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考核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显示五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平均为1.5%,较免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83%(95%可信区间为76.97%~89.02%),无论母亲HBsAg阳性或阴性,使用不同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肝疫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
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HBsAg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疫苗的研究很早就受到重视。乙肝疫苗从血源疫苗发展到DNA疫苗,已在酵母、病毒和哺乳动物的表达系统中成功地实现了HBsAg的表达。由于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在植物中表达疫苗正成为乙肝疫苗新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了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HBsAg蛋白的3种方法,即利用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来生产HBsAg蛋白。  相似文献   

3.
<正>乙肝苗(CLB)是用人血浆纯化的HBsAg制备的,疫苗中残余的乙肝病毒以101—104.5℃加热灭活90秒针,按着以65℃低温巴氏法灭活10小时。疫苗首先在黑猩猩和一定数量的人体中进行广泛的检测。在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中,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和血液透析患者中,以安慰剂对照双盲法证明CLB疫苗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广州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免疫效果。对1992-2007年出生并接种HepB的新生儿2877人,按1992-2001年和2002-2007年出生新生儿分为计划免疫管理前(Ⅰ组)、计划免疫管理后(Ⅱ组)2组,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Ⅱ组HBsAg阳性率为0.48%比Ⅰ组的4.54%阳性率下降了80.65%,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抗-HBc阳性率也由36.07%下降为26.73%,Ⅱ组的抗-HBs阳性率为75.19%,高于I组水平。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群体免疫效果良好,使用不同种类乙肝疫苗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型肝炎疫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冷冻干燥对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效力(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酵母乙肝疫苗)加入保护剂后冷冻干燥,观察是否影响疫苗抗原性和稳定性。按5%和1%的比例,在酵母乙肝疫苗原液中分别加入蔗糖和明胶,低温冷冻干燥,制备3批冻干疫苗,分别进行体外相对效力和小鼠ED50测定。加保护剂冻干后酵母乙肝疫苗体外相对效力和小鼠ED50值较冻干前改变不大,而4℃放置和热加速后的稳定性均优于液体疫苗。因此现有酵母乙肝疫苗加入保护剂冻干后,显著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制备稳定的疫苗参考品打下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自1974年以来,没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红十字输血站中心实验室(CLB)也进行了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1975年,制成了一小批只适于实验目的而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每1ml(CLB—1)含吸附于氢氧化铝的0.15ugHBsAg。这种疫苗的制备是先进行HBsAg的纯化,然后把纯化物煮沸(101℃—104.5℃)90秒,以及巴斯德法消毒65℃,10小时。免疫原性研究是在家兔体上进行,安全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在3只未免疫的猩猩以及4个未免疫的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所有的兔子和猩猩以及4个人中的3人产生了抗—HBs。对于每一个免疫的猩猩和人都未发现乙型肝炎的迹象和自身免疫现象。  相似文献   

7.
<正> 乙肝病毒和HIV病毒都具有逆转录的独特的特性,并已它们都能够引起严重的人类疾病而迫切需要进行预防的缘故,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幸运的是,良好的乙肝疫苗已经问世,一旦供应以及运输投递的问题得以解决,那么乙型肝炎就可在世界范围得到控制。抗艾滋病的疫苗的开发在理论上和技术上要比乙肝疫苗复杂得多,但是可以从乙肝病毒及其疫苗的免疫学的评述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乙肝疫苗 血源性疫苗 由于乙肝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中生长,因此,这种作为疫苗的普通抗原来源是不能  相似文献   

8.
<正>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重要的人的病原体,它使2亿以上的人群呈慢性感染,其中很多人发展成肝癌。虽然乙型肝炎病毒组织培养呈不能繁殖,但是已用慢性感染病人的血浆制造出的高效价亚单位疫苗,并已被批准使用。这种疫苗是安全的,可是由于疫苗的价格昂贵及数量有限,不能对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供应。研制疫苗其他的途径,包括由基因工程装配的真核细胞中提纯HBsAg和按HBsAg基因核甘酸序列合成肽均仍处在评价阶段。用重组DNA技术研制疫苗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一种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免疫原性的新方法,用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BsAg与GM-CSF的融合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HBsAg/GM-CSF(S-GM)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用SDS-PAGE检测,W estern b lot分析,离子交换柱纯化后免疫昆明鼠,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抗HBsAg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S-GM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获得了表达,离子交换柱一步纯化即可得到纯度达90%以上的S-GM。W estern b lot分析S-GM可分别与抗HBsAg及抗GM-CSF的抗体特异结合。ELISA检测发现第一次免疫后4w出现抗HBsAg的抗体,加强免疫后融合蛋白组几乎全部阳转,且抗体水平较HBsAg组(P=0.009<0.05)及HBsAg和GM-CSF的混合物组(P=0.032<0.05)高。HBsAg/GM-CSF融合蛋白能够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且可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为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用酵母磷酸甘油酸激酶相似文献   

11.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为嗜肝病毒,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综述近年来乙肝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乙肝疫苗的发展历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克服不应答及低应答的策略,乙肝疫苗的发展方向以及目前最新的DNA疫苗进行了阐述 。  相似文献   

