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新英  彭文明  高轩 《病毒学报》2004,20(2):190-192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TBE),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经蜱传播,以中枢神经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10年,在前苏联亚洲部分发现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36年,Tkachev氏首次用小白鼠从患者分离到病毒.1937年从当地主要蜱种全沟硬蜱体内分离到同一种病毒,提出并证实蜱为本病传播媒介.1938年证实了森林中的啮齿类动物为本病贮存宿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关本病的报告越来越多,几乎大部分国家均有报告.1990年由Pletnev AG等人首次完成森林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于1942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近几年流行又有增强趋势[1].  相似文献   

2.
根据GenBank公布的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SA14 14 2株的核酸序列和人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ha)序列,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用 PCR方法扩增编码 JEV囊膜蛋白主要抗原域基因, 其中含ha基因主要核苷酸序列。将PCR产物定向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 pET 32a( ),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pET EHA。阳性质粒转化BL21(DE3)宿主菌, 经 IPTG诱导获得表达, 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利用纯化的表达产物与流感病毒血凝素单抗及乳胶建立了诊断日本脑炎病毒抗体水平的乳胶凝集试验。结果表明乳胶凝集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价格低廉、可现场检测等优点, 是一种适合基层兽医单位用于日本脑炎病毒抗体水平检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表达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E2重组蛋白,并结合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一种简便检测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方法:利用已经构建的表达E2抗原的工程菌, 用IPTG诱导, 表达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一系列条件的变性、复性、透析,所制抗原用以包被硝酸纤维素膜,利用胶体金标记和免疫层析技术,建立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快速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作出评价。结果:重组工程菌可表达分子质量为 40 kDa的目的蛋白, 纯化后的蛋白质经SDS-PAGE显示纯度达95%以上。建立的检测方法可在20 min内完成检测。对症状相似及近缘的其他病毒进行检测,均无非特异反应。试纸条在37℃下保存2周,检测结果不变。该方法与R&;D公司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灵敏度检测无明显差异;对92份阴性血清进行检测,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96.7%。结论:重组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蛋白产生的包涵体变性复性后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可作为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多种检测方法的抗原原料。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稳定的特点,适用于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4.
调查武汉动物园的恒河猴,发现自然感染恰氏内阿米巴(EntamoebachattoniSwellen-grebel,1914),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卢戈氏碘液染色及铁苏木素染色封片,对滋养体和胞囊进行观察,并对滋养体、体核、包囊、囊核作了显微测量。恰氏内阿米巴滋养体大小为11—17μm,平均13.70±0.37μm(X±Sx),核为2.89±0.02μm,包囊为10.30±0.09μm和囊核2.83±0.03μm。双核型包囊少于1%,含有包涵体的包囊占50%,恒河猴自然感染恰氏内阿米巴为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显示SARS病毒包涵体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ARS病毒包涵体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微生物 ,在一般的情况下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被发现的 ,但当它侵及细胞并形成小体时 ,则可用光学显微镜来检测 ,但较难寻找。为了寻找较有效的病毒包涵体染色方法来显示SARS病毒包涵体 ,我们对现有的病毒染色法如Macchiavello氏法的改良法、Mann氏法、Lendram氏法进行对照应用 ,经实验认为 ,Macchiavello氏的改良法效果最好 ,该法应用省时、易操作 ,可将病毒包涵体显示为鲜红色。至今为止 ,认为引起SARS的病毒是变性的冠状病毒 ,但由于该病毒非常微小 ,必须依靠电镜才能对其进行鉴定和鉴别。由于进入细…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公布的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SA14-14-2株的核酸序列和人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ha)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编码JEV囊膜蛋白主要抗原域基因,其中含ha基因主要核苷酸序列.将PCR产物定向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EHA.