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对土壤氮素、与氮素转化相关的微生物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0-4mol/L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使土壤铵态氮降低了11.18%和10.87%,硝态氮降低了6.33%和3.95%;10-3mol/L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分别使可溶性有机氮降低了6.59%、10.16%和10.39%。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液抑制了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削弱了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10-4mol/L混合液降低了26.04%的氨化细菌、30.79%的硝化细菌和16.74%的反硝化细菌。10-3mol/L阿魏酸减少了3.33%的土壤脲酶和20.87%的蛋白酶活性;10-3mol/L对羟基苯甲酸降低了土壤脲酶6.63%,蛋白酶22.94%;10-3mol/L混合液减少了土壤脲酶7.47%和蛋白酶23.79%。混合液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抑制作用最强,表明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存在协同作用。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等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其酶活性,从而影响土壤氮素转化。  相似文献   

2.
柑桔幼苗接种VA菌根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12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甜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幼苗进行接种。结果表明,接种Glomus vesiculiferumGl.epigaeumGl.-monosporum的幼苗菌根感染率最高,它们对幼苗的生长促进作用也最大。对甜橙幼苗接种Gl. Epigaeum形成的菌根发育过程、菌根结构的形态、菌根感染强度和幼苗的生长关系进行了观察。对幼苗地上部分和根部所含的主要营养元素、氨基酸、激素、脂肪和糖类等有机物质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菌根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微区分析。  相似文献   

3.
庄剑云 《菌物学报》1991,10(Z1):73-86
作者对中国毛茛目植物(毛茛科,木通科和小檗科)上柄锈菌属的种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对过去的错误报告和鉴定作了订正,共获得9个种,其中有3个新记录,即赛铁线莲柄锈菌Puccinia atragenes Hausm.,宽叶牛姆瓜柄锈菌Puccinia holboelliae-lat如liae Cumm.和鬼臼柄锈菌Puccinia podophylli Schw.。文中对每个种作了描述和讨论并附图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酶催化CO2还原制备高值化学品对缓解全球环境和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甲酸脱氢酶(formate dehydrogenase,FDH)或多酶级联还原CO2制备甲酸/甲醇具有选择性高、条件温和的优势,但关键酶活性低、稳定性差和重复利用率低的问题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酶的固定化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膜、无机材料、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等载体对酶进行固定化的研究进展,阐释了不同固定材料和固定方式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总结了固定化酶与电催化或光催化耦联反应体系对CO2还原的协同效果及应用,同时指出酶固定化技术和耦联反应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李丽  吴若青  李金玲  王效科  刘晓  王超 《生态学报》2022,42(17):7198-7209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大气臭氧(O3)浓度升高和氮(N沉降)对黄豆气体交换、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设置了2个O3浓度(AA, 正常大气; AAO60, 正常大气+60 μg/m3O3)和2个施N梯度(对照;施N)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 N沉降处理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提高了96.21%和83.77%, 但是对黄豆各部位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N沉降处理后根系溶性糖和非结构性磷水化合物(NSCs)的比例显著下降了42.17%和38.95%, 而叶片淀粉分配比增加了41.55%, 豆粒和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59.41%和95.29%。(2) O3浓度升高处理后叶片Gs增加了94.89%, Pn降低了2.34%。叶片、茎、根和豆粒的生物量在O3处理后分别显著降低了38.14%、56.25%、66.67%和25.49%。豆粒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总NSCs分别显著下降了21.94%和49.65%和30.55%。O3浓度升高后根系中淀粉总量的比例的增加了56.21%。(3) O3和N沉降处理二者共同处理在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豆粒、茎、根系NSCs组分均具有显著交互作用, 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综上, 中度N沉降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 增加了对地上部分NSCs的分配而降低了对地下根系的分配;O3浓度升高抑制了黄豆生长和NSCs积累, 但是相对增加了根系中淀粉总量的比例;N沉降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O3对光合和NSCs造成的损害, 但未见对生物量下降存在类似效应。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植物甜蛋白des-pGlu1-Brazzein高效表达的工程菌株,对其乳糖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乳糖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对菌株生长和目的蛋白表达的试验结果显示,高浓度乳糖对菌株生长有抑制作用(P<0.01),对目的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时间延长对于菌株生长有利(P<0.01),对目的蛋白的表达因温度不同而不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以0.5% 乳糖在28℃~30℃诱导4h对菌株生长和目的蛋白的表达有利,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可达20%左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学科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指导今后临床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其他单位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专家咨询和文献参考等方式,制定临床学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组织专家对33个临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估,采用t检验和K-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重点和非重点学科进行了统计。结果 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成效总体好于非国家重点学科,发现和确认了部分有发展潜力的非国家重点学科。