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测定在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病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0例纳入实验对象,根据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其中代偿期组35例,失代偿期组25例。另选取2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HBsAg滴度分别为:2574.73±3252.27COI、5494.35±2129.84COI和6921.25±1957.60COI,三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r=-0.350;r=-0.51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HBsAg滴度与HBVDNA及HBeA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0.020;r=0.154)。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代偿期HBsAg滴度高于HBV携带者组,即HBsAg滴度随肝脏疾病进展呈阶梯型递增。肝硬化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HBeAg水平呈负相关性,HBsAg水平可以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肝硬化失代偿期,HBsAg滴度与HBVDNA和HBeAg无相关性,不能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不能作为评估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减毒甲型肝炎病毒( HAV) ( H2减毒株)在Hep G2 .2 .15细胞中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表达HBs Ag和HBe Ag的影响。方法 在Hep G2 .2 .15细胞中,加入含3×10 - 2 ( 3×10 4 .5CCID50 / ml) ,3×10 - 3( 3×10 3.5CCID50 / ml)浓度的减毒HAV。按不同疫苗浓度,每4 d换液1次,留取第12和第16天的培养上清液;同时设立对照组。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HBs Ag和HBe Ag含量。计算减毒HAV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作用时间长度的条件下,对Hep G2 .2 .15细胞表达HBs Ag和HBe Ag的影响。结果 3×10 - 2 Ampoule/ ml的减毒HAV作用Hep G2 .2 .5细胞12 d后,培养上清液的HBe Ag浓度为( 4 7.2 3±6 .18) S/ CO,低于对照组的( 10 1.15±15 .77) S/ CO,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16 d后,上清液HBe Ag含量为( 4 0 .2 7±13.30 ) S/ CO,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6 5 .85±3.4 6 ) S/ CO( P<0 .0 5 ) ;HBs Ag含量为( 2 .6 8±0 .31) S/ N,低于对照组的( 5 .10±1.2 7)S/ N,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而3×10 - 3Ampoule/ ml的减毒HAV作用Hep G2 .2 .15细胞12 d后,培养上清液的HBs Ag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下降( P<0 .0 5 )。结论 一定浓度的减毒HAV可能有直接抑制HBV表达HBs Ag,HBe Ag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伴有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异常的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HBeAg阳性乙型肝炎初次就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载量及ALT浓度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门诊伴有ALT浓度异常的汉族、维族初次就诊患者并筛选出HBeAg阳性患者汉族、维族共37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生化测定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HBV DNA、ALT浓度及乙肝HBeAg。结果:(1)汉族HBV DNA组秩和8869,维族HBV DNA组秩和10359.36,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两组间尚不能肯定HBVDNA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汉族、维族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复制程度没有差异。(2)汉族ALT组秩和26818.50,维族ALT组秩和22009.50,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两组间ALT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汉族肝功能损害程度高于维族。(3)HBVDNA低复制组(103-104copy/mL):汉族秩和3771.46,维族秩和4993.2;中复制组(104-106copy/mL):汉族秩和6412.4,维族秩和5088.2;高复制组(>106copy/mL):汉族秩和929.04,维族秩和666.96,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在低复制组两民族间ALT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中、高复制组两民族间ALT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在HBV DNA低复制组两民族间肝功能损害程度无差异,但在中、高复制组汉族肝功能损害程度高于维族。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的HBeAg阳性的汉族与维族之间HBV DNA的病毒复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民族间的ALT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跟维族的民俗、饮食习惯及生存环境、免疫相关基因HLA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培养环境中添加二甲基亚砜 (DMSO) 能分别提高重组 CHO 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产量和比生产速率70%和3.2倍以上, 但同时发现胞内HBsAg 的积累量是对照组的7.2倍。为了分析胞内HBsAg 积累的区域,采用电镜技术分析后发现,经DMSO处理后的CHO细胞胞内出现了很多的扩张区域,这些扩张区域分布整个胞浆,有的扩张区域已经侵蚀到细胞核上,而对照组未发现明显的扩张区域。进一步利用免疫电镜技术分析后发现,经DMSO处理后的细胞胞内大量积累的HBsAg主要分布在这些扩张区域中,同时发现在细胞核膜上也有分布,这可能是由于扩张区域侵蚀细胞核造成的。以上工作有助于揭示在DMSO作用下重组CHO细胞胞内HBsAg大量积累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HBV的5个基因位点作为靶序列,设计合成硫代反义寡聚核苷酸(S-asODN).应用ELISA方法、MTT比色法、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观察S-asODN对HepG22215细胞HBsAg、HBeAg抗原的表达,及细胞的毒性、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靶位点的S-asODN对HBsAg、HBeAg表达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表现为序列特异性、剂量相关性、联合协同性和一定的抗核酸酶性,在浓度为20μmol/L时,对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对细胞的超微结构无显著的改变.结果提示S-asODN有望发展为抗HBV的有效药物,但靶序列的选择、透细胞膜性及联合用药配伍等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蚓激酶同工酶(LKIs)作为肠溶胶囊的有效成分,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已有30多年历史。近年来,LKIs在其他危重疾病中的研究时有报道。本文关注LKIs在乙型肝炎方面的作用。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分别与不同浓度LKIs孵育,观察这些蛋白质的降解和估计肽链的切割位点。Hep G2.2.15细胞与LKIs孵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LKIs灌胃Balb/c小鼠30天,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血清HBsAg和HBeAg,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中的HBcAg。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的损害,并通过ELISA定量分析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腹腔注射后,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测定其中的LKIs含量,从而观察LKIs的吸收。采用LKIs给龙岩麻鸭灌胃30天,通过PCR检测其血清HBV DNA。结果蚓激酶肠溶胶囊的有效成分是含有6种LKIs的复方蛋白酶药物,可以降解HBV...  相似文献   

8.
