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马陆目是一类体型微小、形态特殊、生活在地表或土壤中的节肢动物。目前全世界已知176种,隶属3科32属,包括11个化石记录种。其中欧洲、美洲和澳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亚洲和非洲仅有零星的记录。中国毛马陆目的研究十分匮乏,目前仅记录10种。研究表明,毛马陆目是倍足纲系统发育树中最基部的类群,得到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的支持,但其内部各科、属的单系性以及各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尚存在争议。现对毛马陆自1758年林奈(Linnaeus)首次记录至今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归纳毛马陆目已知科、属及其地理分布,整理化石记录,列举对毛马陆目分类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及其研究区域,翻译给出各科、属的中文名称,从经典分类学和系统发育两个方面对毛马陆目的系统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推动中国毛马陆目系统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综合纲是形态十分特殊的多足动物类群,其系统发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目前,综合纲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相较其他节肢动物类群欠缺,全世界仅记录204种,且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亚洲和非洲地区的研究十分匮乏。综合纲1目2科13属的分类体系较为完备并被广泛采用,但其内部幺蚰科和幺蚣科之间进化关系尚不明确。综合纲与少足纲、倍足纲共同组成前殖孔类的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形态学及分子序列数据等方面的支持,但意见分歧依然存在。中国综合纲动物的系统学研究较为薄弱,目前仅有零星的报道。现从经典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两个方面对综合纲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推动中国综合纲动物系统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赵云龙  朱麟  李文鑫 《蛛形学报》2010,19(2):110-114
蝎目是蛛形动物中较早登陆且又比较原始的类群,在蛛形动物进化历程中占重要地位,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本文对海南岛蝎子的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热带地区蝎目动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等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上,拓宽了应用的领域,有利于对不同蝎目动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保护这类古老的动物提供了依据.经调查,共发现蝎目动物2科3属3种,均为海南已有记录种类,其中钳蝎科2种,分别为等蝎属的斑等蝎和狼蝎属的细尖狼蝎;瘦尾蝎科1种,系链尾蝎属的澳链尾蝎.  相似文献   

4.
鞭蝽次目是异翅亚目(蝽类昆虫)的7个次目之一,由于其体型微小、颜色暗淡、生活习性隐秘等特点,导致其成为蝽类昆虫中目前研究最少、资料最不详尽的类群。该类群在异翅亚目中处在近基部的位置,对于研究异翅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鞭蝽次目的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了世界及中国的研究概况,并且从经典分类学、比较形态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对鞭蝽次目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简要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黑盾鞭蝎血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樟福  李亚南 《蛛形学报》2000,9(2):126-128
应用显微镜与相差显微镜相结合技术,对柄腹亚钢Caulogastra、有鞭目Uropygi、鞭蝎料Thelyphonidae的黑盾鞭蝎Typopeltis niger血细胞进行分类研究,并与盲蛛(广腰亚纲、盲蛛目、长奇盲蛛科)比较,2种实验动物均具有原血细胞、浆细胞、颗粒细胞、类绛色细胞4种相同类型血细胞,但也存在不同类型囊细胞。  相似文献   

