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方洁 《昆虫学报》1974,(3):325-328
红帽蜡蚧Creropfastes centroroseis新种 雌成虫蜡壳 广椭圆形,背面隆起。边缘灰白色,背中部为橙红色,两色间界限分明。近产卵时,边缘宽而直立,上边与红色交界处,幼龄期的蜡角遗痕,隐约可见,位于前后气门及尾角处,还常呈突起状;气门沟泌出之蜡,形成白色线纹。背面红色部分,拱起不高,常划分不定形的小块3—6片,每小块有一突起,在前端及气门附近的突起特别明显,几呈半球状。产卵时量较大的蜡壳10头,长约3.2—4.0毫米,平均3.8毫米;宽2.5—3.2毫米,平均3.0毫米;高1.9—2.9毫米,平均2.1毫米。 雌成虫 雌成虫剥去蜡壳后,体呈淡棕色,早期的色较浅黄。背皮上隐约可见6—7个肿大部分,前端1个,两侧各3个,成虫愈老,则愈不明显。还有若干小凹窝,排列成3—4对纵走线,体背隆起后更明显。腹面体节区分明显。触角和足均发达,触角一般为6节,较老的雌虫,间有7节的,第3节最长,但比第2节及4—6节之和为短,按微米(μ)计  相似文献   

2.
三棱角蚱属Tripetalocera Westwood, 1834 中国新记录属 体小型,狭长,具皱纹。头顶在触角间突出,端部纵裂。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位于复眼下缘之间,超过肩角甚多,8—11节,基部两节短,球形或圆柱形,其余各节三棱形,末节特别细小。前胸背板覆盖整个身体,背面具较大的瘤状突起,侧片具或不具侧刺。前翅细  相似文献   

3.
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野外植物调查过程中,于海拔500~800 m的溪边阴湿沟谷中发现一种荨麻科植物,虽然该物种雌花序具花序托,但因其雌花花被片5枚,外面先端具角状突起,瘦果只具瘤状突起,更符合赤车属的特征,且结合分子系统学证据,该物种明显属于赤车属。该物种的特征在于其具花序托和总苞的雌花序,根据这一特征可将其置于头序赤车组(Sect.Elatostematopsis W.T.Wang),与头序赤车(Pellionia cephaloidea W.T.Wang)相似,但与后者区别在于其为草本,叶为羽状脉,侧脉在狭侧2~3条,宽侧3~4条,外层苞片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内层苞片8~1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雌花花被片背面顶端具角状突起,瘦果椭圆形,具瘤状突起。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特将它描述为赤车属一新种,命名为缙云赤车(Pellionia jinyunensis C.Xiong,F.Chen&H.P.Deng)。  相似文献   

4.
细缘毛菊网蝽Tingis(Neolasiotropis)reuteri Horvath,1906 Tingis(Tropidocheila)reuteri Horvath 1906,Ann.Mus.Nat.Hungarici.4:81 体长椭圆形,长3.1毫米,黄褐色,被顶端弯曲长毛,体背面有不规则黑褐色斑。头黑,具白粉被,长0.39毫米,宽0.53毫米,头刺5枚,黄棕色,前两枚呈八字形,长于触角第2节的一半,中间一枚瘤状,色暗,后两枚顶端钝,不超过复眼前缘,紧贴头背面,约与触角第2节等长;触角黄褐色,  相似文献   

5.
记述拟枝角摇蚊属Paracladopelma 1新种:短鞭拟枝角摇蚊P.demissum sp.nov.。该新种触角比AR低,为0.60;肛尖具中肋;第9背板后缘肩形;第9背板带V型;上附器远端膨大,向外侧成三角形突起状,亚顶端具2根大刚毛,且内侧密被小刚毛;抱器端节两侧平行,中部内弯。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摇蚊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6.
湖南星天牛属一新种(鞘翅目:天牛科, 沟胫天牛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氏星天牛Anoplopphora(s.s.)chiangi Hua et Zhang新种(图1) 雌虫 体漆黑色有光泽,光裸。触角第2节,第3—11节基部及端部具蓝白色毛环。小盾片后缘被少量淡蓝色细绒毛。胫节中部背面及两侧,跗节(除第4节外)背面被淡蓝白色绒毛。头部刻点微小稀疏,眼后部分刻点较粗;额近方形,高略胜于宽,中沟细,伸达后头后缘;头顶深陷;复眼下叶近椭圆形,约为其下颊长的1.5倍。触角基瘤突出;触角1.5倍于长,柄节稍短于第4节,为第3节长的3/4。前胸背板横阔,前、后横沟明显,侧刺突钝,背面中央两侧各具一小突起,中央后方具一较宽大的突起,中央后部两侧散布少数刻  相似文献   

