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在毛竹和高节竹分布的界面区,由于相互侵入,常形成混交竹林,为比较毛竹、高节竹地下鞭根系统的可塑性和竞争能力,调查分析了毛竹、高节竹纯林及其混交林地下鞭根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高节竹鞭径、鞭节长、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鞭生物量、根生物量、鞭根总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毛竹,而比鞭长、鞭长密度和鞭节密度则相反,根径、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高节竹与毛竹混交,会引起二竹种地下鞭根系统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明显变化,毛竹鞭径、鞭节长和高节竹鞭节长显著提高,毛竹鞭长密度、鞭节密度、比鞭长和高节竹鞭长密度、鞭节密度显著降低;毛竹、高节竹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鞭生物量、根生物量、鞭根总生物量和根生物量比例显著下降,比根长和鞭生物量比例显著升高。毛竹、高节竹鞭根系统相对产量显著小于1,竞争平衡指数(高节竹/毛竹)显著小于0,且鞭根竞争平衡指数显著高于竹鞭。研究表明,毛竹比高节竹具有更高的地下鞭根系统可塑性,两竹种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毛竹竞争能力明显强于高节竹,鞭根在地下系统竞争中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毛竹扩张与外来植物入侵相似,常引起原有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原有植物功能性状对毛竹扩张及伐除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选取毛竹-杉木混交林和去竹杉木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纯林为对照,比较分析杉木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等叶功能性状以及比根长、细根生物量、细根根长密度等细根功能性状的变化以及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中杉木的叶相对含水量以及叶干物质含量分别减少了5.07%、0.032 g/g,叶组织密度以及比叶面积分别增加了0.005 g/cm3、10.33 cm2/g;而去竹杉木林中,杉木比叶面积、叶相对含水量减少,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则呈上升趋势。(2)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中杉木细根生物量、细根体积密度以及细根根长密度都不断下降,而杉木细根比根长在0—20 cm土深处显著增加(P<0.05);而去竹杉木林中杉木细根比根长、细根根长密度和细根生物量则显著降低(P<0.05),细根体积密度在20—30 cm土深处有所增加。(3)杉木纯林中杉木细根功能性状间...  相似文献   

3.
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纯林,分别设置宽度为6 m、8 m、10 m,垂直长度为30 m的样地进行条带式采伐,在采伐带相邻的位置设置相同宽度的保留带,另随机选取3块不进行采伐的常规经营毛竹林作为对照,测定不同宽度带状采伐毛竹竹鞭、鞭根、竹篼和篼根的养分情况,分析毛竹地下构件在不同宽度采伐后的恢复潜力,探寻合理的带状采伐宽度,为毛竹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采伐带毛竹地下竹鞭、鞭根和篼根有机碳含量均随采伐带宽的增加先增后降,竹篼有机碳含量则持续上升;3种宽度采伐带篼根、8 m采伐带鞭根和10 m采伐带竹篼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保留带(P<0.05),8 m采伐带鞭根、3种带宽采伐带竹篼和篼根有机碳含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6 m和10 m采伐带篼根、8 m采伐带鞭根有机碳含量所占地下构件有机碳比例较保留带有大幅提升。(2)3种采伐带宽中竹鞭、鞭根和竹篼全氮含量均表现为8 m>6 m>10 m,篼根全氮含量则随着带宽的增加持续上升;8 m采伐带鞭根和10 m采伐带竹篼与保留带有显著差异,3种带宽鞭根、竹篼和篼根全氮含量均与对照有差异;各构件总氮含量所占比例均基本表现为竹鞭>竹篼>鞭根>篼根,8 m采伐带鞭根和10 m采伐带竹鞭、鞭根、篼根总氮所占比例显著增加。(3)采伐带毛竹竹鞭、竹篼和篼根全磷含量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鞭根全磷含量持续上升;8 m采伐带竹鞭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竹篼全磷含量显著高于相应保留带和对照;8 m和10 m采伐带均以竹篼全磷含量所占比例最高,6 m采伐带则是竹鞭全磷占比最高。(4)采伐带毛竹地下构件全钾含量均以8 m带宽最高,8 m采伐带的竹篼和篼根全钾含量分别显著高于6 m采伐带17.69%和106.90%,显著高于10 m采伐带102.87%和121.12%;8 m采伐带竹鞭、鞭根和篼根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保留带和对照;随着带宽的增加,全钾含量占比在采伐带竹鞭和竹篼中呈下降趋势,在鞭根中则呈上升趋势,在篼根中则先上升后降低。研究认为,带状采伐处理能促进毛竹地下构件的发育,且8 m采伐带毛竹地下构件对养分的吸收效率显著增加,养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可以为竹林恢复生长提供大量能量和生长潜力,有利于采伐后毛竹林的快速恢复,是较为合理的采伐带宽度。  相似文献   

4.
