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硝化微生物广泛存在于饮用水系统中。水处理过程中,硝化微生物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有突出贡献;而输配水过程中,硝化微生物会加剧消毒剂氯胺的降解,造成一系列饮用水微生物安全问题。本文介绍了常用硝化微生物检测方法,综述了硝化微生物在滤池、市政主管网、二次供水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了环境因子及工程条件对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硝化微生物强化应用及管控的实际工程措施,展望了未来饮用水系统中硝化微生物的研究重点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化学通讯是蜘蛛最基础和最普遍的种内和种间通讯方式之一,蜘蛛体表的味觉毛能够接触性的或者近距离地感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但味觉毛的相关研究仅在少数几种蜘蛛中有过报道。我们通过扫描电镜对分别对幽灵蛛、弱蛛、泰莱蛛、幽灵蛛、蟹蛛和球蛛共5科32种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蜘蛛味觉毛一般呈“S”形或弧形;毛根部与体表形成较大角度,末端开口。一般分布在步足的跗节和后跗节,一些种类在步足胫节亦有味觉毛分布。所观察的蜘蛛中绝在部分种类在触肢上未发现味觉毛,仅有两种蟹蛛 (Thomisus labefactus Lysiteles inflatus) 和一种球蛛 (Phycosoma mustelinum) 在触肢上有味觉毛。味觉毛的数量在不同蜘蛛种类中有较大差异,从十几根到上百根不等。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等特征除了与遗传相关外,亦有可能与其生境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来源于味蕾的味觉信号通过味觉神经传递到味觉中枢神经系统。鼓索神经和舌咽神经是支配舌面味蕾的两大主要味觉神经,它们分别支配着前舌和后舌的味蕾。味觉神经损伤可以引起所支配的味蕾萎缩、退化、消失,进而导致部分味觉功能受损,受损的味觉功能则可以在味觉神经再生后得到恢复。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大鼠模型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重要平台。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后,动物的行为学反应和味觉神经的电生理特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综述味觉神经损伤、再生以及味觉神经交叉支配对动物味觉功能的影响,并对味觉神经交叉再生支配动物模型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味觉神经损伤、再生和交叉再生支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味觉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机制,也将为临床上寻找治疗味觉障碍患者的方法和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2017和2018年,综合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法、样方笼捕法、洞穴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五种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其多度与分布的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延庆区有哺乳动物7目15科21种。从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来看,野猪(Sus scrofa)占绝对优势(28.27%),其次猪獾(Arctonyx collaris)(21.47%)、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13.79%),最少的是山东小麝鼩(Crocidura shantungensis)和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仅为0.17%。从分布上来看,野猪分布最广,占全部调查网格数的84.21%;其次是猪獾和亚洲狗獾,各占73.68%;山东小麝鼩等6个物种各只在1个网格中记录到,占全部网格的5.26%。所有工作区域中,延庆区西南的松山保护区及野鸭湖保护区物种丰富度最高,东北部的水头沟和九眼楼风景区物种丰富度最低。当前威胁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是"水源情况"和"人类活动",为更好地保护该区域哺乳动物多样性,建议:(1)在缺水的区域进行人工引水或建立永久补水点;(2)在非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以减少旅游登山等对野生哺乳动物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游离脂肪酸受体的结构、分布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某些疾病的相关性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特异性膜受体一直未被发现.关于其分子机制的认识无法深入。最近的研究表明,长链脂肪酸是孤儿型G蛋白偶联受体GPR40的配基.而短链脂肪酸则是孤儿型G蛋白偶联受体GPR4l和GPR43的配基。体外实验显示,长链脂肪酸通过GPR40增强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短链脂肪酸经GPR41刺激脂肪细胞中瘦蛋白(1eptin)的产生。GPR43在白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作为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游离脂肪酸特异性受体为寻找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新手段指明了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19名健康男性青年为实验对象,观察了吸气阻力(IR)与呼气阻力(ER)比例不同的外加联合呼吸阻力(CR)对呼吸型式和主观感觉的影响。施加 CR 时,IR 与 ER 同时对呼吸发生影响,总的效应相当于 IR 与 ER 单独作用的“相加”,未发现交互作用。随着 CR 中 IR/ER 比值的逐步增加,表征呼吸型式的变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味觉在昆虫取食和产卵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昆虫的味觉感受主要依赖于味觉感官中表达的味觉受体(Gustatoryreceptors)。很多化合物能引起昆虫的味觉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喜好或厌恶,在选择压力下昆虫的味觉还可能发生改变。本文介绍昆虫味觉受体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综述了昆虫糖受体和苦味受体功能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取食(或产卵)阻碍素和刺激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深刻理解昆虫的味觉感受机制,不仅有助于开发新型昆虫行为调节物,设计以味觉受体为潜在靶标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还在昆虫行为抗药性治理,合理规划作物种植体系及品种选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壤活性碳、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城市绿地土壤活性碳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合肥市不同类型绿地(蜀山森林公园、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学校绿地、居住区绿地、工厂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0 ~ 3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等活性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地类型对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各活性碳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城区内各人工绿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均低于郊区蜀山森林公园绿地:MBC下降了46.81% ~ 64.39%,MBN下降了49.90% ~80.13%,DOC下降了28.95% ~45.52%,DON下降了5.67% ~48.90%,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绿地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内MBC与MBN、DON正相关(P<0.01),MBN与DOC正相关(P<0.01),DOC与DON正相关(P<0.01).