9.
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1]作扩增选择标记,结合CMV-IE启动子,在CHO细胞中高效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初筛克隆表达水平RPHA检测为1:64,经过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抑制剂MSX的两轮基因扩增,HBsAg的表达水平RPHA在1:256以上。方瓶静置培养收液,RIA检测HBsAg最高产量为9.5μg/毫升。表达水平较以前利用dhfr基因扩增选择系统所得到的高表达细胞系B43高一倍以上。利用GS基因扩增选择系统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水平表达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剂量HBsAg对HBV转基因小鼠其T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大剂量血源性HBsAg免疫HBV转基因小鼠,采用ELISA方法观察转基因小鼠所诱生的HBsAg特异性Th1类细胞因子的水平,ELISPOT方法检测不同免疫方案对小鼠HBsAg特异性分泌IFN-γT细胞数量的影响,同时检测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BsAg组免疫后脾细胞产生的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HBsAg特异性分泌IFN-γT细胞及T细胞增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大剂量的HBs-Ag可以诱导乙肝转基因小鼠产生高水平Th1类细胞因子并打破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初治、单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基线预测因素。方法97例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以基线HBsAg、ALT和HBVDNA水平高低分组,对比两组治疗48周时生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情况。结果基线HBsAg-101500IU/mL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2.3%,基线HBsAg〉1500IU/mL组分别为20%和1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LT〉5ULN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5.1%,基线ALT05ULN组分别17.4%和15.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线HBVDNA〈8.0log-10copies/mL组和基线HBVDNA≥8.0log-10copies/mL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HBsAg≤1500IU/mL且ALT〉5ULN的CHB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其余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48周时观察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5%,对照组分别为22.8%和2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HBsAg水平≤1500IU/mL和ALT水平〉5ULN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有较高的e抗原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基线HBsAg和ALT水平是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362名无症状高滴度HBsAg携带者用RIA法检测HBeAg、Anti-HBe、Anti-HCV、Anti-HDV。结果表明,HBeAg阳性率随HBsAg滴度的增高而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叠感染以HBV+HCV最高,占27.6%;其次是HBV+HDV,占9.1%;HBV+HCV+HDV最少,占6.4%。但是,以上重叠感染率均与HBsAg滴度及/或HBeAg阳性率高低无关(P>0.05)。调查显示,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HBV+HCV,或HBV+HDV,或HBV+HCV+HDV的重叠感染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用捕捉法ELISA检测各型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表明,慢性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在慢性乙肝中,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出现与HBVe系统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HBeAg阳性血清中,并与HBeAg滴度有关。故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作为HBV慢性感染的血清诊断标志之一;也可作为反映HBV在增殖并有传播危险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恩替卡韦治疗HBeAg 阳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4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 mg/d,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7.1%、22.9%(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51.4%、31.4%(P<0.05),在治疗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8.6%、48.6%(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90.0%、72.9%(P<0.01)。HbeAg血清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肝患者,较拉米夫定起效快、作用强,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患者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自然病程。方法从1000例HBV感染者中检测到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患者(HBsAg与抗一HBs同时阳性,HBeAg与抗一HBe同时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PCR)对特殊模式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两组特殊模式患者的临床资料和HBV感染的自然史进行分析。结果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者中,36例患者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12例患者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HBeAg+/抗-HBe+患者组的年龄较HBsAg+/抗-HBs+患者组的小(P〈0.05)。HBsAg+/抗-HBs+患者中,3例(8.3%)为B2亚型,12例(33.3%)为c2亚型,21例(58.4%)未分型;HBeAg+/抗-HBe+患者中,8例(66.7%)为B2亚型,1例(8.3%)为c2亚型,3例(25.0%)未分型,两组在HBV基因型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Y2=17.44,P〈0.05)。在HBsAg+/抗-HBs+患者中,2例(4.2%)处于免疫清除期,14例(29.2%)处于低复制期,7例(14.6%)处于再活动期。HBeAg+/抗-HBe+患者中,5例(10.4%)处于免疫清除期。两组在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26,P〈0.05)。结论重庆地区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B2亚型为优势基因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以C2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徐浩  李成忠  尹伟  张迁 《生物磁学》2011,(11):2125-212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4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恩替卡韦0.5mg/d,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7.1%、22.9%(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51.4%、31.4%(P〈0.05),在治疗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8.6%、48.6%(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90.0%、72.9%(P〈0.01)。HbeAg血清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肝患者,较拉米夫定起效快、作用强,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病程中HBsAg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和HBV DNA的关系.方法 将183名HBV感染者按感染的不同阶段分为免疫耐受期(IT)42例,免疫清除期(IC)46例,非/低水平复制期(LR)57例,和再活动期(HBeAg阴性肝炎组ENH)38例,回顾性分析每个阶段血清中HBsAg和HBV DNA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HBsAg含量分别为IT期最高[(3.81±0.46) Ig IU/mL],其次为IC期[(3.41±0.77) Ig IU/mL],最低是LR期[(2.87±0.61)Ig0.61IU/mL],每期之间HBsA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H组HBsAg含量又有所升高[(3.31 ±0.78)Ig IU/mL].IT期HBsAg与HBV DNA无相关(r=0.231,P>0.05),IC期HBsAg与HBV DNA呈正相关(r=0.612,P<0.05),ENH期两者无相关(r=0.189,P>0.05);不同时期HBsAg含量与ALT均无相关性.结论 HBV感染的不同阶段HBsAg水平有差异,IT期最高,进入IC期后开始下降,在LR期降至最低,ENH期再度升高,HBsAg与HBV DNA仅在IC期有相关性,血清HBsAg的表达与不同的免疫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