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定植在胃黏膜上皮的革兰阴性螺旋杆菌,可以诱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H.pylori。在人体复杂而庞大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中,H.pylori可通过影响胃内环境来降低胃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胃肠道菌群与H.pylori共同作用,影响消化性溃疡、胃癌及缺铁性贫血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根除H.pylori可以提高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助于预防H.pylori相关疾病的代际传播和进一步发展。H.pylori治疗期间补充益生菌可提高根除率,减少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H.pylori与胃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探讨H.pylori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急性感染对GES 1细胞凋亡的影响,揭示H. pylori引起GES 1细胞凋亡变化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H. pylori临床分离株SBK与胃上皮细胞GES 1按不同比例(感染复数MOI分别为50∶1和100∶1)共培养24 h,建立H. pylori急性感染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GES 1的凋亡,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 xL、Bcl 2、Bax、Caspase 3和NF κB p65的表达。经H. pylori感染的GES 1细胞为处理组细胞,未经H. pylori感染的GES 1细胞即为对照细胞。使用SPSS 2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GES 1细胞经H. pylori处理24 h后,与对照细胞相比,MOI为50∶1(t=11.040,P结论 H. pylori急性感染通过改变线粒体途径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 2及Bcl xL的表达促进GES 1细胞凋亡,且GES 1细胞的凋亡程度与H. pylori的感染复数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稳定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人胃上皮细胞模型;筛选并鉴定H.pylori感染相关microRNAs(miRNAs)的表达,为深入研究感染相关miRNAs的调控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H.pylori标准株按MOI=100:1感染人胃上皮细胞,通过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及炎症反应关键酶的表达综合评价感染模型;采用博奥公司miRNAs V3.0芯片分析细胞感染前后miRNAs表达谱变化,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Northern杂交对表达显著差异的miRNAs进行分析鉴定。结果:H.pylori感染细胞24 h后,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L-8显著升高(P<0.01);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酶COX-2的表达明显增加。芯片数据显示:H.pylori感染引起超过2倍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包括:表达上调的PREDICTED-MIR191、miR-155、miR-92b、miR-30b、miR-146a、miR-16等,和表达降低的miR-181b、miR-324。实时定量PCR和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感染相关miR-155和miR-146a在H.pylori感染细胞模型中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miR-155和miR-146a在感染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增加提示二者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的免疫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稳定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人胃上皮细胞模型;筛选并鉴定H.pylori感染相关microRNAs(miRNAs)的表达,为深入研究感染相关miRNAs的调控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H.pylori标准株按MOI=100:1感染人胃上皮细胞,通过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及炎症反应关键酶的表达综合评价感染模型;采用博奥公司miRNAs V3.0芯片分析细胞感染前后miRNAs表达谱变化,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Northern杂交对表达显著差异的miRNAs进行分析鉴定。结果:H.pylori感染细胞24 h后,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L-8显著升高(P〈0.01);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酶COX-2的表达明显增加。芯片数据显示:H.pylori感染引起超过2倍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包括:表达上调的PREDICTED-MIR191、miR-155、miR-92b、miR-30b、miR-146a、miR-16等,和表达降低的miR-181b、miR-324。实时定量PCR和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感染相关miR-155和miR-146a在H.pylori感染细胞模型中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miR-155和miR-146a在感染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增加提示二者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的免疫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5.