揭示竹林与其林下植被细根单独和混合分解特征,探讨竹林细根与其林下植被细根之间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为毛竹林林下植被的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四川长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与林下植被芒箕(Dicranopteris pedata)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试验周期为1年。结果表明(1)毛竹和芒箕细根初始化学组分有着明显差异,碳(C)含量、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毛竹显著高于芒箕(P0.05),而氮(N)含量、磷(P)含量和氮磷比(N/P)均芒箕高于毛竹(P0.05)。(2)毛竹和芒箕细根分解系数(k)分别为0.66±0.04和0.42±0.41,毛竹细根分解速率显著高于芒箕;土壤温度与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是影响细根分解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3)毛竹和芒箕细根碳(C)、氮(N)、磷(P)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净释放,毛竹细根碳(C)释放速率高于芒箕,但细根氮(N)和磷(P)释放率均低于芒箕。(4)混合分解的实测值和期望值对比结果表明毛竹和芒箕细根混合对分解速率和磷(P)元素的释放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碳(C)元素的释放,抑制了分解初期氮(N)元素的释放。毛竹与林下植被芒箕单独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特征均表现不同;细根混合分解速率无显著混合效应,但养分释放的混合效应表现出不同阶段性和不同方向(正或负),说明林下植被通过影响细根养分释放而影响竹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5.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细根的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27年生混交比例为2行杉木和1行观光木的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分布的研究表明,杉木和观光行间的杉木细根密度虽比极木行间的低8.5%,但观光木细根密度则高152.09%,其细根总密度比杉木与杉木行间的大10.43%。混交林中杉木各径级活动根密度呈单峰型分布,均以5-10cm土层最大,而观光木各径级各活细根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内。纯林杉木各径活细根密度亦基本呈单峰型分布,但峰值出现在10-20cm或20-30cm土层。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死细根的分布均与其各自的活细根分布相似。混交林中灌木细根密度在30-40cm的土层最大,而纯林中的灌木细根集中于0-10cm的表土层;混交林和纯林中的草木细根均集中在0-5cm土层。与纯林的相比,混交林中杉木细根主要分布的土层明显上移,表层土壤细根所占比重增大,有利于更好利用土壤养分和提高群落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毛竹种群向常绿阔叶林扩张的细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种群向常绿阔叶林扩张的根系策略, 该文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法, 在江西大岗山选取毛竹林与阔叶林的交错区——竹阔界面(bamboo-broad-leaved forest interface), 并垂直于界面连续设置毛竹林、毛竹与阔叶树的混交林(以下简称为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样地, 比较分析其细根的空间分布格局、比根长、根长密度、生长速率和周转率等指标。结果表明: 毛竹林细根生物量(1201.60 g·m-2) >竹阔混交林(601.18 g·m -2) >常绿阔叶林(204.88 g·m -2); 在毛竹与阔叶树竞争的混交林中, 毛竹细根分布趋向于上层土壤(与毛竹林细根相比), 且其比根长也显著增加, 平均增幅高达123.42%, 总根长密度比阔叶树大2.1倍; 同时, 毛竹细根生长速率和周转率均高于阔叶树。这些结果说明毛竹可通过广布、精准、灵活、快速等细根竞争策略, 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实现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7.
毛竹凋落叶组成对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生态功能,可能与混合凋落物的养分归还特征有关。本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不同混合比例毛竹凋落叶分解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Ⅰ(毛竹纯叶)、Ⅱ(毛竹、楠木叶比例为8:2);Ⅲ(毛竹、杉木叶比例8:2)、Ⅳ(毛竹、楠木叶比例5:5)和Ⅴ(毛竹、杉木叶比例5: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R2均高于0.92。5个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Ⅴ>Ⅳ,分别为0.68、0.66、0.58、0.55和0.49。处理Ⅰ和Ⅱ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并非所有类型毛竹混合凋落叶均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只有合适的比例和树种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其中,竹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高于竹针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竹阔混交可能更有利于竹林持续生产力的维持。N、P、K3种元素养分释放模式不同,N元素表现为净富集与净释放交替出现;P元素在经过4个月的快速富集后,4—5个月有短暂的净释放过程,其后呈富集状态;K元素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放置的前3个月净释放,随后呈富集状态。竹林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对凋落物养分归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C/N和P可能作为竹林凋落...  相似文献   

8.
