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新分离的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eneria orient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其多角体为四边形、五边形、大小在1.06—2.42μm。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385×55nm。室内感染蜀柏毒蛾幼虫其死亡率达9S%具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2.
杉叶毒蛾 (Dasychirathwaiteai) ,又名大茸毒蛾 ,属鳞翅目 ,毒蛾科[1] 。在我国广东 ,广西及西南等省区均有分布 ,贵州省全省杉木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危害杉木、茶、油茶、枫香和华山松等 ,1 995年于贵州省黄平采集到自然病死幼虫 ,经分离鉴定 ,该病原物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1 材料与方法1.1 DtSNPV多角体的分离纯化取自然病死虫体充分捣碎 ,以 50 0r/min离心 5min ,去除细胞碎片和沉淀 ,取上清于 4 0 0 0r/min离心 30min。用蒸馏水悬浮沉淀 ,重复上述方法差速离心 2次 ,所得多角体较为纯净 ,置冰…  相似文献   

3.
对蜀伯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virus,简称PaorNPV)形态结构、结构多肽、限制内切酶图谱等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不连续系统垂直板SDS-PAGE分析了Paor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结构多肽。应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aorNPV基因组DNA进行了酶切分析。结果表明:经热处理的多角体蛋白仅有一条带,分子量为31.5kD,不  相似文献   

4.
用1%TinopalLPW荧光增白剂作为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效剂对蜀柏毒蛾2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Tinonal LPW对Parocneria orienta NPV有较强的增效作用.使用3.6×1011PIB/hm2+1%TinopalLPW、1.8×1011PIB/hm2+ 1%TinopalLPW、9.0×1010PIB/hm2+1%TinopalLPW和3.6×1011PIB/hm2、1.8×1011PIB/hm2、9.0×1010PIB/hm26种处理对林间越冬代2-3龄幼虫进行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结果表明除9.0×1010PIB /hm2+1%TinopalLPW 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外,其余剂量有增效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6.
用1%UBL荧光增效剂作为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剂,对蜀柏毒蛾2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UBL对Parocneria orienta NPV有较强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构多肽及基因组酶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virus,简称PaorNPV)形态结构、结构多肽、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等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不连续系统垂直板SDS-PAGE分析了Paor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结构多肽.应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aorNPV基因组DNA进行了酶切分析.结果表明:经热处理的多角体蛋白仅有一条带,分子量为31.5 kD,不经热处理的多角体蛋白有三条带,分子量分别为31.5 kD、29.1 kD、28.6 kD;病毒粒子包含有25种结构多肽,分子量范围在17.6-114.6 kD之间.PaorNPV DNA经BamH I.EcoR I、HindⅢ、Pst I和Xho I酶切分别产生9、12、12、12和14条片段.基因组大小平均为124.6 kb.  相似文献   

8.
用1%TinopalLPW荧光增白剂作为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效剂对蜀柏毒蛾2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TinonalLPW对ParocneriaorientaNPV有较强的增效作用。使用3.6×1011PIB/hm2 1%TinopalLPW、1.8×1011PIB/hm2 1%TinopalLPW、9.0×1010PIB/hm2 1%TinopalLPW和3.6×1011PIB/hm2、1.8×1011PIB/hm2、9.0×1010PIB/hm26种处理对林间越冬代2-3龄幼虫进行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结果表明除9.0×1010PIB/hm2 1%TinopalLPW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外,其余剂量有增效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及应用后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柏毛虫(DendrolimussuffuscusLajonquiere)幼虫尸中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像为三、四边形和近圆形,直径1.2-2.5μm,病毒粒子杆状,大小约75×520nm。室内试验表明此株病毒对三龄寄主幼虫的LC50为5188个多角体/ml。野外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好于化学农药甲基1605和辛硫磷等,并有持久的后效作用。该病毒对经济昆虫家蚕、柞蚕和天敌昆虫七星瓢虫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对舞毒蛾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翠  马可 《昆虫学报》1993,36(3):272-276
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1.3X104-1.3X106多角体/毫升对舞毒蛾(Lymantri dispar)五龄雌雄幼虫分别进行感染后发现,除获得死亡率的不同外,存活个体化蛹数及雌雄比例亦发生变化。雌雄比例倾向于雄性。电镜照片显示在雌性幼虫中被侵染的组织包括脂肪、气管基底膜、腹神经节、胸腺、卵巢及大脑,而胸腺、卵巢和大脑被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的报道很少。使用免疫金颗粒标记技术测得细胞核中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其抗体间具有强烈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1.
川尾尺蠖 (OurapteryxebuleatMoore) ,属鳞翅目 ,尺蛾科。又名寸寸虫 ,拱拱虫。川尾尺蠖食性杂 ,最近发现在贵州危害茶树。川尾尺蠖一年发生两代 ,以老龄幼虫在枝条或叶片上越冬 ,越冬代成虫在湄潭地区于 5月上旬出现 ,第二代成虫于 9月上旬至 1 0月下旬陆续羽化产卵 ,9月下旬至 1 1月上旬孵化进入越冬。 1 995年 8月于贵州湄潭茶园获得自然死亡的川尾尺蠖幼虫 ,经分离鉴定是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1 材料与方法1.1 多角体的分离纯化将自然死亡的病死虫体充分捣碎 ,以 50 0r/min离心 3min ,除去沉淀 (细胞碎片…  相似文献   

