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的平鳍鳅科鱼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平鳍鳅科鱼类,在云南省曾有过零星记载。近年陈宜瑜(1978、1980a)对我国平鳍鳅科作了详尽整理,共记载有15属49种,其中云南省(包括金沙江的在内)有8属11种。作者(1980)又报道1个新种。现经进一步整理在云南省采得的标本,共有8属17种,其中包括5新种,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的平鳍鳅科鱼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平鳍鳅科鱼类是分布于东南亚山溪急流中的一群小型鲤形目鱼类,在我国的广东省曾有过零星记载。为编写动物志的需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生物系于1976和1977年,对广东省的平鳍鳅科鱼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经整理共有8属1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8个新种或新亚种,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根据头部骨骼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将平鳍鳅科分为两个亚科是正确的。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7属15种(或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云南原爬鳅Balitoropsis yunnanensis,sp.nov.和1个新记录——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tonkinensis Pell.et Chev.。  相似文献   

4.
根据头部骨骼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将平鳍鳅科分为两个亚科是正确的。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7属15种(或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云南原爬鳅Balitoropsis yunnanensis,sp.nov.和1个新记录——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tonkinensis Pell.et Chev.。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第二部分,对分布于我国的腹吸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8属34种(包括亚种),其中有5个新种,1个新亚种以及1个国内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第二部分,对分布于我国的腹吸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8属34种(包括亚种),其中有5个新种,1个新亚种以及1个国内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7.
云南平鳍鳅科鱼类二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编写《云南省动物志》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又一次整理了云南境内的平鳍鳅科鱼类标本,从中发现平鳍鳅亚科鱼类二新种,现描述于下。 长体爬鳅 Balitora elongata Chen et Li,新种(图1) 正模 编号839072,全长80毫米,体长62毫米。1983年9月采自云南漾濞河(属澜沧江水系)。 副模 编号748791,839073,839074分别于1974年8月、1983年9月采自漾濞河。745049,745050于1974年5月采自勐腊县曼庄(属澜沧江水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犁头鳅属一新种(鲤形目:平鳍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犁头鳅属 Leptupichthys 是平鳍鳅科中的一个较特殊的属,该属鱼类具流苏状唇和极细长的尾柄,多在较多的泥沙底溪流中营低栖生活。我国过去记载有3种(Hora,1932),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支流。近年陈宜瑜(1978)经系统总结后指出,Lepturichthys güntheri Hora和Hora和Lepturichthys nicholsi Hora 都应是 Lepturichthys fimbriata(Gnther)的同  相似文献   

9.
副原吸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平鳍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巴马的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种,即巴马副原吸鳅Paraprotomyzonbamaensis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原缨口鳅属一新种(鲤形目:平鳍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广西永福县百寿乡的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鱼类一新种,即平头原缨口鳅Vanmanenia homalocephala Zhang et Zhao,sp.nov.。新种偶鳍宽大,仅有1根不分枝鳍条,鳃孔下角延伸到头部腹面,下唇中部具4个分叶乳突,口前具吻沟和吻褶。新种吻褶分化的程度与属内其它已知种明显不同,根据新种的特征,其应系界于原缨口鳅属和缨口鳅属之间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采自云南省沾益县德泽乡牛栏江水域的平鳍鳅科爬岩鳅属鱼类1新种,牛栏爬岩鳅 Beaufortia niulanensis Chen,Huang et Yang,sp.nov..其特征:背鳍分支鳍条7,腹鳍分支鳍条21,侧线鳞90~95,胸鳍起点相对于鼻孔和眼前缘之间,背鳍起点相对于腹鳍起点至其基部后缘的中点稍后,肛门位于腹鳍基后缘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腹鳍末端接近肛门,这些特征组合可以将新种与同属的其他2个相近种,即四川爬岩鳅B.szechuanensis(Fang)和中间爬岩鳅B.intermedia Tang et Wang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同域共存的2种形态相似的平鳍鳅科鱼类的共存机理, 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形态学结果显示, 它们的消化系统组成基本相同, 符合杂食性鱼类的特征, 但二者消化系统形态有明显差异。西昌华吸鳅肠道盘旋2回, 呈“φ”字形, 肝胰脏覆盖在消化管腹面; 峨眉后平鳅肠道盘旋5—7回, 肝胰脏镶嵌在消化管之间, 西昌华吸鳅在肠道系数、比消化系统重等形态学指数上大于峨眉后平鳅。组织学结果显示, 在消化道内黏膜褶皱高度、肌层厚度等特征上西昌华吸鳅显著大于(P<0.05)峨眉后平鳅, 肝胰脏没有显著差异。AB-PAS染色显示, 2种鱼消化道内黏液细胞种类相似, 多为Ⅱ型和Ⅳ型黏液细胞, 黏液细胞分布类型与大多数硬骨鱼类近似。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鱼类的食性和消化能力, 二者在形态学、组织学上的差异可能暗示着西昌华吸鳅和峨眉后平鳅在食性和消化能力上存在差异, 这可能是二者能够稳定共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爬岩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平鳍鳅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了采自贵州三都县的平鳍鳅科鱼类1新种,由于其在侧线鳞数目,背鳍起点和肛门的相对位置等特征都处于近缘种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和贵州爬岩鳅B;kweichowensis之间,故命名为中间爬岩鳅,新种Beaufortia intermedia Tang et Wang,sp,nov。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整理1975年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采集的鱼类标本时,发现有华吸鳅属的一个新种,描述如下: 南盘江华吸鳅,新种sinogastromyzon nanpanjiangensis sp. nov. (图1) 正模标本 编号753010,全长71mm,体长55mm。1975年3月采自云南省路南县南盘江。副模标本4尾,编号753013、753014、753015、753025,全长61—68mm,体长48—53mm。采集记录同正模。正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部份副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aracobitis wujiangensis sp.n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16.
副原吸鳅属鱼类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采自广西巴马的平鳍鳅科鱼类一新种,即巴副原吸鳅araprotomyzon bamaensis 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广西岭鳅属鱼类一新种——罗城岭鳅(鲤形目:爬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J  Wu TJ  Wei RF  Yang JX 《动物学研究》2011,32(2):208-211
2008年9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天河镇附近一洞穴采集到一批条鳅亚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岭鳅属(Oreonectes)一新种。新种与岭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在以下组合特征上有区别:背鳍条3,7;臀鳍条2,5;胸鳍条1,11~12;腹鳍条1,7;尾鳍分枝鳍条为14~16。头平扁;眼正常;下唇表面具浅皱。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垂线下方之前,尾柄上、下缘无明显鳍褶;尾鳍后缘平截。体侧具不明显的细小鳞片,或鳞片隐于皮下。头部无侧线感觉系统管孔。成体粉红色,无色素,各鳍透明;浸泡标本体呈乳黄色,不透明,通体无色斑。  相似文献   