毛竹是一种克隆植物,具有复杂的地下鞭根系统。由于研究手段的缺乏和鞭根系统较强的克隆生长特性,关于毛竹地下竹鞭空间分支系统及其功能属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地下竹鞭及其立竹进行分级,进而结合实测的数据,分析毛竹同一竹鞭的长度和直径沿着鞭级的变化规律,以及同级竹鞭与鞭根、不同级别地上立竹的数量特征。结果发现,与母竹相连的竹鞭直径和长度沿着去鞭的方向不断增加,同级鞭根与竹鞭的生物量具有很好的幂函数关系,鞭径与其对应的1~4级母株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第五级母株没有相关性,而且1~2级比3~4级母竹对地下竹鞭的支持作用更大。本文提出的竹鞭及其立竹分级框架,有助于深入研究毛竹地下竹鞭分支结构及其功能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鞭根作为竹子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其形态结构性状与鞭根对养分斑块的敏感性及养分获取能力紧密相关。该研究选取相邻连续的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纯林和苦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2种林分类型,将其分为苦竹林中心区、苦竹林界面区、混交林界面区和混交林中心区4种生境,测定4种林区生境的苦竹鞭根形态结构性状指标及生物量,比较其间的连续性变化规律,以明确竹子异质性环境下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纯林界面区的苦竹拥有更高的鞭根节点数、根尖数以及更小的根直径;纯林界面区和混交林界面区的苦竹鞭根比根长、比根面积均显著高于纯林中心区,但两个界面区的苦竹鞭根根直径则表现相反。(2)从苦竹纯林中心区至混交林中心区方向,苦竹鞭根生物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苦竹林界面区和混交林界面区间差异不显著。(3)生境对苦竹主要鞭根形态结构性状异速增长速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苦竹林界面区鞭根主要形态结构性状的差异性位移量;不同生境下苦竹鞭根形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苦竹纯林界面区的鞭根形态结构可塑性较强,拥有更高的鞭根活性以及更活跃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生境对苦竹主要鞭根形态结构性状有显著影响,但对其异速增长速率无明显影响;鞭根直径是苦竹获取资源的重要影响因子,异质生境下苦竹趋向于采取增加鞭根面积和降低鞭根直径的策略以最大化地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10.
毛竹向周边系统扩展的能力很强,研究毛竹扩展过程中细根的适应策略,可以为毛竹林扩展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毛竹-杉木林扩展界面为对象,分析了毛竹不同扩展阶段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及细根养分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展,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细根N和P含量降低;与扩展前期相比,扩展后期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分别是扩展前期的7.03、1.57倍,分别为1683.04±188.17 g·m~2和6483.14±846.82 m·m~(-3);比根长从扩展前期的2.61±0.20 m·g~(-1)降低到到扩展后期的0.70±0.06 m·g~(-1),扩展前期是扩展后期的3.73倍;细根N含量从扩展前期的5.06 g·kg~(-1)降低到扩展后期的2.98 g·kg~(-1),降低了41.11%; P含量从扩展前期的0.30 g·kg~(-1)降低到扩展后期的0.17 g·kg~(-1),降低了43.33%。相关分析表明:细根生物量、比根长与细根N、P、K、C∶N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毛竹细根养分含量与细根形态特征协同发生了变化;毛竹向杉木林扩展时,细根形态和主要养分含量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毛竹细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毛竹细根在扩展前期通过增加比根长和细根N、P含量的策略,实现在新环境中的快速生长和对土壤环境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分类型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毛竹与阔叶树种混交林和毛竹纯林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定位与跟踪调查,分析和比较了上述4种不同类型林分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结果表明:竹阔混交林中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2种混交林和毛竹纯林,主要体现为林下层中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及竹冠层中蜱螨目、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等植食性或捕食性物种明显较多;但各类林分中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无显著差异。总体上混交林竹冠层和林下层中植食性和捕食性功能群的共有种较多,两个层次间的相似性均高于毛竹纯林。不同林分类型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差异,竹阔混交林和毛竹纯林竹冠层节肢动物类群的稳定性低,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小,毛竹叶部植食性螨类和蠕须盾蚧Kuwanaspis vermiformis危害较重。因此认为在两种(类)害虫常发区,可考虑将林分改造为竹杉混交林或竹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向针阔林扩张过程中根系的形态可塑性反应,在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针阔林扩张的典型过渡地带,连续区域上设置毛竹纯林、针阔-毛竹混交林(以下简称过渡林)、针阔林3种样地。用根钻法采集样地毛竹根系、针阔树根系并比对其生物量密度、细根比根长、相邻同级侧根节点距等形态特征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毛竹的扩张程度增加,林内根系生物量密度增加;且与针阔树竞争过程中毛竹将更多的根系放置于表层;同时在水平方向上随离样株距离的增加未出现明显变化,而针阔树根系则随离样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毛竹根系比根长明显增加,平均增幅15%;一、二级侧根节点距则均有所下降,毛竹侧根数量增多。这些结果表明毛竹种群可通过根系生物量密度、细根比根长、相邻同级侧根节点距等形态可塑性方式实现向周边森林扩张。  相似文献   

