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赤麂(Munliacus muntjak)是迄今已知染色体数目最少的脊椎动物(Wurster,D.H.et al.1970),每条染色体都有明显的个体性,用常规染色方法即可清晰无误地一一加以区开,染色体又特别大。因此,这是比较理想的细胞遗传学实验材料。目前,国外已从印度产的成年印度麂(赤麂)的皮肤、肺、肾等组织建立了细胞株(Altman,P.L etal.1976;Brown,J.A et al.1973;Kato,H et al.1974;Yanagychi,N 1979)并广泛应用于辐射细胞遗传学,进化遗传学,遗传毒理学等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赤麂的核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哺乳动物中,赤麂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Boddaert)是迄今已知染色体最少的动物。其核型的特点是:(1)染色体数目少;(2)染色体特别大,确切地说特别长;(3)每对染色体都有明显个体性,用常规染色方法就可以清晰无误地一一加以区分。因此,对于实验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细胞生物学和辐射细胞遗传学工作,赤麂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较为理想的新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3.
MNNG转化赤麂细胞株(KIZ—8401)的生长特性和核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MNNG(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转化赤麂肺成纤维细胞株(KIZ-7901)。转化的赤麂细胞株(KIZ-8401)具有新的核型,2n=8♂,细胞形态,细胞周期以及生物学特性都与未转化的细胞株(2n=7♂)不一样。转化细胞中还常见多倍体出现,细胞具有克隆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赤麂的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赤麂(Muntiacusmuntjak)标本138号,发现分布于广东省的赤麂与国内已知诸亚种存在显著的差异,应为一新亚种。该亚种体型中等;后足明显地短;头骨大小中等,但眶间宽明显较宽;犬齿和角柄相对较长,且颏腺不明显;体毛呈浅棕黄色;四肢蹄缘无异色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证明金黄地鼠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包括家鼠型和野鼠型毒株均敏感。除口饲外,多途径接种均可使地鼠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浙5株10001D_(50)接种3周龄地鼠,五天后即可在肺、脾、肠、肝等多种组织中检出病害抗原,至8—10天达最峰,其中肺最强,抗原持续时间至少50天。接种病毒后10天左右,可在血中检出抗体,后缓慢上升,至第50天达1:1280—1:5120。乳鼠感染EHF病毒后可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病毒抗原可在全身软组织中找到。乳鼠感染强毒株可发病致死,但幼鼠和成鼠不表现症状为健康带毒者。  相似文献   

6.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的食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采食痕迹估计法确定了 2 94个取食地。赤麂取食的植物达到 2 1 5种 ,隶属 5 8科。其中木本植物 1 1 4种 (占 5 3 0 2 % ) ,草本植物 95种 (占 4 4 1 9% ) ,蕨类植物 6种 (占 2 79% )。取食频率超过 0 0 1 %的植物主要集中在 2 5个科 ,共计 5 5种 ,对这些种类的取食频率达到总取食频率的 89 2 3%。不同季节中赤麂取食的植物种类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方面存在季节性差异。赤麂对植物部位的选择性有季节性差异。从取食部位看 ,赤麂属于以嫩枝叶为主的精食者。无论旱季还是雨季 ,赤麂主要在有刺灌丛和灌丛草地生境类型中取食。野外见到赤麂以直接饮水的方式来补充对水分的需求 ,旱季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选用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3批活疫苗样吕(WHO/Ⅲ参考制品,93/363和3J两批猴体神经毒力实验不合格的疫苗)和1株标准强毒株(Leon),脊髓内注入携带有人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转基因小鼠(PVRTg21)。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Leon病毒的毒力极强,2.0log10TCID50可使100%小鼠麻痹和死亡,WHO/Ⅲ疫苗参考制品毒力最弱,5.5log10CID50才能使81.7%小  相似文献   

8.
赤麂及其杂种(赤麂×小麂)外周淋巴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了24小时均未出现分裂相。到36小时,赤麂只有1.4%而杂种麂已有10.5%的分裂细胞进入第2次分裂。在48小时,赤麂细胞尚未进入第3次分裂,而杂种麂却已有4.7%和0.2%的分裂细胞分别进入第3次和第4次分裂。在72小时,赤麂及其杂种的大多数分裂细胞仍处于第2次分裂阶段,进入第3次和第4次分裂的细胞数量也随之增多。赤麂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在48和72小时分别为5.08±0.33/细胞和5.33±0.30/细胞;向杂种麂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分别为4.76±0.21/细胞和5.40±0.74/细胞。  相似文献   

9.