研究还发现,土壤pH与活性碳、氮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适当降低城市土壤碱性污染物的侵入有利于土壤活性碳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基于厌氧氨氧化的污水生物脱氮工艺近年来发展迅速,污水处理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和多样性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曾检测出多种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菌,最常被检测出的是待定布罗卡地菌Candidate Brocadia和待定斯图加特库氏菌Candidate Kuenenia的Anammox菌,并且研究发现单一生境下往往只存在一种类型的Anammox菌,但是影响Anammox菌分布和多样性的因素与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系统总结了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同工艺形式和运行条件下的Anammox菌分布情况,归纳分析了关键因素对Anammox菌分布的影响,包括底物浓度和微生物比生长速率、污泥性质与微生物生境、多重因素的联合作用和影响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Anammox菌分布机制研究的工程意义,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侧向抑制是指相邻神经元彼此之间相互抑制的一种现象,对于提高感觉的灵敏度和精细度有着重要意义。侧向抑制现象在视觉系统最为显著,在躯体感觉系统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当我们电刺激某一脊髓节段的背根时,其相邻节段的背根可以被逆向激活,产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初级传入纤维去极化(primary afferent depolarization,PAD)。由  相似文献   

11.
化学通讯是蜘蛛最基础和最普遍的种内及种间通讯方式之一,蜘蛛体表的味觉毛能够接触性地或者近距离地感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但味觉毛的相关研究仅在少数几种蜘蛛中有过报道。我们通过扫描电镜分别对幽灵蛛科(Pholcidae)、弱蛛科(Leptonetidae)、泰莱蛛科(Telemidae)、蟹蛛科(Thomisidae)和球蛛科(Theridiidae)共5科32种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蜘蛛味觉毛一般呈"S"形或弧形;毛根部与体表形成较大角度,末端开口。一般分布在步足的跗节和后跗节,一些种类在步足胫节亦有味觉毛分布。所观察的蜘蛛中绝大部分种类在触肢上未发现味觉毛,仅有2种蟹蛛即角红蟹蛛(Thomisus labefactus)和膨胀微蟹蛛(Lysiteles inflatus)以及1种球蛛即鼬形微姬蛛(Phycosomamustelinum)在触肢上有味觉毛。味觉毛的数量在不同蜘蛛种类中有较大差异,从十几根到上百根不等。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等特征除了与遗传相关外,亦有可能与其生境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蝗虫是最重要的全球农牧业害虫之一,其灾害不仅强烈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蝗虫食性杂、适应性强、聚集为害等特点使其可持续治理成为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艰巨工作。本文从蝗虫灾变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自身因素、非生物和生物因素)以及当前有效防控方法与技术进行综述,并从蝗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其有效防控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将来蝗虫发生的内在机制研究以及对其进行绿色防控技术探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气候类型下, 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以四川省广元市、雅安市和凉山州为研究地区, 对区域内分层土壤(0-10、10-20、20-30 cm)有机碳含量、氮含量, 根系碳含量、土壤pH值、土壤容重、草地物种组成和盖度等进行了分析, 探讨不同气候类型下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1) 3个地区草地总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 量差依次为雅安>凉山>广元, 均出现土壤碳表聚现象, 并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2)雅安草地不同分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比与广元和凉山具有明显差异, 其中雅安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比显著降低, 而10-20 cm占比显著升高, 土壤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降幅与后两者相比略微平缓; (3)广元1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草地丰富度指数正相关, 2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Shannon-Winner指数负相关, 而分层土壤有机碳则与土壤pH值和土壤氮含量正相关, 雅安和凉山分层土壤有机碳分别与土壤pH值和土壤氮含量正相关; (4)主成分分析显示, 影响3个地区草地土壤有机碳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 次要因素是植被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典型地带性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取样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不同典型地带性土壤各形态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垂直地带性土壤中0.5 mol·L-1 K2SO4提取的提取态总氮、提取态有机氮、吸附氨基酸随取样点海拔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提取态总氮、提取态有机氮和吸附氨基酸平均值都大于水平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性土壤各形态氮含量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差异显著.