13.
1 Solidago altissima forms large compact below-ground rhizome systems. The rhizome systems of 30 genets in a population that had colonized an old-field in 1984 were mapped yearly in situ from 1988 to 1992. Branching angles, lengths and survival of rhizomes, and production of daughter rhizomes, were calculated from digitized maps.
2 We hypothesized that genets of S. altissima would prevent intraclonal crowding by producing longer but fewer rhizomes as they increased in size. In addition,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rhizome dynamics by (i) mowing in late summer, (ii) cutting of rhizome connections, and (iii) removal of close neighbour plants.
3 Most rhizomes were initiated at an angle of 60°−65° relative to the parent rhizome. Subsequent growth tended towards the parent axis and towards more centrifugal growth. Rhizome angles were not influenced by any treatment.
4 In control genets, rhizome density increased 1.3-fold from March 1988 to March 1992. The number of newly produced rhizomes per genet decreased and their length increased from 1988 to 1992. Longer rhizomes had a higher survival probability than shorter rhizomes did. The number of newly produced rhizomes per parent rhizom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rhizome length per genet.
5 Mowing strongly decreased rhizome density from 1988 to 1992, mainly due to reduced production of new rhizomes.
6 Rhizome cutting led to a slight decline in the rhizome population and to shorter lengths of rhizomes in their second year compared with controls.
7 The removal of close neighbour plants led to increased rhizome densities. These rhizomes grew longer than controls in unmown plots and shorter in mown plots and had higher probabilities of surviving into their second year.
8 Yearly mowing could successfully prevent the further spread of S. altissima because it acts on rhizome and shoot dynamics as well as on seed output.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毛竹林下种植茶树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碳组分的影响,该研究以毛竹纯林、竹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集这3种林分类型的表层(0~10 cm)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SOC)、碳组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指标。结果表明:(1)竹茶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相较于毛竹纯林显著降低,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22.54±2.09)t·hm-2、碳组分与毛竹纯林无显著差异(P>0.05)。竹茶混交林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为(20.13±1.83)g·kg-1,占总有机碳的92.66%。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比竹茶混交林和毛竹纯林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高41.15%和41.00%(P<0.05)。(2)3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范围为0.58~3.08 g·kg-1,土壤16S rRNA丰度范围为2.18×1010 ~5.65×1010copies·g-1,固碳基因cbbL丰度范围为0.37×108 1.10 ×108 copies·g-1,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范围为0.03~0.28; 3种林分类型之间微生物相关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3种林分类型SOC与土壤pH、砂粒含量和地上凋落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总氮、C:N、总磷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就不同碳组分而言,颗粒有机碳(POC)和MOC均与土壤pH、砂粒含量和根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总氮、C:N、总磷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表明,竹茶混交改造会造成原生毛竹纯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下降,但并未造成土壤碳储量下降; 而相较于常绿阔叶林,毛竹经营措施需要改进,以提升其碳汇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样地内2018年春笋和新竹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择伐林为对照(CK),设置4个梯度的采伐强度,分别为3m采伐带(D1)、6m采伐带(D2)、9m采伐带(D3)和12m采伐带(D4),分析带状采伐后毛竹林主要生产力指标(春笋数量、新竹数量、胸径和生物量等)的差异,探讨不同强度带状采伐方式对毛竹林恢复更新的影响程度,为毛竹林合理带状采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种带状采伐处理单位面积发笋数量均大于对照,且随采伐强度增加,单位面积发笋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较高采伐强度(9m和12m采伐带)下单位面积退笋数量和退笋率比采伐强度较低处理(3m和6m采伐带)和CK更低;单位面积成竹数量和成竹率以较高采伐强度(9m和12m采伐带)处理下相对较高。