12.
在油桐尺蠖卵巢细胞系上对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进行了空斑测定。用此方法测定了BsNPV的感染力,并将所得的结果与其TCID_(50)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在测定病毒感染力时敏感性相似。  相似文献   

13.
胡建新  丁红珍 《遗传学报》1993,20(4):300-304
蓖麻蚕(Attacus ricini)是我国特有蚕种,以其核多角体病毒(ArNPV)为载体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基因工程表达系统,我们建立了ArNPV基因库,并亚克隆了含多角体蛋白(Ph)基因DNA片段。对该1.1kb全长DNA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确定ArNPV Ph结构基因全长735bp,与苜蓿尺蠖NPV(AcNPV)、家蚕NPV(BmNPV)同源性分别为76%和81%,ArNPV 5'端调控结构Rohrmann box与各类NPV的Ph基因相似,但3'下游序列几无同源,显示了ArNPV Ph基因结构的特征性。同时,我们还对Ph基因启动子的其它结构特点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学的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超薄切片、冰冻断裂、扫描电镜等技术,对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侵染72—120小时后,宿主中肠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板层小体、溶酶体等均有明显的病变。同时,在中肠细胞表面有病毒粒子吸附外,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亦有倒塌肿胀等病症表现。  相似文献   

15.
16.
异源多角体蛋白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方法从AcMNPV基因组DNA中分离出多角体蛋白基因 ,将该扩增片段克隆到转移载体pBacPAK8中 ,得到重组转移载体pOAc。将该质粒DNA与线性化的Bm 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传染BmN细胞 ,得到了能形成多角体且不产生蓝色空斑的重组病毒hp BmNPV。纯化该重组病毒的多角体颗粒 ,并对多角体蛋白、病毒核酸及多角体病毒颗粒进行分析 ,发现AcMNPV的多角体蛋白能在家蚕细胞中大量表达且能在细胞内识别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并组装成多角体颗粒 ;病毒基因组DNA因部分交换 ,其酶切行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电镜观察发现经AcMNPV多角体蛋白包装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颗粒大小为1 2 μm~ 2 9μm ,明显小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颗粒  相似文献   

17.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启动子功能区域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杆状病毒DNA解旋酶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瞬时表达分析显示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解旋酶基因启动子属于延迟早期基因启动子。通过PCR技术在该启动子区产生的一系列缺失分析表明 ,解旋酶基因启动子的基础转录调控区主要位于ATG上游 - 5 1 0~ - 4 1 0bp之间。当只保留ATG上游 98bp区段时 ,仍可测到该启动子的基础活性。在病毒因子存在下 ,将启动子区域删除到ATG上游 - 4 1 0bp时 ,对启动子活性影响不大 ;若继续删除 ,则其活性显著下降。据此推测对病毒因子响应的启动子区段应主要位于ATG上游 - 4 1 0~ - 30 9bp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利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处于不同培养基及不同培养时间的Bs484细胞的部分感染效果和特征。结果表明,细胞培养基的类型和细胞传代后的时间对病毒感染率和多角体产量以及其它感染特征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经过比较,处于Grace培养基组的传你后三天的Bs484细胞是一个理想BsNPV感染受试系统。同时发现,健康的油桐尺蠖血淋巴具有提高细胞活性及病毒感染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一种在高山草原地区较低温度下感染荨麻蛱蝶(Vanessa urticae)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荨麻蛱蝶幼虫经其病毒多角体感染5日后出现明显变化:细胞核膨大,核仁消失,核内出现清晰区及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的周围,核衣壳大量产生。核衣壳是从这些病毒发生基质四周的模样结构碎片上获得套膜,装配成病毒粒子。随后病毒粒子逐渐进入多角体蛋白中,形成了成熟的单粒包埋型的多角体。观察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生长的荨麻蛱蝶NPV与在常温下生长的其它NPV有着类似的形态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