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江洪(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大面积滑坡体会对大熊猫造成种群割裂,需要人的适当帮助 在这次地震的四川区域里,有14个大熊猫保护区位于重灾区域,所栖息的大熊猫数量占整个岷山和邛崃山系大熊猫数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岷山南段受损最严重,这个区域包括了龙溪一虹口,白水河、千佛山、九顶山4个保护区.这次大熊猫栖息地内植被的损失很大,大量滑坡体上的植被完全没有了,另外还有一些植被被落石砸伤.如千佛山保护区,受地震影响的植被大约超过了保护区总面积的1/3.其中,竹子损失量估计较大,但最令人担心的还是大熊猫栖息地的片段化和孤岛化.  相似文献   

2.
曾宗永(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科学学院研究员):采用生态学上的"中度干扰"之说 理性讲,地震是地球史上很正常的现象,动植物物种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演化的,它们应该对这种干扰有一定应对能力,当然这种特大灾害对地震中心的大多数野生动植物个体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3.
《人与生物圈》2008,(4):74-75
冉江洪(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大面积滑坡体会对大熊猫造成种群割裂,需要人的适当帮助 在这次地震的四川区域里,有14个大熊猫保护区位于重灾区域,所栖息的大熊猫数量占整个岷山和邛崃山系大熊猫数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岷山南段受损最严重,这个区域包括了龙溪一虹口、白水河、千佛山、九顶山4个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人与生物圈》2008,(4):88-89
曾宗永(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科学学院研究员):采用生态学上的“中度干扰”之说 理性讲.地震是地球史上很正常的现象.动植物物种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演化的,它们应该对这种干扰有一定应对能力.当然这种特大灾害对地震中心的大多数野生动植物个体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5.
《人与生物圈》2008,(4):56-61
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境内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包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60%的大熊猫保护区和80%的大熊猫种群分布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环境异质性与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晗生 《生态学报》2009,29(5):2445-2455
黄土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由于对其原生植被的不同认识,自然区划历来富有争议.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建设,在辨析植被属性有关论点(黄土无林、草原次生等)的基础上,主要由现代植被证据进一步讨论黄土高原的自然地带.分析了生物气候条件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分异性,阐述了植被地带特征.为充分说明植被地带性,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植被建设的效果.表明黄土高原环境的非均质性可表征为森林、草原等地带,不能认为黄土高原不具有森林发育的地带性环境.相对于森林地带北界森林线,森林草原地带北界应为树木线.植被建设不应局限于一种土地利用模式,不能无视疏林及稀疏灌丛在森林草原地带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7.
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彭少麟 《生态科学》1996,15(2):26-31
恢复生态学是现代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与方法均在不断发展之中。本文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并探讨热带亚热带区域地带性植被的恢复途径及其效益  相似文献   

8.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准确易懂地表述这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准确易懂地表述这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的严重程度?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一共有14,000多处,主要是崩塌和滑坡,泥石流是后来降雨诱发的。从世界范围来讲,这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点最多,灾害发生程度也是最强的。如果说次生地质灾害一共可分为8级的话,我们这里就是最严重的8级。绝大部分经济损失,公路的毁坏,安置选址的难度等等都是因为次生灾害,而不是因为纯粹的地震。次生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估计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用什么样的一个直观指标来表述次生地质灾害的程度呢?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与恢复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 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与稳定性的重要保障体现。汶川地震灾区位于大熊猫重点分布区岷山-邛崃山,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该区2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 8.3%的大熊猫栖息地因地震而被破坏。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地震埋没和砸毁大熊猫赖以生存的主食竹, 地震可能诱发主食竹开花, 威胁到大熊猫的健康和食物安全; 2) 地震及其诱发的土壤和山石运动显著影响森林的动态特征, 森林大面积丧失或质量下降; 3) 地震改变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特征, 大熊猫个体交流的廊道阻断, 形成“生殖孤岛”, 遗传多样性降低, 栖息地破碎化进程加快。应对震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主要对策有: 1) 重新评估震后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并重新规划现有大熊猫保护区群的布局; 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数学模型等手段与野外实地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全面查清震后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状况及分布规律并及时监测其动态, 复壮更新大熊猫主食竹; 3) 利用天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等措施恢复因地震而退化或丧失的大熊猫栖息地。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刍议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李贤伟  罗承德  胡庭兴  张健 《生态学报》2001,21(12):2117-2124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的综述,论述了我国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特征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分析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针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出恢复和重建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湿地恢复     
湿地的恢复是当前科学家和环保人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11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中国湿地退化、保护与恢复"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41次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南京大学的安树青教授在"湿地退化与恢复的科学前沿"主题评述报告中综合分析了2004年度第7届国际湿地生态学大会、第25次湿地科学家协会会议和美国生态学会湿地主题的报告与墙报内容,概述了2000年~2004年发表的多篇湿地研究论文要点。  相似文献   

