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具有高感染率的慢性致病菌,它的感染能够引起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多种疾病。目前,传统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不断下降,且副作用越来越多,而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的治疗方法已被许多临床试验证明能够解决传统三联疗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了益生菌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治疗方法的发展做了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分泌的细胞空泡毒素(VacA)是.Hp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但VacA参与Hp感染和致病的机制仍然不清楚.尽管可以观察到Hp感染后人胃上皮细胞和鼠胃上皮细胞发生的损害,但vacA基因变异的Hp菌株也可以引起限菌小猪和蒙古鼠发生相同的胃炎病变,似乎提示VacA不是毒力因子,这同流行病学及其他相关资料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能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诱发胃癌等胃肠道的病变,还与许多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如果不经过特殊治疗将终生带菌,严重的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引起了儿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的共同关注。儿童期既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殊时期,也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小儿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的感染状况、相关疾病、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幽门螺杆菌的近缘菌猫胃螺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验证了一个三联治疗方案(羟氨苄青霉素+次枸橼酸铋+灭滴灵)的抗菌作用,发现其对Hf的清除率为90%,与临床治疗Hp时的效果相似,说明该模型可用于活体筛检抗Hp药物,同时探讨了Hf与腺癌诱癌剂MNNG的协同致癌作用,发现经四个月共同作用后,单纯MNNG组与Hf感染在胃癌前病变发生率及反应细胞增殖的核仁形成区蛋白嗜银颗粒计数(Ag-NO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揭示螺杆菌属细菌感染的促癌作用可能是缓慢持久的。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主要病原体。在胃炎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对其机制的认识并不详尽。已有研究显示,在Hp感染的动物胃黏膜中,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升高。先前的研究表明,Hp阳性胃炎者,  相似文献   

6.
P物质广泛分布于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和某些组织,与痛觉、内脏传入和传出、炎症反应以及中枢对运动的调节均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介绍P物质拮抗剂的构效关系、与受体结合的特性及其在中枢、外周神经系统 P 物质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P 物质拮抗剂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工具药,推进 P 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而且可能发展成为新型的镇痛药和抗炎药。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诱导人胃粘膜产生天然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防御素,而幽门螺杆菌本身又可产生杀菌肽样抗菌从。这两种抗菌肽均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抑制胃内快速繁殖的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与HP感染后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在人胃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冠心病发病也有关系,但其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炎症免疫反应、高半胱氨酸血症、脂质代谢紊乱、促凝物质增加等因素有关。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将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魏晓晴  吕广艳  金海威  崔颖  赵莹 《生物磁学》2011,(21):4033-403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及其热休克蛋白60(H.pylori—HSP60)感染与胃上皮细胞表面DEC205受体的关系。方法:分别用H.pylori、H.pylori-HSP60及E.coliLPS刺激胃上皮细胞KATOIII,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KATOIII细胞表面DEC205蛋白的表达变化,再利用RT—PCR技术,观察细胞中DEC205mRNA对上述抗原刺激后的变化。结果:H.pylori、H.pylori—HSP60及E.coliLPS的刺激明显引起细胞表面DEC205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内DEC205mRNA的产生。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胞吞受体DEC205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很多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根除H.pylori就显得至关重要。从1999年至今,我国共颁布了5次H.pylori感染共识,根除H.pylori方案经过不断改进,从最初的PPI/RBC+2种抗生素的标准三联方案到目前第五次H.pylori感染共识推出的含铋剂四联方案,我国学者在根除H.pylori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目前的含铋剂四联方案仍有不足之处,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严重影响了H.pylori的根除率,加之再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故H.pylori的根除治疗还面临着许多困惑。所以人们开始将目光集中到了联合中药治疗上面。已有研究证实,某些中药不仅在体外有抑菌作用,而且与PPI、抗生素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减少抗生素耐药的发生。本文将近年来中西药联合根除H.pylori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及其热休克蛋白60(H.pylori-HSP60)感染与胃上皮细胞表面DEC205受体的关系。方法:分别用H.pylori、H.pylori-HSP60及E.coli LPS刺激胃上皮细胞KATOⅢ,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KATOⅢ细胞表面DEC205蛋白的表达变化,再利用RT-PCR技术,观察细胞中DEC205mRNA对上述抗原刺激后的变化。结果:H.pylori、H.pylori-HSP60及E.coli LPS的刺激明显引起细胞表面DEC205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内DEC205 mRNA的产生。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胞吞受体DEC205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促炎因子在心脏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 瘤 坏死 因 子 TN F)、白介 素 -1(IL-1)、白 介 素 -2(IL-2)以 及 白介 素 -6(IL-6)等 分子 ,叫 作 促 炎细 胞 因 (子 .一 般 认为 它 们不 属于 免 疫系 统,而 只是 与 组织 炎症 的起 始 有关 .促 炎因 子在 心 脏中 也 有表 达,它 的短 期表 达可 以 帮助 心 脏适 应外 界 压力 的损 伤 ,而其 长期 的 表达 却会 引 起明 显的 心 脏代 谢失 常 .主要 就 促炎 因子 在心 脏中 的 作用 作 一综 述 .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杰松 《微生物与感染》1993,16(3):123-124,1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方案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临床疗效,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完成治疗的48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120例。A组患者采用标准四联方案(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标准四联方案+酪酸梭菌活菌片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标准四联方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D组患者采用标准四联方案+复合乳酸菌胶囊进行治疗。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疗效以及治疗第10天、14天、21天、28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于治疗后停药3个月时用碳14呼气试验复查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症状评分情况、H. 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情况差异。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H. pylori总根除率为92.5%(444/480),临床有效率为87.92%(422/480),上腹胀、上腹痛、嗳气、纳差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38,P2=9.47,11.56,P=0.024、0.009)。4组患者不同阶段成本—效果(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显示治疗21 d时△C/△E值均为最低。 结论 微生态制剂联合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与标准四联方案相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不良反应少,但与具体益生菌菌株无明显相关性。治疗21 d时各方案性价比最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 ( HP)的发现使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学和防治学面临着一场革命 ,HP与胃癌关系也十分密切。随着对 HP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分子水平对 HP的致病机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常规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虽然可以暂时控制 HP的感染 ,但是由于易产生耐药性等许多新的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防治策略。利用 HP抗原与佐剂联合使用或用减毒的沙门氏菌来表达HP的抗原 ,进行口服免疫防治 HP的感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试验结果证明这种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人类感染Hp可导致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胃黏膜相关的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腺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肠疾病的转归和预防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抗茵药物的滥用,使得对幽门螺杆茵的治疗变得棘手。本文就Hp的致病机制、耐药性问题及治疗方法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居留于人胃上皮组织并引起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深入,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分子、免疫等机制逐渐阐明。现对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点和幽门螺杆菌黏附、毒性因子等对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P物质在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琳 《生理科学》1989,9(1):15-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