土壤吸附氨基酸含量是游离氨基酸的5倍,占提取态有机氮百分比为21.1%,表明吸附氨基酸可能作为土壤有机氮库的一种重要存在形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地带性土壤中提取态总氮、提取态有机氮、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均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r=0.57~0.93,P<0.05),但与pH、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r=-0.37~-0.91,P<0.05);水平地带性土壤pH与提取态总氮、硝态氮、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盐基离子(K+、Ca2+、Mg2+)呈显著正相关(r=0.36~0.85,P<0.05),与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呈显著负相关(r=-0.39~-0.81,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北京外来入侵植物问题尤其突出,但其入侵和扩散的时空规律、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给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厘清入侵植物在北京的动态规律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制定应对措施,有效防治外来入侵植物侵害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已有文献、专著和相关数据库信息,重新构建了北京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分析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的构成特征、入侵特点及危害,采用GIS、SPSS相关软件分析外来入侵植物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特点,并与社会经济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共101种,菊科植物最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原产地主要是美洲;主要入侵途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意和无意引入;传播扩散活动多数依赖结实量大的特点;均会挤占本地种生态位;超过1/5属于国家重点关注防控的外来入侵植物;(2)不同时间阶段年均植物入侵数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经历了低、高和稳定3个阶段,入侵植物累计种数与历史事件累计次数、人口、货运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呈极显著正相关;(3)空间分布格局中丰富度分布和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不同,入侵植物密度与常住人口密度、绿化覆盖率呈极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入侵植物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其自身入侵性的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应预防、控制、消灭三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王静  孙军平  徐涛  祁军  张远林  张学炎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20,40(21):7997-8004
综合采用样线法、粪堆计数法及重复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了种群调查,结合生境分析,确定了其种群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分布有野生马麝(1159±275)头,平均种群密度为(3.51±0.83)头/km2;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麝种群数量及密度存在差异,灌丛生境分布有70%的野生马麝种群,达(807±170)头,种群密度为(6.49±1.63)头/km2;针叶林种群密度最大,达(8.85±83.25)头/km2,分布有野生麝(123±45)头;针阔混交林分布最少,仅(41±15)头,种群密度为(5.00±1.84)头/km2;人工林生境无野生马麝分布。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差异反映了马麝对适宜生境功能的需求,食物、保温和隐蔽性是制约野生马麝冬季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此外,因生境及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保护区各区域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存在差异。建议通过减少人为干扰、地表植被管理及人工林管理优化...  相似文献   

17.
阻断大鼠杏仁中央核AMPA受体对臂旁核味觉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ang Y  Yan JQ  Huang T 《生理学报》2004,56(6):671-677
以往的研究表明,电刺激或损毁杏仁中央核明显改变臂旁核味觉神经元的活动。为了研究杏仁中央核内的兴奋性受体是否参与此调节,本实验应用细胞外记录方法,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观察了杏仁中央核内微量注射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 二酮(CNQX)前后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四种基本味觉刺激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杏仁中央核内注射 CNQX 对 30% 的臂旁核神经元产生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以对盐酸和盐酸奎宁刺激引起的反应尤为明显(P<0.05)。根据对味觉刺激的优势反应,40% 的NaCl优势、30% 的HCl优势和20% 的奎宁优势反应神经元在注射CNQX 后对至少一种味觉刺激的反应降低;盐酸优势和奎宁优势反应神经元对各自的优势反应在杏仁中央核内注药后均明显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注射 CNQX 后,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 NaCl 和其它三种味觉刺激物之间的分辨能力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杏仁中央核内的AMPA 受体可能参与杏仁核对臂旁核味觉神经元的下行调控。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山药营养功能成分特点、营养品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山药营养品质研究、营养精准利用、种植技术优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膀胱中辣椒素受体的分布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中的辣椒素受体(TRPV1,VR1)主要来源于支配膀胱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膀胱上皮细胞。表达TRPV1的初级感觉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膀胱上皮的基层及基层下,而表达TRPV1的膀胱上皮主要是表层和基层细胞。膀胱中TRPV1的主要功能是感受伤害性刺激而致痛以及感受压力刺激而参与排尿反射。实验性膀胱炎和逼尿肌过度活动时,膀胱中的TRPV1表达增加或被磷酸化而增强其功能。通过脱敏或阻断剂以抑制TRPV1的功能,可以改善某些膀胱病变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LPS受体及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毒素脂多糖(LPS)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而LPS跨膜信号转导是引起细胞效应的关键。本文主要综述LPS结合蛋白(LBP)、LPS受体(mCD14、sCD14)以及Toll群受体(TLRs)在LPS激活细胞及信号跨膜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推测LPS/LBP与细胞膜CD14结合后,TLRs以及细胞外富含亮氨酸片段的重复序列识别LPS,将LPS的刺激信号跨膜转导,激活NF-kB信号途径导致效应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