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花白竹鼠(又名拉氏竹鼠、粗毛竹鼠、银星竹鼠)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已知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于云南、广西的称指名亚种,分布于广东和福建的称拉氏亚种(R.P.latouchei)。花白竹鼠的体型较大,体重1500-2000克,最大可达2500克;体长300-370毫米;尾长100-160毫米。外形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体毛较粗,通体深灰褐色,针毛尖端白色,绒毛浅灰黑色;尾较长,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竹鼠的洞穴结构及其生境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徒步不定宽样线法对片口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的生境选择和洞穴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设置4条样线148个20 m×20 m样方,并对61个有中华竹鼠新鲜土堆的洞穴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采用Vanderloeg和Scaiva选择指数对生境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洞系结构由土丘、洞口、取食道、避难所、窝及厕所组成,每个结构都与中华竹鼠的习性及生存活动相适应;中华竹鼠喜欢选择东南坡向、坡度适中(25~45°)、上层乔木郁闭度大于25%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竹子密度适中(20~40株/m~2)、竹子较粗(基径大于10 mm)、距水源较近且远离人为活动干扰的箭竹林中筑巢.  相似文献   

3.
中华竹鼠洞系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 wardi Thomas,1921)在云南分布甚广,它大量啃吃竹笋、竹根和竹茎,是竹林的主要害鼠之一。作者于1975年-1983年6月,在云南哀牢山地区的新平、元阳、红河、绥江等县和昆明市郊对中华竹鼠的洞系结构作了初步观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采自山西榆社盆地上第三系竹鼠类化石的一新种。新种与Rhizomys(Brachyrhizomyr)rhanriur相似,但个体较小,臼齿相对狭长,M,保留有连接下次尖和下次脊的齿襞(mure)及短的下中脊。这两种化石竹鼠在榆社的出现,超越了现生竹鼠类分布的北界,说明该科的情况要比以前知道的更为复杂,也表明榆社地区在晚第三纪时比近代湿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南省宜章县溶家洞银星竹鼠进行的实地调查 ,获得了银星竹鼠栖息环境、洞穴结构和食性方面的数据 ,发现银星竹鼠一般生活在海拔 10 0 0m以下 ,生长着竹类或芒类 ,附近有水源的环境中 ,主要以竹类和芒类的根和茎为食 ,营洞穴生活 ,洞穴有夏季和冬季之分 ,由洞口、洞口外土堆、洞道 (走廊、取食道、避难道 )、窝、厕所 5个部分组成 .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们从贵州省罗甸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白花竹鼠(Rhizomys pruinosuslatouchei Thomas,1915)体上采到一种厉螨(Laelaptid mite),经研究鉴定为一新属、新种,订名为竹鼠疣厉螨Tylolaelaps rhizomydis。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能引起人和鼠类的马尔尼菲青霉病,1956年由Capponi等分离自越南的竹鼠,后由Segretain (1959)正式发表为新种.DiSalvo等(1973)首次报道此菌对人的自然感染,也分离了菌种。Pitt (1980'1979')承认Segretain的菌株为马尔尼菲青霉,但把DiSalvo的菌株(ATCC 24100)由于具明显的黄色菌丝而与岐生青霉金黄色变种(ATCC 10438)合并,成立了樱草黄青霉新种。近年来一些中国的研究者对广西的竹鼠作了大量的调查,证明竹鼠普遍携带此菌,并分离了大量菌株。作者对来自广西的34株分离物(2株来自患者,32株来自银星竹鼠)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作了鉴定,并用IMI 68794(来自模式),ATCC 24100和ATCC 10438作了对比。全部34株分离物尽管在菌落外观有明显不同(许多菌株产生黄色具饰菌丝,影响菌落外观)但根据其帚状枝及瓶梗的特征,产生紫红色素以及在370C形成酵母状细胞诸特点,作者认为都是马尔尼菲青霉。ATCC 24100也同样具有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而ATCC 10438虽然也产生明显的黄色菌丝,但其帚状枝和瓶梗与马尔尼菲青霉不同,不产生紫红色素,在370C不生长,因此不是同一个种。ATCC 24100应保持原来的种名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竹鼠养殖业不断发展,人工养殖技术的限制导致细菌性疾病不断发生,其中大肠杆菌病成为防治的重点。【目的】分离导致四川绵阳某规模化竹鼠养殖场竹鼠死亡的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耐药情况分析,为竹鼠细菌性疾病防治提供案例支撑。【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遗传进化分析、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从竹鼠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理组织切片可见肺脏、肝脏、肾脏病变严重,脾脏组织病变程度不大;药敏试验表明该株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多粘菌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新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7种药物耐药;该菌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I、aph(3′)-II]和氯霉素类耐药基因(cmlA、floR)。【结论】该竹鼠养殖场疾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导致,该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氯霉素类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晚中新世副竹鼠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1996-2007年间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采集的副竹鼠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1件、牙齿14枚和肢骨4件,分别采自该组的2个地点。根据标本较大的尺寸、形态特征,以及颊齿的釉质曲线高度,宝格达乌拉材料被归入三趾马层副竹鼠Pararhizomys hipparionum Teilhard de Chardin Young,1931。Pararhizomys是一类具高冠、脊形和冠面构造简单颊齿的啮齿动物。该属目前发现的化石地点少,材料也不多,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周缘,其地史分布为晚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中期。与鼢鼠类(siphneids)和鼠平类(arvicolids)一样,Pararhizomys属的颊齿有由低冠到高冠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牙齿侧面釉质曲线(dentine tract)由平直、远离内外两侧谷底到起伏、接近甚至超过内外两侧谷底。为方便比较,本文为釉质曲线的高度设立"H"指数,即从每侧最深谷的谷底和釉质曲线的最高处取平行于冠面的平行线,此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H值越大,表明齿冠越低,反之则齿冠越高。尽管目前发现的副竹鼠标本不多,但似乎可以看到从早期到晚期,其颊齿的个体有从小变大,釉质曲线高度H值逐渐减小,即齿冠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Pararhizomys的牙齿形态多少与竹鼠类的低冠竹鼠Brachyrhizomys和竹鼠属Rhizo-mys及拟速掘鼠属Tachyoryctoides有相似之处,故常被与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一起归入竹鼠科(Rhizom yidae),但该属的牙齿不具中脊和下中脊,褶沟少,一般为2-3个,与上述三属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下门齿所作的切片观察也表明,Pararhizomys的釉质层结构与Brachyrhizomys,Rhizomys和Tachyoryctoides者相差甚远,其内层(PI)明显增厚,釉柱和釉柱间质(IPM)的排列方式存在明显差别。颊齿的冠高、冠面形态,以及下门齿的釉质层结构,似乎都表明了Pararhizomys属不大可能归入竹鼠科或速掘鼠科(Tachyorictoididae)。而下门齿釉质层切片显示了Brachyrhizomys与Rhizomys有着高度相似的釉质结构,进一步证明了两者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上,Pararhizomys与Tachyoryctoides属只发现于古北区,伴生的哺乳动物显示了其可能适应偏冷、干旱的草原环境,而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主要局限于东洋区,共生的哺乳动物多能适应温暖、湿润的树林环境。  相似文献   

