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霍颖异  陈璨  龚莺  吴敏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5):2026-2032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历经5届赛事,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生命科学领域赛事。竞赛坚持“兴趣驱动、科学探究、过程评价、能力提升”的方针,竞赛的举办有效提升了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竞赛的发展、组织和管理,总结了竞赛的组织特色,可为各高校竞赛组织和学生参赛提供指导,助力全国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是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不同高校类型各知识点的得分情况,对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部委属、省属公立和民办高校成绩总分相差较小,但部委属高校选手对应用性知识掌握较好;选手具有抓不住重点、应变能力欠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操作不规范、编制实验报告能力...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基础”等生物学通识课程是了解生命科学研究方向和培养生命科学研究兴趣的重要窗口,基于学科交叉实施生命科学基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具有生物学交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生物经济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简单的学科叠加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让学生发现学科交叉的乐趣,为此,立足于北京理工大学理工类学科特色,针对“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设计理工交叉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理工特色的教学模式创新。围绕基础知识内容,设计专业背景导向的交叉教学内容,通过多学科、多元知识点的衔接转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色的教学体系。设计差异化的交叉教学模式,通过“1+N”混合沉浸式交叉思维训练,提升基本科学素养和交叉思辨能力。基于“教学中”和“教学后”数据模型反馈,评估个性化和精准化交叉教学的培养效果,推动交叉教学过程的循证式优化,进而提升生物交叉学科的课程智教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通报》2006,41(4):62-62
首都师范大学是北京市属重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其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特聘院士1 名,特聘教授3名,讲座教授3名,教授博导15名,副教授30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35名。有3 名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有2名校级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863和973子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层次科研项目50多项。有植物学北京市级重点学科,遗传与生物工程“211”重点建设学科,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校级重点学科;有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植物学、遗传学2 个博士学位点和1个生物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每年约招收硕士生(含教育硕士等)150人、博士生15~ 20人,博士后5—10人。学院教学与研究的技术平台国内一流,具备培养高级人才的师资队伍和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与信息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化学等有了更为密切的交叉和联系;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一大批国际性项目,如“人与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启动,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在范围上更为广泛,而且在深度上也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促进我国科研队伍建设及科研水平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就很重视国际间的交流,用于此类项目的经费在逐年增加,目前已与38个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研究生院,是一所专门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型现代化研究生院型大学。研究生院隶属中国科学院,既有管理功能,又是教学实体,拥有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教学设施。研究生院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为依托,是以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为主体,联系和覆盖中国科学院各教育基地和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7.
刘艳荣 《生命世界》2010,(7):109-111
<正>近些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震撼全球的进展和成就,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问题的同时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这种生命科学热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增设了相关的专业并增加了招生人数,在非专业院校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选修课。可以看到,接受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学报》2013,(4):396-396
微生物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有如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体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由此也奠定了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9.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因芯片技术在基因表达分析等应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生物学信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其过程包括原始数据的获取及处理、标准化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以及数据的存储和交流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计划、生命科学与技术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比较及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策略,期望对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各自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着的生命个体与生命的整体构成的。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个体的生命及相关生命活动,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微妙而又神奇的关联,研究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研究的意义所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中学生物教育,从生物学研究对象与生命科学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相关探讨,以期为我国中学生物教育研究做出更好的指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联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年论坛之生命科学论坛"在生物物理所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13.
基因组研究与生命科学工业的崛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预计可提前两年于2003年完成,特别是基因组内的蛋白质编码序列将更早测定。私人财团斥巨资进入这个领域,并望抢得先手,这意味着基因组研究可创造巨大财富。在过去几年里,国际上一批知名的大型制药集团和化学工业公司已在基因组研究领域内投入大量资金,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即生命科学工业。制药工业是生命科学工业的主要支柱之一,与基因组研究的关系特别密切。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表明,药物的疗效与患者的基因型相关,因此,今后的药物生产要考虑到药物投放地区人群中有关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医疗处方也将因人而异而趋向个人化。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则有助于从模式生物的资料指出与疾病可能相关的基因,可以此作为靶标来设计药物。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世界》2005,(4):21-21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9月创办,共有36家院校,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管理。"基地"的建立旨在推进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特色优势,各"基地"院校有不同的下游方向。36家院校名录及其下游方向如下:北京大学(依托多学科综合优势,加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研发)、清华大学(生物制药、生物材料、生物芯片)、北京师范大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工程药物、脑科学与认知、生态工程)、中  相似文献   

15.
在生命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10项获得诺贝尔奖涉及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中,色谱技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电泳技术与色谱技术的结合更使生命科学研究如虎添翼,解开了许多生命之谜。从色谱法源于对生命的研究、色谱技术与生命科学发展、电泳层析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突出作用3个方面,对色谱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做了回顾。  相似文献   

16.
一、基因工程的兴起与发展 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惊人的成就,它们对基因工程的诞生直接或间接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众多的成就之中,我们将对基因工程诞生影响最大的概括为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和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1944年,Avery通过肺炎球菌转化实验指出,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是DNA。  相似文献   

17.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院通过有效的竞赛组织机制、优化的选拔培训体系、完善的竞赛激励制度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竞赛参与度和竞赛水平,为培养创新型生物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菌物系统》2008,27(2):I000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2个博士点——生态学和植物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15个硕士点——发酵工程、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公共仪器设备平台的规范化、自动化管理,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阐述生命科学公共仪器设备管理平台的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实践、网络化管理、共享机制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内容,探讨仪器管理共享平台的未来发展,对建立综合性、高水平的公共仪器设备平台及提高生命科学整体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期《生命世界》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学院九位同学撰写的四篇文章。这些文童是由饶毅和我在过去几年中开设的“生命科学的思想与概念”课程的产物之一。九位同学根据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就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写下他们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