12.
<正>前言 用人血浆分离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作疫苗,目前分别在法国和美国以双盲法进行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自动免疫临床试验。 这些结果与Maupas早期研究的以福尔马朴处理的高纯化HBsAg疫苗的功效相符合。现在对这类疫苗大量需求,我们在这里报道了按照法国国家卫生实验室制定的要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危及中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健康,它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几年来临床证明乙肝表面抗原蛋白(HBsAg)疫苗能有效预防此病传染。基因工程疫苗已迅速发展,HRsAg基因在酵母细胞、哺乳动物细胞及重组牛痘病毒中的表达都已获得一定成功。我实验室继乙肝病毒DNA克隆鉴定以来,也在上述各细胞系统获得  相似文献   

14.
研究鱼山镇乙肝疫苗接种率不同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的差异。将该镇所有户籍登记在册人员按出生日期分成3组,再按随机抽样法对每个年龄组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组成样本,调查乙肝疫苗接种史;对每位参加者采集静脉血5ml,无菌分离血清,使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和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HBsAb,抗-HBs)。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率依次为80.00%、50.46%、2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4,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g携带率依次为2.07%、11.93%、1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48,P<0.005);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HBsAb依次为43.38%、24.77%、1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8,P<0.005)。乙肝疫苗接种率在小年龄组、中年龄组、大年龄组依次降低,HBsAg携带率依次增高,HBsAb阳性率依次降低。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越高,HBsAb阳性率越高,HBsAg携带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正>日本北里研究所在1970午开始了乙肝疫苗的研制。1975年北里研究所用超速离心的方法从带HBV的血浆中提纯20nmHBsAg颗粒制备成乙肝疫苗。 自1976年以来,乙肝疫苗的研制得到日本福利部HB疫苗发展和研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北里乙肝疫苗在人体效力与安全性测定方而有以下几点: (1)乙肝疫苗和效力的测定,包括从1976年到1979年在实验室操作按照WHO议定书规定内容作黑猩猩测定。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男性同性恋者中,对乙肝疫苗的效力进行了观察。试验发现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性恋者患乙型肝炎人数明显比不接种疫苗的同类人少。可以设想疫苗对处于潜伏期的个体有抑制乙肝临床表现的作用。为检验这个假设,先给四只黑猩猩注射一定量确定滴度的乙肝病毒,然后分别在4-72小时后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第二和第三针备在2和6周后接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甘肃省现阶段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状,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县区1~59岁人群共2200人进行调查。以ELISA方法对血清标本统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显示,甘肃省1~59岁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为3.59%,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49.45%、16.33%;HBV总感染率为27.50%。比1992年HBV总感染率下降了36.48%,HBsAg阳性率下降了45.94%;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仅为1.13%,比1992年(5.34%)下降78.84%。甘肃省1~59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抗-HBs阳性率升高,尤其在1~4岁儿童变化更为明显;甘肃省乙肝感染逐步呈现由中高流行转向低流行区的趋势;乙肝疫苗免疫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潘太健  马瑞  曹春来  黄亮  赵腾  肖拥军 《生物磁学》2013,(24):4634-4637
摘要目的:建立一条新的毕赤酵母表达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antigen,HBsAg)柱层析纯化方法,保持HBsAg结构完整性和提高免疫原性。方法:毕赤酵母发酵料液经过菌体破碎、聚乙二醇沉淀、疏水层析、超滤和凝胶分子筛精纯,收集HBsAg合格样品液适当稀释后加入铝佐荆吸附,制成乙肝疫苗半成品免疫BALB/c小鼠。结果:纯化产物经SDS-PAGE银染鉴定得单一条带,分子量在23kD左右,凝胶成像软件分析纯度超过95%;该纯化方法得到的HBsAg颗粒电镜观察得平均直径为22nm病毒样颗粒,结构较均一完整;自制疫苗免疫小鼠后,其血清抗体水平高于葛兰素史克生产的Engerix—B(安在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该方法纯化的HBsAg结构完整性良好,疫苗免疫效果优于酵母表达的Engerix—B,纯化路径简单高效,易于放大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乙肝疫苗与小剂量干扰素等药物配伍治疗慢性乙肝及慢性病毒携带者。经一个疗程后,干扰素组、胎盘肽组和乙肝疫苗组HBsAg转阴率分别为13.7%,5.9%和0%;HBeAg转换率分别为68.8%,72.7%和20%。表明干扰素和免疫增强剂配伍对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促使HBeAg转换,但对清除HBsAg无效。  相似文献   

20.
乙肝表面抗原结合蛋白(HBsAg binding protein, SBP)是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可以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结合的人源蛋白,该蛋白已经被证实具有增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能够分泌表达SBP的毕赤酵母表达菌株.本研究通过对上述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超滤和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一定量的高纯度重组SBP蛋白,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F)法分别对重组SBP进行了体内外生物学活性的初步检测,证实其具有与HBsAg结合的能力,并求得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常数.将重组SBP作为乙肝疫苗增效剂与乙肝疫苗共同免疫小鼠,SBP增效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HBsAg抗体显著升高,表明SBP在体液免疫方面对乙肝疫苗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上述结果表明,SBP有望作为乙肝疫苗的免疫佐剂,在乙型肝炎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