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出血热(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在国际上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是由经蜱传播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引起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流行于中国新疆南部、俄罗斯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平均病死率在20%~70%[1-4].中国的CCHF于1965年第一次诊断于新疆南部的巴楚县(病死率高达90%),时称巴楚出血热[5];后因在北疆地区亦查出抗体,故改称为新疆出血热(XHF),并在国内广泛沿用[6].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的总称,在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全世界已有31个国家报告了HFRS的流行,我国病情最为严重,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又一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新疆四种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优势种革蜱超微结构鉴别特征,以期准确鉴别媒介蜱。【方法】本研究以新疆疫区4种优势种革蜱——边缘革蜱D.marginatus、草原革蜱D.nuttalli、森林革蜱D.silvarum和银盾革蜱D.niveus为实验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鉴定物种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体躯大小、盾板珐琅彩存在差异;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肢节Ⅳ(股节、胫节和后跗节)腹面都具有3个齿状突,而草原革蜱的3个齿状突位于胫节和后跗节,森林革蜱仅后跗节有3个齿状突。此外,这4种优势种革蜱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度之间的比例等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银盾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及边缘革蜱以肢节Ⅳ腹面齿状突和气门板为鉴别特征,结合须肢腹面内侧缘刚毛排列、爪垫长度与爪长的比例等特征,可快速准确鉴别,对新疆地区蜱传疾病综合防控具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草原革蜱是新疆地区常见的蜱种之一。该蜱能够携带和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为了分析该蜱在新疆的潜在分布模式, 本次预测分布采用了生物气候数据变量数据, 以及草原革蜱GPS出现位点的元数据, 其中包含48个甄选GPS位点, 用以进行MaxEnt分布预测分析和响应曲线分析。 预测分布结果显示, 草原革蜱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准噶尔盆地西缘、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地区、塔城地区、天山南坡以及巴音布鲁克草原。模型的AUC值通过10折交叉验证得出, 最终输出的MaxEnt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56 ± 0.044(SD), 表明该模型较为可靠。响应曲线及贡献率结果表明, 6个生物气候变量中, 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等温性(Bio03)和年平均气温(Bio02)对模型的贡献率总计达到了88.5%, 表明草原革蜱较适宜生存的区域分布在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的区域。本次分布预测模型是基于MaxEnt算法得出的, 首个用于分析新疆地区草原革蜱分布的模型。该MaxEnt预测分布模型将有助于新疆地区蜱类种群分布研究、蜱传病原体检测以及蜱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重安 《昆虫学报》1978,(4):455-456
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tattcum kozlovl ol.)广泛分布于新疆的荒漠地区,对人、畜的健康影响很大。近年来我们在喀什及其邻近地区的调查结果:该蜱的成蜱主要寄生在牛、绵羊、山羊、骆驼、马、家猪等家畜;在胡杨、柽柳灌丛中出现最多,经常也侵袭人;3—10月均见活动,5月上旬数量最多;在叶尔羌河、克孜尔河下游荒漠牧场是优势种,一头牛最多可采获196只。幼蜱和若蜱主要寄生在啮齿类等小型野生动物,3—9月均可采得。 1975年我们在新疆巴楚县,对该蜱的生活史进行了饲养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根据1973—1980年在新疆北部平原和山地所获得的蜱类标本,并检视和查阅了有关单位收藏的标本和分布资料*,对新疆北部地区的蜱类的区系及垂直分布规律作了初步分析:一、区系新疆北部地区蜱种类十分丰富。我们共采获21种,加上以往文献记载的种类共27种(表1)。而全国已知蜱类共80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本区蜱的种类及其区系组成在山地与盆地有显著差异。盆地多为荒漠或荒漠草原的代表种,以中亚种占明显优势。其中亚洲璃眼蜱是典型代表。山地多为森林或森林草原的代表种,以泛古北种占优势,其中全沟硬蜱为代表种。由于地质构造、地理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传播机制,采集了山东疫区家养牛、羊和狗等动物体表蜱,分类鉴定后,通过Real-time PCR筛查、病毒分离培养和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蜱中的病毒。所采集的蜱,以长角血蜱为主,占91.4%。其中3头SFTSV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14%,并在其中一份羊体表蜱标本中分离到SFTSV病毒,命名为SDLZTick12。序列分析显示与我国在不同省份患者标本中分离的病毒全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且病毒的抗原性和生长特性与人源病毒相同。本研究首次在山东疫区蜱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并与人源病毒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提示蜱可能为该新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第四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国际会议于1998年3月5日~7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会议共有9个专题。本文就汉坦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应答以及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作一简单介绍:研究较为深入的有美国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SinNombre病毒,至今已确诊病例170多例,它的致病机理认为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所致,而与我国由HTN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免疫病理有差异。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不但由鼠传播,而且最新有证据表明SinNombre病毒可经口人-人间传播,给预防和控制本病增加了困难。本文还介绍了疫苗免疫后的效果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HF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用ELISA法对 30例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进而用流式细胞仪对IgM抗体阳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正常对照 30例 ,均为健康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 2例 ,检出率为 73 .33 % ,正常对照标本均未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CD4 +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CD8+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CD4 +/CD8+比值下降或倒置。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特异性强 ,可作为该病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对于判定疗效和疾病预后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宁病毒是沙状病毒族中的一员,它可引起阿根廷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是以血液、心血管、神经和肾脏改变为特征的。阿根廷出血热的诊断通常是通过全血接种乳鼠,该方法可获得经血清学证实病例中的50~70%查到胡宁病毒。Amtrosia等企图用单层细胞分离病毒,阳性标本的检出率却很低。胡宁病毒在单层细胞中明显缺乏敏感性的原因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蜱是蛛形纲专性吸血节肢动物,是陆生脊椎动物的临时专性体表寄生虫,是多种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媒介。近年,国内已发现由蜱咬引起的无形体病例。2010年9月9日报载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了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截止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狮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由蜱咬引起的此类病症,中国疾控中心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本研究综述由蜱引起的病毒性脑炎与其传播的生态链,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进展蔡增林,范永星(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110031)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一次病毒性出血热工作会议上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卫生部1995年规定改称流行性出血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  相似文献   