(2)4种带状采伐处理的新竹平均胸径均小于对照,较高采伐强度(9m和12m采伐带)下新竹平均胸径显著小于母竹,林地中小径级新竹比例增加,且新竹胸径与采伐带边距呈负相关关系。(3)4种带状采伐处理下单位面积新竹地上生物量均小于对照,表现为CK>D3>D4>D2>D1。研究认为,毛竹林恢复的质量特征对不同强度带状采伐措施存在响应差异,6~9m采伐带的毛竹林恢复能力较强,但毛竹林带状采伐后恢复是一个周期性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强度带状采伐措施对新竹质量影响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方式对巫山淫羊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辉  王辉  权秋梅  黎云祥 《广西植物》2012,32(5):663-668
测定和比较了3种栽培方式(栽培密度、栽培根茎长度和栽培深度)下巫山淫羊藿叶长、株高、分枝数和花蕾数等生理生长指标,探寻巫山淫羊藿最适生长条件和生长投资策略,为药用淫羊藿人工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结果表明:在每平方米18000株的栽培密度下,植株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其它密度处理;15cm根茎长度处理下的巫山淫羊藿分枝数明显高于其它组;5cm深度处理有利于巫山淫羊藿叶生长,20cm深度处理有利于巫山淫羊藿茎生长。进一步分析表明:栽培密度和栽培根茎长度对巫山淫羊藿营养生长影响较大;栽培深度对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影响都较大。  相似文献   

17.
对林龄为25 a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 Burtt et Hill]纯林、南酸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 )混交林和南酸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 Hook. ]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25 a的树龄内,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分别为0.843~1.401、0.858~1.489和0.873~1.347 mm,宽度分别为19.28~23.58、19.34~22.34和19.76~25.26 μm,长宽比分别为39.70~62.04、39.20~63.96和40.60~59.34;随树龄的增加,纯林和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宽度及长宽比均逐渐增加,且不同林分间的差异逐渐达到显著水平,并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和长宽比最大、宽度最小.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的导管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和木射线组织比量分别为16.1%~16.7%、64.7%~65.2%和12.9%~13.4%,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导管组织比量和纤维组织比量最大,但差异均不显著;仅纯林的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比量(5.8%)显著高于混交林(5.1%和5.2%).随树龄的增加,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均逐渐减小,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分别为23.33°~16.82°、 23.20°~16.36°和23.34°~17.41°, 且仅在树龄16~25 a阶段,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显著小于纯林, 其中又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最小.研究结果显示,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总体上最优,在南酸枣木材品质定向培育过程中宜选择杉木作为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18.
张杰铭  余新晓 《生态学杂志》2017,28(10):3174-3180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防护林林分结构指标进行调查,研究河北坝下地区丰宁县小坝子乡不同防护林树种榆树、杨树及油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该区域榆树、杨树和油松纯林的平均年龄均为10年,杨树纯林的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是榆树纯林的2.3和3.8倍,是油松纯林的2.3和3.0倍.杨树纯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叶面积指数(LAI)、活枝下高等指标显著大于榆树纯林和油松纯林.与杨树混交林相比,杨树纯林的林分密度高10.8%,纯林平均胸径则低5.2%,平均树高低11.3%;与榆树混交林相比,榆树纯林的林分密度高6.6%,纯林平均胸径、树高分别低7.8%和14.2%;与油松混交林相比,油松纯林的林分密度大4.9%,纯林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低29.3%和31.8%.各林分类型的平均胸径、树高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平均LAI与密度和活枝下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胸径、树高呈显著负相关;平均活枝下高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针阔混交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显著优于针叶纯林.该区域防护林综合生长潜力呈上升趋势,而横向生长潜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