结论 要重视对临床学科建设情况的考核分析,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医务人员执行补偿机制改革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在县级公立医院更好地执行补偿机制改革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结构式访谈,对山东省2所县级公立医院12名医务人员进行个人访谈。结果 医务人员对改革的态度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上级领导和患者的期望影响了医务人员执行改革的行为,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和医院收入的下降阻碍了医务人员执行改革。结论 补偿机制改革后,由于县级公立医院资金缺口巨大、医务人员薪酬福利降低和患者对诊疗的不合理认知,阻碍了医务人员执行改革;与此同时,政府和医院要求执行改革的压力和患者对药价降低的期望,使得医务人员非常愿意支持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蛋白源(鱼粉,FM;大豆分离蛋白,SPI)基础饲料中添加大豆低聚糖(SBOS)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和肝脏消化酶活性、饲料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胃、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饲料FM、SPI分别以FM、SPI作为主要蛋白源;饲料FMO、SPIO分别在饲料FM、SPI基础上添加10%SBOS(水苏糖:2.61%;棉籽糖:0.61%)。试验表明:①饲料中添加SBOS普遍降低了牙鲆消化道和肝脏蛋白酶活性,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肝脏脂肪酶活性(p < 0.05),而对消化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前肠脂肪酶活性,降低了胃和中肠脂肪酶的活性,而对幽门盲囊、后肠和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中肠淀粉酶活性,提高了胃淀粉酶活性(p < 0.05),而对幽门盲囊、前肠、后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提高了胃和前肠淀粉酶活性,降低了中肠脂肪酶活性(p < 0.05),而对幽门盲囊、后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②FM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显著降低了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p < 0.05),而对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 > 0.05)。SPI基础饲料中添加SBOS对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③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胃和小肠组织结构均无明显负面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SBOS对牙鲆消化道和肝脏消化酶活性、饲料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组织结构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效应;大豆蛋白源中含有的SBOS不是影响牙鲆对其利用率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菠萝蜜花药发育及花粉萌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钿  叶春海  丰锋  夏春华 《植物研究》2011,31(2):169-174
研究花药发育过程和花粉萌发条件是菠萝蜜稳产优质的基础。采用石蜡切片和离体培养的方法,对菠萝蜜花药的发育和花粉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菠萝蜜的花药有4个花粉囊;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有连续型和同时型两种形式,形成了等双面体排列和四面体排列的四分体;成熟花药的表皮细胞积累有大量的单宁。160 g·L-1的蔗糖和0.25 g·L-1的硼酸混合溶液对菠萝蜜花粉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aCl2对菠萝蜜花粉萌发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柳杨  李进华  赵健元 《生态科学》2006,25(5):426-429
测定了2个短尾猴和1个红面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与猕猴、食蟹猴和叟猴的序列合并比较,分析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并以阿拉伯狒狒为外群,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短尾猴基因序列中A、T、G、C的含量分别为29.0%、25.5%、11.8%、33.6%,红面猴中A、T、G、C的含量分别为29.4%、24.3%、11.4%、34.9%,碱基组成具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短尾猴与红面猴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0.1%。红面猴与食蟹猴之间的同义替换和异义替换值(Ks、Ka)以及Kimura双参数距离都要小于红面猴与短尾猴之间的差异值,在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叟猴最早分化出来,红面猴并未与短尾猴聚为一支,而是与猕猴、食蟹猴聚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2.
我国灵长类的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些年来,国际上愈来愈认识到灵长类动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自然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方面作了种种努力。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灵长类动物滥加捕杀和不合理的开发自然,特别是对于森林的毁坏,导致了栖息地的急剧改变,已使许多种类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Thorington,1974a,1974b,1978a,1978b)。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编汇的红皮书(Red Data Book)录列了41种(亚种)属不同程度濒危种。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甚至已将全部灵长类分别列入国际间严禁或控制进出口贸易的名录之中。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内伶仃岛猕猴食性及食源植物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对内伶仃岛猕猴(Macaca mulatta)的植物食性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测定了食源植物适食部分的比重。研究结果表明:(1)猕猴食源植物约200种,以叶食性、果食性最为丰富;(2)猕猴的活动区域以阔叶林、灌木林等植被类型为主;(3)食源植物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与栖息地植被组成特征相适应;(4)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发展的容纳量最适为820~1640只(平均1230只),而以743~1485只(平均1114只)最为合适,其总食量约相当于适食性优质植物资源总蕴藏量的10%~20%。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 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 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hypoleucos)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EN)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VU)有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  相似文献   

15.
