分布在水深30 m以下的水体中。本工作是对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DNA分子数据的重要补充,旨在为古海洋学重建提供更加精确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有孔虫是海洋环境中一种重要的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潟湖作为海陆交互连接带,生境梯度明显,但目前学术界对此类水体中有孔虫种群的研究报道有限。本文以中国典型潟湖广东省汕尾市品清湖为例,于2021年至2022年间系统调查了该湖不同区域2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参数(水深、盐度和pH值等)、沉积物的环境特征(粒度和污染物含量等)及有孔虫的群落组成。结果显示品清湖现今水质大部分均为四类或劣四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严重;重金属Cu、Zn和Hg浓度相对较高,部分区域浓度达到二类标准。该湖表层沉积物中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5种,以玻璃质壳(Hyaline)为主,瓷质壳(Porcelaneous)次之,胶结质(Agglutinated)含量最低,优势属种为Ammonia aomoriensis, Elphidium advenum, Elphidium hispidulum和Spiroloculina laevigata,丰度及分异度呈现西部入海口高,东部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品清湖有孔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水体Cu浓度,分别解释了34.2%和14.9%的有孔虫群落信息。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在黔西水城地区的K576井长兴组共鉴定钙藻3属3种,包括Gymnocodium bellerophontis、Permocalculus sp.和Tauridiumkurdistanensis;有孔虫8属10种,其中(虫筳)类2属2种,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Reichelinasp.indet.、Nankinella sp.、Pachyphloia schwageri、Pachyphloia sp.、Geinitzina sp.、Nestellorella sp. indet.、Howchinella sp.、Hemigordius aff. saranensis、Hemigordius sp.和Midiella sp. indet.组成。将本井按照生物特征分为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和介形虫组合等7个组合。按照层序地层划分、垂向沉积序列特征和测井资料的分析,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SQ3-3)和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SQ3-4)时期地层为三角洲前...  相似文献   

20.
形态群(Morphogroup)研究以底栖有孔虫壳体形态、缠绕方式、房室数量为模型基础,将形态特征与相对生活位置和摄食方式等生态习性联系起来,对底栖有孔虫进行分类组合,恢复古生态环境。由于这种方法克服了分类学差异,可以应用于不同地质年代和海洋环境,三十多年来被大量学者广泛用于古生态、古环境及古环境事件研究,对古生代、中生代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前人的形态群研究,本文综述了过去的主要进展,主要讨论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海区的形态群模型,以及形态群与营养物质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形态群研究在较老地层中进行古环境重建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