感染日本脑炎病毒(JEV)的恒河猴,出现脑炎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终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JEV感染猴体温升到超过39℃以上后的第2天,注射单克隆抗体(McAb)制剂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显示,McAb经肌肉、静脉、硬脑膜下加肌肉等不同途径注射后,均有良好的疗效,对恒河猴的保护率达100%,其中以硬膜下加肌肉途径注射McAb的效果最佳。多次注射McAb,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本研究表明,将鼠源性McAb用于灵长类安全可靠,若过渡到临床使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1.
在大豆根瘤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质内含物,只存在于侵染细胞中,一个细胞通常只有一个,一般位于细胞的外周部分,常常靠近胞间隙。这种内含物通常为圆形,其直径在1—2μm之间,主要由颗粒状物质、管状和泡状成分组成。它经甲苯胺蓝O染色后呈深蓝色,苏丹黑B染色后呈深黑色,考马斯蓝染色后呈蓝色,因此它不是类聚核糖核蛋白体,也不是一般的蛋白体和脂滴或脂质体,而可能是一种蛋白质和脂的复合物。其作用可能与共生固氮中的能量转换和供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体内及体外二个方面研究了棉酚对大鼠前列腺细胞的影响。在体内研究中,给成年SD大鼠口服棉酚对其前列腺作组织学观察;在体外研究中,将棉酚溶液直接加入培养系统中,对包括组织学结构、细胞生长速度、DNA合成状态及细胞分裂周期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指出,在形态学上,经棉酚处理的大鼠前列腺的体积及重量均下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二组前列腺的腺泡在组织学结构上也有明显不同:对照组前列腺的腺泡中充满突出的褶襞,由饱满的立柱形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褶襞及腺泡壁;而在实验组的腺泡中褶襞较少,构成褶襞及腺泡壁的为方形或扁方形的细胞。而腔内具有褶襞的腺泡总量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约14%。根据体外实验的结果,可见随着棉酚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水平和DNA合成水平也相应下降,而呈剂量及时间的相关效应,其中10μg/ml的剂量能引起最大的抑制作用。根据对细胞分裂周期的分析,在棉酚组细胞进入S期的比例仅为全部细胞的31%,而对照组则为41%,这进一步说明了由于棉酚阻碍细胞进入S期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恒河猴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胶原酶对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消化,以9.92±3.34×10~3个细胞/cm~2的接种率接种于35mm培养皿中原代培养,体外培养7.7±1.82天,细胞增长了7.39±5.04倍,以1:6及1:2比例分别传第一代、第二代共历时13.89±1.36天细胞增长了147.93±88.68倍。对原代及传代细胞进行染色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通过检测培养上清中vWF和PGF1α的含量,原代、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Cytological and cytochemical studies of green monkey kidney cells infected with SV40 virus indicated that the type of lesion produced was influenced by the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and that the lesions appeared later and progressed more slowly when the inoculum was diluted. The earliest change consisted of enlargement of ribonucleoprotein-containing spherules in the nucleolus (nucleolini). This was followed by rarefaction, with or without condensation, of the chromatin and the appearance of one or more homogeneous masses of inclusion material containing DNA, RNA, and non-histone protein which eventually filled the nucleus. In some instances the chromatin appeared to be directly transformed into inclusion material. In the later stages of infection, the ribonucleoprotein of the nucleolini was no longer stainable and material resembling the nucleoprotein of the intranuclear inclusions was found in the nucleolar vacuoles and in the cytoplasm. The nucleic acids in the inclusions were stained by toluidine blue, toluidine blue-molybdate, the Feulgen stain, and by methyl green. The stainable material was extractable by nuclease digestion or by hot trichloroacetic acid. Green or yellowish green staining by acridine orange was apparently due to binding of dye by protein and not by nucleic acids since the staining reaction was not reduced by extraction of nucleic acids by hot trichloroacetic acid. Extraction with pepsin in combination with ribonuclease or deoxyribonuclease removed practically all the inclusions from the cells; consequently they could not be stained with acridine orange. The cytochem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pepsin together with nuclease is not a meaningful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HGV RNA基因组在HepG2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并建立HGV感染的细胞模型,体外转录制备HGV RNA基因组,Lipfectamin介导转染HepG2细胞。取HGV RNA阳性培养上清液传代感染HepG2细胞,采用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HGV在HepG2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HepG2细胞地转染后24h便可在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HGV负链RNA,传代感染的细胞及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GV正、负链RNA。在90d内传代20余次,均能检测到HGV的复制。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可检测到 HGV E2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HGV感染细胞经冻存后复苏,仍能检测到HGV RNA。故HGV RNA基因组能够在HepG2细胞中复制和表达,此细胞模型有可能用于HGV的复制与感染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3H标记的S-腺苷酰甲硫氨酸(~3H-SAM)为甲基供体,以同位素掺入法测定了正常小鼠肝细胞、H_(223)腹水癌细胞及荷癌肝细胞的DNA甲基化酶活力。并用HPLC法测定了上述细胞的DNA甲基化水平。发现:H_(223)腹水癌细胞及荷癌肝细胞的DNA甲基化酶活力和DNA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肝细胞。当以抗肝癌药物去甲斑蝥素和斑蝥酸钠处理荷癌小鼠6天后,可使H_(223)腹水癌细胞及荷癌肝细胞的DNA甲基化酶活力回升,但并未检出DNA甲基化水平的回升。  相似文献   

17.