7.
蔗根锯天牛发生和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蔗根锯天牛Dorysthenes(paraphus)granu-losus(Thomson)在广西南部、广东海南岛、云南弥勒县蔗区均发现为害。蔗蔸受害率一般为5—10%,重者30—40%。我们对它进行了初步研究,现简报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3—50毫米,棕红色,头及触角基部棕黑,头部前额中央凹陷,上颚发达,向内弯勾。下颚须末节最长,端部宽。触角基瘤宽大,彼此接近,12节。雌虫触角长达鞘翅中部,光滑无毛,第5—10节外端角突出;雄虫触角较长,第3—6节腹面散生粒状突。前胸背板中部稍隆起,具细密刻点,两侧缘有锯齿3枚。鞘翅宽于前胸,具纵隆线两条。  相似文献   

8.
斑虻属二新种的记述(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虫体长8—10毫米,土黄色。额(frons)黄色,高略大于基宽;基额瘤(basal callus)棕黄色,远离眼;亚额(subcallus)、脸(face)、颊(cheek)与额同色;脸中央具达脸中部的黄条;脸瘤、口瘤与基额瘤同色,颊瘤棕色至棕黑色,小而不明显;触角第1、2节黄色,具黑毛,第3节桔黄色,端环节略暗;下颚须桔黄色,具少量黑毛。胸部黄绿色,具3条灰黑色纵纹,中央一条最窄;足全部棕黄色,具黄毛,跗节有少量黑毛;  相似文献   

9.
本所林坤二先生赠予采自哈尔滨的浮游生物标本一批,经镜检,发现一种枝角类为我国首次采获,现予绘图描述。孔头溞属Tretocephala Frey,1965体侧扁,侧面观略呈卵形。壳面有点状纵纹。壳瓣后缘较平直,其高度超过体高之半;腹缘列生刚毛。头高,吻短。第一触角不超过吻端,中部有一突起,其上具感觉毛一根。上唇略呈方形。第二触角内、外肢各分3节,游泳刚毛式为0—0—3/1—1—3。肠管盘曲。胸肢5对。后腹部细长,向末端渐窄,末背角凸出;肛门陷短,前肛角比后肛角显著;肛刺20束左右,每束的最末一根最长;后腹部侧面栉毛簇的数量与肛刺束约同。尾爪凹面…  相似文献   

10.
1980年8月8日,于湖北阳逻江段航道中,采获粗毛溞科枝角类一种,为国内首次发现(图见封二)。圆尾溞属Guernella Richard,1892中国新记录体卵圆形。体长稍过其高。头背缘与壳瓣背缘连成平缓的穹弯。第一触角粗壮肥大,具数横列细刺,末缘有均匀的波纹状缺刻。第二触角游泳刚毛式为0—1—1—3/1—1—3。后腹部宽而短,卵圆形,无肛刺,在肛门孔末缘处有一凹陷。尾爪短小,光滑,无爪刺。肠管不盘曲,无盲囊。粉红圆尾溞Guernella raphaelis Richard,1892雌体体长0.46毫米,高0.36毫米。卵圆形。透明而略带粉红色。壳面后部有微弱的网状壳纹,愈向前愈不…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沼虾属二新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75年,我们在福建省收集到许多淡水虾的标本,发现沼虾属有二个新种,记述于下。福建沼虾Macrobrachium fukienense,新种 额角上缘稍隆起,末端超出第一触角柄,上缘具7或8齿,基部1—2齿位于眼眶后方的头胸甲上;下缘凸,具2(少数仅1)齿。头胸甲具颗粒状突起,雄性尤为显著(图1),腹部的颗粒小而分散。尾节(图7)背面具2对背刺,后端呈尖刺状,后侧角具2对刺,中部具6—7对羽状刚毛,后缘的背面具5对细刚毛。 第一触角柄刺短于第1节的1/2,前例刺伸至第2节的中部,第2节稍短于第3节。鳞片(图 3)长约为宽的2.5—2.8倍。  相似文献   

12.
记述采自我国厦门及广东海门的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一新种 ,中华团水虱Sphaeromasinensis。本种与采自海南岛的三口团水虱SphaeromatristeHeller相似 ,主要区别特征如下 :本种腹部前缘有 1个大突起 ,后者无 ;本种腹节具多个瘤状小突起 ,后者腹尾节则在近中部有 3对明显的大突起。正模标本♂ ,82F 83C ,1982年 4月 10日采自厦门何厝。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采自新疆天池的挠足类一新种——天池北镖水蚤。新种与匈牙利的喜钠北镖水蚤最为相似,但有重要区别,例如新种雄体第一右触角第十四节有一短刺,两性第五胸足的构造也与喜钠北镖水蚤有重要区别等等(表1)。 根据新种雄体第一右触角的指状突起的特征,应归入杆镖水蚤亚属,但此触角第十四节中部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短刺。在北镖水蚤属中,此短刺被列为北镖水蚤亚属的特征。若据此将本新种归入北镖水蚤亚属,则雄体第一右触角末第三节的指状突起、第五胸足等重要特征都不相符。为此建议将杆镖水蚤亚属特征中关于雄体第一右触角第十四节的形态改为:大多无短刺,仅少数有几丁质突起或短刺。  相似文献   