Zhang L  Wang P  Wei SL  Liu CJ 《遗传》2011,33(6):558-56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能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和胃腺癌等疾病的发生。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ylori列为胃癌第一级因子。H.pylori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结局主要与H.pylori致病因子和宿主遗传易感性有关,大部分重大疾病发生在特定的细菌毒力因子(如cagA,vacA)与易感宿主遗传背景共同存在时。文章综述了H.pylori菌株的毒力基因的分型和宿主的遗传多态性对胃病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何丛  谢川  吕农华 《微生物学报》2014,54(12):1391-139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广泛定植于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H.pylori感染与细胞自噬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发现H.pylori感染影响胃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自噬过程,其中H.pylori的毒力因子和宿主自噬相关蛋白发挥关键作用。而且,细胞自噬在决定H.pylori的胞内存活状态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H.pylori感染对不同细胞自噬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病原菌,也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上皮中最特异的一种致病菌。它与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等疾病密切相关。此后又发现H. pylori可能是一种兼性胞内菌,该菌可能通过自噬在胃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得以生存、繁殖并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本文根据近年发表的自噬相关文献,对H. pylori感染不同细胞后自噬对其存活的影响以及H. pylori不同配体引起的自噬调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和评价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2种细胞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H.pylori感染及其相关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与H.pylori共孵育6h、12h和24h建立MKN45细胞H.pylori感染模型,台盼蓝染色和乳酸脱氢酶(LDH)法测定感染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照相和流式细胞仪检测Rhodamine123染色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培养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与H.pylori共孵育6h、12h和24h建立RAW264.7细胞H.pylori感染模型,Griess法检测感染细胞上清液中NO的含量变化,RT-q PCR法检测感染细胞中Tnf-α,Inos和Cox-2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在MKN45细胞H.pylori感染模型中,感染12h和24h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并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即H.pylori作用于MKN45细胞12h即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在RAW264.7细胞H.pylori感染模型中,感染6h、12h和24h均可增加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和细胞Tnf-α,Inos和Cox-2基因表达,即H.pylori作用于巨噬细胞后可明显增加其促炎因子的表达,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强。结论 H.pylori感染MKN45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可作为理想的H.pylori感染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85例COPD患者(COPD组)和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清抗H.pylori抗体(抗Hp-IgG)检测,比较两组的抗Hp-IgG水平及H.pylori阳性率。全部COPD患者均行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检查,分析抗Hp-IgG水平与CO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合并H.pylori感染与无H.pylori感染COPD患者之间,以及合并H.pylori感染COPD患者根除H.pylori前后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 COPD组血清抗Hp-IgG水平和H.pylor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EV1%预计值与血清抗Hp-IgG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无H.pylori感染的COPD患者相比,合并H.pylori感染的COPD患者外周血CD_3~+和CD_4~+T细胞含量、CD_4~+/CD_8~+比值、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明显较低(P0.05),经H.pylori根除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因此促进了COPD的发生和发展。根除H.pylori可明显改善合并H.pylori感染COPD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CD4+T细胞、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水平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消化科就诊的122例PU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pylori阴性患者50例[HP(-)组],H.pyloriⅠ型感染患者38例[HP(Ⅰ)组],H.pyloriⅡ型感染患者34例[HP(Ⅱ)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17、IL-10、TNF-α和PINP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不同菌型H.pylori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CD4+T细胞、PINP水平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并结合ROC曲线对其相应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HP(-)组患者IL-17、IL-10、TNF-α水平最低,HP(Ⅰ)组患者IL-17、IL-10、TNF-α水平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HP(-)组患者CD4+T细胞及PINP水平最低,HP(Ⅰ)组CD4+T细胞及PINP水平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炎症因子及CD4+T细胞、PINP水平与H.pyloriⅠ型、H.pyloriⅡ型感染均有显著正相关性(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17、IL-10、TNF-α、CD4+T细胞和PINP诊断H.pyloriⅠ型感染的AUC分别为0.863(95%CI:0.786~0.941)、0.844(95%CI:0.754~0.935)、0.907(95%CI:0.847~0.967)、0.921(95%CI:0.864~0.977)、0.742(95%CI:0.639~0.845),而诊断H.pyloriⅡ型感染的AUC分别为0.711(95%CI:0.599~0.823)、0.747(95%CI:0.641~0.854)、0.930(95%CI:0.874~0.986)、0.918(95%CI:0.861~0.974)、0.736(95%CI:0.631~0.840)。H.pylori阴性与CD4+T细胞和PIN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26,P=0.225),H.pyloriⅠ型、H.pyloriⅡ型感染与CD4+T细胞和PINP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428、0.367,P=0.007、0.033)。结论血清炎症因子及CD4+T细胞和PINP水平与PU患者H.pylori感染具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辅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在癌症发生表观遗传学研究中,DNA甲基化是研究最多也最深入的一种机制,异常甲基化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原,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癌变模式中可能起先导作用.胃癌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H.pylori的致癌机制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综述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上皮细胞DNA异常甲基化的关系,阐述H.pylori感染介导慢性炎症诱发胃黏膜上皮细胞DNA甲基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cag PAI编码的Ⅳ型分泌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定植于人胃部特定的病原菌,感染呈全球分布,感染率高达50%以上。现已证实它是轻度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主要病因。Ⅰ型H.pylori菌株含有一个约40kb的特殊基因片段,即cag致病岛(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pathogenicity island,cag PAI),该片段只出现于致病相关菌株,基因呈高密度分布并编码一个分泌转运系统称为Ⅳ型分泌系统(type Ⅳ secretion system,TFSS),通过转运相关毒素而参与H.pylori诱导上皮细胞细胞内的酪氨酸磷酸化、细胞骨架重排、基垫结构形成、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等,故在H.pylori的致病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研究Ⅳ型分泌系统的功能,但是对于这个装置是如何转运蛋白进入宿主细胞的确切机制还是知之甚少,因此,对Ⅳ型分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H.pylori致病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人类感染Hp可导致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腺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肠疾病的转归和预防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抗茵药物的滥用,使得对幽门螺杆茵的治疗变得棘手。