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道眉草Wu在山东省的泰山和租徕山,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在6-7月,每窝产卵多为4枚,孵卵期11天,育雏期13天。据1992年1月对18只鸟体的检析,冬季年龄的组成,其成体和幼体为1:1而雌体的只数多于雄体。  相似文献   

2.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PiT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虫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为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鸊鷉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早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孵化率为95.45%,雏鸟为早成鸟。  相似文献   

4.
长耳Hao在越冬期的习性,数量及食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长耳Hao在保定市的越冬期为180天左右。10月到11月份数量逐渐增多,12月到翌年2月份数量趋于稳定,达240只以上;3、4月份数量逐渐减少,通过对1028块食物残块的分析得出其91.1%的食物为鼠类,月变动范围在85.5%到98.5%。  相似文献   

5.
暗绿绣眼鸟每年4月20日迁来,5月中下旬筑巢,筑巢期7天。筑巢期间交配,巢成后即产卵。每窝产卵4枚,年产1窝。孵卵期10天。雏鸟均在孵卵期的最后一上小时内全部出壳。经亲鸟喂食11天,雏鸟出飞离巢。  相似文献   

6.
薏苡胚发育及贮藏营养物质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薏苡(Coix lacrym a-jobi)胚发育分下列各期:棒形胚前的原胚期、棒形胚期、胚芽鞘期、1叶期、2 叶期、3叶期、4 叶期、5 叶期及6叶期成熟胚。3 叶期胚具1 条不定根(种子根),4 叶期具2 条,5 叶期及成熟胚期具3 条。不定根与胚根排成1 纵行。营养物质最先在盾片细胞中积累。开花后9 天的1 叶期胚,在盾片、胚芽鞘及胚轴细胞中积累了淀粉,以后遍及成熟胚的各部分。淀粉粒含量与器官发生及生长顺序成正相关,但发育后期,盾片细胞内的淀粉粒含量下降。开花后10 天,盾片细胞中形成含晶体的蛋白质体,晶体含蛋白质及植酸钙镁。以后,这种蛋白质体增多、增大。同时,又形成不含晶体的蛋白质体。一定时期,含晶体的蛋白质体消失,不含晶体的蛋白质体增多,直到胚成熟。开花后13 天,胚芽鞘上部细胞形成蛋白质体。以后遍及成熟胚的各部分,器官发生越早,所含蛋白质体越多、越大。开花后10 天,盾片细胞中产生了脂体,成熟胚的盾片细胞,含有大量的脂体。还观察了胚发育各期与颖果及盾片长度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舟山五峙山岛黑尾鸥,中白鹭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峙山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岛西北五海外的海域上,由五个自然小岛组成。每年的5月上旬,中白鹭和黑尾鸥陆续上岛栖息、产卵、孵化,至8月中旬离岛,滞留期约100天。5月中旬开始产卵,中白鹭、黑尾鸥产卵延续时间分别为40-45天及30天左右,孵化时间分别为27天、26天,孵化率分别为76.9%、72.1%。通过近几年的保护,岛上中白鹭和黑尾鸥的种群明显扩大,分别从1988年的96只和450只,增加到1990年的400只和810只。  相似文献   

8.
千山产东北小鲵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山产东北小鲵为体外受精。精子形态似针状,分头,体、尾三部分。头、尾部纤细,二者长度比为1:4,直径比为2:1,体部很小,呈梭形。胚体从受精卵到孵出历时为15.02天左右,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上旬均孵出。孵出时的幼体前肢芽突起明显、未分叉。胚胎和胚后发育共分27个分期。幼体孵出后约7.94天左右已开口,即在前肢芽中期内完成;21.40天左右前肢发育完成;33.25天左右(即6月上旬)后肢发育完成。孵出  相似文献   

9.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长耳在保定市的越冬期为180天左右。10月到11月份数量逐渐增多;12月到翌年2月份数量趋于稳定,达240只以上;3、4月份数量逐渐减少。通过对1028块食物残块的分析得出其91.0%的食物为鼠类,月变动范围在85.5%到98.5%。  相似文献   

11.
棒络新妇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棒络新妇1年一代,以卵在树干,叶片内越冬。卵期199-220天,4月下旬孵化。幼蛛八龄,8月中旬成熟,9月中旬产卵。幼蛛生活历期121.1天,成蛛寿命47-62天,雌雄比6:1。成蛛日食量0.7737克,是一些害虫的重要天敌。该蛛发生与气候,海拔高度,天敌等关系密切。采取封山林,禁止在林内使用化学农药,移动卵块庳大繁殖。  相似文献   