4种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桃蚜、萝卜蚜、胡萝卜微管蚜、瓜蚜对异色瓢虫种群扩繁的适宜性,在实验室条件下,以4种蚜为食料构建异色瓢虫两性生命表,研究不同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取食不同蚜虫,异色瓢虫未成熟期由长到短依次为萝卜蚜(18.18 d)、瓜蚜(17.48 d)、胡萝卜微管蚜(16.23 d)、桃蚜(15.77 d);成虫前期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88.3%)、桃蚜(86.7%)、萝卜蚜(55.0%)、瓜蚜(55.0%);成虫繁殖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1750.5粒)、桃蚜(1441.5粒)、瓜蚜(1006.3粒)、萝卜蚜(965.2粒);成虫寿命由长到短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78.8 d)、桃蚜(63.1 d)、瓜蚜(54.3 d)、萝卜蚜(48.4 d);异色瓢虫种群内禀增长率rm由高到低依次为桃蚜(0.19)、胡萝卜微管蚜(0.18)、萝卜蚜(0.14)、棉蚜(0.14);净增值率R0由高到低依次为胡萝卜微管蚜(895.83)、桃蚜(600.62)、萝卜蚜(273.47)、棉蚜(268.33)。4种蚜虫中,胡萝卜微管蚜和桃蚜更有利于异色瓢虫种群扩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滇南-东南亚跨境动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共建共管。平台始建于2012年6月, 覆盖的区域包括中国滇南和东南亚邻国, 致力于完善滇南和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 了解重点保护动物的分布、种群大小、保护现状, 提出保护建议并制定保护方案。截至2019年9月, 在国内外22个监测点(包括保护区内、外)共布设了1,493个红外相机位点, 收回了国内外部分监测点照片。现已鉴定国内纳板河(2012-2016)、勐腊(2014-2019)、勐仑(2015-2019)和尚勇(2018-2019) 289个有效位点的718,995张照片, 调查工作量97,444个相机日, 记录到兽类48种, 鸟类80种。国外收回红外相机照片的鉴定工作正在推进。基于平台, 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 报道了中国西南地区野猪(Sus scrofa)的种群生态, 发现了纳板河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和猕猴(M. mulatta)的时空生态位分化, 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对麂属(Muntiacus)、斑羚属(Naemorhedus)、比氏鼯鼠属(Biswamoyopterus)进行了分类修订等。后续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 在国内与更多滇南保护区开展合作, 国外与更多东南亚国家合作。  相似文献   

17.
The first population ecology study of the endangered Magnolia sargentiana Rehder & Wilson (Magnoliaceae) is reported in the paper. It is a protected species in China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present status in the field. In 2007 and 2008 we surveyed the popula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M. sargentiana in the Provincial Mamize Nature Reserve and the National Meigu Dafengdi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Natural regeneration is poor because of unfavo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Flower buds and bark of M. sargentiana are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ir collection by local people from 1983 to 1994 has led to dramatic population declines. The collection of flower buds and bark is now banned, but hewing branches for firewood and grazing continues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ecovery of M. sargentiana populations. To protect the species we require a ban on hewing branches, closure of primary forest to reduce humans and ungulates, better education of local people, and increased awareness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鸟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已成为地栖兽类与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 我们在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布设167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红外相机累计工作6,738个工作日, 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317张, 其中野生兽类2,673张、野生鸟类644张。鉴定出野生兽类5目14科23种, 野生鸟类5目11科3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 即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0种, 分别是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黑熊(Ursus thibetanu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Cervus equin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其中, 属于《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极危的有1种, 即林麝, 易危的有9种, 近危的有10种; 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的有2种, 易危的有5种, 近危的有3种; 被CITES附录I收录的有4种, 附录II收录的有6种。新记录物种7种, 分别是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水鹿、黄颈啄木鸟(Dendrocopos darjellensis)、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白眉鸫(Turdus obscurus)、蓝短翅鸫(Brachypteryx montana)和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物种相对丰富度最高的3种动物分别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RAI = 125.26)、藏酋猴(RAI = 64.71)和红腹角雉(RAI = 43.34)。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活动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 为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麂属(Muntiacus)的分类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麂属(Muntiacus)是一群中小型草食有蹄类,为东洋界的特有属,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类群。在我国,麂属的分布仅限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为我国南方的重要毛皮兽。 以往对麂属的研究多限于一般的形态分类,对其系统发育尚未深入研究。在种级分类上至今还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本文试图用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的方法,对麂属的种级分化进行系统整理,并对其系统发育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Hitherto unknown metacercariae were found encysted in loaches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from China. They were experimentally fed to golden hamsters, and gravid adults were recovered 1 week post-infection from their small intestines. A new species, Massaliatrema misgurni n. sp. (Heterophyidae), is described from the adults. This new species is different from M. gyrinicola Dollfus and Timon-David, 1960, in having a smaller acetabulum/oral sucker ratio, less branched vitellaria widely entering the intercecal anteroacetabular area and an almost median seminal receptacle; and from M. yamashitai Kamiya and Ohbayashi, 1975, in having a larger acetabulum/oral sucker ratio, with the seminal vesicle situated in the uterine loop and the vitellaria entering the intercecal anteroacetabular area. This report is the first record of M. anguillicaudatus as a second intermediate host of the genus Massaliatrema Dollfus and Timon-David, 19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