6.
低等六足动物包括原尾纲、弹尾纲和双尾纲三个类群,是探讨六足动物起源和进化问题的关键类群,近十年来成为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焦点之一。低等六足动物的系统发育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论的问题。通过介绍三类低等六足动物最新的分类系统,从经典分类学和系统发育两个方面对低等六足动物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迄今,对于三类低等六足动物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分类体系,原尾纲划分为3目10科,弹尾纲划分为4目30科,双尾纲划分为2亚目3总科10科。系统发育研究中,大多数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不支持传统的缺尾类假说,缺尾纲应摒弃不用。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普遍支持原尾纲与双尾纲近缘,但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胚胎学和比较精子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尾纲可能经历了长期的趋异进化历史。最近的比较精子学研究支持了双尾纲的单系性。总之,三类低等六足动物系统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如研究人员匮乏和研究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系统发育研究中,分子系统学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基于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数据分别建立的系统发育假说存在分歧,亟需开发更优的数据分析方法。此外,需加强低等六足动物比较形态学、比较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以便将来进行全证据的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了水生的蝎蝽次目(半翅目:异翅亚目)10科的11种为代表种,扩增了蛋白编码基因-四个Hox基因(abd-A,Dfd,Ubx和pb)的部分片段,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方法分析了蝎蝽次目总科或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如下:支持蝎蝽次目、潜蝽总科(盖蝽科+潜蝽科)、蝎蝽总科(负子蝽科+蝎蝽科)、蜍蝽总科(蜍蝽科+蟾蝽科)以及固蝽总科(固蝽科+蚤蝽科)的单系性;蜍蝽总科为蝎蝽次目的基部分支;仰蝽总科只包括仰蝽科,并与(固蝽总科+潜蝽总科)形成新的姐妹群关系;蝎蝽总科与划蝽总科为姐妹群;表明Hox基因在解决异翅亚目总科间或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上,是适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刘涛  李晓贤 《广西植物》2010,30(6):796-804
应用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推论(BI)、邻接法(NJ)和似然比检验(hLRTs)进行泽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所用的rbcL基因序列代表了泽泻目14科46属以及作为外类群的6相关属。研究结果表明,*等级制似然比检验表明泽泻目rbcL序列最适合的DNA进化模型为GTR+I+G,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相似,没有显著的差异,但贝叶斯树支持率较高;泽泻目为一单系类群,由两个主要谱系分支构成,深层分布格局由5个主要分支构成。基于分子系统发育树,文中对泽泻目科间、水鳖科+茨藻科、泽泻科+花蔺科+黄花蔺科、和"Cymodoeaceae complex"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还表明,泽泻目系统发育关系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9.
中国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的支序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比较中国分布的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和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0属蝗虫的形态学性状,选择了22个性状对10属蝗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从支序图来看这10个属的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不能区别为两个科。笔者建议在蝗虫分类系统中,把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科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10.
报道中国长翅目Mecopteral新记录科——拟蝎蛉科Panorpodidae。介绍了拟蝎蛉科的主要特征,编制了中国长翅目分科和拟蝎蛉科分属检索表:提出了1个新组合——短拟蝎蛉Panorpodes brevicaudata(Hua,1998),移自蝎蛉属Panorpa Linn.,分布于吉林省长白山。  相似文献   

11.
小刺甲属系统学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及其毗邻地区的小刺甲属Myatis Bates,1879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共记录7种,绘制了新种和已知种的特征图和的成虫照片,编制了世界小刺甲属已知种检索表,并对该属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蜱类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晓军  陈泽  刘敬泽 《昆虫学报》2007,50(9):941-949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蜱的编目和分类及系统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软蜱科(Argasidae)说明了属的变动;硬蜱科(Ixodidae)介绍了璃眼蜱亚科(Hyalomminae)和凹沟蜱亚科(Bothriocrotoninae)以及相应变动的属(新建的凹沟蜱属Bothriocroton和须角蜱属Cornupalpatum,合并的牛蜱属Boophilus、暗眼蜱属Anocentor和盲花蜱属Aponomma)。根据新的分类变更对已知种类进行了分析。至2006年,世界已知蜱类有3科18属897种,中国有2科10属119种。阐明了有关蜱类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并讨论了其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结合在一起的全证据方法,并结合蜱类和不同宿主之间的关系、动物地理学、古生物学以及比较寄生虫学的资料,成为解决蜱类系统发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钳蝎系统分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蝎类是蛛形纲中最原始的类群,但是最近的形态分析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表明蝎类与单胫类(Haplocnemata=Solifugae Pseudoscorpiones)构成姐妹群,并与盲蛛类一起在蛛形纲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钳蝎科是蝎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目前已知82属600余种.钳蝎一直被认为是蝎目中最原始的类群,但是随着Pseudochactidae的发现和建立,其原始的地位也被取代.钳蝎科中亚科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尚没有一个亚科划分意见被广泛接受.同样,钳蝎科中属种的界定也存在问题,一些建立较早的属亟待修订.本文对钳蝎的系统发生和分类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载的中国钳蝎种类进行了汇总和记述,即东亚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Karsch,1879),条斑钳蝎蒙古亚种M.eupeus mongolicus(Birula,1911)、凶恶亚种M.e.thersites(C.L.Koch,1839),高加索钳蝎间型亚种M.caucasicus intermedius(Birula,1897)、普氏亚种M.c.przewaklskii(Birula,1897),细尖狼蝎Lychas mucronatus(Fabricius,1798),斑等蝎Isometrus maculates(DeGeer,1778),凹直钳蝎Orthochirus scrobiculosus(Grube,1873).  相似文献   