12.
珠颈斑鸠繁殖生态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珠颈斑鸠在扬州市每年繁殖1-2次,每年在4月配对,雄鸟常发出3声,4声及两声求偶鸣叫,还要进行“婚飞”,雄鸟问雌鸟点头或鞠躬、对飞等行为。雌雄鸟营巢于树干的中层,巢的结构简单。满窠产卵两株。孵卵期17-18天。育雏期19-20天。  相似文献   

13.
广西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骏  冯敏 《兽类学报》1996,16(4):264-271
1988~1995年,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绝对计数与相对计数结合法对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作了调查研究。1990年核心区有猕猴14群,500只左右,猴群密度1.6群/km2,种群密度55.6只/km2.猴群大小平均33.8±23.1(n=6)只。一般每隔4~5年分群一次,猴群群体年均增长率14.8%,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猴群中成年猴性比为7.6±6.5(n=12),1~3岁组的性比为0.74±0.61(n=4),群内未成年猴比例为67.7±3.1%(n=12)。发情交配期最早11月12日,最晚次年1月20日,高峰期12月上旬,持续3个月.产仔期最早4月1日,最晚8月14日,高峰期5月上旬,持续时间4个半月.繁殖率45.5%~100%,平均75.4±13.2%(n=21)。新生猴死亡率较低,新生猴性比(雌:雄)平均0.74±0.34(n=5)。  相似文献   

14.
荔枝瘿螨的天敌——亚热冲绥螨的生物学及其捕食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荔枝瘿螨天敌──亚热冲绥螨的生物学、世代历期、捕食效能及其种群消长规律。在室温28一31℃,相对湿度78一80%的实验条件下,亚热冲绥螨的卵期1.87±0.56天;幼螨期1.27±0.44天;第一若螨期1.53±0.46天;第二若螨期1.50±0.63天;产卵前期1.90±0.55天;全代历期8.07±1.33天。其捕食效能模型为Na  相似文献   

15.
极北鲵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91年4-10月对极北鲵的调查,试验结果表明,每年4月中,下旬出蛰,繁殖后休眠在5月上旬结束,9月中旬开始入蛰。孵化期15-20天,孵化率95.20%,孵化起点温度为1.53℃,孵化有效积温为263.16日度。变态期80-90天,人工饲养下的变态率为87.5%。  相似文献   

16.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徙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17.
990-1994年3-10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3月底迁来,10月上旬迁离,多在山涧溪流、池塘、水沟边活动。种群密度遇见数在繁殖前为170只/km,繁殖后17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12%。食物以昆虫为主,最早产卵于5月11日,每窝卵数3-6枚,孵卵期12-14d,孵化率80%-100%。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生态环境中的滞留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可湿性粉剂防治第三代棉铃虫,防治效果为86.2%。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土壤中的滞留,结果表明:施用病毒杀虫剂1、3、5、7天和两个月后都可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1993年9月上旬从河南封丘棉田采集的露水,PH为7.98,病毒多角体在露水中保存3天,其生物活性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草兔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欣 《兽类学报》1995,15(2):122-127
本文分析了1991年1-10月获自山西省东南部丘陵山区以及1990-1993年10月至翌年1月获自该省各地草兔的有关繁殖特征。草兔的繁殖季节为1-9月,雄性进入性活动的时间早于雌性。生殖腺测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峰值在4月和5月。当年兔3-4月龄时性可成熟,但达到性成熟月龄的当年兔只有51.7%在7、8月参加繁殖。怀孕个体见于2-9月,3月怀孕率最高,此后逐渐下降。胎仔数1-7只,5月最多,年均值3.6只,每只雌兔年产幼兔12.9只。  相似文献   

20.
蓝翡翠每年5月上、中旬迁来,5月下旬开始营巢,穴室呈球状,洞穴深:土坎型59.2±10.53cm;岩崖型52.7±8.59cm。产卵高峰期6月上、中旬,每窝产卵3─5枚,卵椭圆形,卵重12.41g,卵的量度31.32×27.22mm,抱孵性强,孵化期20天,出雏率50.0%。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9天。食物种类,有害昆虫占51.5%,河蟹、河虾、河鱼34.1%,青蛙12.1%,蜒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