14.
甘肃齿股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蝇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单鬃齿股蝇,新种Hydrotaea monochaeta sp. nov. 体长约5毫米的黑灰色种。左前足和左中足已丢失。 头眼裸;额狭,最狭处的宽度小于前单眼直径;触角黑,第三节长度约为第二节长的1 1/2倍;芒具毳毛;侧颜较狭,中部宽度约为触角第三节宽度的1/2;颊高约等于触角第三  相似文献   

15.
记述采自我国厦门及广东海门的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一新种,中华团水虱Sphaeroma sinensis。本种与采自海南岛的三口团水虱Sphaeroma triste Heller相似,主要区别特征如下:本种腹部前缘有1个大突起,后者无;本种腹节具多个瘤状小突起,后者腹尾节则在近中部有3对明显的大突起。正模标本♂,82F-83C,1982年4月10日采自厦门何厝。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为正确认识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突起的发育和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形成过程,并采用光学显微镜(LM)观察经PAS染色反应的蕉木内轮花瓣半薄切片的结构。SEM观察发现,蕉木花蕾在发育Ⅰ期和Ⅱ期其内轮花瓣近轴面无明显瘤状突起形成,Ⅲ期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形成,Ⅳ期瘤状突起发育成熟并布满整个内轮花瓣近轴面;LM观察发现,多糖类物质随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发育而增多,并向瘤状突起周边细胞集中;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有蓟马的幼虫在开放的花瓣瘤状突起间活动,但并没有发现瘤状突起表面有泌蜜孔及多糖类物质。推测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为访花者提供了繁殖、产卵和孵卵的场所并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的食物来源(多糖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韭属植物的孢子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现存5种水韭属Isētes植物孢子的表面纹饰,并统计分析了孢子的大小(n=30).结果显示:高寒水韭上hypsophila大孢子表面光滑无突起纹饰,平均极面直径358 μm,小孢子具脑回状纹饰,平均长度22μm;云贵水韭Lyunguiensis大孢子表面具脊条-网络状纹饰,纹饰突起较低,近极面较稀疏且不连成完全的网络,平均极面直径390 μm,小孢子具疣状小颗粒至近于光滑的表面纹饰,平均长度22μm;台湾水韭L taiwanensis大孢子表面具瘤状突起,平均极面直径312μm,小孢子表面具刺棘状突起,平均长度24μm;中华水韭I sinensis大孢子表面具脊条状突起,平均极面直径409 μm,小孢子表面具刺棘状突起,平均长度28 μm;东方水韭I orientalis大孢子表面具脊条-网络状纹饰,纹饰突起较高,近极面的网络较完整,平均极面直径420 μm,小孢子表面具矮刺状-瘤状突起,平均长度34 μm.比较类群间的孢子形态特征与染色体数目表明:5个类群的孢子表面纹饰区别明显,同时,孢子的大小可反映类群的倍性,孢子较小的高寒水韭、云贵水韭和台湾水韭是二倍体(2n=22),孢子较大的中华水韭(2n=44)和东方水韭(2n=66)为多倍体.孢子的形态特征在中国水韭属植物物种的鉴定与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氏巴蜗牛的生殖系统由十二个器官组成。作者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各个器官的组织学特点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马氏巴蜗牛输精管与输卵管的初始段是愈合的。阴道管壁肌肉层发达,管道柔软。指状腺腺体数目为四个。处于非生殖时期的蜗牛个体,恋矢囊内无石灰质恋矢。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从贵阳市细叶桉树流胶上分离到的一株青霉,在查氏琼脂上生长极为局限,菌落质地为绳状,并形成匍匐枝样的菌丝,超越菌落之外再重新进入培养基内生长。帚状枝大多为双轮对称型,少数单轮生或不规则分枝。瓶梗不呈典型的披针形。分生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具瘤状突起。分生孢子链形成相当致密的短柱,一部分的顶部稍尖。该菌属于双轮对称青霉组的绳状青霉系,近于擒状青霉(Penicillium piceum Raper et Fenncll),但区别在于菌落特征明显不同和具有瘤状突起的分生孢子,命名为树脂青霉(Penicillium resinae sp. Nov)。  相似文献   

20.
生于菊科植物上的两个链格孢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生于菊科植物上的两个链格孢新种:瘤链格孢Alternariatuberculata和莴苣链格孢Alternarialactucae。二者分生孢子隔膜均增厚,但瘤链格孢的分生孢子表面具瘤状突起,莴苣链格孢的分生孢子具长的假喙。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