10.
1956年和1957年,作者等在云南进行兽类调查。大竹鼠(Rhizomys sumatrensis)是云南兽类的新纪录),也是国内第一次纪录。它在国外分布于苏门答腊、马来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模式标本最早采于马来亚的马六甲。还有另一亚种(Rhizomys svmatrensis cinereus)分布于泰国、越南、泰那塞林(Tenasserim)、缅甸。今年我们在云南所采标本是栖息在西双版纳勐海、车里(允景洪)、和橄楠(土具)等处。据说小孟养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冬季寒冷天气对闽江口3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8日-2011年2月26日,跟踪监测了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治理试验区人工种植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拉关木(Leguncalaria racemosa)1年生幼苗叶片相溶性物质含量以及活性氧代谢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随气温的逐步降低而增加,秋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拉关木脯氨酸含量最高;整个监测期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显著高于秋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低于秋茄(P<0.01);3种植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均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加,其中无瓣海桑和拉关木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与日最低气温为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010年冬季持续寒冷天气对闽江河口湿地1年生土著种秋茄幼苗无破坏,对引进种无瓣海桑和拉关木造成了严重的低温胁迫并使幼苗基本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类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重点发展物种。以核内重组蛋白激活基因1(RAG1)的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本研究对来自12个采样点的173个银星竹鼠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分析,探讨该物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银星竹鼠RAG1基因部分序列848 bp,共检测出多态性位点18个,其中单突变位点3个,简约信息位点15个。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173份样本共统计出RAG1基因单倍型11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712±0.02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 64±0.003 71,显著低于其他啮齿动物。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银星竹鼠群体分化为3个分支,其谱系地理格局出现明显分化。同时,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证实,银星竹鼠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极显著高于种群内的,说明该物种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水平。上述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银星竹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分化结构较为显著,这可能与该物种的地下生活方式、扩散能力弱、山脉河流阻隔作用、地质气候事件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云贵高原地区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 1982—1984年,江西省于都县博物馆在罗垇石灰厂附近一裂隙堆积中获得一些哺乳动物化石,该化石是石灰厂工人在开石灰岩时发现的.化石层位于于都县罗垇区,距县城15公里,属裂隙堆积,化石出自棕红色砂质土层.材料修复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同志鉴定,计有:鳖(Amyda sp.),蝙蝠,竹鼠  相似文献   