阳性质粒转化BL21(DE3)宿主菌,经IPTG诱导获得表达,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利用纯化的表达产物与流感病毒血凝素单抗及乳胶建立了诊断日本脑炎病毒抗体水平的乳胶凝集试验.结果表明乳胶凝集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价格低廉、可现场检测等优点,是一种适合基层兽医单位用于日本脑炎病毒抗体水平检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样本的监测及病毒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森林脑炎疫源地的分布变化趋势及样本分离病毒的特性,采集了森林脑炎高发区周边的森林全沟硬蜱、血蜱样本及森林脑炎患者的脑组织样本,用小白鼠脑内接种法检测、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经鉴别试验证明为森林脑炎病毒:蜱、脑两种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0%、结果表明森林脑炎的疫区有从林区向农业区扩散的趋势,且全沟硬蜱的带毒率较高;森脑患者的脑组织样本与蜱标本病毒的性状育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道l例LG I1抗体阳性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老年男性,亚急性起病,反复多次发作并进行性加重,以近记忆下降、癫痫、认知和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头颅MRI示脑萎缩;LGI1抗体阳性。结论:本病患者具有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及癫痫等,血清和脑脊液中抗LGI1抗体阳性,但无低钠血症,头颅影像学检查正常;急性发作期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东方马脑炎病毒E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完成E2蛋白表达及其免疫活性研究。利用PCR方法扩增E2编码全基因,大小为1 260 bp,将酶切后目的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成重组质粒pET30a(+)-EEEV-E2,采用酶切和测序分析方法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E2蛋白表达,并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ting分析和鉴定目的蛋白;最后,用纯化的E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小鼠随机分成4组:PBS对照组、弗氏佐剂对照组、E2蛋白免疫组和E2蛋白+弗氏佐剂免疫组,每组小鼠免疫2次,两次免疫间隔时间为14天,免疫剂量均为100μL/只;小鼠初次免疫后第10天,用细胞因子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IL-6、IL-12与TNF-α的浓度,加强免疫后第14天,用EEEV的假病毒检测血清中E2蛋白抗体的中和作用。结果表明完成了E2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E2构建和成功表达了带有His标签的E2融合蛋白,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为53.0 kDa;免疫小鼠血清中产生了高水平的IL-6、IL-12与TNF-α和具有较强中和作用的E2蛋白抗体。研究结果为今后E2蛋白作为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常规脑电图(REEG)组采用常规脑电图检查,动态脑电图(AEEG)组采用动态脑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脑电图异常率,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异常率的例数,评价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结果:AEEG组检出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不同程度病情脑电图检出的患者比例,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85,P0.05)。R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P0.05)。AEEG组中,轻度与中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P0.05),AEEG组重度病毒性脑炎检出率明显高于REEG组(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具有极好的检出率,灵敏度高,适用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早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优化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基因序列,利用大肠杆菌大量表达重组hEGF(rhEGF)包涵体,经过包涵体纯化复性获得高活性的rhEGF。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优化后的序列,克隆至pET-30a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将rhEGF包涵体用尿素溶解后过Ni柱纯化并稀释复性,根据药典对得到的rhEGF进行纯度及活性测定。结果:构建了rhEGF的表达载体pET-30a-rhEGF,表达出的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3,包涵体经过纯化复性后获得的rhEGF纯度可达92.8%,生物活性约4.94×10~7IU/mg。结论:得到了具有较高活性的rhEGF。  相似文献   

12.
电镜观察意大利蝗痘病毒的包涵体大多数为椭圆形,少数为近圆形,大小相差极为悬殊。病毒粒子呈卵圆形,表面桑椹状。病毒粒子髓核呈圆筒状,其纵切面内绳索结构折叠2—3次,横切面可以看到2—3个圆点,侧体也圆筒状,均匀包围在核衣壳外面。DNA经限制性内切酶LoR I酶切产生16个DNA片段,据此求得DNA分子量为135.7×106D。 意大利蝗痘病毒包涵体的裂解释放病毒速度快,在相同条件下比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包涵体裂解释放病毒粒子快。当温度恒定(37℃),在一定的pH值内(pH 9.0—11.5),随pH值的升高包涵体裂解释放病毒粒子速度加快。当pH值恒定(11.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5~40℃),随温度的升高包涵体的裂解释放病毒粒子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3.