18.
对沙鳅亚科鱼类3属14个代表种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与鲤形目鱼类的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将沙鳅亚科鱼类的控制区分为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三个区域。同时识别了沙鳅亚科中一系列保守序列,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以胭脂鱼为外类群,对比条鳅亚科、花鳅亚科、以及平鳍鳅科的代表性种类,采用NJ、MP和ML法构建沙鳅亚科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沙鳅亚科为一单系,包括3个属:沙鳅属、副沙鳅属和薄鳅属,各属均构成单系。根据分子系统学、形态学的结果及地理分布推断,沙鳅亚科中沙鳅属可能为最为原始的属,副沙鳅属其次,而薄鳅属最特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ND4和ND5基因序列分析的鳅超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D4和ND5是线粒体基因组中编码NADH脱氢酶亚基4和亚基5的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该研究以鳅超科鱼类为研究对象,新测定了10个物种的ND4和ND5基因全序列以及中间的3个tRNA基因共212 bp的序列,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15个物种的15条序列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鳅超科鱼类ND4基因全长1380~1387 bp,以ATG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为不完全终止信号;ND5基因全长1821~1839bp,同样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或TAG;ND4和ND5基因之间插入了3个tRNA基因,分别编码携带组氨酸、丝氨酸、亮氨酸的tRNA.ND4和ND5基因(包含3个tRNA基因)中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7.3%、14.2%、28.1%,A+T(57.7%)的含量高于G+C(42.3%)的含量.转换与颠换比(Ti/Tv)平均值为1.586.选取斑马鱼和鲤鱼作为外类群,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进行系统发育树的重建.三种方法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都显示:花鳅亚科、条鳅亚科、沙鳅亚科、平鳍鳅科及Vaillantellidae分别构成单系;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为:(Vaillantellidae+(沙鳅亚科+(花鳅亚科+(条鳅亚科+平鳍鳅科).这与线粒体全基因组和某些核基因(如RAG1基因)的研究结果类似,且支持率较高,表明ND4和ND5基因用于鳅超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是可行的;但是该研究的结果有别于其他线粒体基因的分析结果,如基于cytb和D-loop基因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条鳅亚科和花鳅亚科聚为姐妹群,再和平鳍鳅科聚在一起.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使用的基因长度差异造成的,长度越长,信息量越大,所反映的系统发育结果可能更加接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犁头鳅属为中国的特有属,包括犁头鳅和长鳍犁头鳅两个物种,犁头鳅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上游,而长鳍犁头鳅则局限分布于闽江水系。本研究对采自长江中上游的犁头鳅20个个体和闽江水系的长鳍犁头鳅8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以期对犁头鳅属鱼类的物种地理分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犁头鳅不同单倍型之间的遗传变异水平为0.1%—1.8%,平均为0.7%;长鳍犁头鳅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变异水平为0.6%—1.3%,平均为0.7%;犁头鳅和长鳍犁头鳅单倍型之间的遗传差异也较小,仅为0.2%—1.8%,平均为0.9%。采用邻接(NJ)法和贝叶斯(BI)法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一致显示,该研究中的犁头鳅属鱼类构成一个单系;所有长鳍犁头鳅样本构成一个单系,位于系统发育树的顶部位置;犁头鳅的样本不构成单系,而是形成并系。从形态上看,犁头鳅和长鳍犁头鳅均为有效种。由此推测,在第四纪冰期,长江中下游的犁头鳅沿东海大陆架向南扩散到东南沿海水系,长鳍犁头鳅可能是犁头鳅的一个种群扩散到闽江水系后,由于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分化成的一个新物种,剩下的长江流域的犁头鳅种群则构成一个并系类群。本文对于类似的地理物种形成方式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