13.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V-1,2,3,4),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吉林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至2013年吉林地区4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发现吉林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无典型五期临床进展过程;患者肝、肾损伤明显,慢性乙肝患者如合并HV感染会加重肝功损害;结果表明,吉林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临床表现复杂,患者多呈不典型表现,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与广州及淮南等南部地区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黄斌 《生物学通报》2011,46(5):43-45
硬蜱为吸血节肢动物,是传播人和动物多种疾病的媒介。开展蜱传播疾病防治工作、硬蜱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硬蜱作实验材料。对硬蜱的人工采集方法、实验室活体饲养保存及固定标本保存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登革2型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V- 1,2,3,4),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1,2].  相似文献   

17.
森林革蜱生活史与温、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 Olenev 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新疆等地。栖息在森林-草原地带,多分布于灌木丛、原始森林的残址、沿河谷的低洼草地、有灌木丛的桦木林、阔叶林的边缘和草地上;在原始森林极为罕见。 据报道该种蜱与森林脑炎、北亚蜱媒斑疹伤寒、Q热、鼠疫、布氏杆菌病、土拉伦斯菌病、马纳塔焦虫病、羊泰勒原虫病以及羊边虫病等的传播有关。本文报告其生活史与温、湿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疆喀什及其邻近地区的蜱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2—75年我们结合人、畜保健工作,在新疆喀什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蜱类调查。先后收集到蜱类标本共18种和亚种,其中硬蜱科15种和亚种,软蜱科3种。简要报道如下表:  相似文献   

19.
残绿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 P.Sch.)在中亚地区分布极广,近年来随着我国硬蜱区系调查工作的开展,先后在河北、内蒙古、宁夏、新疆、陕西、山西和甘肃等省区也被发现。此种蜱除去直接侵袭家畜外,并且是牛环形泰氏焦虫(Theileria annulata)的传播者,使牛只致病,并引起死亡。因此,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在控制和消灭家畜的传播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内蒙古(邓国藩,1959;1964,内蒙畜牧兽医研究所,1960),北京地  相似文献   

20.
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的SDS-PA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证明蛑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的主要成分坦病毒蛋白,采用出血热纯化疫苗经浓缩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 经SDS-PAGE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有三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约为70kD、55kD和50kD,与汉坦病毒三种结构蛋白(糖蛋白G1、G2和核蛋白NP)的分子量相符;经Western-blotting显示,分子量50kD的蛋白带反应阳性,分子量70kD和55kD的蛋白带无反应,认定出血热纯化疫苗的主要成分为汉坦病毒蛋白,主要由G1、G2和NP三种结构蛋白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