首次从啮齿类和食虫类动物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我们从采自云南高黎贡山的卵形硬蜱及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1990年,又从该地区10种95只啮齿类中查到森林脑炎病毒抗体;并从社鼠(R.confucianus)、小林姬鼠(A.sylvaticus)和灰腹鼠(R.eha ninus)等8种啮齿类及食虫类中分离到15株病毒,选三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试验、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中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病毒的抗原性、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与东北株及从卵形硬蜱、患者分离的森林脑炎病毒一致。从啮齿类及食虫类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在国内属首次报道。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啮食类和食虫类在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的保存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广州地区儿童脑炎的临床症状、病因类型、流行病学特点,评估儿童的临床指标与脑炎严重程度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因脑炎住院且年龄<18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病原体检测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脑炎患儿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其次为抽搐。广州地区儿童脑炎最常见的类型是感染性脑炎,以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并且存在季节性流行趋势,发病人数在春季达到高峰。此外,肺炎支原体是引起感染性脑炎的第二大病原体。细菌感染多发生在1岁以下儿童,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儿童不能明确病因。年龄<1岁的儿童住院时间最长,但1岁~4和≥5岁脑炎患儿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发热或伴有支气管肺炎的患儿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细菌性脑炎患儿的住院时间最长,但自身免疫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住院时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本研究初步了解了广州地区儿童脑炎的病因构成以及常见病原体的流行特点,未来还应加强感染性脑炎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研发新的病原体检测技术,从而有效的降低儿童脑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小鼠脑组织中IL-10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小鼠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7只:空白对照组,病毒感染组,阿昔洛韦组和地塞米松组。后3组的小鼠被接种HSV-1病毒液制造单纯疱疹脑炎模型。我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各组脑炎小鼠脑组织中IL-10的表达。观察小鼠神经损伤的表现,行神经症状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神经症状评分与IL-10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病毒感染组神经损伤最重,神经症状评分最高,阿昔洛韦组次之,地塞米松组最低(P<0.05)。IL-10在HSE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病毒感染组较阿昔洛韦组高(P<0.05),病毒感染组和阿昔洛韦组较地塞米松组增高(P<0.05)。神经症状评分与IL-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82,P<0.05)。结论:IL-10可能抑制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等介导宿主在HSE中的免疫应答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建立耐低温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蛋白体外折叠体系,为膜蛋白合成耐低温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包涵体的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过量表达了来源于耐低温希瓦氏菌的OmpA同源外膜蛋白Omp74的全蛋白质和N端跨膜结构域,纯化包涵体后,用高浓度尿素或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溶解包涵体,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折叠介质,建立该外膜蛋白的体外折叠体系,同时以大肠杆菌的OmpA作为对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与OmpA相比,Omp74体外折叠受温度影响较小,低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促Omp74的折叠,但对OmpA的折叠没有影响;C端结构域抑制Omp74在表面活性剂中的折叠;Omp74在0.5%的月桂酰基麦芽糖苷(DDM)和0.4%的十二烷基肌氨酸钠的混合溶液中能达到接近100%的折叠效率。  相似文献   

17.
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宇  梁国栋 《病毒学报》2003,19(2):187-191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不良事件情况,寻找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住院患者基本资料,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不良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4±15.42)岁,住院天数为(32.67±12.22)d,颅内压升高30例(75.0%),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37例(92.5%),脑脊液培养阳性31例(77.5%),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34例(85.0%),诱导期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最多的是贫血22例(55.0%),其次是低钾17例(42.5%);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钾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在药物使用的第2周,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药物使用的第1周。两性霉素B累计使用剂量>500 mg、治疗前HGB<110 g/L是导致患者治疗疗程<14 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发生不良事件有所不同,影响药物使用天数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累计使用剂量、治疗前HGB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言贵 《微生物学报》1963,3(3):261-266
圣路易脑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型脑炎),在临床、传播媒介、流行季节和病毒性质上都很类似。在免疫血清学上虽有一定区别,但对实验室常用的动物中,主要只有小白鼠有高度的易感性,而在易感程度、感受途径和症状上,两者都没有显著区别。在免疫血清学方面,不仅操作比较麻烦,并且二者的抗原构造也有相似的部分,出现某种程度的交叉反应。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寻找对这两型病毒在易感性上有区别的动物种,对病毒生物学性质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曹嫚  邓立普  赵红  姚平波 《蛇志》2016,(2):148-150
目的观察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心肌酶谱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变化,分析其在病情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23例,根据临床病情的轻重分为轻症病脑组(n=87)和重症病脑组(n=36),并选取同时期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心肌酶谱水平差异。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S100B、NSE、MBP、NGF水平和心肌酶谱相关指标CK、CK-MB、AST、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且重症病脑组患儿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S100B、NSE、MBP、NGF水平和血清心肌酶谱相关指标CK、CK-MB、AST、LDH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病脑组(均P0.05)。经治疗后,患儿各指标水平均有下降,入院后第1、2周S100B、NSE、MBP、NG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在病毒性脑炎的诊疗中,神经功能指标和心肌酶活性均能用作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