14.
1977年8月份在福建邵武县挖掘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 davidi)洞时,获鼠3只,并检出革螨百余只,经鉴定系两新种,现分述如下:竹鼠根厉螨 Rhyzolaelaps rhizomydis,新种 雌螨 体宽卵圆形,长0.78—0.85毫米,中部处宽0.53—0.74毫米。背板盖住大部份的背面,长0.72—0.74毫米。中部处宽0.41—0.44毫米,板上背毛不超过37对。背板中部的背毛包括D_1-D_8,I_1,I_2明显的比其他刚毛细小,从毛位看来,M_6和I_3均付缺,且多数标本上单侧的T_2亦常付缺。S毛长而弯曲呈波伏,且与M毛一起生在背板的边缘上(图  相似文献   

15.
达尔文乘贝格尔号(Beagle)军舰于1831年12月27日由英国西南部海港德文波特(Devonport)出发向西南行,经佛德角群(Cape Verdes),圣保罗岛(Sao Paulo)1832年2月28日抵达南美洲巴西的巴义亚(Bahia),4月4日抵里约热内卢(Rio Dejaneideo),7月26日抵岛拉圭的蒙德维多(Mont-evideo),贝格尔号从此在南美东海岸停留约两年.这时达尔文遍游阿根廷、岛拉圭各地:例如巴义亚布兰加(Bahia Blanca)、圣大克卢兹(Sauta Cruz)、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Aires)及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火地岛(Tierradel Fuego)等.1834年5月12日贝格尔号由圣大克卢兹出发,穿过麦晢伦海峡(Magellans  相似文献   

16.
2007-2008年,在西藏色季拉山先后进行了3次柳兰属Chamaenerion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并于2008年进行了网脉柳兰C.conspersum的育苗试验,调查和试验结果发现:(1)色季拉山有两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柳兰属植物,分别是柳兰C.angustifolium、网脉柳兰,而宽叶柳兰C.latifolaum的分...  相似文献   

17.
中华竹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贵波  王平 《兽类学报》1996,16(4):303-308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AP法)对10种GIEC在中华竹鼠(Rhizomyssinensis)15个胃肠段中的分布作了观察和统计分析,以探讨中华竹鼠胃肠内分泌细胞与其特殊食性的适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华竹鼠胃肠中可能至少有7种免疫反应活性内分泌细胞。与大熊猫相比,尽管都以竹类为主食,但由于取食行为不同,它们GIEC的分布型不尽相同.这些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表明GIEC的分布不仅与食物组成相关。也可能与取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北美森尼维尔(Sunnyvale)发现的女孩头骨,1975年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拉乔拉(LaJolla)分校的生物化学家巴达(Jeffrey L.Bada)用他创始的氨基酸消旋法(amino acid recemisa-tion)测定,其年代为距今七万年,而一般认为北美有人类生存至今不过一万多年,因而对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19.
拉萨拉鲁湿地夏季鸟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 0 4年 8月采用样线法调查了拉萨市拉鲁湿地夏季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共记录到 2 6种鸟。鸟类群落中以灰沙燕 (Ripariariparia)、红脚鹬 (Tringatotanus)为优势种 ,优势度明显 (D =0 . 40 8) ,但群落多样性不高 (H′=1 . 5 3 1 )。拉鲁湿地夏季鸟类群落中涉禽和草甸鸟类占主导地位 ,标示着湿地表面水位下降、趋向于草原化的环境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嘎拉’苹果果实品质的电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嘎拉'苹果果实为材料,在0.1~100 kHz频率范围内,利用平行板电极系统研究了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的电学特性,并对电学参数与果实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测定频率的增加,'嘎拉'苹果果实的复阻抗(Z)、并联等效电阻(Rp)、并联等效电感(Lp)和并联等效电容(Cp)均逐渐下降,而电导率(σ)却逐渐上升;0.1 kHz是'嘎拉'苹果果实电学特性检测的特征频率;并联等效电阻在0.1 kHz时与果肉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6**)、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34*),可作为标志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敏感电参数.研究发现,在特征频率下,并联等效电阻可以作为辨别'嘎拉'苹果果实品质变化的特征电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