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孢蘑菇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培养料的堆肥发酵过程,而微生物是其中的主要推动力。为了揭示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堆肥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演替规律,深入了解细菌在堆肥发酵过程中作用,文章以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堆肥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堆肥前、一次发酵、二次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特征。共产生有效操作分类单元(OTUs) 854个,涵盖了19门259属的细菌。堆肥前优势类群为Proteobacteria,一次发酵优势类群为Firmicutes、Deinococcus-Thermus等,二次发酵时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要类群。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随堆肥过程不断升高,并在二次发酵后降低,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连续变化的规律。高通量测序还发现了很多未分类细菌,说明双孢蘑菇培养料堆肥样品中还蕴含着大量未知的微生物种类。  相似文献   

3.
为从目前来源广的培养料中筛选出栽培香菇最佳培养料,于1991年2月至7月开展此项研究,试验结果如下:试验材料和方法 1参试菌株林土04(代号A_1)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引进;Cr04(代号A_1)由福建三明真  相似文献   

4.
青花椒产业近年来在南方地区发展迅速,而与品质相关的基础研究却较为滞后。本研究以市场上主要的八个青花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青花椒中的挥发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八个青花椒品种挥发油含量差异较大,在八种青花椒中共鉴别出60种成分,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9.76%~99.66%,其中有29种共有成分,占挥发油含量的96.64%~98.95%。这些共有成分主要为醇类和烯类,含量较高的为芳樟醇和柠檬烯。八个青花椒品种挥发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含量相差较大,多数非共有挥发性成分含量少于1%,根据共有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将八个青花椒品种分为了两类。对不同青花椒品种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分析,可为青花椒的品质评价、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振福 《微生物学杂志》1992,12(2):56-57,61
为了研究香菇菌株质量与产量的关系,探讨香菇高产栽培技术,我们选用三株香菇菌种在三种不同的培养料中进行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 Cr04(代号A_1)L26(代号A_2)由福建省三明真菌所引进,土04(代号A_3)  相似文献   

6.
锥栗不同品种优树性状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建瓯锥栗主产区农家品种调查的基础上,选出16株优树,利用优树营造品种园测定林,经各项调查性状分析。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可进一步进行优良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对建瓯锥栗主产区农家品种调查的基础上,选出16株优树。利用优树营造品种园测定林,经各项调查性状分析,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可进一步进行优良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香菇不同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周建树(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朝阳122000)为香菇诱变育种提供较好的出发菌株,也为杂交育种找出有针对性的优良亲本,同时选出适合我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菌种。笔者从1993年对11株不同的香菇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一材料和方法】供...  相似文献   