本文就Hp的致病机制、耐药性问题及治疗方法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对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的影响,从细胞间隙连接角度探讨H.pylori致癌机制.将不同H.pylori菌株与BGC-823细胞共培养24h或48h,用原位固定与原位包埋法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变化.对70例胃癌患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碱性品红染色和14C尿素呼气实验检测H.pylori,PCR法检测H.pyloriCagA基因,及透射电镜观察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未加H.pylori组BGC-823细胞可见较多细胞连接及连接复合体,加H.pylori各组细胞的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与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均小于未加H.pylori组,而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未加H.pylori组(P〈0.001或P〈0.005),且CagA+的NCTCJ99组、临床株GC01组和NCTC11639组细胞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均小于CagA-的NCTC12908组(P〈0.001或P〈0.05),NCTCJ99组与临床株GC01组细胞单位周长连接长度短于NCTC12908组(P〈0.001).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组细胞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与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均小于无H.pylori感染组,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无H.pylori感染组(P〈0.001),且CagA+H.pylori感染者细胞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与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均小于CagA-H.pylori感染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CagA-H.pylori感染者.上述结果表明,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改变与H.pylori感染,特别是CagA+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感染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 pylori)SS1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 ,研究H pylori胃内定植及胃黏膜病理变化。 方法 :BALB/c小鼠胃内分别接种体外培养的H pyloriSS1株 (实验组 )或PBS(对照组 ) ,组织学方法评价H pylori定植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所有对照组小鼠胃组织未见H pylori定植 ,胃组织也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 ;而所有实验组小鼠在感染H pylori 12周后 ,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及胃小凹顶端可见大量H pylori,胃体及胃窦交界处、胃体及胃底交界处最多 ;胃组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 ,感染H pylori 2 4周后 ,胃组织炎性反应加重。结论 :用胃内接种方法建立了小鼠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性胃炎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血清Ghrelin/obestatin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16例作为冠心病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运用14 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测定H.pylori感染情况,测定血清Ghrelin和obestatin水平,分析H.pylori感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血清Ghrelin/obestatin比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阳性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H.pylori感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阳性组Ghrelin/obestatin比值明显低于H.pylori感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能够加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引起Ghrelin/obestatin比值异常升降低。H.pylori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肠道菌群、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段于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13C同位素呼吸试验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观察组患儿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患儿肠道菌群的16S rRNA V4序列进行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同时分析患儿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结果 观察组患儿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00% vs 30.00%,χ2=6.100,P=0.015)。治疗后非感染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感染组(92.45% vs 78.72%,χ2=3.900,P=0.048),复发率显著低于感染组(24.53% vs 44.68%,χ2=4.510,P=0.034)。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门、科水平上肠道菌群结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组患儿肠道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感染组,同时其拟杆菌科、瘤胃菌科、链球菌科、双歧杆菌科、巴斯德菌科相对丰度也显著高于感染组(均P结论 H.pylori感染与儿童HSP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H.pylori感染可影响HSP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同时降低疾病治疗效果以及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8.
Ⅳ型分泌系统(T4SS)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中,细菌可通过该系统将生物大分子或毒力因子等运输至靶细胞中并发挥相应功能。目前在H. pylori中已发现了至少三种T4SS,其中研究较为透彻的是cag致病岛(cagPAI)编码的cagT4SS系统,此外可塑区编码的tfs3系统和comB系统也有相关的报道。H. pylori的T4SS作为其与致病相关的重要结构已受到很多学者关注,对该菌T4SS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H. pylori的致病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将对H. pylori的T4SS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阳性的胃部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水平,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H.pylori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ylori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者血清中TGF-β1的含量,无H.pylori感染的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H.pylori感染的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及TGF-β1的水平较不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显著升高(P<0.05);H.pylori感染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的百分含量及CD4+CD25+T细胞中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的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也随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进展,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和TGF-β1的水平逐渐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含量和TGF-β1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于189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被成功分离培养,是目前所知的少数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之一。H. pylori感染不仅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胃黏膜组织相关性(MALT)淋巴瘤等消化系统疾病,其所携带的毒力因子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不同基因型的H. pylori所携带的毒力因子不同,但只有小部分的感染个体会进展为胃癌的现象。虽然目前诸如CagA、VacA、BabA和OipA等许多毒力因子都已被证明与胃癌的发生有确切关系,但其具体机制仍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本文将主要针对H. pylori中与胃癌相关的毒力因子及其致癌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进一步明确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