 用落球粘度计测量低剪切粘度的方法研究了纽带蛋白-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与以前关于纽带蛋白可使肌动蛋白粘度降低并推测它抑制微丝间相互作用的报道不同,10—50μg/ml的纽带蛋白引起肌动蛋白细丝溶液粘度略有增加。电镜观察表明,由于纽带蛋白的作用,肌动蛋白丝聚集成束。 远紫外圆二色谱显示,在pH7.0下,220和207nm处呈双负峰,190nm处有一正峰。按三波长法计算,其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分别占41%和22%。研究了pH,磷脂和去垢剂对其构象的影响。疏水性结合的和水溶性的纽带蛋白相比,存在少量构象差别。联系这一蛋白处在细胞骨架与质膜相联系的特殊位置,推测在体内,纽带蛋白与脂结合后也可能发生类似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用酶细胞化学和示踪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溶酶体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睾丸间质细胞中多泡体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首先,一些含内吞物质的泡状结构进入高尔基体区域,与那里的小泡融合,形成内含少量小泡的前多泡体;然后,前多泡体互相融合,形成体积较大、基质电子密度低、内含小泡排列稀疏的低电子密度多泡体;最后,低电子密度多泡体通过表面长出微绒毛样结构并不断断裂的方式去除多余的界膜,形成体积较小、基质电子密度高、内含小泡排列紧密的高电子密度多泡体。因此,多泡体的形成既与内吞活动有关,又与高尔基体区域小泡有关。前多泡体和低电子密度多泡体不含溶酶体酶。在多泡体形成过程中,只有到高电子密度多泡体阶段,才与溶酶体发生关系,从溶酶体中获取溶酶体酶。多泡体形成后,常与自体吞噬泡靠近,可能参与睾丸间质细胞的自体吞噬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天花粉蛋白胶体金以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进入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最终进入胞质溶胶附着在核糖体上。经相同处理的肝癌细胞,绿猴肾细胞和正常鼠胚肝细胞,金颗粒既不与这些细胞表面结合,也没有被专一内吞的现象。分别用BSA,转铁蛋白活化的胶体金处理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的比较观察,也证明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对天花粉蛋白的专一亲和性。更有趣的是:天花粉蛋白肝癌单抗胶体金结合物进入绒癌细胞的方式与天花粉蛋白的结果相同;先以旰癌单抗处理也不影响天花粉蛋白肝癌单抗结合物进入绒癌细胞。然而,对于旰癌细胞,天花粉蛋白肝癌单抗胶体金颗粒则专一地结合在细胞的微绒毛表面,这种结合因先以肝癌单抗处理而明显地被竞争抑制。这些实验结果相互印证地提供天花粉蛋白对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高度专一的亲和性,并证明天花粉蛋白对靶细胞的原初损伤部位是核糖体。进一步探讨天花粉蛋白在靶细胞表面结合位点的化学性质以及这种蛋白在靶细胞内的转运机制将是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占相思子叶离体培养中细胞早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马占相思子叶在离体培养中的细胞早期变化,结果表明,未培养的子叶薄壁细胞内充满大量贮藏物质,在脱分化过程中,贮藏物质逐渐减少,细胞核体积增大,液泡蛋白体出现,质体转化为原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增加,马脱分化启动后的细胞分裂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