9.
地被菊不同基质的扦插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基质对地被菊扦插繁殖的影响。采用五组基质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的生根率均在90%以上。基质对其生根率和生根条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根系质量生长相对较好的基质配比为蛭石:腐殖质土(1:3),园土:细沙:有机肥(7:2:1)和园土:腐殖质土(4:1)。试验证明在银川地被菊的扦插成活率高,可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柚子皮是一种富含精油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质资源,但其精油成分与生物活性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了12个不同品种的柚子皮精油,接着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成分与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然后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滤纸片法对不同品种柚子皮精油的抗氧化和抑菌能力进行比较,最后对不同品种柚子皮精油GC-MS分析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抗氧化和抑菌实验结果,着力于理清柚子皮精油成分与抗氧化、抑菌能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柚子皮精油的提取率为0.22%~1.52%;GC-MS法从不同品种柚子皮精油中鉴定出D-柠檬烯、β-月桂烯、α-蒎烯、α-水芹烯、芳樟醇等35种化学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柚子皮精油的抗氧化能力与精油浓度呈正相关性;滤纸片法抑菌实验表明柚子皮精油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对特定的菌种抑菌效果更明显。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氧化和抑菌效果显著的成分有D-柠檬烯、柠檬醛、芳樟醇,而石竹烯、香叶烯醇、α-水芹烯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双孢蘑菇不同品种感染有害疣孢霉后防御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春元  李玉 《菌物学报》2015,34(3):504-510
通过测定同一时期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子实体接种和未接种情况下,子实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等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为研究双孢蘑菇品种对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的抗病性差异提供科学数据。结果表明:以双孢蘑菇As258、As2796和W192为材料,在接种处理后,各品种双孢蘑菇子实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不同。双孢蘑菇W192品种4种酶活峰值最高,其次是As2796和As258。说明这4种酶与双孢蘑菇抗有害疣孢霉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蘑菇氨酸曾被怀疑具有潜在的致癌效应,但其生理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为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双孢蘑菇中蘑菇氨酸含量,本研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我国5个双孢蘑菇产区30份新鲜双孢蘑菇样品中蘑菇氨酸的含量.结果显示,我国双孢蘑菇中蘑菇氨酸含量范围较广,为155.6~934.4mg/kg FW.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菌株类型、培养料类型和采收季节等因素对蘑菇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不同栽培条件下生产的双孢蘑菇中蘑菇氨酸的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1983至1985年,在石家庄、榆林、银川、张掖进行了小麦生态研究的春播试验。这4个试点的纬度基本相同,但经度和海拔差别较大。绵阳11号属于春型小麦品种。在春播试验中,参试品种在不同地点的播种至成熟天数有明显差异。试验表明,在我国北纬38—39度之间的不同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小麦生育期间的平均日均温约降低0.3℃,生育天数约增加2—3天,经度每增加1度,小麦的生育天数约减少2天。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区春播小麦生育天数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福建白垩纪孢粉组合与地层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境内的晚中生代陆相地层是一套以红色岩层为主的杂色岩系,间含大量的火山碎屑岩或火山岩,分布广泛,厚度巨大。自1930年王绍文建立白垩系官寨红砂岩和上侏罗统严坊凝灰岩层以来,省内外地质工作者对这一岩系曾先后做过大量的调查,但由于对其中化石研究不足,分层和对比一直比较混乱。1976年,福建区域地质测量队地层编表组曾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分层方案,已于1979年正式刊行。1979年,王梦洲~*在宁化禾口盆地建立禾口组,并置其于石帽山组与沙县组之间,但在同一本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培养料和发酵次数栽培巴氏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冯德昌  李玉 《菌物研究》2010,8(2):115-118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稻草为培养料栽培巴氏菇,对菌丝生长性状进行对比;同时,在我国传统发酵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将三次发酵法与二次发酵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的巴氏菇在发菌速度及子实体质量和产量上均优于稻草;培养料经过3次发酵更适宜巴氏菇生长。经过3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的巴氏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7 kg/m2和27.5%,子实体粗蛋白含量44.89%,可溶性糖含量44.01%,18种氨基酸总量31.70%,明显高于2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及2次、3次发酵的稻草培养料。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对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期间内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利用现代分子生态学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动态的检测。[方法]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取自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不同时期的七份样品的特异性扩增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进行分析。[结果]双孢蘑菇培养料中的细菌组成要远远丰富于人们用传统的分离方法所获得的类群,“空气调节”时期的培养料中不仅检测到了前人用经典培养方法获得的Bacillus属嗜热细菌,还发现了一些未曾报道的Bacilli门的成员,如Trichococcus属、Planococcus属和Caryophanon属,以及γ-Proteobacteria亚纲。而在“后发酵”刚开始和即将结束的培养料中分别检测到了Thermus thermophilus和α-Proteobacteria亚纲的细菌,这些是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各类高温堆肥中发现的新类群;[结论]发现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 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目前尚未获得培养的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19.
平菇对不同碳氮比麦草培养料主要组分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平菇对不同碳氮比麦草培养料主要组分的降解结果表明,麦草栽培平菇后,C/N比值普遍下降,下降幅度随C/N比增加而加大,下降趋势与基物失重、粗纤维降解、呼吸消耗相一致。菇产量以C/N比50—60:1最高,但菇产量的高低与基物失重、粗纤维减少、呼吸损耗多少没有关系,而与培养料的C/N比值却有明显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蘑菇生产中覆士后出菇前发生了两个偶然事情。一是塌床,为防治杂菌,曾在培养料与菇床接触处撒少量碳酸钙;二是老鼠在培养料上翻挖。发现在塌床的下层菇床的于实体形成早而密,菇峰维持的时间长。在老鼠翻挖的地方也出现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