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方法,从而对鸦胆子油自微乳给药系统中鸦胆子油的肠吸收进行研究.方法:以甲醇-水(95∶5 v/v)为流动相,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35℃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条件.利用大鼠小肠膜建立体外药物扩散体系研究鸦胆子油的肠吸收特性.结果:油酸和亚油酸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0.46± 0.02和8.55±0.01 min,线性范围分别为0.50~50.0 ng/mL和5.06~101.2 ng/mL,平均绝对回收率分别为97.49±3.11%和105.76± 3.13%.日间和日内精密度都小于5%.在肠吸收实验中,鸦胆子油自微乳体系中测得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是单独给予鸦胆子油测得量的2.8和4.1倍.结论:该方法高效、灵敏、选择性高,可以用于鸦胆子油及鸦胆子油自微乳肠吸收中油酸和亚油酸的质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缅甸蟒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缅甸蟒油20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7.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10.3%.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特有脂肪酸DHA、α-亚麻酸,并且明显不同于其他蟒和蛇的脂肪酸含量.缅甸蟒油具有重要的药用和保健品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华山松籽油的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林强  李建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0):1788-1791
通过气相色谱 GC 分析了华山松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华山松籽含油率为56.5%,其中主要含有亚油酸63%,油酸26%,棕榈酸5%,硬脂酸2%,花生酸1%,芥酸1%,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达90%.抗氧化研究采用Schaal烘箱法63±1℃,即在松籽油中加入几种不同的抗氧化剂进行加速氧化.结果表明:抗氧化剂二丁基对甲苯酚、没食子酸丙酯、特丁基对苯二酚对松籽油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其中特丁基对苯二酚效果较好,柠檬酸对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添加50mg/kg柠檬酸,抗氧化效果显著.VE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乌桕梓油和桕脂的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乌桕梓油和桕脂的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野生乌桕和栽培乌桕在脂肪酸组成上相同;梓油除了含常见的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之外,还含有不常见的2,4-癸二烯酸和8-羟基-5,6-辛二烯酸;桕脂含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蜡质层厚度和核的大小及其油脂含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用石油醚提取香榧与油茶籽油,经过皂化、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香榧籽油共检测出6种脂肪酸,油茶籽油中共检测出5种.均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其中,香榧籽油中二者占总量的67.91%.油茶籽油中二者占总量的51.38%.本文对比分析了香榧籽油和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及含量,为这两种木本食用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六种唇形科种子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六种唇形科植物种子营养成分研究的结果表明: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其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在90%以上。种子油的主要成分为: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花生烯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成分。并从种子中测定了18种氨基酸和多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这六种种子和种子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潜在药用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刺葡萄籽油中的功效成分及其动物学药理作用.方法:使用GC/MS对甲酯化和未经甲酯化处理的刺葡萄籽油进行分析,研究籽油中的功效成分,并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进行刺葡萄籽油的喂食.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的刺葡萄籽油的GC/MS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籽油成分以脂肪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其含量达82.32%,高于已有报道的葡萄籽油中亚油酸含量;未经甲酯化处理的籽油经GC/MS分析发现,刺葡萄籽油中含有一种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角鲨烯,而赤霞珠葡萄的GC/MS分析中没有发现,也未见葡萄属植物中舍有角鲨烯成分的研究报道.通过动物学药理作用实验发现,刺葡萄籽油不仅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含量,还能够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结论:刺葡萄籽油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效成分,值得人们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8.
椰子种皮油提取物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椰子种皮油提取物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抑制作用,以水溶性VE(Trolox)作为对照,测定椰子种皮油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检测提取物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易感性,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值及铜络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子种皮油提取物的总酚含量为68.6 mg/g,总抗氧化能力也随着浓度增大而加强,说明该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浓度为0.5 mg/mL的提取物能将低密度脂蛋白的延滞时间延长了两倍,丙二醛(MDA)含量也明显下降,表明椰子种皮油提取物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新的食用油资源,发展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所建立的方法成功用于葡萄籽、南瓜籽和猕猴桃籽等七种植物籽油中的棕榈酸、十八烷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籽油、普通葡萄籽油、国外葡萄籽油、南瓜籽油、枸杞籽油和西番莲籽油均具有相似的脂肪酸谱,尽管其中它们所含上述五种脂肪酸含量不同,由于均存在人体所必需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故可以用作替代食用油。猕猴桃籽油因为其存在高含量的α-亚麻酸成分,可能是更好的食用油和营养油资源。本文首次对枸杞籽油、西番莲籽油和猕猴桃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绝对含量分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白苏子和荠苧子形态特征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白苏子和荠苧子两种种子的脂肪油、氨基酸、矿质元素等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种子均含有丰富的脂肪油 ,含量分别为 4 0 .18%和 2 0 .6 2 % ,其脂肪油的主要成分为 :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 92 .759%和 92 .990 %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此外 ,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种类齐全的矿质元素。其种子形状大小、纹饰特征是两种种子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我国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双歧杆菌制剂临床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检索CBMd isc、VIP、CNK 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获得1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患儿4050例,对其进行M eta分析,并评价M 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异质性检验χ^2=34.60,P=0.007〈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 eta分析,合并RR=0.41,95%C I为0.35~0.49,总体效应检验,Z=10.39,P〈0.0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固定效应模型RR值和95%C I与随机效应模型完全一致,剔除小样本报道后的合并RR=0.42,95%C I为0.35~0.50,与剔除前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研究的发表偏倚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双歧杆菌制剂能降低小儿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对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起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以心率(HR)、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作为效应指标,明确右美托咪啶(Dex)用于SICU 镇静时年龄和血流动 力学效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 年3 月~7 月间在我院SICU 接受普胸或者普外科手术后需要短期镇静患者38 例,各年龄段分 布相对均匀。在病人术后Ramsay评分≤ 3 分时给予右旋美托咪啶6.0 ug/kg/h,连续静脉输注10 min 后停药,应用脉搏指示连续 心输出量监测技术(PICCO)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3 min、5 min、8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5 min、60 min、90 min、120 min 的11 个时间点的HR、CI 和SVR。结果:HR、CI 和SVR 的EMAX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表示:E= (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SICU 镇静时,患者HR、CI和SVR的EMAX 呈 年龄依赖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Measurement of in situ rates of nitrification in sedi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nitrification rates in intact sediment cores without disturbing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f oxygen and ammonium. N-serve (2-chloro-6-trichloromethyl-pyridine), a specific inhibitor of the autotrophic ammonium oxidation, was injected into a 0–2 cm surface layer of the sediment (20 ppm) and added to the water column of sediment cores (5 ppm). N-serve in these concentrations was sufficient to inhibit nitrification, but did not change the rate of ammonium production or incorporation in sediment suspensions, which were incubated aerobically and anaerobically. The ammonium accumulation in cores injected with N-serve was thus equal to the amount of ammonium which was oxidized to nitrate in the control cores. Nitrification rates were in the range of 0–3 mmol N m–2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