14.
哺乳动物是一类最进化并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的动物类群,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是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物种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该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与进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全基因组序列,稀有基因组变异及染色体涂染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当前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在现生哺乳动物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综合已有的研究归纳整理了胎盘亚纲的总目及目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给出了胎盘动物19 个目的系统发育树。本文还分析了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广义榆科 Ulmaceae s.l.及其近缘类群的trn K基因5′端内含子区序列。在尝试利用该内含子区进行榆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同时,探讨了其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利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仅得到1棵最简约树。该简约树的树长为665步,其一致性指数(CI)和保持性指数(RI)分别为0.7714和0.7965。分析结果表明:广义榆科为多系群;狭义榆科Ulmaceae s.str.为荨麻目rticales其他类群的姊妹群;大麻科Cannabacea嵌在朴科Celtidacea中,即朴科为一并系群;系统位置有争议的2个属——白颜树属Gironniera和糙叶树属 Aphananthe与朴科类群聚为一支。本研究还表明trnK基因5′端内含子区序列分析在植物较低分类等级(如近缘属间,属下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的系统发育与分类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以孢子繁殖的维管植物,在陆地植物演化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开展,各大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得以阐明,传统上的概念得以修正,新的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也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完善。该文介绍国内外在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中国分布的类群的分类处理。文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包括5亚纲、14目、39科及12亚科、约140余属。  相似文献   

17.
云南蛭类的种类分布和区系组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蛭类动物俗称蚂蟥 ,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 da、蛭纲Hirudinea、真蛭亚纲Euhirudinea。全世界现已知30 0余种 ,中国共有 2目、 8科、 33属、 77种。通过近 10年的调查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 ,现已初步查明云南有蛭类2 4种 ,分属于 2目、 7科、 14属 ,其中包括 4个新纪录 ,占中国蛭类的 31 17%。据此 ,本文还探讨了云南蛭类的区系组成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蛭类提供资料。1 云南蛭类的种类和分布云南现已知蛭类共 2 4种 ,隶属 2目、 7科、 14属 ,各种的分布和主要特点如下。①多突舌蛭Glossipho…  相似文献   

18.
睡莲目的数量分支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数量分支分类学的Farris-Wagner方法,研究了睡莲目10个已知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唾莲目可分为3个科:莲科、睡莲科和金鱼藻科。本文还讨论了数量分支分析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近年来对节肢动物系统发育问题的认识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尤其是支序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来自分子系统学和分子发育生物学的证据,成为继比较形态学之后有力的研究手段,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线虫,缓步类和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近缘类群,而非以前绝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软体动物的环节动物,对于节肢动物门的单系性及其内部类群间关系的问题,目前倾向于认为(1)节肢动物为单系群;(2)由甲壳类,六足类和多足类联合形成单系群-具颚类;(3)与六足类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研究的支持;对第3点的争议虽较大,但就论据而言确为优势观点。  相似文献   

20.
双壳纲贝类18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学平  申欣  程汉良  赵娜娜 《生态学报》2011,31(5):1393-1403
双壳纲贝类栖息于环境多变的海域,是一个形态学和生态学都具有多样性的类群,清晰而可靠的进化关系对于养殖与相关种类的管理具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双壳类宏观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报道较少。研究用18S rRNA基因(18S)分析了双壳类3个亚纲贝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从GenBank下载帘蛤目、海螂目、贻贝目、胡桃蛤目、蚶目、珍珠贝目6个目94个种类的18S全/部分序列107个,通过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 用MEGA4.1软件和PHyML软件计算遗传距离, 构建系统发育树, 研究了双壳类18S变异规律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18S有插入/缺失序列, 存在长度多态性。序列比对显示有5段约30 70bp的保守区, 4段约130 550bp的高变区。碱基组成平均为T:24.4%, C:23.6%, A:24.5%, G:27.5%。G+C含量为51.1%。在1796个比对位点中, 变异位点占31.7%, 简约信息位点占24.0%。目内科间遗传距离为0.003 0.043, 目间遗传距离为0.026 0.093。NJ树和ML树显示贻贝目、珍珠贝目、胡桃蛤目、蚶目和海螂目的缝栖蛤科先分别聚为支持率很高(BPN=94 100)的单系支, 后聚为一大支(BPN=100)。蛤蜊科与帘蛤目的其他科分离形成一置信度很高的单系支(BPN=93)。帘蛤科种类聚为置信度较低(BPN=60)的一支。海螂目、帘蛤目的种类没能完全聚到所属支系, 彼此嵌套,缝栖蛤科的种类从海螂目中分离出来。18S资料揭示帘蛤目的蛤蜊科、海螂目的缝栖蛤科已经进化为独立的支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