13.
受损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大量涌现。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湿地植被恢复的目的、优先原则、策略和途径、理论、技术、长期监测及评价作了回顾,对贫营养沼泽和富营养沼泽的恢复技术作了详细总结。湿地恢复的策略主要有修复和重建,指导理论主要有次生演替、自设计和入侵理论等。泥炭地植被受损后的恢复技术主要有播种法、泥炭藓片段散布法、营养体移植法、草皮移植法等。种子(繁殖体)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恢复初期的抚育和管理必不可少。最后指出了湿地恢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92,自引:2,他引:90  
许木启  黄玉瑶 《生态学报》1998,18(5):547-558
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损害的后果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神经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愈加受于人们的重视。生态学理论在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应该而且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得到检验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铜陵市铜尾矿生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南岸,属皖南丘陵的一部分,是我国重要的产铜地区之一,治铜历史悠久,解放后大规模进行开采,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围环境。矿业弃置地的治理与生物群落的恢复已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1995年9月到1998年4月,对铜陵市不同弃置时间和不同利用现状的尾矿,进行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调查,试图探明不同弃置时间的尾矿上植被和土壤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特点及其与尾矿理化性质变化的关系,对尾矿的治理和生物群落的重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调…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兽类, 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代表物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位于地质活跃区, 地震及其次生灾对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的损毁和分割严重影响了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进程。因此, 大熊猫栖息地地震后受损植被恢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自2008汶川特大地震之后, 学者们从栖息地植被覆盖、植被景观特征、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和植被群落恢复构建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文章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德兴铜矿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84,自引:6,他引:78  
杨修  高林 《生态学报》2001,21(11):1932-1940
对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库面纯尾砂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尾砂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是土壤因子,即土壤组成、结构、水分、养分和毒性。矿区自然植被的次生演替序列为:次生裸地→草丛→灌丛→针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6个阶段。纯尾砂立地13种试验先锋草种的优劣热比较结果依次顺序为:水蜡烛1.06>假俭草1.05>苇状羊茅1.01>芒草1.00=弯叶画眉草1.00>狗牙根0.98=百喜草0.98=香根草0.98>象草0.87>荩草0.85>矮象草0.74>节节草0.73>苏丹草0.55。水蜡烛、假俭草、苇状羊茅、芒草、弯叶画眉草、狗牙根、百喜草、香根草、象草、荩草、矮象草、节节草被认为是纯尾砂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良先锋草种。纯尾砂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演替、土壤生物改良和客土复垦3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段晨松  张全建  龚旭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8):6584-6596
地震滑坡是大陆山区常见的次生地质灾害,其会带来植被损毁、土壤破坏、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地震滑坡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进行调查研究,但对其恢复效果的综合评价鲜有报道。以龙门山东坡的地震滑坡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并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综合评价地震滑坡迹地恢复十年的植物群落与土壤恢复效果。结果表明:(1)地震滑坡迹地的乔木层平均高度和胸径显著小于未受损区(P<0.05),灌木层平均基径和草本层α多样性与未受损区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的灌草层α多样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地震滑坡迹地的土壤容重显著大于未受损区(P<0.05),孔隙度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小于未受损区(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脱氢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小于未受损区;(3)地震滑坡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性质综合得分小于邻近未受损区,人工恢复滑坡迹地的综合得分小于自然恢复;(4)与自然恢复相比,水平阶整地滑坡迹地的综合恢复率小于0,栽植不同树种对其恢复率无显著影响(P>0.05);穴状整地后,栽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滑坡迹地的综合恢复率大于0,且显著高于栽植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的滑坡迹地(P<0.05);进行穴状整地的综合恢复率显著高于水平阶整地的滑坡迹地(P<0.05)。龙门山东坡地震滑坡迹地恢复十年,其植物群落与土壤还未恢复到未受损区水平,通过穴状整地并栽植适宜树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恢复率。  相似文献   

19.
东灵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东灵山地区的三个地点进行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验,栽种了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等四种植物,通过五年的生长观察,实验证明日本落叶松在本区生长良好,在本地区可以作为绿化树种及用材树种,人工落叶松林新植被生态系统的引进是成功的;华北落叶松在本地区较高海拔1700m左右也可以成活,可以作为绿化树种,核桃楸和水曲柳在海拔600m左右的较干旱环境下生长较慢,核桃楸和水曲柳在干旱环境如果没有较好的抚育措施,则成活率低,作为绿化树种不可取。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罗新正  朱坦  孙广友 《生态学报》2003,23(2):244-250
近半个世纪以来,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退化严重,湿地提供资源的能力和生态功能逐渐丧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1994-2000年,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试验在大安古河道试区展开。在恢复地表径流循环的基础上,试验重点在于扩大湿地面积、消减湿地水土的盐分和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至2000年,试区湿地面积增国550hm^2,湿地水土含盐量下降30%-80%,湿地植被盖度提高30%-40%,水禽从无到有,已增至数十种。试验表明,以恢复地表径流为核心措施的湿地恢复与重建具有可行性。此项研究对于松嫩平原其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其资源和生态功能再生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